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

石阡縣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周邊與江口、印江、思南、餘慶、鳳岡、鎮遠、施秉8縣相鄰。全縣轄18鄉鎮,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總人口38.03萬人。石阡森林覆蓋率53%,下轄7鎮11鄉,總人口約45萬。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8%。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木偶戲、仡佬蹦蹦鼓、其中屬石阡毛龍最富盛名。仡佬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更被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民歌)民歌博物館永久收藏。名品特產中國馳名商標?“石阡苔茶”。石阡縣地處湘西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岩溶地貌明顯。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石阡縣幅員面積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5.3萬畝、草原面積17.8萬畝、水域面積8萬畝。石阡縣境的礦藏還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鐵礦、電碳岩、汞、鉛鋅、銅、錳等。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石阡縣石阡縣

1992年,石阡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評定為革命老區。石阡縣資源豐富,特別是低熱礦泉堪稱一絕,素有“泉都”之稱,1995年被列為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距縣城南端30公里的佛頂山方圓45平方公里,原始生態植被保護完好,與梵淨山譽稱姊妹山,是難得的科考、探險旅遊之地。

行政區劃

石阡縣轄7個鎮、2個鄉、9個民族

鄉:湯山鎮、本庄鎮白沙鎮龍塘鎮花橋鎮五德鎮中壩鎮河壩場鄉、國榮鄉、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龍井侗族仡佬族鄉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楓香侗族仡佬族鄉、青陽苗族仡佬族侗族鄉、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坪山仡佬族侗族鄉

民族服飾

石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民族服飾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石阡居住著仡佬、侗、苗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2%。各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相互融合,創造出大量極具地方特色、彰顯民族神韻的民族服裝及裝飾品。鼎盛時期,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等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工藝產品,曾暢銷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18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東南亞、東歐。石阡民族服飾何以有如此魅力?據《石阡民族志》記載,明清時期,縣內萬安鄉、北塔鄉(今屬湯山鎮)、龍洞鄉(今屬大沙壩鄉)等地,家家戶戶有紡紗機,婦女織布除保證全家穿用外,還可拿到市場上交換錢糧。民國時期,縣內養蠶、紡紗、織布、印染更為興盛。縣城東門外雙獅子、南門外新教場、老教場和啟靈觀4處,栽桑80餘萬株。民國十五年(1926年),文廟節孝祠還開辦了蠶桑學校,每年一期,培訓150多人。北塔鄉新場、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養蠶抽絲。縣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餘戶居民生產的繡花錢,除供本縣外,還遠銷鎮遠、施秉、凱里等周邊地區。萬安、北塔、龍洞、孫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縣內暢銷外,還銷往安順、余

石阡縣石阡縣
慶、黔南等地。解放後,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藝品的發展,組建了石阡民族絲織廠,購買年產線3000公斤,排須20萬米,絲綢15000米,主要生產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排須、吊穗等民族服飾。自1962年開始,產品一直供不應求,暢銷新疆、青海等18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東歐。當時產值已達30萬元。1983年,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獲國家民委、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石阡民族絲織廠還出席了國務院、國家民委組織召開的首屆民族先進表彰大會。新世紀的今天,石阡縣提出了建設“公園縣、療養縣、旅遊縣”的奮鬥目標,大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隨著樓上千年古寨、堯上仡佬族文化旅遊村等鄉村旅遊景點的日趨完善,日漸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飾又逐步走向前台。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婦女服飾,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有鱗狀花紋,中段為羊毛織成,染成紅色。穿戴時,許多婦女還喜歡在外罩上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穿時從頭套下,同時繫上繡花圍腰,形成一套搭配協調、漂亮美觀的民族服裝。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壯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對襟短衫,無領,有的訂布扣7至9粒,也有的不訂扣子,肚子常露,故稱破肚衣。另外,繡花鞋墊荷包,刺繡背肚、披肩,挑花圍裙、香包以及排須、吊穗等民族手工藝品,已成為外來客人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民族服飾已逐步成為當地居民向外展示自己獨特民族文化的主要視窗。

旅遊景點

堯上仡佬族文化村
堯上仡佬族文化村位於貴州

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村堯上組,文化村座落在佛頂山腳,包溪河畔,距縣城38公里,從縣城出發,車程大約需要1小時。該村居住著六十七戶仡佬族居民,所有的房屋都是兩層。前面伸出挑廊,典型的吊腳樓式建築,但又有其獨特之處,門高坎,窗鏤花、雕樑畫棟、飛檐斗角,左右兩個廂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著整棟木房的重量,除宗祠為懸山頂建築外,其餘均為歇山頂建築,總體結構精巧、造型奇特。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這裡的仡佬族人沿襲著祖先留下的習俗,並保持著他們獨特的民族風格。仡佬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有節日都要在一個土坑裡燃起篝火,不分男女老幼齊聚於火旁歡歌起舞。堯上仡佬族最重大的節日就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的敬雀節了,每當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糍粑,宰殺豬、牛、羊、馬四牲祭祀神鷹和十二隻彩鳳,祈禱家業興旺和五穀豐登。除此之外,還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藝術節目舞毛龍、儺戲、薅草鑼鼓、木偶戲等。堯上仡佬族文化村有一條延伸至包溪峽谷的正街,是民族風情區的主幹道,裡面有仡佬族獨具特色的小吃和商品。正街的左邊有條小街通往垂釣塘,往前走幾步便可看到民俗表演場,所有的民俗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左邊有棵大樹叫猴栗樹,樹體高大。需要四個人才能合抱住,樹上神奇般地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蘭草,更有蜜蜂常年縈繞!被當地居民視為神樹.該景區日趨完善,吸引了大批外地遊客前往遊覽.

樓上古寨
樓上古寨位於貴州省石阡縣城西南的廖賢河畔,距縣城15公里。距國榮鄉政府9公里,從石阡縣城出發大約需要45分鐘車程,景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現有4個村民組,住戶150戶,547人,村民皆為侗族,至今仍保持著獨特的民族風俗,如唱山歌、哭喪哭嫁、吹嗩等習俗,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旅遊度假、休閒娛樂、民俗採風於一體的民族歷史文化古寨。樓上原來不叫“樓上”,而叫“寨紀”,因正樓上一水溝處有一座樓房,下面長長的巷道為過道,便叫“樓巷”,因“上”與“巷”諧音,久而久之村民便習慣地稱之為“樓上”了。樓上居住的村民都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生生不息,迄今已發展到十九代4000餘人。樓上古寨的文化底蘊被“古”字型現,寨中擁有一大片古樹,由紫薇、丹桂、紅楓、柏樹組成,據專家考證,這古樹在300年以上。最為奇特的是七株楓樹呈“北斗星”形狀分布,七株楓樹上棲息著上千隻白鶴,而白鶴們從不到其它古樹上居住。古樹林邊的高坡上建有梓潼宮和戲樓。梓潼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供奉聖像四尊。戲樓始建於清朝末年,專演木偶戲。古寨坐東北面西南,依山而建,其整體布局為“壽”字形結構,所有巷道均為青石鋪就。青石板兩旁,是清一色的青瓦木屋,且都是明清建築。家家戶戶的木窗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或梅花、或蜻蜓、或蝴蝶、或喜鵲,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寨的前面是波平如鏡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廖賢河邊。順著小溝坎上的小路去廖賢河邊,必經一座橋,橋名楠桂橋,建於明末崇禎二年(1629)。寨中古墓眾多,值得一提的是文林郎古墓。樓上古寨是中國鄉村歷史文化的縮影,流傳了數百年至今保存完好,沒有缺角少頁的版本,吸引了眾多的遊客。

歷史沿革

石阡古稱山國,歷史悠久,建置較早。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屬象郡。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年---1294

石阡縣石阡縣
年),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於今治所。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分轄龍泉縣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個長官司。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仍領上述1縣(龍泉縣)3長官司。康熙二年(1663年)廢葛彰葛商長官司。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石阡府分設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內迎仙里、水東里、苗民里、在城裡、苗半里、龍底里。直至清末,石阡府直隸於省,仍領龍泉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建立,初沿襲清制。民國2年(1913年),貴州設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實行軍民分治。石阡改府為縣,設立縣公署,縣官稱知事。龍泉縣另設(今鳳岡縣)民國5年(1916年)縣公署知事將全縣劃分為6個區,即城區、小雞公、本庄、王家寨、龍洞、大地方。第二年,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為10個區,即增設石家場、葛榮場、白沙場、龍塘場。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下令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縣知事稱縣長,石阡縣為二等縣。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改組貴州省政府,實行行政督察區,石阡劃歸銅仁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石阡劃分五個區,即泗王廟、石家場、大地方、本庄場、龍洞場。民國32年(1943年),石阡實行新縣制,設定鄉鎮保甲。全縣共置18鄉鎮,164保,1618甲。18鄉鎮即:湯山鎮、花橋鄉、楓香鄉、中魁鄉、永盤鄉、龍川鄉、甘溪鄉、國榮鄉聚鳳鄉、樂回鄉、莊樂鄉、白沙鄉、大新鄉、和平鄉、石固鄉、青陽鄉、五德鄉、坪山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5日,石阡解放,全縣人民獲得了新生。1950年2月8日,石阡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即將民國時期18鄉鎮劃為3個區分轄,設立區公所。7月,改置3區為6區1鎮。1951年2月,改置湯山鎮為城關區,同年將區公所改稱為區人民政府。1953年,縮小鄉、村行政管理範圍,將全縣劃為80鄉1鎮,區治不變。1954年7月1日,縣轄各區分別第一(龍塘)、第二(花橋)、第三(五德)、第四(中壩)、第五(白沙)、第六(本庄)、第七(城關)區公所。1955年4月8日,縣人民政府稱縣人民委員會。同月,各區將所在地治所改為區公所名稱。1956年1月,中共石阡縣第五次黨代會作出決定,進行並鄉工作,將82鄉(鎮)調整為44鄉1鎮(城關鎮)。1961年撤區並社,將7個區改為區級人民公社,45鄉鎮為管理區。1962年恢復區的設定,設6個區調整公社為27個。1963年,恢復7個區治,將27個公社增至43個。1967年3月29日,石阡開始“文化大革命”。4月2日,“石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各區社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9條規定,撤銷縣、區、公社“革命委員會”,縣稱縣人民政府,區稱區公所,公社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根據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黨政分開,建立鄉人民政府的通知)的意見》,縣政府所轄43個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相應改為行政村和村民組。1992年,全縣實施撤區並鄉建鎮工作將原7個區43個鄉調整為18個鄉鎮(其中:9個民族鄉),即:龍塘鎮、龍井鄉花橋鎮、坪地場鄉、石固鄉、五德鎮、楓香鄉、青陽鄉、中壩鄉、甘溪鄉、坪山鄉、白沙鎮、聚鳳鄉、本庄鎮、河壩場鄉、湯山鎮、大沙壩鄉。2004年,為加強區域經濟活動,加快農村經濟成長速度,實施撤小村並大村工作,將原304個行政村調整為8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境域

石阡縣
石阡縣隸屬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南部,橫跨東經107°44′55″~108?33′47″,北緯27°17′5″~27?42′50″,思劍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江瓮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面積為2173平方公里。

地貌

石阡縣地處湘西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岩溶地貌明顯。

氣候

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石阡縣幅員面積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5.3萬畝、草原面積17.8萬畝、水域面積8萬畝。

礦產資源

石阡縣境內礦藏種類多,有煤、鐵、重晶石、黑滑石等礦。
煤:石阡縣主要是分布在本庄鎮、坪地場鄉、龍塘鎮3個鄉鎮,其蘊藏量為1250萬噸。
鐵:石阡縣內鐵礦分屬原生沉積、次生殘積、熱液次生及冷水滲濾等4個類型。除湯山鎮外,其餘鄉鎮均有分布。主要有赤鐵礦、褐鐵礦。其蘊藏量1170萬噸。
重晶石:石阡縣有沉積型礦床和低溫熱液型脈狀礦床。沉積型礦床分布於樂喬的柿坳口至界牌、孫溪,本庄荊竹、瓮堡、五德的堯寨。低溫熱液型礦床主要分布在白沙、聚鳳一帶。多屬露天礦,總蘊藏量為400萬噸。
黑滑石:石阡縣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3地質大隊於1986年3月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坪地場鄉沙槽一帶,其礦層露出1.5公里,厚4-8米,平均厚度5.4米,含礦率為68%-89%,化學成份中二氧化矽含量60%,氧化鎂含量27%,氧化鐵含量約0.2%。極具開採價值。
石阡縣境的礦藏還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鐵礦、電碳岩、汞、鉛鋅、銅、錳等。

水資源

石阡縣大小河流117條,水能理論蘊藏量10.9千瓦,可開發量4萬千瓦。地熱水資源分布較廣,出露密度居全省之冠,達19處。根據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貴州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貴州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科學研究所1985年聯合調查評價,全縣地熱水總流量58.45-62.4升/秒,平均水溫34.7℃,水質為硫酸重碳鈣鎂型及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水,礦化度0.192-0.421克/升,總硬度10.72-18.50。水中普遍含有氡、矽酸、鍶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符合醫療礦水和飲用礦水水質標準。極具飲用、醫療、旅遊價值,故有“溫泉之都”的美譽。

人口民族

2012年,石阡縣總人口約45萬人。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侗族等民族、仡佬族等。

交通運輸

2012年,石阡縣思劍高速累計完成投資24億元,形象進度達85%,江瓮高速列入貴州省三年會戰項目,已開工建設,2015年建成通車。萬安大橋至長坳提級改造工程形象進度達80%,新建通村油路146公里,鄉鎮客運站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發展前瞻

石阡縣通過深入調研,深挖並解決影響工作、制約發展的有關問題,在開門納諫,廣泛徵集科學發展良策的基礎上,組建黨政考察團外出考察學習,邀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提高幹部的執行力。在農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在縣城大力發展溫泉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全力打造“中國苔茶之鄉”,打響“中國溫泉之鄉”,用15年時間實現產業發展新跨越,實現縣域經濟新跨越,實現石阡形象新跨越。

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切實做好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為打造地熱城,石阡縣啟動了城區溫泉水入戶工程,計畫三年內讓縣城所有賓館、城區住戶用上溫泉水,屆時,城區家家戶戶可用溫泉水接待客人,地溫空調將得到普遍使用。

經濟發展

2011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1.51億元增加到2011年一是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的24.99億元,年均增長16.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從5.97億元增加到9.85億元,年均增長10.09%;第二產業增加值從1.36億元增加到3.71億元,年均增長22.08%;第三產業增加值從4.18億元增加到11.43億元,年均增長21.8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6年的51.9:11.8:36.3調整為2011年的39.4:14.9:45.7。二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二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006年的4.3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1.75億元,年均增長33.73%。

財政總收入從2006年的0.7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億元,年均增長24.53%;地方財政收入從2006年的0.5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5億元,年均增長18.5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9.9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6.48億元,年均增長10.3%;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2.8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億元,年均增長28.1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從2006年底的8.34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3.82億元,年均增長31.28%;各項貸款餘額從2006年底的4.76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19.98億元,年均增長31.58%。三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6年的2.37億元增加到2011三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年的6.07億元,年均增長19.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6876元增加到2011年的11755元,年均增長10.4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1687元增加到2011年的3868元,年均增長15.47%。

第一產業

2012年,石阡縣投入“三農”資金2.3億元,發放涉農補貼4685萬元,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煙水配套工程、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快速推進,實現糧經比41.3∶58.7,糧食總產量達17.6萬噸,肉類總產量3.6萬噸,禽蛋產量1.8萬噸,水產品產量0.3萬噸;完成菸葉收購10.2萬擔,實現產值1.07億元,完成稅收2361萬元,烤菸均價和上等煙比例均居全市第一。
2012年,石阡縣圍繞“三個萬元”工程,大力實施“1112”扶貧增收計畫,培育了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14家、縣級龍頭企業12家,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8個;油茶種植面積達2.7萬畝,核桃0.8萬畝,竹子0.44萬畝,中藥材1.5萬畝,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33%。同時,辣椒系列產品獲“貴州省名牌產品”,蛋雞、大鯢、網箱養魚、大閘蟹等。
2012年,石阡縣茶園面積達30.6萬畝,新植茶園2.1萬畝,完成無公害茶園認證5萬畝,管護幼齡茶園5.4萬畝,新建茶葉加工廠25個,其中,年加工能力100噸以上5個;茶產量達1.47萬噸,實現產值5.56億元,名優茶產量1803噸,產值1.5億元。石阡縣在縣外開設“石阡苔茶”專賣店5個、聯建10家。
2012年,石阡縣接待遊客達24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54%。同時,成功爭取到“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項目,榮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第二產業

2012年,石阡縣投入資金3.7億元,完成園區路網、管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土地3000餘畝,推進3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入園企業13家,建成投產企業4家。同時,大龍開發區“石阡產業園”加快建設,引進新能源開發、石材加工、環保建材、皮革製造等行業企業5家,正式簽約3家,簽約資金達48億元。二是工業項目快速推進。大關酒業異地改擴建項目順利推進,恆源礦業建成投產,每年產量達100萬平方米,盤興、盤江集團管理用房、廠房及基礎建設正在實施,隆泰、西部茶都項目穩步推進,日產3200噸熟料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技改項目規劃選址、占地征補、項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3.2億元,工業產值達3億元,銷售收入達2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石阡縣政府拿出300萬元資金,新修和維修建設了75條村級公路,使石阡縣301個行政村全面通車。城鎮建設方面,規劃建設了3.8平方公里的鮮花開發新區,使之與原河西大道連成一體,形成10里長街;引進資金6892萬元,實施了占地2萬平方米的泉都商城、占地2.4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長2.1公里寬50米的北塔大道等26箇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項目。五德、花橋、白沙等14個鄉鎮也有效地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項目有機結合起來。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2年,石阡縣完成了花山水庫下閘蓄水,從山坪引水到縣城供水工程春節前全面完成,將有效解決石阡縣城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成功爭取到獐子溝水庫國家煙水配套工程,完成了木瓜溪水庫可研等前期工作;石阡縣城排水一期工程、龍塘污水處理項目已開工建設,河下屯、南安山重點水源工程前期規劃設計工作有序開展,集鎮和農村人畜飲水、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等工作紮實開展,思林電站石阡庫區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石阡縣城第四輪總規修編,編制了北塔至鴨背、溫泉大道至中壩城市主幹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老街立面改造、五峰山森林公園設計方案;開工建設河濱西路南段工程,啟動實施了消防、公安、法院、海事大樓項目和一批縣級示範小城鎮建設,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0.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1%。石阡縣繼續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完成了“十二五”主網規劃修編和220kV泉都變電站選址,完成了2011年10kV及以下農電網完善工程、2012年烤菸房供電工程和電網建設工程,完成了鄉鎮郵政所建設12個,建成電信、移動、聯通基站58個。

教育事業

2012年,石阡縣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項目2個,建成農村“最美教室”603間,完成16所中國小教師周轉房建設任務,“兩免一補”有效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全面實施,校車安全管理切實加強。
衛生事業
2012年,石阡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1‰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以內,實現了“雙降”目標,石阡縣實施醫藥衛生體制。

社會保障

2012年,石阡縣開行簽訂20億元的扶貧貸款協定,已獲批覆貸款1.46億元,到位資金1.1億元;成功爭取到省級扶貧攻堅示範縣項目,項目資金達8000萬元;爭取到財政扶貧項目資金4952.4萬元;湯山、聚鳳、青陽3個安置點414戶1730人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穩步推進,石阡縣實現淨減少貧困人口3.92萬人。石阡縣發放城鄉低保金1.16億元、城鄉醫療救助金1900萬元,公務員津補貼標準從人均10800元提高到22000元,人均月增資933元。城鎮新增就業406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4%以內,新農保參保達16.69萬人,石阡縣財政投入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城鄉低保、失業及合作醫療資金共4352萬元。石阡縣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00套,兒童福利院和白沙、國榮敬老院建設主體基本完工,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06個。石阡縣投入資金5362.5萬元,完成危房改造7920戶。石阡縣註冊登記微型企業247戶,扶持企業130戶,發放扶持資金390萬元,帶動就業1586人。

地方榮譽

1992年,石阡縣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
1998年,石阡縣被定為革命老區。
2009年,石阡縣榮獲“中國礦泉水之鄉”稱號。
2010年,石阡縣獲得“全省2009年度示範縣項目實施優秀縣”。
2012年,石阡縣被評為中國首個“中國營養健康示範基地”。
2012年,石阡縣榮獲“全省2009年度示範縣項目實施優秀縣”。
2012年,石阡縣被評為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最佳休閒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溫泉之鄉”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苔茶之鄉”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
1025年,石阡縣榮獲“中國石材(石阡)產業基地”。

美食文化

石阡縣歷史優久,自然環境優越,在這裡聚居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民眾,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石阡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美食文化,誕生了許多經典貴州美食。

鄒姐牌豆腐乳

鄒姐牌——貴州省首批《貴州老字號》品牌,由石阡縣仡佬族鄒賢英女士創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貴州石阡,其生產的貴州經典美食系列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品牌創始人鄒賢英女士自幼耳濡目染家族的豆腐乳製作工藝,對這種風味獨特、製作考究的傳統美食視若珍寶。八十年代初,她接手家族的豆腐乳小鋪,經過數年時間的改良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挫折,不斷完善工藝配方,才造就了現今食客所喜愛的“鄒姐牌豆腐乳”。上市之初,鄒賢英女士親自推著手推車,沿街推銷。沒想到一開始,豆腐乳便受到大家的熱捧和稱讚,她熱情和藹、健談開朗的個性也逐漸為大家所熟知,人們親切的把她稱作“鄒姐”,“鄒姐豆腐乳”的美名由此傳開。現今的鄒姐品牌已經從一個不到20平米的家族食品小坊發展到擁有5000多平米的標準廠房及食品專利2項的貴州優秀食品企業,二十多年來,一直沿用傳統工藝精心釀造。產品獲得國家、省、地、縣級榮譽總計32項,其中包括:全國風味食品十佳品牌、貴州省首批《貴州老字號》稱號、貴州省農特優產品、銅仁地區指定旅遊產品、銅仁地區重點龍頭企業等等。。。

關於鄒姐豆腐乳,還有這樣一個笑談:
話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外出打工的石阡姑娘春節帶回一位外省小伙回家相親,讓父母過眼。待到晚飯時間,姑娘家做好一桌飯菜,還特意端上一碟鄒姐豆腐乳。小伙嘗遍飯菜,卻對豆腐乳情有獨鍾,一連吃下好幾塊,一邊吃一邊說:“這個菜好是好,就是少了點。”此語一出,引得周圍親朋捧腹大笑,因為在石阡,豆腐乳一直作為佐餐小菜上桌,講究細品慢咽,只有“傻子”才一口一個。小伙子的憨厚實在也平添幾分大家對他的好感。最終姑娘和小伙喜結連理。成就了這段佳話,流傳至今。

鄒姐品牌旗下擁有豆腐乳、冰糖大蒜等十餘個系列產品,因其上佳的口感,不僅贏得周邊省市消費者的青睞,連許多北方食客也大加稱讚,遠銷內蒙、河北、遼寧等地。

綠豆粉是石阡縣的的特色食品,遠近聞名,已經成為當地居民早餐的必備食品之一

製作過程:由綠豆、大米根據一定比例兌水浸泡半日,然後用石磨磨成漿液;將磨好的漿液用大鍋高溫烙熟成餅狀,等烙熟的餅自然涼下之後,切成冬粉即為綠豆粉。吃時,把粉放入沸水中燙熱,舀入碗中,拌以哨子(辣雞、肉末、脆哨)、甜醬、辣椒、蔥花等佐料即可。香辣得當,美味無比。
石阡皮蛋,又名松花皮蛋,其蛋白透明富有彈性,松花疊起,蛋黃呈現墨綠、草綠、茶色、
暗綠及鮮紅等五彩色層,食之醇香爽口、回味甘美,久食不膩,容易消化。同時具有清熱解暑、乾膽明目、開胃潤喉、醒酒止渴、降低血壓等功效。早年大都為民間作坊生產。新中國成立後,新組建的石阡外貿公司綜合加工廠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完善了氧化鈣、碳酸鈉、氧化鉛、茶末等多種原料合成的液體浸泡鮮泡的新工藝,確保了皮蛋的成熟期和保質、保鮮期,提高了蛋體的營養成分,成功地推出了色鮮、味俱佳的糖心皮蛋。其產品曾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歷史文化

毛龍
毛龍為石阡縣獨具的一種較為大型的龍燈品種。石阡縣仡佬、苗、侗等先民,唐宋之前泛稱“五溪蠻”或“五陵蠻”,以遠祖“盤瓠”為圖騰。“盤瓠”的形象為“五色毛犬”,在“龍”這箇中華民族的共同圖騰物上,又增加了“毛”的特徵。
茶燈
石阡縣的茶燈是源於生活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在石阡縣絕無僅有,在中國藝苑中至今也沒見過,近些年越演越紅火,石阡茶燈屬非物質文化遺產。

著名人物

李鴻恩,1923年出生於湯山鎮,建國前曾任石阡縣政府電話管理員、財政科主任科員、教育科督學、稅征處課長、參議會助理秘書等職。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