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粗首馬口鱲
俗名:溪哥仔(幼魚及雌魚)、紅貓(雄)、苦槽仔、闊嘴郎、粗首鱲
學名:Opsariichthyspachycephalus
命名者:Günther,1868
科中文名:鯉科
科號科名:F102 Cyprinidae
棲息深度:0-1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模式種產地:台灣
最大體長:25cm
棲息環境:淡水
同種異名:Zaccopachycephalus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1999);台灣淡水魚類-壹鯉形目(陳&張,2005)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Wang,H.Y.etc.1999陳義雄,方力行1999陳義雄,張詠青,邵廣昭2005
典藏標本:ASIZP0054186.ASIZP0057061.ASIZP0057109.ASIZP0057110.ASIZP0057992.ASIZP0058000.ASIZP0058064.ASIZP0058066.ASIZP0058067.ASIZP0058127.ASIZP0058456.ASIZP0058546.ASIZP0058551.ASIZP0062066.ASIZP0062068.ASIZP0062073.ASIZP0062075.ASIZP0062086.ASIZP0062089.ASIZP0062930.ASIZP0064641.ASIZP0064642.ASIZP0065744.ASIZP0065749.ASIZP0065752.ASIZP0801321.ASIZP0801322.ASIZP0801323.ASIZP0911321.ASIZP0911322.ASIZP0911323.BMNH1865.5.2.31-34Paralectotype.BMNH1865.5.2.60Lectotype.BMNH1909.4.28.27-29.FRIP01278.FRIP03142.FRIP03194....列出全部191筆...
英文俗名:Freshwaterminnow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略突。眼中大,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可遠眼中部下方,雌魚口裂稍大於雄魚。無鬚。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側線鱗數48-55;背鰭前鱗24-2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9(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成熟雄魚的臀鰭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灰綠色,體側及腹側銀白。雄魚體側的有10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幼魚及雌魚不顯。繁殖期時,雄魚有追星出現。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潭區或淺灘。幼魚為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成魚為偏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魚及小蝦等為食。
世界分布
台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地理分布
台灣的特有種,原產於除花東兩地外之河川及溪流中,近來因被放流而普遍分布於花東各大河中。
魚業利用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