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拼音: dān 注音: ㄉㄢ繁體字:簞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竹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4
筆順:撇橫捺撇橫捺捺撇豎折橫橫橫豎
讀音
dān詞性
【名】由來
(形聲。從竹,從單,單亦聲。“單”意為“大力”。“竹”與“單”聯合起來表示“需費大力氣攜帶的飯筐”。本義: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說明:古人背著這種飯筐走遠路給人送飯,很費體力,所以字從“單”)釋義
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詳細解釋
出處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簞,笥也。從竹,單聲。——《說文》
簞,小筐也。——《漢律令》
苞苴簞笥。——《禮記·曲禮》
櫛實於簞。——《儀禮·士冠禮》
簞食與肉。——《左傳·宣公二年》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左傳·哀公二十年》
受而納諸簞——《啞孝子》
於是發其簞,取盎漿,跪而進之。胥與勝一餐而止。——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
詳細字義
◎ 簞
簞 dān
〈名〉
(1) (形聲。從竹,單聲。本義: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2) 同本義[a bamboo utensi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簞,笥也。從竹,單聲。——《說文》
簞,小筐也。——《漢律令》
苞苴簞笥。——《禮記·曲禮》
櫛實於簞。——《儀禮·士冠禮》
簞食與肉。——《左傳·宣公二年》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3) 又如:簞笥(盛飯竹器);簞瓢(簞:食器;瓢:飲器。比喻家境貧寒,生活清苦)
(4) 盛物件的小筐 [small basket]
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左傳·哀公二十年》
例詞 例句
簞食dān sì
裝在簞笥里的飯食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迎將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觀刈麥》
簞食壺漿
dān sì hú jiāng
老百姓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梁惠王上》
簞食瓢飲
dān sì piáo yǐn
用簞盛飯吃,用瓢舀水喝,舊指安貧樂道,也指生活貧苦
而顏淵簞食瓢飲,在於陋巷。——《漢書·貨殖傳》
簞豆
dān dòu
猶言簞食豆羹。 明 李東陽 《化州同知楊公傳》:“苟縱意恣欲,簞豆無所擇,而望其赴難狥義蹈死而不顧,惡有是理哉!” 清 劉大櫆 《祭順天府丞余公文》:“世稱清士,簞豆區區。公之自處,惟有屋廬。”參見“ 簞食豆羹 ”。
簞竹
竹名
蠶簞
養幼蠶用的糊紙小竹匾。 茅盾 《春蠶》二:“這娘兒兩個已經洗好了那些‘團匾’和‘蠶簞’,坐在小溪邊的石頭上撩起布衫角揩臉上的汗水。”
漢語字典
[①][dān][《廣韻》都寒切,平寒,端。]
“簞1”的繁體字。
(1)古代用來盛飯食的盛器。以竹或葦編成,圓形,有蓋。
(2)竹或葦編的小箱。
(3)瓢類盛器。
(4)見“簞竹”。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粵 語]:daan1
[閩南語]:tan1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