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貢山弓魚(學名:Racomagongshanensis)為鯉科弓魚屬的魚類,俗名貢山裂腹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怒江上游等。
弓魚又稱工魚,因跳躍時形似弓,故得名。弓魚早在唐代就作為貢品遠送長安,故又有“貢魚”之稱。明代謫居雲南的著名學者、狀元楊慎,把弓魚贊為“魚魁”。
形態
弓魚其色如銀,形體呈圓背長條狀,無鱗少骨,成魚每條重2至3兩。
價值
肉質細嫩,食味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
《古書圖書集成·禽蟲典》記載弓魚:“出洱海,如鰷而鱗細,長不盈尺。”《新纂雲南通志·物產考》記載:“工魚,一作公或弓。魚似鰷而鱗細,長不滿尺,肉細刺少,子腴美,可醃食。”
弓魚的豐產期在春季桃花盛開時,食法以清湯加青蠶豆米與魚共煮,這種烹調方法菜名“桃花魚”。清代大理學者師範寫的“內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說的就是春食弓魚的盛事。歷史上洱海弓魚產量極多,60年代還用汽車把醃製好的成噸弓魚,從滇緬公路運到昆明,再轉運省外,或西出緬甸銷往東南亞國家。70年代後,因洱海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弓魚產量急劇減少,現已很難吃到。
保護
近年來,有關部門已採取措施,開展保護、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遊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