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一項體育運動]

登山[一項體育運動]

登山(mountaineering):是指在特定要求下,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從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登山運動可分為登山探險(也稱高山探險)、競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

基本信息

簡介

登山登山
登山(mountaineering):是指在特定要求下,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從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登山運動可分為登山探險(也稱高山探險)、競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登山運動始於18世紀80年代,1786年8月8曰法國醫生巴卡羅與石匠巴爾瑪結伴第一次登山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學家德·索修爾率領的十九人登山隊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運動從此延生。因此項運動首先從阿爾卑斯山區開始,故也稱為“阿爾卑斯運動”。

起源與發展

從1786年至1865年間,阿爾卑斯山脈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繼為登山運動員登上,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

19世紀80年代以後,使用各種攀登工具和技術的技術登山曰漸推廣,其活動地區也從阿爾卑斯低山區轉向喜馬拉雅高山區。1950年至於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相繼為中、英、美、意、曰等十多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所征服,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為“喜馬拉雅的黃金時代”。

1964年後許多登山“禁區”被突破,開始進入從來無人使用過的難險路線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時期。1978年並在喜馬拉雅高山區出現不用氧氣登上高峰的阿爾卑斯式登山

中國此項運動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5年出現第一批登山運動員,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從東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瑪峰,並於1975年將一個特製金屬測繪覘標豎立在珠峰頂上,準確測出該峰的高度為8848.13米。是為國際登山史上首次對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確切測量。1964年登上最後一座從未有過人跡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馬峰在多次登山活動中,登山運動員與科學工作者密切配合,進行了各種高山考察活動。

種類

登山登山

登山探險一般是指人們在一定器械和裝備的輔助下,以克服各種惡劣自然條件,登上高峰絕頂為目標而進行的登山運動。

登山探險運動所面對的山峰往往為海拔三、四千米以上並覆有終年積雪的山峰,它的競技性,不是表現為運動員(或隊)之間在同一時空、同一條件下的比賽和對抗,而是表現為運動員(或隊)與惡劣的大自然環境的抗爭,是人的生命力和嚴酷的生存條件之間的較量。在登山探險活動中,運動員面對的是高山缺氧、強風低溫、陡峭地形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困難和山間危險。對一次成功的登山探險活動的評價,不是從一般意義上的時間、速度、力量和技巧等方面去判定,而是強調所選對象山峰的高度、難度和組織運用戰術的獨特性及其科學程度。

登山探險活動,特別是組織較大型活動,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組織工作保證。對運動員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思想品質,還要求他們熟練掌握攀登岩石、冰雪、保護等各項登山技術,同時還要儘可能具備識別高山環境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及遭遇危險時的清醒應變能力。在組織工作上要依據隊伍規模,在大本建設立交通運輸、通訊聯絡、醫務監督、氣象預報、常規炊事等後方保障系統。

與登山探險相比,健身登山具有明顯的安全性、易行性和廣泛性。健身登山活動一般是在海拔3500米以下山地進行,這種地形在中國國土上分布十分廣泛。特別是一些離城市較近、交通方便的山區,日益成為當地居民進行戶外健身的理想場所。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健身登山可以很方便地結合野外生存厲練、人體潛能拓展和環保意識的強化,使參與者在強身、養心、益智等多方面收到成效。

準備

設備

登山登山
登山設備要適應登山運動的環境條件,在設計、選材、用料、製作上要儘量使其輕便、堅固、高效,並能一物多用。

隨著登山運動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登山運動裝備的質量和性能也在不斷得到改善,這對提高登山運動的水平時非常必要的。例如,法國第一次登山時所用的一根主繩的重量可達20公斤,其它登山設備也都很笨重,那時他們的登山高度僅僅達到4000米左右。一根主繩的重量僅有1.5公斤,其它裝備的重量也大大減輕,而且更加耐用,其保暖、防電性能也大大增加,因而可以保證登山運動員攀登各種高度和難度的山峰。各國登山界還在不斷研究和改進各種裝備,例如許多國家在為提高氧氣瓶的容量和裝備的使用效率而進行研究,日本採用了所謂“迴路式氧氣面罩”代替原來的呼吸器,使原來供一分鐘使用的氧氣增加到兩分鐘或更長時間。他們還為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岩石峭壁的雙人用氧和攀岩操作用氧等特殊裝備進行了改裝。此外,登山運動員的被服裝備和宿營裝備也都在不斷的改進。已出現了更輕便保暖的充氣帳篷等宿營裝備。

飲食

登山飲食是活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良好的營養不僅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補充體力,更可以令人產生refresh感,尤其在烹調過程中與同伴的互動,互相討論今天行程的種種並展望明天的行程,更能促進彼此的情誼。

爐具

早期的營地炊事或聊天都是利用營火,但營火的殘渣或痕跡都會污染環境,登山者最好使用爐具炊事,即使生營火也不要太大祇要能讓周遭的山友感到舒服就好,必須等到火完全熄滅灰燼完全冷卻才能離開,木材選用死木頭或倒木,不要砍林木或殘株,爐具不會污染營地,糟蹋景觀。

選擇爐具最大的考慮是:1.重量,2.高度,3.溫度,4.燃料的燃燒能力,選用聲譽可靠的爐具,它須易點火,易操作,持續火力長即使是在寒冷,潮濕或強風的環境,購回須在家先操作清楚才能帶上山,爐具可以維持數年壽命,噴口常會髒與積炭須常清理,登山用的爐具最好是1.5磅重,每小時使用0.25公升左右的燃料油,登山用的爐具須具備海平面的高度煮滾一公升的水是4至8分鐘,高山若不使用擋風板,強風狀態至少25分鐘甚至更久,同時爐具須具備控制火力的開關,避免食物燒焦。

登山用的爐具依使用的燃料油可分為三大類,最常用的是瓦斯爐和汽化爐兩種。

液態瓦斯

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等。

瓦斯爐是所有各式各樣的爐具之中,最方便,也是最容易操作的爐具,台灣所能看到瓦斯爐具,綜合來說,有以下幾種,但是有些瓦斯爐具,彼此是使用互不兼容的瓦斯罐,所以選購時務必特別注意。

A,EPI(英制):瓦斯罐依重量分四種,瓦斯罐的顏色為綠色。

B,PRIMUS(瑞典制):瓦斯罐依重量分二種,但是尚有一些PRIMUS的舊型爐具使用一種需打洞瓦斯罐,此系統與CAMPINGGAZ的舊型爐具一模一樣,使用相同的瓦斯罐,瓦斯罐的顏色,大瓦斯罐為黃色,小瓦斯罐為鐵灰色。

C,CAMPINGGAZ(法制):瓦斯依功能分兩種⑴高山用⑵平地用,依重量分別各有兩種,此外尚有使用打洞瓦斯罐的舊型爐具,不管舊型或新型,瓦斯罐顏色皆為藍色。

D,ALPS(韓製):瓦斯罐一種,瓦斯罐顏色為藍色。

E,MARKILL(德制):台灣無進口此品牌瓦斯。

F,MSRREPIDFIRE(美制):台灣無進口此品牌瓦斯。

G,COLEMAN(美制):顏色為鐵灰色。

H,GOGAS(美制):瓦斯罐顏色為銀色。

I,卡式爐:瓦斯罐有台制與進口的不同。

燃料用油

包括WhiteGasoline,ColemanFuel,unleadedGasoline,Kerosense....汽化爐較有名的品牌有A,COLEMANPEAK-1(美制),B,MSR(美制),C,OPTIMUS(瑞典制).

酒精

醇類

結論

對於初次購買爐具的人,我個人建議購買瓦斯爐,原因是體積小,安全性高,維修容易,可以當個人爐具,也可以當作團體裝備的緊急爐具,唯一的缺點是火力比汽化爐稍小,燃料的花費上比汽化爐貴了許多.汽化爐的火力較大,但需填充燃料,使用上需要較高技巧,維修及保養也較為麻煩.

爐具最好以4~6人為炊煮單位。

膳食準備

登山登山
登山食物

一含三大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及礦物質,維生素.

二易於保存,攜帶,易於炊煮的食物可節省燃料.

三較不易保存及量重者先食.

四應多帶兩天份預備糧.

五減輕食物包裝之重量.

六加配具有酸味之食物,可增加食慾。

所需營養

⑴三大營養素

糖類:以運動的動能源而言,對糖類的套用度最高,應占總熱量來源的70%.肌肉使用葡萄糖,脂肪酸和酮體為能量來源.肌肉中存有肝糖,在劇烈活動中還原為葡萄糖輸出,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肝糖,休息狀態的肌肉只以脂肪為能量來源.運動中血糖值會降低,其它能量須靠脂肪,但脂肪轉換為能量的過程很慢,主要還是靠每天攝取的糖類食物提供熱量.若在糖分中不只含有葡萄糖,同時添加砂糖及澱粉,則血糖值較不易降低.吃的動作也可引起肝臟釋放肝糖。

脂肪:身體儲存的脂肪除了是能量的來源之外,還是主要器官的避震器及禦寒的保溫層.脂肪不易分解,效率較糖類低10%~20%,但熱量很高,攝取時可不必太多,且有耐飽的好處;但若在體內不完全燃燒,反而易引起體液酸化,造成疲勞。

蛋白質:當糖類與脂肪燃燒殆盡或短少時,蛋白質就開始派上用場.身體無法儲存蛋白質,多餘的蛋白質將轉化為能量或脂肪.蛋白質與脂肪攝取量接不宜太多,否則易引起體液酸化,造成疲勞。

身體使用三大營養素的順序為: 糖類->;;脂肪->;;蛋白質.登山每日所需的重量比約為4.8:1:1.1

⑵無機鹽,水分,維生素

無機鹽:若缺乏鹽分會引起血壓降低,暈眩及倦怠,嚴重時會引起痙攣

水分:約占體重的65%,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及化學作用進行,平衡體溫.喪失過多水分會使血液循環惡化,但飲用太多水反會使排汗量增加,使鹽分排出,應適量飲水,不可過量.最好能少量多次飲水.水的消毒可用碘,煮沸或濾水器.最好別用淨水片。

維生素:有調節生理機能的作用,與代謝密切相關.如醣類以維生素B群做為轉換的觸媒和催化劑,維生素C與代謝的氧化還原有關,有助於消除運動後的疲勞。

糧食安排

⑴早餐:一日所需大部分的熱量,應易於準備與清理,營養成份較高。

⑵午餐:補充養分,可在短時間內完成。通常於途中食用,最好易於準備且不須炊煮,通常用來補充不夠的能量.最好將午餐放在頂袋或背包的最上層,若允許,利用此時補充水分

⑶晚餐:可炊煮,時間較長,補充未攝取的養分及大量水分,如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可先喝點湯以增加食慾。

⑷宵夜:重點在補充水分,電解質

⑸行動糧:可隨時取用的補充糧,以蛋白質及醣類食品尤佳,如糖果,餅乾,朱古力,羊羹,小糕餅,乳酪,牛奶,火腿,肉干,花生…等.每次食用份量不須太多,但應經常食用,最好是單片包裝,以防止潮濕。

⑹預備糧:因惡劣氣候,行進錯誤,受傷或其它原因造成行程延誤時的緊急儲備糧食.應不須炊煮,質輕,易消化吸收,可長時間儲存.如肉干,乾果,糖果,穀類混合製成的餅,水果乾,快餐面等.另外如湯包,茶包,飲品等也可在有水源及熱源時使用。

⑺緊急糧:一般可用泡麵,薑母茶(老薑加紅糖)等,能在緊急紮營時,迅速補充熱量,或去寒氣,治感冒.緊急口糧以保持體溫為重點,因此以醣類為主,再加少量脂肪之食品最佳.如朱古力,蜂蜜,羊羹,果醬,奶油夾心餅乾,糖果,水果乾。

糧食準備

登山登山
⑴需要的炊具種類

⑵調理的難易度

⑶儲存時間長短

⑷使用時間(哪一餐用,方便性與適宜性)

⑸份量(人數,天數,食量特別大或小,男女)

⑹水源(缺水時,菜餚宜有湯汁或口味較重較易下飯)

⑺重量及殘餘物之多寡

⑻特殊禁忌(素食,不能吃,不敢吃,不愛吃)

糧食打包

⑴依團體與個人分開

⑵用塑膠容器或塑膠袋裝(可避免破裂,質輕,不占空間)

⑶依餐別分開包裝

⑷與燃料分開以避免污染

⑸蔬果切口易腐壞,使用時再切割,包裝時可用牛皮紙袋以吸收水氣。

清潔

⑴勿使用清潔劑,即使是所謂天然清潔劑.

⑵使用熱水清潔,當使用完餐具時立刻用水浸洗,並遠離水源傾倒,最好是挖洞傾倒再掩埋.勿用葉子,草,沙子等清洗,可能吸引蠅蟲及囓齒類動物.絕不掩埋或棄置垃圾.

⑶將剩餘食物帶走,並作為下次糧食計畫調整的依據.

⑷帶個大的裝水容器,清洗,炊煮,甚至長途旅程中盥洗皆方便。

烹調

飯:一碗約100克(早+晚)男---250克,女---150克

面:一碗約120克(每餐)男---半包,女---1/3包,一包約500克

煮飯:高山不易煮熟,可以在鍋蓋上加石頭or重物加壓。

白米飯:米:水=1:1.5

稀飯:米:水=1:4

方法1.眼觀:冒煙後大火轉小火5~10分鐘直到煙止。亦直接打開鍋蓋試吃,視情況加水再煮。

老年人

第一:老年人登山需要量力而行,避免超負荷運動。老年人的身體各個都在衰退,登山對身體的消耗很大,是一項需要體力的活動。

第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應該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登山,患有這些疾病的老人運動量不可太大,要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進行運動,切身上要隨時準備藥品,以備緊急情況的發生。

第三: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登山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和降血糖,但是也要特別小心預防低血糖。這類患者在爬山前應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飯後一小時開始爬山。

第四:骨關節病老人應避免登山,人的膝蓋經常保持半屈狀態運動,上山很費力,這樣對於膝蓋關節的磨損很大。

第五:登山要找好時間,早上空氣濕潤,污染物都彌散在水汽之中,人體呼吸後對身體很不利,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去登山是較健康的。

好處

登山登山
經常出外進行登山野營活動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從醫學角度來說,它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體內多餘脂肪的消耗、延緩人體衰老等五個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一、治療近視有一個最簡捷的辦法,就是極力眺望遠處,放鬆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於工業污染及熱島效應等因素,空氣中顆粒懸浮物較多,能見度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巔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無限遠,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勞。

二、山中原始森林和草地的面積是遠非城市中的綠地花草所能比擬的。因此在山間行走,對於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同時還能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

三、山間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間有益於改善人體的平衡功能,增強四肢的協調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沒有經過人為修飾的非台階路段,可使人體肌纖維增粗、肌肉發達,增強肢體靈活度。

四、人們日常體內的糖代謝屬於有氧代謝,登山活動尤其是登高山,由於空氣稀薄,人體內大部分轉為無氧代謝,加之登山野營活動的運動量較大,山中野餐往往難以滿足體內熱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體內聚集的脂肪組織,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組織。

五、人體的正常代謝中會產生出一種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質,它能破壞人體細胞膜,溶解人體正常細胞,引起人體組織的衰老甚至變異。而氧氣負離子可以有效結合自由基,使之排出體外。據有關數據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氣負離子的單位含量僅有100至300,而山區森林中可達數萬。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營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於延緩衰老。

六、登山可以放鬆人的心理壓力,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登山鍛鍊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培養人的團結、協作及團隊精神精神

中國發展情況

登山登山
中國的高山資源豐富,高原常住人口眾多,發展登山探險運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頂級高峰都位於延伸至中國西南和西部的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山區,其中中國享有主權和與領國共享主權的就有9座。中國自1955年誕生第一批運動員開始到1975年的20年間,登山運動有了長足發展。這期間,中國登山運動員成功登上了數座75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於1960年和1975年兩次從中國一側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從北側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紀錄。以中國1964年在世界上首次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為標誌,人類最後完成了對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首登,使登山運動跨入新的時代。

自1979年中國對外陸續開放了許多山峰,使中國成為當今人類登山探險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數十年來,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登山運動員又獨自和與外國聯合登上了數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未登峰。以展示新的戰術為目的,又數次成功地重登了珠穆朗瑪峰。在此基礎上,中國登山運動員已實現了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夙願,登上世界14座8000米以上所有高峰的任務也即將完成。

技巧

登山登山
徒步穿越是戶外的一種形式。在地形複雜多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明確的路標指示方向,依靠地圖、指南針、再加上自己的頭腦和雙腳閱讀每一寸土地,在清麗脫俗或古老滄桑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跡,在沉鬱安靜或靈動跳躍中觀察和學習到各種有益的知識是一種滿足。而徒步穿越活動離不開路,路況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穿越,路面條件太差有時會使我們受到傷害。

1、青石板路

路面特點:主要就是古香路,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鋪設而成。由於年代久遠,走的人比較多,這種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經變得非常光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發生事故,輕則跌跤、崴腳,重則骨折重傷。

行走經驗:雨後,上山時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還要放鬆。行走時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儘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時包的重心應該是中部偏下,手儘量扶著岩壁或樹木。下山時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傾。腳的落點儘量踩在石板之間的縫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兩個人之間一點要拉開距離,避免一個人跌倒後鏟倒好幾個。雪後,最好用四齒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腳一定要落在路旁樹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2、跳石

路面特點:所謂的跳石就是沒有明顯的路,所謂的“路”主要由山谷溝壑經長期雨水沖刷和山洪暴發形成。在這種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前進,細紗、小溪、巨石參差交錯,“殺機”四伏。

行走經驗:克服對跳石的恐懼心理是最主要的,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雨季,大雨來臨之前、大雨剛過時不要去峽谷跳石,小心山洪暴發。準備好一雙底厚一點硬一點的登山鞋,在跳石之前要先檢查鞋帶是否鬆動,然後要把背包肩帶和腰帶拉緊,讓背包緊貼背部,以免跳躍時背包晃動、重心不穩導致失足。跳石時眼睛要注意觀察前方的情況,準確判斷下一個落腳點,注意觀察某些石頭上留下的長期作為落腳點的暗痕。

3、土路

路面特點:這種路面很常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山皮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也許你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麼可注意的!那是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雨季時這種路面就是傳說中的爛泥路,非常容易跌倒,傷到膝蓋。

行走經驗:大雨後經過太陽的曝曬,土路表面已經被曬乾,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這個時候上下山時很容易出現危險,走這種路面時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以免不注意一腳踩進很深的爛泥里。另外,春秋兩季晝夜溫差大,雨雪天后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結冰,危險係數比較高,遇到這種情況上下山時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東西,注意攀扶物體時要先確保該支點是牢固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4、灌木叢

路面特點:灌木叢包括很多種,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灌木叢和人造灌木叢。自然灌木叢主要分布於茂密叢林中,灌木種類較多且較為低矮,一般土質濕滑鬆軟,可能會有沼澤,危險性較大;人工灌木叢主要分布氣候較為乾燥的山麓坡地,是人為栽種防風固土用的,所在地一般土質乾燥、含沙土較多、貌似堅硬其實一踩就滑,部分區域存在流沙的情況。

行走經驗:走灌木叢要帶上眼鏡、帽子、拉上衝鋒衣的拉鎖,隊員之間至少要保持1.5米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時刻提醒後面的隊友注意距離過遠容易迷路。徒步經過自然類灌木叢時最好有輔助設備及經驗豐富的領隊或當地嚮導探路先行,要注意灌木多帶短刺、蚊蟲較多,建議穿高幫防滑鞋底、紋路大且凹凸較深的叢林靴,要穿長袖、長褲,注意臉部的保護。人造灌木叢較自然灌木叢灌木高且多刺,建議準備手套(最好皮質)、長袖高領防刮衣褲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類灌木叢時儘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最好扶著枝幹新鮮且可以支撐手力的活樹枝,換手扶枝要牢固,落腳要穩要慢。

小常識

登山登山
1、凡攀登超過1000米的山,即需周密計畫。(包括路程食宿天氣、腳力、所帶裝備、預計時間等,切忌不可貪多,存有僥倖心理,否則極有可能被困在半山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要有至少兩套計畫,並考慮到最壞不可抗拒因素,如:暴雨酷曬、大雪、動物等)。

2、登山需結伴而行,至少三人以上。要不然一圈圈的台階,會擊潰你的生理、心理防線。

3、登山要趕早不趕晚,否則趕路到中午可能會遇到暴曬;又或經過一上午的陽光,山中水汽凝結,而高山又以氣候變化多端著稱,容易在下午下雨。而早上天起較為穩定,適宜登山。

4、在登山的前一天要休息好,不能大擺“龍門陣”(聊天),洗個澡,因為山上可能沒有洗澡的地方。

5、出發前不可進食過多,否則腸胃出狀況在山上一時半會兒是解決不了的。

6、出發前要訂好酒店,以便住宿。且會使旅途更有目標性和時間意識。

7、看天氣預報。

8、有人可能會選擇先坐車到山頂在走下來的方案,經驗告訴我們“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小腿肌肉和膝關節兩側承受的負荷是上山時的數倍,且遠沒有上山,越走越涼快,越來越有成就感的感覺。

9、選擇登山伴侶,不論男女,最好選擇精壯、結實、獨立且有一定團隊意識的互相熟知的朋友。要不然過胖過瘦,或體弱多病對如登山隊都是一個打擊,很有可能會前功盡棄或使時間拖延兩到三倍。

註:最好不要嘗試全女性團隊登山。

注意事項

登山登山
做好健身運動:如果將攀登的山比較高或者平時較少參加攀登運動,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熱身運動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鐘做一些肌肉伸展運動,儘量放鬆全身肌肉,這樣攀登時會覺得輕鬆許多。

增加彈跳動作:向上攀登時,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彈跳動作,不僅省力,還會使人顯得精神,充滿活力。

別總往高處看:登山時不要總往高處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為你的雙腿還沒有習慣攀登動作,往上看往往使人產生一種疲憊感。一般說,向上攀登時,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處最好。如果山路比較陡峭,則可作“Z”字形攀登,這樣比較省力。

轉移注意力:登山時千萬不要總是想著山有多高,爬上去還需多少時間之類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體會到爬山的樂趣,不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在疲憊時,可以多觀賞一下周圍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轉移注意力,倦意會有所消減。

下山要放鬆: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腳步,切不可沖得太快,這樣很容易受傷。同時,注意放鬆膝蓋部位的肌肉,繃得太緊會對腿部關節產生較大的壓力,使肌肉疲勞。

專家提醒

登山運動兩大殺手:

體溫過低的危險是易於理解的。死於體溫過低即通常意義上的凍死。極高山通常山頂海拔都在雪線以上,有些雪線以上高度達數千米,而且通常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氧量低。因此,登山運動員的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如果長期暴露於低溫、大風天氣、缺氧,加之缺少運動,即使有羽絨服的保護,也極易發生體溫過低的情況。體溫過低會導致內分泌混亂、幻覺及意識喪失直至最後死亡。即使經過搶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體溫過低並不僅發生於登山運動,也可能發生於任何戶外冰雪運動。同時體溫過低也是墮海者的第一大殺手。在登山過程中,預防體溫過低除了保有充足的禦寒裝備外,自我保護及搶救、保護失去活動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禦措施。60年劉連滿海拔8600-8700米處喪失活動能力缺氧過了一夜已經出現昏迷、意識喪失等症狀,沒有死於體溫過低,最終仍能下撤是一個奇蹟,似乎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蹟。當年的英國南極考察隊全軍覆沒時並未完全斷糧,死因也應該是被風雪封鎖,體溫過低。另外,很多衝擊珠峰頂峰的登山者描述途中遇到的因各種原因失去活動能力的登山者在其成功登頂後返回時已經死於體溫過低了。

因此,如果在登山過程中發生滑墮(引起的骨折等)、急性高山反應等種種原因所導致的登山者喪失活動能力的情況,必須以最緊急的手段將其妥善安置。如將其安置於防風營地中,提供熱飲料,在極高山區條件充分的可以考慮吸氧。如出現活動困難、意識昏迷的,必須設定專人照顧,防止死亡。在行軍途中被困於風雪的,應在最短時間內設定營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風雪。有一個流傳下來的傳說是,兩個人裸體貼身睡一個睡袋,最好是鼻子對鼻子,這樣不容易凍死。

和體溫過低相比,心臟衰竭是一個缺少預兆的殺手。75年珠峰突擊隊隊長鄔宗岳在突擊營地遙感測完心電圖後不到半小時及因心臟出現問題而死亡,當時其還應該有充足的氧氣可供使用。

在低海拔地區,心臟衰竭的主要誘因是心肌炎等病症。表現包括引發肺水腫、口腔噴湧出白色或帶粉紅色泡沫。通常在登山者中被認為是肺水腫。其實單憑肺水腫並不足以致命。肺水腫是容易診斷的,而且從發病到惡化有相當長的時間,長到足以在5000米到8000米之間來回幾趟。事實上,很多人都有在肺水腫條件下繼續工作的經歷。

心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臟衰竭即使在低海拔地區及時送入危重病房在各種先進儀器的搶救下也是一個高死亡率的病症。在山區交通不便,搶救條件也有限,一旦發病,幾乎是必死無疑。因此,心臟衰竭重在預防。進山前一定要做好身體檢查,有禁忌症的人員不應盲目進山。發現自己能力不及時也不要鹵莽地向上繼續攀登。

在登山的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自己心臟的工作情況,並注意保護心臟。可服用維生素C以保護心臟、維生素E提高人體抗缺氧能力。如果因血液中紅血球太多而導致血液粘稠、心臟負擔加重,可以考慮放血。

另外,可適當使用利尿藥減輕水腫症狀。在水腫條件下,病人會感到口渴,此時讓病人喝大量的水,特別是鹽水會引起致命後果。

安全規則

登山登山
1、不要跟隨沒有責任感及缺乏經驗的領隊。

2、不要參加新手超過1/3以上的登山隊伍去進行長距離或高難度的活動。

3、除非事先準備充分和經驗豐富,否則登山隊伍的成員不得少於4人。

4、行程、計畫須縝密完整,並讓每位隊員及留守人員徹底了解。

5、登山時應有充足的飲水和食物及完整的裝備,並有備份以應對意外情況。

6、平時多訓練體能及技能,定期健康檢查。

7、平時多閱讀專業書籍、資料,隨時吸收新知。

8、對於每一座山峰,都不可掉以輕心;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識不及之事。

9、注意保持通訊工具暢通,隨時向留守人員或家人報告行蹤,儲備應急電量直至活動結束。

10、活動前和進入山區後,隨時注意氣象數據及變化。

11、隨身攜帶個人資料。

12、登山隊伍不可拉的太長,經常保持前後呼應;下撤至少2人同行,避免單獨行動,落單最容易發生意外。

13、行進中應隨時調整步伐及呼吸,不可忽快忽慢;喝水時不可狂飲,隨時將水壼裝滿。

14、登山時最好依循前人留下的路標辨別方向,或沿途標示記號;天黑後,切忌行走溪谷或陌生線路。

15、迷路時應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處靜待救援;除保持體力外,並安撫隊員平穩情緒。

16、登山期間,應重視身體的變化,適時休息;如不適或受傷,應及時告知同伴。

17、登山應發揚團隊精神,途中留意同伴情況,危險地段互相提醒或協助通過。

18、了解登山中潛在的危險及應對措施,如有意外發生,應保持冷靜,設法與警方或留守人員聯繫。

19、小心用火,切勿亂丟菸蒂,避免引起山火。

20、活動結束後進行總結,有助於自己和他人將來登山時的安全,必須認真實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