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之戰

盱眙之戰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魏軍北撤途中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遭宋守軍頑強抵抗而失敗的作戰。

盱眙簡介

今天的江蘇省盱眙縣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因其水路發達,地處淮河、長江間,歷來是南北戰爭時的兵家必爭之地。南朝宋時設盱眙郡,作為劉宋的南兗州的治所。南宋時,設盱眙軍,後改稱為招信軍。

北魏·劉宋盱眙之戰

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征,兵分五路。魏軍先後在滑台之戰、東平之戰、東陽之戰、潁川之戰、馬頭合圍戰等眾多戰場擊敗南朝宋後,紛紛南征至長江北岸。但是由於軍中開始染病,並且沒有船隻渡江,只好北歸。在北歸途中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遭宋守軍頑強抵抗而失敗的作戰。 這是450年南北大戰,宋軍唯一的一次獲勝的戰役。

起因

南北朝劉宋時期盱眙示意圖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反擊宋的大舉進攻,越過黃河、淮河,向南挺進至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飲馬長江。後因,宋軍沿江嚴備,己方缺乏船隻,更因為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軍中流行瘟病。只得於次年正月北撤。經過盱眙時,拓跋燾驅使丁零、匈奴、氐羌等族士兵築長圍攻盱眙,運東山土石以填塹,造浮橋於君山(在盱眙城北6里處)之川,切斷了盱眙的水陸通道。

戰鬥過程

臧質在進入盱眙之前,先在潁川之戰慘敗,後臧質又率萬餘人北救。至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附近 時,魏帝已過淮河,臧質令胡崇之、臧澄之營於東山,建威將軍毛熙祚據前浦,臧質營於城南。魏軍攻胡崇之、臧澄之二營,胡崇之等力戰不敵,軍散,皆為魏軍所殺。魏軍又攻毛熙祚,毛熙祚受重傷而死,宋軍遂亂。臧質見魏軍兵盛,按兵不敢救。當晚,臧質軍也潰敗,棄輜重器械,僅率700人退入盱眙城。
盱眙太守沈璞是個人才,早在王玄謨攻滑台時,他便修城牆,挖壕溝,積蓄器械錢糧,募集兩千精兵準備禦敵。魏軍南下,周邊郡縣大多撤回江南,唯獨他堅持守城。事後,還將功勞全部讓給了臧質。
魏太武帝遣使送書函與盱眙城守將臧質,言及交戰時將令非拓跋氏的丁零、氐、羌等別族部眾沖在陣 前,他們若為宋軍所殺,於魏國無所不利;並說其兵斗死正可減國中之賊。臧質即將魏太武帝書函送與魏軍士卒,曉諭他們不要為之賣命,並出賞格購魏太武帝的首級,以瓦解魏軍。魏軍以鉤車鉤城樓,城內宋軍系以大索,數百人呼喊著一起牽拉,車不能退。至夜晚,用大桶垂卒出城,截其鉤,獲得鉤車。魏軍又以衝車攻城, 因城堅固,衝車難以奏效。魏軍遂肉搏而上,輪番登城,殺傷以萬計。連攻3旬未能克。時魏軍又多染疾疫,又聞宋遣水軍從東海入淮水,並令彭城守軍斷魏軍歸路,魏太武帝遂率部於二月燃燒攻具退走。宋軍因兵力少,不敢追擊,僅出動若干船隻,佯欲北渡淮水截其後,以促魏軍速撤。

評價

《資治通鑑》評價:臧質能夠守住盱眙是出於僥倖,而沈璞胸中有膽識韜略。故此戰,南朝在步步潰敗中挽回顏面的一戰,首功當在沈璞。

宋蒙盱眙之戰

南宋嘉熙二年,蒙古窩闊台大汗十年(1238)年12月,宋軍於招信軍(今江蘇盱眙)擊退蒙古軍的戰鬥。
南宋時期盱眙地理位置示意圖

起因

嘉熙二年,正值宋蒙戰爭的窩闊台時期。九月,蒙古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領十七隻人馬,號稱八十萬,大舉入侵南宋兩淮地區。但是運氣不佳,蒙古軍在廬州城遭到老對手杜杲的頑強抵抗,死傷慘重,不得不放棄攻城(參見廬州之戰)。察罕見窺伺長江無望,決定抄掠南宋在淮西的其他郡縣,破壞南宋的經濟。

戰鬥過程

蒙古軍在廬州撤退後,接著轉攻滁州(今安徽滁縣)。時任知招信軍的南宋名將余玠,立即率領精兵急赴滁州救援。但是援軍未至,滁州已經陷落。剛攻破滁州的蒙古軍迅速殺來,反而將余玠部圍於盱眙城附近的青平(今江蘇海安青平鄉)。余玠固守據點,誓死抵抗;蒙古軍居然在野戰中一時沖不破宋軍的陣線,於是再次轉移攻擊目標,攻擊守備空虛的招信軍。
招信軍,即盱眙城的兵馬被余玠帶出救援,防禦極為薄弱。而宋軍以步兵主,不如蒙古鐵騎的風馳電掣,余玠若率眾救援,很可能盱眙城已經丟失,而自己的軍隊再次被反包圍,造成人城兩失的後果。但是余玠毅然決定回救盱眙。他率軍殺回盱眙,幸運的是,由於余玠在招信軍的精心治理,城池尚未陷落。隨即宋軍一舉突破蒙古軍的陣地,轉戰進入盱眙城,布置防禦,準備守城戰。
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蒙古軍和宋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但是,這場戰鬥的細節散軼於各史料中,《宋史·余玠傳》也是一筆帶過,只能從南宋左丞相吳潛事後為前線將士奏捷寫的《奏乞賞功以興起人心》中了解到一些。余玠雖然是名文官,卻身先士卒,不顧矢石,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率領宋軍激戰三日,身被重創多處,達到“幾以不支”的地步。宋軍將士在余玠的感召下,不顧寒冬和疲憊,奮力抵抗。蒙古軍本來就在攻打廬州時損失了不少馬,勞師遠征,戰鬥力大減;又見到余玠竟然能回師救援,士氣更加低落,在城頭始終無法進展,丟下大量屍體後,被迫撤退,並最終退出淮西。

評價

在招信軍被圍後,余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退而保全自己的部隊。但是余玠毫無猶豫地再次發起戰鬥,以其過人的膽略和堅強的意志,在一救一守中都成功抵擋了蒙古軍的進攻,殺傷了大量敵軍,不愧為抗蒙名將。盱眙之戰和廬州之戰消耗了蒙古軍的大量有生力量,使其破淮渡江的計畫完全破產,又一次退出了兩淮戰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