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人口在義仍以上的民族有漢、彝、藏、羌、回、蒙古、僳僳、滿等十三個。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個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約570多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7%。
關於羌族: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歷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共有19.83萬人。羌族人口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縣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羌族聚居區與漢、藏區相鄰,少數羌族民眾則散布於漢、藏、回等其他民族村寨,與漢、藏、回等族人民交錯雜居。羌族的族源可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龍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吐蕃勢力強盛,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有一支羌人則絡繹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今日羌族。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羌族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認為世間一切有生命草木和無生命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認為諸神擁有無邊的法力,支配和主宰著人畜安危、五穀豐欠和民族有興衰。因此,敬神、祈福、驅鬼、辟邪就成為羌族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羌族以白石為神的象徵,被廣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頂和石塔內。據傳羌族先民趕往岷江上游的途中在天神的指點下,以白石為武器戰勝了強敵轉危為安。所以,羌族奉天神為本民族的最高保護神,以白石為象徵,頂禮膜拜。羌族家庭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人贅和姑舅表優先婚,配偶年齡往往女大於男,新娘婚後不落夫家,要回娘家
衫,外罩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買帕,
文至此處我不得不提的是“神林”!
羌族的神林文化源於對大目然的崇拜。
傳說遠古時期,大地蠻荒—片,古羌人頭頂如火烈日,腳踏滾燙大地,於是古羌人將希翼寄託於上天,
焚香禱此後羌區出現了林木繁茂、鳥語花香、百業興旺的盛景,羌人也由此過上了吉祥、太平的日子。為答謝天賜神林之恩,於是羌人將樹神尊為森林天神和生命之神。在羌區至今仍流行著“頂大頂大的是天地,天地之後排神林”的羌族古歌,由此可見神林在羌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歷史上,羌區各寨均有自己劃定的“神樹林”,而且,羌寨上每年的祭山大典均須在神樹林中舉行。屆時各寨除在寨頭、寨中、寨尾遍插白色剪紙以示聖潔外,各家各戶還要在門前栽插象徵生命意義的綠色長青枝。同時各寨還要在寨頭立一根高高的祭祖樁(又稱“迎神樹”)。
祭祀樁上的枝丫按九、七、三呈三層分布,這與羌人所認為的“天有九層,地有七層”和“三、山”相諧的樸素的“三界觀”思想有關,更與羌人感念天神為人間賜福“九楊七柳三柏”直接關聯。
主持大典的‘釋比’(漢語稱“端公’)還需於事前燃柏香熏身,忌吃蔥蒜一月,而且只許男子進人神樹林而嚴禁婦女與神林接近。舉行大典時要噴灑雞血,吊羊頭祭山、祭天還願等,“釋比”同時還需向山林敬獻面牛面羊,領頭轉山,唱頌經文,其大意為:神樹林威力無邊,人若不敬他,就會禾苗不生,五穀不豐,人畜不安,人若不聽神林話,就會天塌地陷遭天殺......等等,因而祭山後還要祭路,嚴禁去林中砍柴、挖藥和狩獵,總之,程式極為複雜。
實際上是羌人原始本朴的“春禱秋酬”農事祭典活動,同時也表達出古羌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天人合一純美情感,於無形中對後人起到了護林和注重生態意識的教化作用。
遐思
約在七八年前,見到傅山先生的《介林》詩拓片,曾吟誦數遍,不由心嚮往之。據《靈石縣誌》:“介山之勝,自東周迄今矣。山麓林木蔚然深秀,其中百尺喬松不下數千萬株;林中祠宇巍然,境地清遠,靜聽松濤,情同鍾子期神遊海上。”歷史上被譽為邑內八景之一。惜日軍入侵,林毀一旦!後來訪介廟遺址,並閱讀有關文字,才在人們的指引下找到介子長眠之處。古人之“隱”一是“入山林”,堯時,有許由、巢父深居箕山開風氣之先。繼之有在介山、商洛山、終南山、太白山和九里山的周介之推、明王冕等,都可入榜,還有如“臨水畔”、渭水設釣的周初姜太公、東漢時的嚴子陵等等,皆依此。
神林又名介林,在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據《辭海》、《山西通志》、《靈石縣誌》等載,春秋晉國名臣介之推與母曾隱於此,文公縱火焚之不出,與母抱樹而死,後人即立廟祀之。天旱禱雨多應,歷代香火不斷。宋神宗元豐元年封為潔惠侯,宋徽宗賜額“昭德”。金、元、明、清相繼修葺。廟制宏麗,林木茂密。近林人家以至靈石汾河東西許多村舍,清明節三日自古不敢舉火,是謂“寒食”。老人說靈石歷史上風景最佳處莫過“神林”,既高樹蔽日,神花牡丹又奇異,再加人文歷史穿貫其間,此處聞名遐邇,常有遠道人專程前來拜謁。
千百年來,介之推“孤守神林”,身浸松濤,真可謂耐得寂寞。潔惠侯祠內,原立有數十尊廟碑和詩碑,勒記著歷代高士的詠嘆,作者多為做官的,宦途知止,頓悟也難。邑人清國史館纂修、陝甘總督何福堃就曾有詩云:“介推綿上去,富貴若浮雲。懿訓承賢母,清風表晉文。層橫喬木影,袍染牡丹芬。我與公同里,私心仰企殷。”折映出一種人生追求與理想。
傅山《介林》是寫介之推的名篇,據說該碑現存於晉祠,內容為“青松白松(栝)十里周,梐青枑白祠堂幽。晉霸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仙名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丘。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到牡丹頭。”他欽慕介子之風,真可謂山高水長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介之推的這種境界,即使到今天也還能得到許多人的稱頌。我真想邀三五知己,再去神林,沉浸在千古長存的凜然氣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