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磁州窯遺址](/img/1/4d3/nBnauM3XyMjN3gzNxATNzY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1M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民窯的傑出代表裝飾藝術以黑白對比鮮明為特點,其獨樹一幟的燒造技術,對我國北方陶瓷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史土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譽。
磁州窯現存古窯址數十處,在彭城鎮有多處保存完好的“饅頭窯”。彭城磁州窯鹽店遺址中有一座元代古窯址,保存完好,在窯址旁的作坊里可以看到瓷器的製作過程。還發現了保存較好的窯爐、加工原料的碾糟等。發掘出的器物以盤、碗、罐、瓶等為主,還有瓷枕和玩具。
歷史傳承
![邯鄲博物館有磁州窯展廳,在那裡您可以全面了解磁州窯的生產歷史,許多珍品難得一見。在位於彭城鎮的磁州窯鹽店遺址您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幾件坯胎,這可是一項很有意思的活動。南北響堂山石窟就在這一帶,參觀完古窯址,可以再上山看看石窟藝術,這樣一日游的內容就更豐富了。](/img/5/782/nBnauM3X1gTOzQDOwgjN5MDN5ITMwITMzETOwADMwAzMxAzL4Y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古磁州地域即現在的峰峰礦區、磁縣、武安等地還相繼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商周時期的灰陶、戰國時期的印紋硬陶等,並已出現了制陶作坊,標誌著制陶的生產已初具規模。漢代的釉陶已達到了成熟期。三國、兩晉和北朝時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轉化,並開始燒制白瓷。隋唐五代時期,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在工藝和技術上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胎釉質量較北齊已有很大的進步,窯器已由支燒改為籠(匣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進入鼎盛時期,並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間窯系。這時的磁州窯直系窯口生產主要有兩大中心:一個是以峰峰礦區臨水、彭城為主的滏陽河流域;一個是以磁縣觀台為主的漳河流域。觀台窯的生產到元代幾近衰亡,而滏陽河流域的臨水、彭城窯口卻一直延續下來,生產規模也日趨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並逐漸形成了以磁州為中心,輻射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西、陝西、遼寧、甘肅、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多個省眾多窯場的寵大的磁州窯系。《中國陶瓷史》中還明確指出:“江西的吉州窯於宋南渡後燒制磁州窯風格的瓷器,則是北方瓷窯工人因受金人壓迫,南遷江西燒瓷的結果。”可見,古磁州窯陶瓷燒造的歷史久遠且一脈相承,有著十分清晰的承接關係,磁州窯的歷史就是一部完整的陶瓷史。
![窯口](/img/b/47a/nBnauM3XyEjM1gTN5kjN5MDN5ITMwITMzETOwADMwAzMxAzL5Y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96年,磁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瓷器特色
觀台窯(遺址)是磁州窯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磁縣西南部,北距峰峰27公里,這一帶蘊藏著豐富的煤、瓷土及耐火土等,南距盛產釉原料的安陽水冶村也很近。這些都為發展制瓷業提供了有利條件。觀台窯場面積20多萬平方米,1958年發掘了2萬平方米,即出土文物1萬多件,1987年又發掘出4座較為完整的宋、金代馬蹄形、饅頭形窯。磁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早在隋代即已開始生產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窯的制瓷工藝達到了高峰,此時的產品最負盛名。自宋以後,元、明、清至今一直生產著。磁州窯不僅品種多,產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磁州窯系,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磁州窯的制瓷技藝得到廣泛的傳播,遍及黃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和南方各地,並傳到國外。據報導,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館館長蓑風一行到邯鄲考察,在參觀磁洲窯展時驚奇地發現,日本家喻戶曉的茶道文化標誌一隻古瓷碗,竟與磁州窯的一個古碗一模一樣。而此前,這隻日本茶道文化標誌的瓷碗,一直認為是江戶時代由當時的高麗王朝傳入日本的。
古磁州窯燒制的瓷器,大部分是當時人民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它的裝飾以黑白對比為主要特色,運用鐵繡花、刻畫法、紅綠彩及黃褐、綠、藍、窯變黑釉等進行裝飾,構成了磁州窯陶瓷裝飾藝術的特徵。磁州窯裝飾藝術在取材方面打破了已往的成規,很少使用那種抽象的、規矩的幾何形圖紋,而多取材於以寫實為基礎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枝葉並茂的折枝花和流暢自如的卷草紋以及靈活跳躍的蟲魚鳥獸等等。它的紋樣造型根據對象的性格和神態進行藝術加工,簡練誇張,活潑生動。這使得磁州窯陶瓷裝飾更具民族風格和傳統藝術特色,從而博得廣大民眾的喜愛。
在宋時,瓷器多以單色釉取勝,釉下彩還不是主流。但在磁州窯,不僅燒造白瓷、墨瓷、黃瓷、綠瓷、三彩,並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而且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成為磁州窯的代表作品。《中華文明史》稱其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磁州窯除燒制釉下彩外,還創燒出了中國最早的釉上彩,即紅綠彩。紅綠彩是在白瓷釉上用紅、綠等色彩繪,再經低溫燒制而成。宋代磁州窯紅綠彩開中國瓷器釉上彩繪之先河,為明清釉上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富田遺址
![1](/img/9/fe1/nBnauM3X3IjN2MTOzEzN5MDN5ITMwITMzETOwADMwAzMxAzLxc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現存明、清以來的古窯10座,古作坊5座、古泥池3個,另外還有古井、碾糟、耙池、鹼窯等遺存。1996年,磁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觀台、彭城、東艾口、冶子等地到處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饅頭窯”,其中觀台窯址曾進行過大面積發掘,除發現數以萬計的瓷器和瓷片標本外,還發現有保存較好的窯爐、加工原料的碾槽等。器物以盤、碗、罐、瓶等為主,還有瓷枕和玩具。
磁州窯富田遺址博物館大約總占地千畝以上,其中遺址區近百畝,陶藝家工作室區十多畝。另外還有遺址公園區、古代展館、現代展館、國際會議廳、磁州陶瓷文化研究所、現代陶藝公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