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縣

麻江縣

麻江縣,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地處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位於東經107°18′~107°53′、北緯26°17′~26°37′之間。麻江縣城西距省會貴陽109公里,北距亞洲最大的瓮福磷礦肥基地65公里,東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23公里。 截至2011年,麻江縣總人口22.01萬,國土面積1222.2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麻江縣以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瑤族為主體。截至2014年,麻江縣內共有河流228條,總長712.9公里,流域面積1201.4平方公里。麻江縣素有中國鋅硒米之鄉的美稱。麻江縣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11年,麻江縣已發現礦產煤、鈾、金屬礦產鐵、鉛等24種。麻江縣,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有老山河峽谷景區、水落潭瀑布、斗蓬山景區、擺仰村等。麻江酸湯魚曾獲得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精品菜餚暨美食文化展特金獎和中國名宴金鼎獎。

基本信息

簡介

麻江縣麻江縣
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12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95%,地勢西高東低,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秀麗,風景宜人。
轄4個鎮,5個鄉129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年末總人口21.8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7.47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侗、布依、水等族。人口出生率為13.8‰,自然增長率6.07‰,計畫生育率96.9%。主要礦產有重晶石、磷、煤、鉛鋅、硫鐵等。

麻江縣地處貴州中部,清水江上游,全縣總面積1222.2平方公里, 麻江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於三市一礦四大市場之間。縣城西距省會貴陽109公里,北距亞洲最大的瓮福磷礦肥基地65公里,東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23公里。隨著貴(陽)新(寨)、凱(里)麻(江)高速公路的開通,麻江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縣內湘黔鐵路、黔桂鐵路、株六複線橫貫縣境,320、210國道和貴新、凱麻高速公路均在縣城郊交匯,4條省際公路在縣內縱橫,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使麻江成為貴州乃至大西南南下東進的交通咽喉要塞。

建制沿革

名字由來
麻江是苗語瑪哈的譯音,意為水上之疆。
麻江之名為歷史上的麻哈、麻峽的音轉。據傳說,因安撫司故地東有麻哈灣,南有抵麻,西南有廣麻,並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
麻哈、麻峽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漢字記音的結果,查考當地的歷史,這種語言應是木佬人的語言,而且這一片地方歷史上為其世居地,至於麻哈、麻峽具體含義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狀命名的。麻江則是後來的衍生地名,如果歸類,則可以歸入以地理河流命名類中。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屬且蘭縣轄地。隋屬賓化縣。南宋置樂平平夷宣撫司和麻哈平蠻安撫司。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置麻哈安撫司,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置麻哈縣,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麻哈長官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麻哈州。
民國三年(1914年)廢麻哈州置麻哈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稱麻江縣,民國二十年改稱的麻江。
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縣人民政府,隸屬獨山專區。
1956年,改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2011年,麻江縣轄4鎮5鄉。分別為杏山鎮、下司鎮、谷硐鎮、宣威鎮;碧波鄉、景陽鄉、龍山鄉、壩芒鄉、賢昌鄉。
201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20號)同意麻江縣碧波鄉、龍山鄉、賢昌布依族鄉撤鄉分別設鎮;
201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4〕184號)同意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劃歸凱里市管轄;
2016年1月1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0號同意撤銷麻江縣杏山鎮設定杏山街道和金竹街道,調整後,麻江縣轄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谷硐鎮、宣威鎮、龍山鎮、賢昌鎮、壩芒布依族鄉,共2個街道、4個鎮、1個民族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麻江縣地處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位於東經107°18′~107°53′、北緯26°17′~26°37′之間。麻江縣城西距省會貴陽109公里,北距亞洲最大的瓮福磷礦肥基地65公里,東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23公里。
地形地貌
麻江縣境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處於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麻江縣以山地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麻江縣總面積的78.4%。麻江縣城海拔930米,麻江縣內最低海拔576米、最高海拔1862米。麻江縣國土面積1222.2平方公里。
氣候
麻江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相對濕度80%左右,無霜期長達270~301天。
水文
截至2011年,麻江縣境內河流屬清水江幹流和重安江支流,屬長江流域的沅江水系。麻江縣縣內共有河流228條,總長712.9公里,流域面積1201.4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的1、2級河流有11條,全長238.24公里,分屬清水江馬尾河段和魚梁江支流。馬尾河系清水江幹流,流經縣境37.5公里,流域面積458平方公里。其主要河流有羊昌河、龍山河、回龍河、下壩河、三道河,白河等6條,共接納大小支流80餘條。魚梁江屬重安江上源支流。麻江縣境內河流主要靠降水補給,年平均徑流深658毫米,近40年來,平均地表水徑流總量為8.261億立方米,偏豐年為9.3億立方米,豐水年為7.85億立方米,偏枯年為6.35億立方米,特枯年為4.58億立方米。麻江縣縣內谷硐、杏山、下司、宣威等地,屬純碳酸鹽岩岩溶水區,含有淺埋地下水。已查明暗河2條,泉井出水點953處,平均出水流量21升/秒。

人口民族

人口
人口21.84萬人,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0.23%,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民族
麻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麻江型”銅鼓在我國銅鼓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縣境內的下司鎮銅鼓村的苗族現代民間繪畫更是蜚聲中外。麻江歷史上曾培育過一大批仁人志士。清末狀元夏同和,是中國開科舉以來擁有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第一人;民國初期“麻江雙壁”教育家周恭壽、物理學家周昌壽、刺袁英烈張先培等都是麻江人的驕傲。

自然資源

麻江縣資源豐富,能源充足,通訊便利。先已探明儲量大的礦產品有重晶石、原煤、鐵礦等19種,特別是重晶石量大、質優、品位高,屬免檢出口產品;可開發水能資源3.6萬千瓦,目前僅開發6.5%,潛力很大;林業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47.95%;縣境內有110KV國網變電站2座,擁有全省唯一的6條110KV國網線路,有35KV變電站2座,上網小電站2座,電能資源充足,全縣已實現村村通電。

交通運輸

截至2011年,麻江縣境內共有公路1075公里,其中凱(里)麻(江)高速公路27.92公里,貴(陽)新(寨)高速公路26公里,過境國道2條64公里,過境省道1條45公里,縣道5條103公里,鄉道4條34公里,村道121條829公里,油路總里程241公里。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麻江縣生產總值達173551萬元,比2010年增長18%,增速比2011年加快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302萬元,比2010年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63523萬元,比2010年增長31.3%;第三產業增加值67726元,比2010年增長17.1%。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分別為24.37%、36.60%和39.03%;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05%、59.35%和37.6%。人均生產總值10423元,比2010年增長18.6%。
第一產業
2011年,麻江縣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42302萬元,比2010年增長2.1%。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8.29萬畝,比2010年下降0.8%。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02萬畝,比2010年增長0.1%;烤菸種植面積1.36萬畝,比2010年增長4%;蔬菜種植面積8.99萬畝,比2010年增長4.5%;青飼料種植面積2.48萬畝,比2010年增長13.6%;綠肥種植面積2.81萬畝,比2010年下降11.1%。2011年末,麻江縣茶園面積0.17萬畝,比2010年略長;2011年末,麻江縣果園面積3.59萬畝,比2010年增長117.7%;藥材種植面積0.46萬畝,比2010年增長257.8%。
第二產業
2011年,麻江縣工業企業90個、實現稅金3837萬元、利潤2852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個、實現稅金2925萬元、利潤1913萬元。麻江縣轄區內工業完成增加值54245萬元,比2010年增長33.9%,其中,年產品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8601萬元,比2010年增長28.1%;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5644萬元,比2010年增長52.6%。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6942萬元,比2010年增長32.2%。2011年,麻江縣工業產值265220萬元,其中:2000萬元以上產值216570萬元,規模以下產值48650萬元。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三大行業,增加值占到了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5.64%。
第三產業
2011年,麻江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4401萬元,比2010年增長141.8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89732萬元,比2010年增長133.88%。2011年,麻江縣郵電業務收入完成6317萬元,比2010年增長24.3%。2011年,麻江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801萬元,比2010年增長19%,比2010年同期增長1.08個百分點。從銷售地區來看:鄉村消費增長大於城鎮,城鎮銷售額31425萬元,比2010年增長19.9%;鄉村銷售額7375萬元,比2010年增長14%。從分行業來看:批發業230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7%,零售業33399萬元,比2010年增長19.4%,住宿和餐飲業3096萬元,比2010年增長18.71%。
2011年,麻江縣共接待接待遊客人數148.82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26.4%;綜合收入8.7億元,比2010年增長53.98%。2011年,麻江縣財政總收入達到23588萬元,比2010年增長54.3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1819萬元,比2010年增長72.72%;財政支出93272萬元,比2010年增長44.14%。2011年,麻江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11525萬元,比2010年初增加46321萬元,比2010年增長2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34415萬元,比2010年增長38.96%;各項貸款餘額107953萬元,比2010年增加12039萬元,比2010年增長12.5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麻江縣有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13212人;專任教師854人;普通國小63所,專任教師1019人,在校學生,15744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03%;幼稚園18所,其中民辦幼稚園15所,專任教師94人,在園幼兒5375人。
衛生事業
2011年,麻江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4個,其中: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9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所。麻江縣實有醫院病床472張;衛生技術人員709人,其中:執業醫師131人。麻江縣參合人數達到193250人,參合率為97.8%。
社會保障
2011年,麻江縣共有154345人獲得新農合醫療補助,補助總資額達1885.09萬元,同比增長32.65%。2011年,麻江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265.8元。2011年年末,麻江縣從業人員11.60萬人,與2010年相比,下降8.1%。2011年新增就業人員1342人。2011年年末,麻江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76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45人,2011年,麻江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223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596人,啟動了生育保險工作,參保人數4403人。
2011年,麻江縣城低保900戶,1697人,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4.9413萬元;農村低保17949戶,49062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796.4266萬元。下撥救濟糧54.205萬公斤,災民困難建房補助金323戶115.7萬元,水泥14噸;旱災困難民眾救濟金30萬元;城鄉困難民眾大病醫療救助金1323人360.8502萬元;發放社會救濟對象參加2012年農村合作醫療補助金1640人8.2萬元;2011年,麻江縣開展抗旱救災捐贈和向望謨水災地區災民捐款活動,共收到捐款3.9859萬元,發放困難民眾一次性生活補貼52292人537.079萬元;發放白內障患者康復補助金71人0.71萬元;城鄉低保對象臨時價格補貼18849戶50759人764.315萬元。
體育事業
2011年,麻江縣龍舟隊赴四川省成都·金堂站參加2011年“清鳳杯”中國龍舟公開賽,獲得了公開組500米直道賽第三名、公開組200米直道賽第三名、公開組總成績第三名。龍舟男女隊參加2011年“萬澤·太湖莊園杯”中國龍舟公開賽(武進站)暨第十屆世界龍舟錦標賽選拔賽,獲得了男子組500米直道賽第二名、女子組3000米環繞賽第二名、女子組22人龍舟200米直道賽第二名、女子組12人龍舟200米直道賽第二名、女子組500米直道賽第二名、女子組總成績第二名、男子組總成績第四名。
2011年,麻江縣男女龍舟隊代表貴州省參加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以女子小龍舟250米直道競速第一名、女子5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女子8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女子10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女子5000米環繞賽第一名、男子500米標準龍舟項目第一名、男子8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男子5000米環繞賽第一名、男子10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男女混合5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男女混合8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男女混合1000米標準龍舟第一名獲得了12個一等獎。

歷史文化

民俗
四月八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們為了紀念苗族英雄,在四月八這一天苗族子孫們都要穿著盛裝,背著蘆笙,帶著各色糯米飯和其他食品,,唱歌跳舞,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也成為其他民族踴躍參加的節日。1987年5月3日,國家民委認定“四月八”為苗族傳統節日。
鬥牛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
歷史文化資源
麻江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2005年,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00個州級民族文化村寨,麻江縣的河壩、岩鶯、烏羊麻3個民族村寨列入其中。2007年,麻江縣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工作,至2008年底,麻江縣共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項。2009年,麻江縣將河壩、岩鶯、烏羊麻等3個民族村寨作為“貴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歷史名城、村鎮、街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登記、測繪並劃定保護範圍。同年,麻江縣有4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獲州級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稱號。2010年,按國家統一部署,麻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重點從名錄申報開始向保護工作轉移,縣人民政府公布了一批縣級優秀傳承人共19人,並對這些傳承人進行適當的獎勵。同年,麻江縣還有1人獲得省級傳承人稱號。2011年,麻江縣利用非遺保護資金11萬元在河壩村委會修建河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建築面積170平方米,同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2012年,杏山鎮六堡村被國家民委和省民委列入全國30個、全省500個特色民族文化村寨進行保護和打造。

地方特產

麻江酸湯魚
黔東南各地都有酸湯魚,較好的有黃平酸湯魚,原汁原味不施油脂,符合當今飲食潮流。凱里酸湯最為有名,麻江縣的酸湯魚獲得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精品菜餚暨美食文化展特金獎和中國名宴金鼎獎。
麻江米
麻江縣素有“中國鋅硒米之鄉”的美稱,香味屬清香型,色、味俱侍,口感爽滑,富含鋅、硒、鈣等十餘種對人體有益元素及蛋氨酸、谷氨酸、賴氨酸等十五種胺基酸。
藍莓
2011年底,麻江縣已發展藍莓種植基地2萬畝,分布達6個鄉鎮。2011年底,麻江縣成立藍莓產業技術協會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3個,帶動400多戶農戶種植藍莓。

發展狀況

麻江縣麻江縣
2002年,麻江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最佳化第一產業,增加第二產業總量,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全縣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國內生產總值3.28億元,比上 年下降12.8%。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之比由上年的39.66∶34.10∶26.24調整為44 .46∶22.30∶33.24。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1億元,比上年減少5.1%。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減 產,但經濟作物、牧業和林業均不同程度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5.44萬噸,比上年下降22.3 %;烤菸產量2072噸,增長17.5%;肉類總產量6071噸,增長19.9%。年末,大牲畜存欄6.37萬頭,增長5.49%;生豬存欄10.74萬頭,增長0.85%。退耕還林2000公頃。工業企業 改革改 制進展順利,職工429人,安置 率達71%。工業總產值1.8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38億元,增長75.0%;實現稅金968.14萬元增長57.62%。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全縣22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完成,變現資產746萬元,安置有經濟實體1857戶,從業人員2萬人,註冊資金5028萬元,提供稅金33.7萬元。財政總收入335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46萬元,比上年下降4.3%;財政支出9361萬元,增長19.5%。年末金融機構 存款餘額2.80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億元,增長5.30%;
固定資產投資610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23個,協定資金4.2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05 0萬元。基礎設施投資建設29個項目,其中國債投入3758.11萬元。建成“希望國小”8 所,累計建成“義教工程”31所,中國小危房率下降到18.3%。國小在校學生2.5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73%;中學在校學生9949人,初等教育入學率94.7%。非文盲率96.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94萬元,比上年下降5.20%。農民人均純收入1341元,比上年增長3 .47%。城鎮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線的人口為1080人,發放社會低保金241萬元;領取失業保險金的220人,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的679人下崗職工領取基本生活費的96人。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文物古蹟

麻江縣麻江縣

高梘夏同和狀元第
建於清光緒初年,是清末戊戌科狀元夏同和故居,位於賢昌高梘村獅子山腳,距縣城8公里。狀元第為外磚內木結構建築,占地約400平方米,坐北向南。院內天井石板鋪墁,寬8米,長10米。門樓豎掛“狀元第”藍底燙金匾一塊。門兩側書刻“隨時愛景光,努力崇明德”楹聯一幅。門樓共3間一棟,兩廂房及正廳組成四合院,外有磚牆圍護。光緒二十年(1899),夏同和返鄉省親祭祖,曾在此宅第居住過32天,現宅第當存完好。為褒狀元聲譽,民國初年將變化莫測在北京劈柴(胡同)五條南口北路的寓所稱“夏狀元第”。

芭茅沖
芭茅沖位於下司鎮翁港村,是刺殺袁世凱的壯士張先培的故鄉。這裡群山環抱,山巒疊翠,下壩河蜿蜒曲折,穿流 於寨前田疇阡陌間,村寨對面山上有7米左右高的棒捶形“將軍石”。據史料記載,芭茅沖可,芭茅沖可謂是封建社會將軍的搖藍, 張先培之父張梁(字梓材),清末總兵,以“軍功”起家,誥授建威將軍,生於道光丁酉的(1837年),逝於發國末年(1919年)。張先培祖父張再興、曾祖父張雲、高祖父張友材都是誥授振威將軍,祖母是“一品夫人”,遠祖父鄉驃誥授武略將軍……。入黔始祖鄉聚是明洪武年間的武威將軍。“一品夫人”、“建威將軍”都葬在芭茅沖,“一品夫人”墓華表仍在,將軍墓文清晰可見。
張梁為官清廉,所得奉祿,都用在培養子女讀書、濟貧民百姓,為家鄉父老辦好事上。他捐資為家鄉修建了三座石拱橋,三條三街路、修在翁港中寨和老山河上的兩座石拱橋已被洪水所毀,僅存橫跨寨前河上的一座福德橋。橋長9米,寬2.5米,拱高6米,橋中倒插一把寶劍,據說是為防龍起身毀橋而設。橋頭立有光緒之年(1875年4月)福德碑,碑文記載了修橋始末及功德。
吳傳聲
吳傳聲為護國捐軀,黎元洪總統追贈陸軍上將都督銜。葬在下司保秧洲後山,距下司鎮1.5公里。墓長6.32米、寬3.2米、高2.2米。墓碑由5塊精鑿的大青石鑲成,高1.65米,中寬0.86米,頂檐寬1.08米,內碑寬0.6米,厚0.4米。立於民國十五年(1962年)清明節。碑文楷書陰刻,上檐橫書“福我中華”4字,兩側豎書“力挽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功標青史垂令德於名山”輓聯一幅,正碑居中豎寫“吳公傳聲之墓”6字,每字17厘米見方,右下為立碑時間,左下為立碑者名。側碑從右至左豎刻吳傳聲墓表,字約2厘米見方。

“農家樂”休憩娛樂
下司距凱里市僅20公里,是凱里市實際意義上的郊區。這裡環境優美,人傑地靈,玉帶似的清水江繞城而過,仿若西方“威尼斯”。“農家樂”就設在清水江沿江兩岸,目前已有10家農戶掛牌開業。尤其是灣塘,座落在清水江沖積而成的沙灘上,對面是司晨公路,寨腳到江面之間是綠草如茵的草地,仿若是天公鋪就的天然地毯。寨子右面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後面是松樹林,寨子綠樹成蔭,冉冉竹林,柔柔垂柳,寨子中間鑲著鵝卵石步道。地面乾乾淨淨,清清潔潔。村民們很好客,若此時你作為賓客漫步寨中,父老鄉親們定把你拉到家中,端著自己釀造的濃醇的糯米酒讓你一醉方休。如果你不喝酒,他們也不會強迫你,可以隨意挑選品嘗農家飯菜,吃過飯後自由地與農民們聊天、散步,在沙灘的草地上滾打,在河水裡嬉戲,解除您在城市車輛喧嘯的煩惱和一周工作勞祿的疲憊。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