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梆子
![梆子戲](/img/2/1da/nBnauM3XwUDNycDM0czM4ADM1ITMyIjM1cTMwADMwAzMxAzL3M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世紀30年代,江蘇梆子逐步進入徐州等城市,有時與京劇同台演出,服裝、化妝、道具、文武場面及唱腔都受到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
民國26年(1937年)冬,豐縣李寨鄉馬路口科班30多人,在王東海等4位教師率領下,投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組成“豐縣流動劇團”。民國28年升為湖西專區劇團。他們除演傳統戲《薛禮征東>、《雷振海征北》等以外,還演出了湖西區專員兼湖西區戲劇委員會主任郭影秋等創作的《漢奸反正》、《岳飛》等新戲,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民國29年後,劇團接受武裝,既演戲又打仗。同時,許多業餘劇團也都演出鼓舞抗日鬥志的英雄征戰戲,其中豐縣卜老家竿子頭的卜昭貴戲班活動時間較長,後卜昭貴因反對蔣介石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政策,遭國民黨特務暗殺。
民國30、31年,國民黨統治區也成立了屬國民黨軍、政機關領導的歌風、曉風、大風三個劇團,集中了一批名噪一時的演員,常演出“四大征”、“四大鍘”等傳統劇目,也演過反映當地軍民英勇抗日殺敵事跡的《新勸夫》、《一計害三鬼》等現代劇目。
抗日戰爭勝利後,因黃河水患,一些河南梆子藝人流入徐州地區搭班演出,其中女演員居多,因而豐富了江蘇梆子中的旦腳戲。江蘇梆子還引進了河南梆子唱腔中的[祥符調]、[豫東調]等。
民國37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蘇北廣大地區,許多流散的梆子戲藝人被組成由政府派遣幹部管理的專業劇團,如豐縣即有五區、二區、九區3個戲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州及其所轄的豐、沛、邳和銅山、睢寧各縣均組織了江蘇梆子的專業劇團,但多數稱為豫劇團。1958年,徐州專區實驗豫劇團改建為江蘇省豫劇團。翌年,徐州市豫劇團併入。1960年4月,江蘇省文化局定名該團為“江蘇省梆子劇團”,此後,徐州全區的豫劇團均改名為“梆子劇團”。
60年代前期,各級江蘇梆子劇團上山下鄉演出成風,被民眾親切地稱之為“板車劇團”、“咱們的劇團”。江蘇梆子除在省內演出外,也赴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巡迴演出。
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江蘇梆子挖掘出260多出傳統戲,其中整理改編上演的劇目有《胭脂》、《小禿鬧房》、《佘太君發兵》、《審誥命》等;創作的新戲有歷史戲《風波忠魂》、現代戲《三個隊長》等。由於《打焦贊》、《八姐盜刀》等戲的不斷增加,武旦遂成為旦行中的新成員。這一時期的演出中,黑紅臉戲日趨減少,而文武小生、青衣花旦、醜腳戲卻逐漸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江蘇各縣梆子劇團均被改為文藝宣傳隊,演出配合時事政治的歌舞說唱,大批演職員或集中“五七”幹校勞動,或下放農村。業餘梆子劇團則自編自演現代戲。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江蘇各梆子劇團均恢復建制和演出。古裝戲《八姐遊春》、《公主奪夫》、現代戲《銀杏坡》、《青春淚》均受到好評,有的劇本已出版。
1987年,全省梆子劇團5個,除省梆子劇團為全民所有制性質,4個縣級梆子劇團均為集體所有制。是年,全省梆子劇團創作演出劇目4個,上演劇(節)目62台,演出1 149場次,觀眾近120萬人次,絕大部分是在農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21萬元。
淮北梆子
![梆子戲](/img/0/aba/nBnauM3X0MjN5cTM5YzM4ADM1ITMyIjM1cTMwADMwAzMxAzL2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原名沙河調或沙河梆子。流行於淮北地區,當地人俗稱“高梆”。
淮北梆子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與河南梆子、上黨梆子、蒲州梆子、萊蕪梆子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主要流行在皖北、豫東和蘇北的一些地區。鼎盛時幾乎縣縣都有專業劇團。成立較早而影響較大的劇團,主要有抗戰時期的翻身劇團、拂曉劇團等。
淮北梆子定名為1960年。並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戲劇團。挖掘傳統劇目七百餘出;經常上演的有五百餘出。旦行戲有《斷機》、《勸夫》、《妲己》、《陳妙常》等二十多出;小生戲有《提寇》、《換龍》、《揚八郎》、《拜師》等十多出;醜行戲有《花子拾金》、《雙推磨》《小禿鬧房》等十幾齣;紅臉戲有《跪坡》、《臨潼關》、《斬子》、《過五關》等十數出;黑臉戲有《鍘美案》、《王莽篡位》等。同時還改編、創作了一大批劇目,如《寇準背靴》、《孟姜女》、《桑園會》、《穆桂英》、《楚宮恨》、《臨潼關》和現代戲《兩塊花布》、《重要一課》、《大樹參天》等。
淮北梆子早期名演員有顧錫軒(名群),六十年代曾拍攝淮北梆子戲藝術影片《寇準背靴》、朱秀林(藝名朱大鼻子)、主登科(藝名王大眼)。沙河兩岸曾流傳民謠“朱大鼻子王大眼,還有個顧群唱紅臉”。醜行演員王君敬、文武生演員朱琴、老旦朱昆雲也都是在淮北梆子中頗有影響的代表人物。著名演員張福蘭當推為梆子戲的表演藝術家
山東梆子
![梆子戲](/img/0/77c/nBnauM3XwETOxATOxczM4ADM1ITMyIjM1cTMwADMwAzMxAzL3M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山東梆子是山陝梆子流傳到山東後,唱腔受山東語音的影響而形成的劇種。山東地區位於南北水陸通衢,長期以來是貿易運輸要道,各地戲曲往往因通商貿易而在此交流溝通,逐漸薈萃集中,並在此生根流傳,形成本地的聲腔劇種。
山東梆子是山東一個古老劇種,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具有很強山東的地域特徵,唱腔優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的突出的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後多落在“啊”音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對周邊的兄弟劇種如山東境內的萊蕪梆子 、兩夾弦、 四平調、河南豫劇的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 、江蘇的江蘇梆子以及山東另一個古老的劇種柳子戲的發展均產生過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