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杜穎,官至江西提點刑獄。杜杲因父親的關係被安排在海門鹽場供職,未上任即被福建提點刑獄陳彭壽召去代理閩尉,之後又被江、淮制置使李珏聘為幕僚。
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兵圍攻滁州(今安徽興滁縣),他帶兵救援。在激戰中,他面部被射中二箭,不但沒有下戰場,而且方寸不亂,沉著指揮戰鬥,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打退了金兵的進攻。金兵久攻不下只好退兵。此役,顯示了他出眾的軍事才幹,調任江山縣丞。淮西制置使曾式中擔任廬州(今安徽合肥市)節度推官時,當地發生兵變,杜杲單騎前往平息了叛亂。其時,駐在榆林埠(今陝西榆林)的數萬金兵請降,有人建議在金兵投降後殺之,奪取輜重。杜杲認為:“殺降不仁,奪貨不義,納之則有後患”,主張對金兵進行教育,後悉數遣散。
端平元年(1234年),金為宋、蒙所滅。朝廷要收復金人所占據的“三京”(今開封、洛陽、商丘),派廬州守全子才和大將趙葵、趙范將出征。杜杲任淮西轉運判官,他認為“江淮災荒連年,移南實北,腹心之地反為可慮了”,上奏朝廷極力反出師河洛。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宗王口溫不花部攻安豐,時杜杲知安豐軍,他先把軍民遷到淮城,命兒子杜庶押運銀糧接應,設伏兵於城的四周。蒙古軍撲了個空,杜杲即率軍窮追猛打,大獲全勝,蒙古軍敗退。蒙軍又利用火炮攻城,把安豐城的城樓全部摧毀。杜杲一開始也是一壞即馬上補上,後來杜杲發明了一種用木材搭構起來的移動木樓,因為很高,可以放到護城壕溝的旁邊,上面開有箭窗可以射擊,樓與樓之間用橫木連線,可以如同城牆上一樣的調動兵力,這種樓的堅固度是普通城樓的三倍,而且製作方便,杜杲一下子就做了幾百個,布置成防線,哪個樓被蒙軍擊毀了就同位置換一個新樓上去,就如同一道移動城牆。
經過長時間的圍攻,蒙軍終於用石頭在安豐的護城壕溝河上填出二十七道壩橋,可以直接攻擊安豐城,但杜杲馬上派宋兵攻奪並扼守住護城壕溝內側的二十七個橋頭。蒙軍又組織了一批敢死勇士,身批十餘層牛皮做的厚甲,連面部都罩住,向宋軍發動衝擊。杜杲又利用再嚴密的鎧甲也不能完全遮住眼睛的特點,挑選了一批宋軍中的神射手,使用一種特製的小箭,專門射擊蒙軍的眼睛,殺傷了許多蒙軍中的敢死勇士。
隨著蒙軍攻城時間的拖長,各路宋軍援軍也接近安豐,池州都統制呂文德便是第一個率援軍到達安豐城外的宋將。他用計一舉突破蒙軍包圍圈,殺入安豐城中與杜杲會合。宋軍士氣大振,並且獲知了外圍宋軍的部署和作戰計畫。
於是,在又一次蒙軍藉助風勢進行火攻失敗之後,杜杲招募敢死勇士向蒙軍反攻,奪得一些蒙軍填住護城壕溝河的壩橋,並在隨後約定的時間裡,安豐城裡的杜杲軍、呂文德軍,與安豐城外的余玠軍、趙東軍、夏皋軍等內外夾擊蒙軍,擊退蒙軍,並把蒙軍的火炮、攻城器械等來不及撤走的器具全部摧毀,蒙軍遭受嚴重打擊,遺屍一萬七千多具後倉皇撤退。安豐三個月的堅守,是宋軍在兩淮戰場取得的又一個重大勝利。戰後,杜杲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廬州。
嘉熙二年(1238年)秋,也就是蒙軍在安豐失敗半年多之後,蒙古大帥察罕率蒙軍再次大舉進攻兩淮,蒙軍號稱八十萬大軍,包圍了廬州(今安徽合肥),意圖攻破廬州,然後以巢湖為基地訓練水軍以渡過長江。
這一次蒙軍作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攻城的器械是數倍於當初進攻安豐時候的器械。然而,注定蒙古得不到好處的就是,杜杲因守安豐有功,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廬州,制置副司就設在廬州。
如同半年多前安豐之戰,蒙軍與宋軍都兵來將往地鬥著攻守器械,蒙軍為了阻止宋軍增援,築了一道六十里長的土牆將廬州圍起來,但最終也給杜杲毀去,蒙軍繼續用炮攻擊廬州,但是杜杲這次利用廬州城內充足的物資,再上次設計的木樓的基礎上加設炮樓,與蒙軍展開炮戰。如此這般的攻守戰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蒙軍知道無法攻下杜杲防守的廬州,只好撤圍轉而向東進兵。
然而,杜杲此時已經擁有了遠勝於安豐之戰時的兵力。他等蒙軍撤走大半後,乘勝開城門襲擊蒙軍後軍。宋將陸旺、李威率兩百敢死將士直插蒙軍後軍,打敗了蒙軍。杜杲指揮其他宋軍追殺了數十里才回軍。又派呂文德、聶斌等率水軍扼守淮水,使蒙軍無法繼續南下。此戰之後,杜杲因功升淮西制置使。
第三年,蒙古軍又大舉進犯,杜杲趁其征途疲乏,命子杜庶及統制呂文德、聶斌監軍,自外出擊,連傳捷報二十七次。朝廷得報驚喜,升杜杲為權刑部尚書,他懇辭。
淳祐元年(1241年),杜杲再三請辭,朝廷授予工部尚書,以直學士職退休。
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軍大舉南侵,杜杲應詔為官,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知州,不久提拔為華文閣學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今江蘇南京)府,行官留守,節制安慶(今安徽安慶市)、和州(今安徽和縣)、無為(今安徽無縣)三郡。在真州(今江蘇儀征)又大敗蒙軍。
淳祐八年(1248年),杜杲病故,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
主要成就
在對抗蒙古入侵時,杜杲設計了一種專用的平底船,來往於壕溝上,擊殺蒙軍的填壕溝士兵。除此之外,根據史料的記載,杜杲還發明了鵝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幫助守城,杜杲的兒子杜庶也發明了一種排杈木幫助守城(但由於史料缺乏,這些武器的用途已無法得知)。當時,有一種新發明的用木頭撐開網罩在城牆上,以網的彈性和韌性以及網與牆間的空隙來消弭拋石器投來的扔砸城牆的大石頭,以保護城牆的做法,應該也已被使用在安豐城牆上。
個人作品
《全宋詩》錄有杜杲的殘詩一句。
人物評價
總評
杜杲是宋朝著名的抗蒙大將,英勇善戰,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他出生官宦之家,除武功之外,還盛富文才,在政治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見解。在擔任六安(今安徽六安)、定遠(今安徽定遠)知縣期間,均有政績。晚年專意理學,惜無論著傳世。
歷代評價
李宗勉、徐榮叟:帥淮西無逾杜杲者。 ( 《宋史》引)
趙昀:杜杲兩有守功,若脫兵權,使有後禍,朕何以使人? ( 《宋史》引)
脫脫:杜杲、王登、楊掞、張惟孝,思以功名自見,雖所立有小大,皆奇才也。 ( 《宋史》)
陶宗儀:為文麗密清嚴,善行草,學急就章。 ( 《 書史會要 》)
胡應麟:蒙古滅金,勢已壓宋,而孟顧能於其間收復襄鄧諸城。廬州之圍,杜杲以數千御八十萬之眾,元人傾國不能進跬步。余嘗謂國勢無強弱,人實為之。 ( 《 四庫全書 》引)
黃道周:杜杲善謀,謀皆有濟。蔽野難民,許入城避。兵變浮光,渠魁誅棄。金幣爭遺,封貯不費。告將動搖,眾驚有異。杲諭以書,無他赴吏。將即日行,一軍安利。金眾欲降,輜可誘致。殺降不仁,奪貨不義。受恐後虞,諭遣為是。詔問戰機,杲上封事。中原赤存,一時難治。實北移南,腹心可慮。兵敗洛陽,人服其智。元將焚樓,隨陷隨備。處處成功,皆杲畫計。何無悖謀,四書得意。 ( 《 廣名將傳 》)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曾祖父 | 杜圯 | 官至提舉江西常平縣。 |
祖父 | 杜鐸 | 字文振,官至萬載知縣。 | |
父親 | 杜穎 | 字清老,官至刑部郎中,贈開府儀同三司。 | |
母親 | 陳氏 | 封宜人,贈吉國夫人。 | |
—— | 配偶 | 季氏 | 侍郎季陵之女,早逝,贈渤海郡夫人。 |
子輩 | 長子 | 杜庶 | 字康侯,官至江西轉運副使,後遭誣陷冤死。 |
次子 | 杜廡 | 曾任奉直大夫、江西安撫司乾官。 | |
長女 | —— | 嫁文林郎、崇安縣尉趙崇林。 | |
次女 | —— | 早卒。 | |
孫輩 | 孫子 | 杜蕃 | 曾任承務郎。 |
孫子 | 杜蟠 | 曾任承務郎。 | |
孫子 | 杜番 | 曾任承務郎。 |
表格 來源:劉克莊《杜尚書神道碑》
史料記載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一·杜尚書神道碑》
《書史會要·卷六》
《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父穎,仕至江西提點刑獄,故杲以任授海門買納鹽場,未上,福建提點刑獄陳彭壽檄攝閩尉。民有甲之子死,誣乙殺之,驗發中得沙,而甲舍旁有池沙類發中者,鞫問,子果溺死。
江、淮制置使李珏羅致幕下。滁州受兵,檄杲提偏師往援,甫至,民蔽野求入避,滁守固拒,杲啟鑰納之。金人圍城數重,杲登陴中矢,益自奮厲,卒全其城。
調江山丞,兩浙轉運使朱在辟監崇明鎮,崇明改隸淮東總領,與總領岳珂議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書一卷,曰:“舉狀也。”杲曰:“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強者杜杲。”珂竟以負蘆錢劾,朝廷察蘆無虧,三劾皆寢。
淮西制置曾式中辟廬州節度推官。浮光兵變,杲單騎往誅其渠魁,守將爭餉金幣,悉封貯一室,將行,屬通判鄭準反之。安豐守告戍將扇搖軍情,且為變,帥欲討之,杲曰:“是激使叛也。”請與兩卒往,呼將諭之曰:“而果無他,可持吾書詣制府。”將即日行,一軍帖然。
知六安縣,民有嬖其妾者,治命與二子均分。二子謂妾無分法,杲書其牘云:“《傳》雲‘子從父令’,律曰‘違父教令’,是父之言為令也,父令子違,不可以訓。然妾守志則可,或去或終,當歸二子。”部使者季衍覽之,擊節曰:“九州三十三縣令之最也。”
知定遠縣,會李全犯邊,衍時為淮帥,辟通判濠州,朝廷以杲久習邊事,擢知濠州。制置大使趙善湘謀復盱眙,密訪杲,杲曰:“賊恃外援,當斷盱眙橋樑以困之。”卒用其策成功。金眾數萬駐榆林阜請降,輜重甚富,或請誘而圖之。杲曰:“殺降不仁,奪貨不義,納之則有後患。諭而遣之。召奏事,差主管官告院,知安豐軍。善湘與趙范、范弟葵出師,遷淮西轉運判官。詔問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無糧可因。若虛內事外,移南實北,腹心之地,必有可慮。”時在外諫出師者惟杲一人。及兵敗洛陽,人始服其先見。奉崇道祠,再知濠州,未行,改安豐。大元兵圍城,與杲大戰。明年,大兵復大至,又大戰。擢將作監,御書慰諭之。丞相李宗勉、參知政事徐榮叟曰:“帥淮西無逾杜杲者。”詔以安撫兼廬州,進太府卿、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復與大元兵戰。累疏請老,不許。權刑部尚書。
淳祐元年,乞去愈力,擢工部尚書,遂以直學士奉祠。帝欲起之帥廣西,以言者罷。帝曰:“杜杲兩有守功,若脫兵權,使有後禍,朕何以使人?”乃起知太平州。俄擢華文閣學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節制安慶、和、無為三郡。
杲罷楊林堡,以其費備歷陽,淮民寓沙上者護以師。首謁程顥祠。總領所即張栻宦遊處,陳像設祀焉。置貢士莊,蠲民租二萬八千石。復與大元兵戰於真州。進敷文閣學士,遷刑部尚書,引見,帝加獎勞。乞歸不許,兼吏部尚書。杲隨資格通其礙,銓綜為精。梁成大子賂當國者求銓試,杲曰:“昔沈繼祖論朱文公,成大亦論真文忠公,皆得罪名教者,子孫宜廢錮,安得仕?”進徽猷閣,奉祀。請老,升寶文閣致仕。帝思前功,進龍圖閣而杲卒,遺表上,贈開府。
杲淹貫多能,為文麗密清嚴,善行草急就章。晚歲專意理學,嘗言吾兵間無悖謀左畫,得於《四書》。子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