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病

癰病是一種疾病,是多個相臨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表現為初起時患處起一硬塊,上有一小膿頭,腫塊漸增大,表面膿頭增多,局部發紅灼熱,高腫疼痛,伴寒熱、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

名稱

癰病

簡介

癰是多個相臨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癰的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處起一硬塊,上有一小膿頭,腫塊漸增大,表面膿頭增多,局部發紅灼熱,高腫疼痛,伴寒熱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以後創面漸漸壞死、腐爛,形如蜂窩狀,此時高熱口渴,便秘溲黃,血白細胞計數增高;最後膿液漸暢泄,腐肉脫落,壞死組織脫盡,瘡口漸愈。整個病程一個月左右。若病人體質虛弱或糖尿病病人患癰,局部與全身症狀都嚴重,處理不及時,可引起敗血症(中醫學稱“內陷”),此時可見瘡形平塌散漫,瘡色發暗,壞死組織難脫落,膿水清稀色帶灰綠,同時出現氣息氣促、神昏譫語等症。
現代醫學認為癰的發身是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常從一個毛囊底部延到皮下組織,沿著深筋膜向四周擴散,侵及附近的許多脂肪柱,再向上傳入毛囊群而形成多個膿頭。
對癰的治療主要採取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全身治療選用磺胺類和青黴素、紅黴素、先鋒黴素,有糖尿病者必須控制糖尿病,適當給予胰島素及控制飲食治療。局部治療外敷消炎止疼膏等,若腫勢大,壞死組織多,膿液排出困難,應作“+”字或“++”字形切開排膿,瘡口內填紗條引流。
本病在中醫臨床中多屬於“有頭疽”範疇。發生在頸項部稱謂“腦疽”,發於背部稱謂“發背疽”、“搭手”。中醫認為外因感受風邪、濕熱之毒,以致氣血凝滯,邪毒聚於肌肉之內而成本病;或因情志內傷,氣鬱化火;或因勞傷精氣,火邪熾盛;或因過食膏粱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火毒內生等導致臟腑蘊毒,凝聚肌表,營衛不和,氣血凝滯 ,經絡阻隔所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