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中國著名民間瓷窯]

磁州窯[中國著名民間瓷窯]
磁州窯[中國著名民間瓷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 磁州窯品種諸多,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基本信息

概況

磁州窯瓷器 磁州窯瓷器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

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民間陶瓷窯系,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

磁州窯系龐大黃河南北均有此類風格製品,清末民初,此窯大量生產青花製品,覆蓋華北華南廣大地區,蘭花花碗、盤等用品。代表民間青花的盛世。現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區之一,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具有極高的欣賞、收藏、使用價值。  

歷史沿革

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臨漳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

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餘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

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範,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徵(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

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風、雲雁和魚藻紋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定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罈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磁州志》記載,“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工人千餘名。

歷史意義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

在裝飾上主要採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畫花系以當地所產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並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以獨特的創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製品的裝飾先河。

並創造一系列的裝飾紋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礎上,又創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單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賦予創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鏽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紋刻劃”等等。

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後世。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形成了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在表現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真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像。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有兩點: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繪,把傳統的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詩詞、諺語、警句和文學作品作為紋飾,這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現藏於廣州博物館的北宋磁州窯“枕賦”銘長方形枕,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的元磁州窯白地赫彩西遊記方型枕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窯的製品構圖嚴謹,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展現了宋元時期的社會風俗,為研究這個時期的民間繪畫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磁州窯古窯

磁州窯系泛指以磁州窯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省宋元時期生產化妝白瓷、彩繪瓷和化妝土剔刻花裝飾瓷器的民間窯場。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  

1.修武當陽峪窯

位於河南修武縣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鄉當陽峪村,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世紀30年代,在焦作煤礦任職的英國人R.w.Swallow曾調查過當陽峪窯址;20世紀50年代陳萬里先生在窯址發現了一通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碑文說明了創建窯神廟的原因及其與耀州窯的關係。及其該窯產品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黑釉、褐釉、絞胎、絞釉、三彩、綠釉等較為少見,造型有碗、盤、缽、罐、燈、壺、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繪劃花是當陽峪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紋飾流利灑脫而為人們所讚譽,又以強烈的黑白對比而獨具一格,裝飾之美居“磁州窯系”諸窯同類產品之上。當陽峪窯還以絞胎、絞釉稱奇。宋金“釉下絞彩”瓷以當陽峪窯一帶的產品最為豐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變化莫測的圖案效果,造型有玉壺春瓶、花口瓶、帶座瓶、碗、盤、爐、盒、罐、水注、水盂等。陳萬里1954年在《論當陽峪窯》一文中曾指出:“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外,沒有一處足以與當陽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窯以及安陽的觀台窯終遜當陽一籌。”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說“在北宋,沒有像修武窯那樣富有變化,紋樣優秀、色彩豐富的窯”。根據當地人士考察,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周邊的柏山窯、西王封窯、獅澗窯等應屬一個窯群。由於對當陽峪窯址一直缺少系統的考古發掘,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

2.鶴壁集窯

位於河南鶴壁市北10公里的鶴壁集西部,處於羑(yǒu)河兩岸陳家、曹家、龍家、李家、鄧家之間的廣闊地帶,面積84萬平方米。當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靈橋碑記》載:“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經火燒,晶瑩發亮,邑西之人,藉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1952年陳萬里先生髮表《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窯報告》首次披露了鶴壁集窯。

該窯創始於唐,經五代、北宋、金,終於元。唐至五代產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紋罐等。入宋以後燒製品種較多,有磁州窯類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劃花、剔花,褐釉劃花及加彩器等,題材內容豐富,有嬰戲、人物、龍鳳、喜鵲、鴛鴦、雁、鶴、魚、鴨、鹿等,構圖簡練,富有生活氣息;器表或器內還書、刻、印有姓氏、詩文、吉祥語等各種題款。白底繪黑花多加褐彩,與磁州、當陽峪、扒村等窯大同小異。鶴壁集窯址中一種褐黃釉折沿大盆發現較多,盆里施褐黃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劃游鵝、蓮花荷葉、草間奔兔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後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而不見於其他瓷窯。鶴壁集窯還燒制定窯風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鈞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鶴壁集窯址還出土有俑、馬、羊、狗、猴、鴨、龜、獅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鈴鐺、象棋、圍棋、色子。

3.禹州扒村窯

位於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淺井鄉扒村,窯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橫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崗坳,總面積達170多萬平方米。1950年陳萬里先生來禹州調查時發現扒村窯,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後,一些專家多次來此考察,民國《禹縣誌·山志》載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張克己為東張鎮(今扒村)柏靈翁廟撰寫的碑記:“所居之民皆以燒造瓷器為業,乃所謂凝土以為器者,其所由來遠矣。是鎮金國末年最為繁榮,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燼之餘,百不存一。”

扒村窯流傳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裝飾為主,其次翠青底繪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紅綠彩等時有發現。窯址採集到的標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綠釉黑花、黃釉黑花、白底劃花、綠釉劃花、黃釉劃花、絞胎、絞釉、絞釉畫花、孔雀藍釉、黑釉刻花、黑釉醬彩、黑釉堆線、綠釉、黃釉、宋三彩、紅綠彩、鈞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為瓶、枕、盤、壺、罐、爐、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種動物玩具。一種折沿大盆在遺址里散布較多,又見於距此不遠的白沙宋墓壁畫。此大盆既可供婦女梳洗,又可供廚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種多樣,需求量自然很大,為扒村窯的特色器型。扒村窯瓷器胎質疏鬆,釉面不甚結實,容易發生小疵或失亮、剝落現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達到了白如雪、黑如鐵的程度,裝飾構圖嚴謹而繁密,喜用花草、蓮瓣、水藻、嬰戲、鳥獸等紋樣,筆調粗放簡練,在似與不似之間,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有的精品繪畫生動獨特,在瓷器上表現出寫意水墨畫風格,為磁州窯系的新亮點。黑釉留白“正八”款龍紋瓶僅在扒村窯產品中有發現,絞釉、絞釉上加畫花也是其獨到之處。不少品種都與臨近諸窯有密切關係,白地黑花、白底劃花近似鶴壁窯、新密窯、磁州窯,黑釉凸弦紋近似魯山窯、鶴壁窯、磁州窯,宋三彩、紅綠彩近似登封窯、磁州窯。

禹州城內北隅的鈞台窯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òu)鎮窯也燒造磁州窯風格瓷器。1974年鈞台窯發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絞胎、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鎮劉家門鈞窯遺址發掘中,在相當於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層中發現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紅綠彩器。神垕鎮北乾明山真武廟《祈雨感應之記》碑和明嘉靖《鈞州志》有“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的記載。《大明會典》關於禹州燒貢瓷的記載,和近年來民間人士採集的標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窯還大量燒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窯風格瓷器。

4.登封曲河窯

磁州窯》》磁州窯系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東南35華里的告城鎮曲河村,發現於1961年3月。窯址散布在曲河村內及村北的山坡地上,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曲河村東一小廟內有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堂碑記》載:“地名曲河,面水勢也,其中風景物色,宋以前渺無可稽。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金元兩代亦歸淹沒。”

曲河在北宋時為登封名鎮之一,其南臨潁河,西環石淙河,北靠風山,附近盛產瓷土原料,有瓷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窯址發現有白釉、綠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黃釉、青釉等品種,造型有碗、盤、壺、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據地層疊壓和瓷片堆積可推斷曲河窯址始於晚唐,興盛於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於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

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後者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製作工序先後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於高檔瓷器。

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

西關窯位於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於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複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徵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於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

窯溝窯位於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蹟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採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於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花卉裝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頻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並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明。曲河窯的代表品種要算珍珠地劃花裝飾。珍珠地劃花創始於新密西關窯,曲河窯對它有了改進與發展。其珍珠地劃花瓶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橄欖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細長,腹部較廣;一種為小口、長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體厚重,下部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這類瓶的標本在窯址散布很多。

曲河窯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裝飾,一為白釉,一為白赭二者相問,前者為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後者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製作工序先後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裝飾效果。登封曲河窯作為河南唐宋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制瓷窯場,主要還是滿足民間需求,但民間消費者的需求不盡相同,像珍珠地劃花、剔花瓷器屬於高檔瓷器。

5.新密西關窯、窯溝窯

西關窯位於新密老縣城西關公路橋兩側的河溝兩岸,窯址長約1000米,寬約2000米。發現於1963年,同年馮先銘先生來此進行複查。發現的標本以白釉為主,黑釉、黃釉、珍珠地刻劃花次之,青釉較少。從窯址殘片及窯具特徵推斷,燒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關窯於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銀器上的鏨花裝飾運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劃花裝飾,器型有珍珠地劃卷枝紋花草紋碗、卷枝紋腰形圓枕、臥鹿紋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劃花工藝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窯發揚光大,在磁州窯、扒村窯、魯山窯等也有發現。

窯溝窯位於新密東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窯溝村,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到黑石坡,北達大廟嶺,均有遺蹟分布,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堆積層以大溝西岸的黃莊南溝最為集中,窯溝村一地曾現13座殘窯。窯溝窯1961年冬被發現。燒造品種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繪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也有發現,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盤、瓶、燈、枕等。從採集的標本看,該窯創燒於五代,北宋時期為盛燒階段。其珍珠地劃花直接繼承了西關窯的工藝,白地黑花裝飾則明顯受磁州窯的影響,和臨近的禹州扒村窯的繪畫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也有共同點。花卉裝飾有其自身的獨特風格,有菊花、牡丹、蓮花、蔓卓、忍冬、梅花等,還有的以魚藻紋或蝴蝶作映襯,以弦紋、寬頻紋和花邊圖案襯托,有的碗心或枕面書寫姓氏、吉祥語、酒令等文字。近年來窯溝窯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標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繪折枝花鳥和草葉紋,並有“王大”“范小三”等窯工名記。盆大者直徑40厘米左右,飾以魚紋、草葉紋,除白釉微黃、黑彩發暗外,形制和數量可與扒村窯同類產品比肩。

6.山西介休窯

位於山西省介休縣洪山鎮,是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最早發現的一處古瓷窯址。洪山鎮附近源神廟內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廟碑陰題名有“瓷窯稅務任韜”“前瓷窯稅務武忠”字樣。據調查,該窯創燒於北宋,歷經金、元、明、清數代。早期以燒白瓷為主,中期開始燒制具有定窯及磁州窯風格的瓷器,窯址遺存的瓷片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盤、碗、罐、蓋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繪多畫折枝葉紋,紋飾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潔白的化妝土。其白底紅花與磁州窯、當陽峪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劃花裝飾極為相似,但色彩更加鮮艷漂亮,為介休窯的絕佳作品。介休窯金代黑醬釉碗有細線條印花,青黃釉印花大盤上裝飾有孩童蕩舟於蓮池的紋飾。金代黑釉剔花產品多以卷草、魚蓮為裝飾,造型有瓶、壺、壇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窯址還有位於霍州陳村一帶、創於金盛於元的霍窯,位於長治八義鎮、在金代以燒造白釉紅綠彩聞名的長治窯。

7.山東淄博窯

原名博山窯,位於山東省淄博市磁村、坡地、華嚴寺一帶。近代《古今中外陶瓷彙編》中曾記載。上世紀70年代調查,1976年山東省發掘了磁村窯址,證明磁村窯創始於唐而終於元。磁村窯唐代時燒造黑釉,宋以後燒造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劃花等,造型有碗、盤、瓶、罐、盞托等。金元時期仍以白釉占多數,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裝飾除剔花、劃花外,出現了篦劃、絞胎、黑釉凸線、白底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品種。磁村窯產品中的黑釉凸白線紋器(當地人稱之為粉槓),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種之一,這種裝飾與河南鶴壁窯、新密窯、登封窯同類產品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白線紋多呈黃色,線條較細,器內壁一般無釉或半釉,而磁村窯的這類產品白線紋色白而粗,器內滿釉。磁村窯還燒造一種加彩器,過去稱之為“宋加彩”,現在統稱紅綠彩,磁州窯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窯址均有燒造,磁村窯的紅綠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藝術造詣很高。

8.安徽蕭縣窯

位於安徽省蕭縣白土鎮,又稱蕭窯。1960年被發現。調查表明蕭縣窯創於唐代,碗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窯址出土白瓷有明顯的定窯遺風,黑白釉瓷則有磁州窯風格,還有白釉黑花、黃釉等。器物多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雙耳罐以及馬、牛、雞、蛙小件瓷塑動物等,應為宋金時期產品。1954年江蘇省文管會在蕭縣白土鎮窯址徵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樣,說明蕭縣窯的下限應為金代。皇統元年為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雙方議和,南疆劃淮水為界。《清波雜誌》記載金代以仿定瓷為主要特色的宿州窯和泗州窯在蕭縣窯的南面與東南面,與蕭縣窯接壤並存。靖康之變以後中原地區窯工大量南逃,金代蕭縣窯、宿州窯和泗州窯具有定窯和磁州窯產品的風格,應是南逃窯工將中原制瓷工藝傳播過去的結果。

磁州窯做工

胎釉

金代山西磁州窯的胎 金代山西磁州窯的胎

磁州窯的胎體使用的是當地一種比較特殊的高嶺土,結構較疏鬆,淘煉不細,顆粒粗,常有未燒透的孔隙和鐵質斑點,含鋁量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鐵、鈦等著色雜質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鹼、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

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器物拿在手裡感覺不是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

磁州窯還往往使用化妝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妝土最早為白色優質瓷土製成的泥漿,是為了適應粗瓷細作,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後又出現了有色化妝土。

從館藏陶瓷枕來看,白釉黑花臥女枕,其赭黃色衣衫即施了一層赭黃色化妝土,上繪黑花,再施透明釉燒制而成。

白釉剔花嬰戲蓮紋枕是在較厚的化妝土上進行剔刻,再剔去紋飾外的化妝土,亦是化妝土藝術的變化。珍珠地劃花枕,亦先施較厚的白色化妝土,經刻劃紋飾、戳印珍珠地後,又在紋飾內著一層色粉(有的不著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紋、珍珠地的凹處著滿色粉,施釉燒好之後,紋飾內呈褐紅色,非常漂亮。磁州窯巧妙利用化妝土,達到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使化妝土成為一種裝飾藝術,並達到了高超的水平。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燒制方法,多採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器內一般多掛釉。碗、盤一類採用疊燒法,器內留有五個條形支燒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無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象,不太透明勻淨,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這時期還燒造黑釉、綠釉、黃釉、醬釉及孔雀藍釉、紅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如: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劃花填綠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紅綠黃黑彩等。

造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宋代磁州窯瓷器的產量很大,造型也十分豐富,主要生產民間日常用瓷,還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娛樂用品及各種瓷塑等。

常見的器型有:各式的盤、碗、碟、盞、盞托、渣斗、瓶(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壺、罐、缽、洗、盆、缸、水盂、筆洗、硯滴、鎮紙、爐、香薰、唾盂、燈、蓋盒,仿古銅器式樣的樽、奩等,尤以多種多樣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見於隋代,最初只是用於陪葬,唐代多為醫用脈枕,式樣上體輕形小,入宋以後大量生產,形體變大。人們逐漸認識到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從而開始把它作為驅火明目、延年益壽的理想夏令寢具。磁州窯即有長方形、腰圓形、如意頭形、花瓣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銀錠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種繁多,形式新穎別致,側重實用性。

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製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輕重適度,線條幹淨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紋飾

釉下彩繪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

磁州窯的裝飾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繪,即用毛筆醮釉料在胎體上繪製花紋。這時期的紋飾題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大部分是來源於民間生活,取材於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人物故事,生動親切,情趣濃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現了當時人民民眾傳統的審美觀念。

布局上以傳統的中國畫寫意手法結合圖案變化特點,畫面既簡潔又生動。同時還借鑑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金銀器、漆器和織繡工藝對磁州窯的彩繪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花卉紋行筆舒暢流利,花形描繪普遍肥大飽滿,活潑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動物紋、人物紋及常見的嬰戲圖紋畫意格調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繪,生動傳神,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馬戲、熊戲、童子釣魚、池塘趕鴨,踢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情趣盎然。

詩文裝飾

磁州窯還大量題寫詩文做器物的裝飾,這種裝飾風格最初始於唐代長沙窯,而磁州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其書寫方法無一定規格,非常隨意。

詩詞多出自當時文人之筆,常見有“滿庭芳”、“朝天子”、“普天樂”、“阮郎歸”等,同時還有民諺俚曲,規勸箴言,處世哲學、吉祥語等。如:“天下太平”,“眾中少語、無事早歸”、“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孤館雨留人”、“國家永安”、“鎮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長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無事深謝”、“貧居鬧市無相識,富住深山有遠親”、“風吹前院竹,雨折後院花”、“清風細雨,黃花綠葉”、“清吉美酒,醉鄉酒海”、“甜香味美最為善”、“紅花滿院”、“道德清淨”、“風花雪月”等。上述題句多寫在各種瓷枕上,完全採用民間白話語言,既增加了民間文化氣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愛。

款識

磁州窯瓷器題寫年款的不多,至今僅見到兩件,一件是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長方虎紋枕,枕面一側題“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另一件在英國,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左書“熙寧四年”(1071年)。大多數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標記,如“張家造”、“趙家造”、“王家造”、“劉家造”、“申家造”、“張大家枕”、“李家枕”、“滏陽陳家造”等。

代表作品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

名稱: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

年代:宋代

尺寸:高10.4cm,長29.9cm,寬22.5cm。

描述:枕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後高。白釉,枕面及枕側以黑彩繪嬰戲紋。枕面外周以雙線勾勒如意形開光及雙弦紋,開光與弦紋間飾四組卷枝紋。枕側繪簡單的花草紋。枕面主題紋飾畫筆簡練,描寫兩個嬰孩玩耍,其中一孩兒頭上落一隻小鳥,孩兒驚愕不已,另一孩兒作興奮狀,欲上前捕捉小鳥。

在磁州窯器物當中,以嬰戲為題材的很多,如池塘趕鴨、打陀螺、蹴球、騎馬、釣魚、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論是做遊戲,玩蓮或趕鴨,均寥寥數筆,就把孩兒天真、可愛的童趣表現出來。即如此枕雖著墨不多,卻生動傳神。  

磁州窯鑑別

磁州窯是一個範圍比較大的指稱,涉及南北許多窯口。狹義的磁州窯瓷器(以峰峰彭城鎮和磁縣觀台鎮為中心的諸多老窯址)的鑑別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化妝土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鳳紋四系瓶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雲鳳紋四系瓶

宋金時期磁州窯瓷器的瓷胎練泥還不夠精細,較為粗糙,加之當地土質不像高嶺土那樣純白,因此,比較講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層稍加提純細練的化妝土,然後在化妝土上進行作畫或書法。

由於加了一層化妝土,其在燒制過程中因膨脹係數不同會導致化妝土外的釉層的表面產生裂隙。經過近千年的潮濕、乾燥的變化或者運輸使用過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會出現脫釉的現象。

因此,通過脫釉以及脫釉後裸露的化妝土層的新舊來判斷一件磁州窯瓷器的新舊應該是比較準確。應該說,真正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瓷器(尤指那些經過精心燒制的精品),脫釉是很正常的,不脫釉反倒奇怪。

畫工

磁州窯是中國老窯口中民窯的代表,其產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市井風情。其繪畫或書法風格往往粗獷豪放,灑脫不羈。但灑脫不等於隨意、孱弱。一件瓷器從練泥、做胎到施釉、繪畫及至最後燒成,是相當複雜的一個過程。即便是民窯產品,為了使做出來的東西像樣、有市場,在繪畫的時候,工匠還是相當用心的,而且他畫或者寫的都是日復一日練得純熟的內容,都有著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窯瓷器往往為了追求民窯特點,過於隨意,常常故意畫的散亂,人為誇張,而書法也常常孱弱無力,章法鬆散,露了破綻。

存世量

相對於宋代五大官窯,磁州窯瓷器因為大多是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產量很大,且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來講,畢竟也經過了近千年的世事變遷,尤其是十年動盪,極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於多到到處都有磁州窯老器。因此,發現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脫釉的宋金磁州窯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瓷器之名窯(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伴隨著一件件的瓷器精品,它們的誕生地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中國歷史名窯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鈞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位於今河南禹州。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
越窯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唐朝文學家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碗,將越窯產品排在首位。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汝窯汝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宋人評價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
邢窯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白瓷打破了南方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邢窯始燒於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
吉州古窯吉州窯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生產中心之一。該窯創始於唐代晚期,發展於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停燒於元代,前後有1000多年的燒造歷史。
耀州窯

耀州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龍泉窯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