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曲

《登山曲》是由南朝齊的謝脁寫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登山曲》
【年代】南朝齊
【作者】謝脁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登 山 曲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
風盪飄鶯亂,雲行芳樹低。
暮春春服美,游駕凌丹梯。
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
王孫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作品鑑賞

但有山色而無水光,景色雖佳,總感欠缺。故下句緊接著寫水。以“瀾光”喻水,以“碧”形容水邊的堤岸,中間著一“媚”字,把“瀾光”、“碧堤”的生機活活畫出,讓讀者仿佛看到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邊長堤含青滴翠,景色十分生動、鮮明而優美。遊人樂此將陶然忘歸了。這二句寫靜景,下面二句寫動景更奇。
“風盪飄鶯亂,雲行芳樹低。”後句按文意應是“雲行低芳樹”。“盪”、“低”二字,賦予無生命的“風”“雲”以生命和感情。使你覺得,這風很頑皮,他似乎在故意提弄飛鶯,使鶯不能自主飛翔,而被風“盪”得“飄”“亂”起來。而天上的行雲,也被春樹的芬芳所吸引,在低就貼近著春樹而飄過。
前四句寫景,字少意多,景象廣闊。天氣晴朗,山色青秀,春水漣漪,長堤獻碧,黃鶯因風弄羽,芳樹招惹行雲。春景如畫,人在畫中。
接著兩句“暮春春服美,游駕凌丹梯”,由寫景轉敘游,“暮春”一語總括前四句寫景,並提示下文。陰曆三月為暮春,這時,春寒將盡,夏暑未臨,山野葉茂草長,萬物生機勃勃,正是遊人脫去寒衣,換上輕裝,登臨游賞的大好時節。詩人穿上美麗的衣服,沿著山路向高處攀登,“丹梯”指山路。“升嶠”四句由敘游轉抒情。詩人“凌丹梯”登上高山,縱目遠眺,確是氣勢遼闊,景象萬千。眼底所見,自非山下景物可比,遂因景起興,發思古之幽情:近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登上東山,眼底的魯國變得很渺小了,再登上泰山時,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得渺小了。在孔子之前,齊國景公游牛山,看到山北面自已的齊國時,流著眼淚說:人生短暫,光陰就這樣流逝了。其實,詩人並非只是思古,而是借古抒情:孔子是曠古唯一的賢聖,他登上高山,能把天下國家看得微不足道;景公是大國的君主,他登上高山也會產生人生短暫之感,言外之音是:我輩為什麼還要競奔於功名利祿之途,而不珍惜這短暫的人生和大好時光呢?
末二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語意作結。“王孫”泛指貴族子孫,這裡指隱士。“萋萋”,茂盛。《招隱士》極言深山老林環境險惡,招募隱士出山做官。謝脁在此反用其意,是說:山景風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來此隱居恣意游賞。末兩句,不悅於官,羨慕歸隱之意已溢於言表。
詩旨主在記游。寫景,景色旖旎;記游,如歷其境;思古,幽情渺邈;抒志,情趣超然。語言雅致,意境高遠。

作者簡介

謝朓
(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終於,還是因為他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