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筧茶

石筧茶

石筧茶,產於紹興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麓,成名於宋代,南宋高似孫《刻錄》將石筧茶與當時進貢朝廷的日鑄茶、臥龍茶相提並論,後來成為貢茶。其成品茶的特點是外形挺秀,翠綠顯毫,香味鮮嫩。以良好的品質,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基本信息

茶品介紹

石筧茶石筧茶

石筧茶產於紹興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麓,成名於宋代。宋代高似孫茶錄》載:越產之擅名者諸暨石筧嶺茶,與餘姚瀑布茶、山陰臥龍茶、會稽日鑄茶、嵊縣西白山瀑布嶺茶齊名。

石筧茶產於諸暨市境內的東白山,為我國歷史名茶之一,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宋朝高似孫《剡錄》云:“越產之擅名者,有會稽之日鑄茶、山陰之臥龍、諸葛諸暨之石筧嶺茶……”。由於它的外形、內質風格獨特,成為佳美珍茶。明《隆慶續志》載:“茶產東白山者佳,今充貢,明朝歲進新茅肆”,作為一種貢品而獻於朝廷。

石筧茶製作以手工為主,以“外形挺秀,綠翠顯毫,香味鮮嫩,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的優良評語,1984年被評為浙江名茶,成為當時浙江十四隻名茶之一。1985年5月在全省名茶評比中,又獲優質名茶獎勵。

歷史發展

石筧茶系西施故里歷史名茶,為我國歷史名茶之一,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南宋高似孫著《刻錄》載:“《越產之擅名者,有會稽之日鑄茶,山陽之臥龍茶,諸暨之石覽茶”濃明《隆慶諸暨縣誌》載:“茶產東白山者佳,今充貢歲進朝廷,新茅肆筋代石覽茶曾作為貢茶獻於朝廷”。
石覽茶作為歷史名茶,已失傳多年。諸暨市農業局茶葉科技人員為恢復石覽名茶,從1980年開始,對其產地概況,品質特徵等進行詳細的考證和研究,經過三年努力,終於使石覽名茶得到恢復和發展,並有所創新。

茶葉品質

石筧茶石筧茶
石筧茶外形挺秀,綠翠顯毫,香味鮮嫩,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

生態環境

諸暨位於浙江中部地區,地屬浙江東南丘陵山地和西北山地兩大地貌單位的交接地帶,屬亞熱帶季風區,受冷熱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位於諸暨東部的東白山麓是石覽茶的主產區,頂峰太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海拔1194.6米,年平均氣溫12C,年有效積溫4700℃,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東白山石覽茶產區,土質為山地黃泥土,pH值為5有機質含量5%左右,土壤肥沃,酸度適中,為宜茶寶地。

採摘標準

石筧茶石筧茶
石筧茶的在清明前後,采期10天左右,選擇高山無污染的鮮葉為原料,先期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中後期一芽二葉初展。要求芽長於葉,不採病蟲、凍傷、斷碎吐強調芽葉淨而勻,壯而完整採下的鮮葉要及時攤放,厚度薄而均勻,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中途輕翻幾次,歷時4~6日小時,以散發部分水分和青草氣。

據測定每500克鮮葉芽數在6280個左右,鮮葉大小整齊、嫩度一致。

加工工序

石覽茶,全部用手工炒制。其手制工藝主要分四道工序:殺青、整形、初烘、復烘。

殺青

鍋溫120℃左右,先高后低,投葉量為200g左右,要求殺透殺勻,歷時3~4分鐘。至折梗不斷,清香顯露時起鍋。

整形

鍋溫90℃~80℃,先高后低漸次下降,投葉量為200g,強調手法的連貫性,各種手法靈活掌握,適時變換,歷時6~7分鐘,至茶條外形挺直,有刺手感,八成乾時起鍋。

初烘

整形葉起鍋後攤涼,使水分和勻便進入初烘,在烘籠中進行,溫度70℃左右,葉量為3鍋殺青葉的量,中途翻動幾次,動作輕快,至九成乾時起鍋攤涼。

復烘

初烘葉攤涼後進入復火,溫度50℃~60℃,投葉量500克左右,掌握“低溫,慢烘,長時”的原則,中途輕翻1~2次,至含水量5%~6%時下烘,下烘葉攤涼後即行貯存包裝。

等級標準

石筧茶石筧茶
石筧茶分特級和1-2級,特級又分為特一和特二兩個級。
一級石筧茶以一芽一葉的新鮮茶葉為原料經過加工製作而成。外形翠綠挺秀。沖泡後的茶湯色鮮綠明亮。但也比較耐泡香味也比較持久。
二級石筧茶是採用一芽二葉的茶葉為原材料製作而成。雖然是二葉但是其沖泡後的茶湯顏色也比較鮮明。茶味也比較鮮醇。

獲獎榮譽

1981年,石覽茶被評為省級優質茶。
1984年被評為浙江省名茶,並獲得名茶證書。
1993年農業部在泰國舉辦的科技成果暨設備展覽會上獲金獎。
1997年參加全國“中茶”杯評比榮獲二等獎。

種植產銷

石筧茶以良好的品質,博得消費者的歡迎,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產品銷路亦不斷擴大,目前主銷南京、上海、濟南、北京等城市。

目前,石筧茶的和平技術擴大到斯宅鄉坑口、丁家山等海撥500米以上的高山茶園,石筧茶的生產技術已經普及到斯宅、小東、孝四等鄉的120個農戶,1987年生產量為500公斤,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是一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禮品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