形態特徵
粗首鱲體側扁,口大。魚體背部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叉形。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略突。眼中大,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可達眼中部下方,雌魚口裂稍大於雄魚。無鬚。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側線鱗數48-55;背鰭前鱗24-2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9(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成熟雄魚的臀鰭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灰綠色,體側及腹側銀白。雄魚體側的有10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幼魚及雌魚不顯。繁殖期時,雄魚有追星出現。粗首鱲體側扁,口大。魚體背部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叉形。雄魚具10條淺藍色橫紋,繁殖期時胸鰭、腹鰭與臀鰭均呈黃橙色之婚姻色,臀鰭鰭條末端游離呈條狀。與平頜鱲(Z.platypus)相似,但後者頭部的比例較小。生活習性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潭區或淺灘。幼魚為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成魚為偏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魚及小蝦等為食。游泳能力強,性活潑且善跳躍,常於清晨與黃昏在水面跳躍。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隻雄魚經追逐、打鬥後,勝利者與雌魚在河床砂粒上排精、產卵。種群分布
台灣特有種,原產於西部,現已分布全台各地。經濟利用
食用魚,適合油炸或紅燒,亦可做為觀賞魚。地理分布
台灣的特有種,原產於除花東兩地外之河川及溪流中,近來因被放流而普遍分佈於花東各大河中。漁業利用:為台灣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
食用烹飪
食用魚, 油炸或紅燒皆宜。鯉形目百科(一)
鯉形目是魚綱中很多種淡水魚的通稱,一般具有圓鱗,包括三個亞目15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