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公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作為豫劇的主流,祥符調在繼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脈相傳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吸取了在開封一帶盛行的鎖南枝、傍妝檯、山坡羊、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在內的其他戲曲藝術,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風格,在民國初期走向繁榮,不但從農村的高台走向省城開封的戲院,而且還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演員,如王海、李劍雲、貫台王、李慶山、王續亭等。封丘縣清河集的小天興窩班,為祥符調的發展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班主許長慶和教師孫延德,窮盡畢生精力,培養了大量祥符調演員。明代時,開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為陪都,名叫“北京”,並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豪華富麗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宮上。當時,開封仍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同時也是全國的戲曲中心之一。

明朝末年,開封經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洪水浩劫。清王朝建立後,經歷明末戰亂的中國有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經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一場新的戲曲浪潮,川劇、秦腔、漢劇、楚劇、淮劇、揚劇等相繼湧現,京劇也應運而生,打破了崑腔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在這時,梆子戲在開封周圍悄然興起。
乾隆年間,住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北門附近的著名梆子戲藝人蔣扎子,開科授徒。數十年間,蔣門班培訓了大量的梆子戲演員。道光年間,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朱仙鎮周圍盡成汪洋,蔣門班無法維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發展。藝人相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漯河、周口、許昌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傳到濮陽一帶的叫大高調;傳到洛陽、密縣附近的,和當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調。舊時,就連安徽和蘇北的一些梆子藝人,也自稱是蔣門的傳人。後來,全河南省的梨園行共同籌資,在蔣門班舊址上,建起一座雄偉堂皇的“明皇宮”,俗稱“老郎廟”、“莊王廟”,成為河南省戲劇藝人朝拜的聖殿,每逢農曆四月二十三莊王爺誕辰,全省梨園的名角都要齊聚在這裡,舉行儀式敬神散福,並進行會演,切磋技藝,交流情感。現存在開封市博物館的《重修明皇宮記》碑,記述了七十多個戲班和大量藝人捐錢修廟的盛況。

把豫劇祥符調推向高峰的是樊萃庭和陳素真。從1934年開始,樊萃庭和陳素真合作,創作出一大批被稱為“樊戲”的經典劇目,並對豫劇的舞台、唱腔、化裝、表演、音樂等進行全方位的革新,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使豫劇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奠定了豫劇成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的基礎。樊庭被譽為“近現代豫劇之父”;陳素真被譽為“豫劇梅蘭芳”、“豫劇皇后”和“梆子大王”。解放後,豫劇祥符調又有新的發展,全國各地活躍著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演員,演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在全國廣有影響。豫劇祥符調在流播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的豫劇流派相互借鑑、融合,乃至不斷吸取其他姐妹藝術的營養,不斷豐富發展,更趨完美。
藝術價值

著名演員

面臨的問題

優良傳統唱腔的異化和丟失。豫劇祥符調有著自己傳統的板式和唱腔,雖然需要與時俱進,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離開傳統,目前豫劇的發展出現異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