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泰山刻石](/img/4/9fe/nBnauM3XwYDO4IjNwEDN5EjN3QTMxUjN4MDNzQTNwAzMxAzLxQ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特點
![秦泰山刻石](/img/4/0b2/nBnauM3XwIDOzczMwQTNzY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M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歷史
據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縣誌》載,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146字,漫滅剝蝕了76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於火,刻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泰安舊尹蔣因培帶領同邑柴蘭皋在山頂玉女池中搜得殘石2塊,尚存10個字,遂將殘碑嵌於岱頂東嶽廟壁上。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嶽廟牆坍塌,泰安知縣徐宗乾“亟索殘石於瓦礫中”,囑道人劉傳業將殘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廟碑牆內,並寫跋記其經過。
光緒十六年(1890年),石被盜,縣令毛大索十日,得石於城北門橋下,後重置於岱廟院內。
宣統二年(1910年)知縣俞慶瀾為防刻石遭風雨剝蝕,在岱廟環詠亭造石屋一所,將秦泰山刻石及徐宗乾的跋和自己寫的序共3石嵌於石屋內,周圍加鐵柵欄保護。1928年遷於岱廟東御座內,修築一座門式碑龕,將以上3石壘砌其中。
建國後,於碑龕正面鑲裝玻璃保護。
價值
![秦泰山刻石](/img/c/8b0/nBnauM3X0QTMwEjMxkTNxcTM2ITM3kTN2MzMwADMwAzMxAzL5U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元赫經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痴。”《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魯迅認為秦泰山刻石“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此刻為一級文物藏品.
解密《泰山刻石》
![《解密泰山刻石》封面](/img/d/107/nBnauM3XxUDO4gTNzAzN4gzM3MTM1cDM0gDMyQTNwAzMxAzLwc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相鄰景點
泰山上的文化景點
泰山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不僅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且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從古至今,登山路線有六條,山前山後各三條。從泰山腳下沿古登山中路直上岱頂,共10多公里,有石級可登,沿途根據遊覽區的分布和山勢,修建了茶亭、餐廳、賓館等休息場所。遊人可根據自已的體力,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