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癰病

喉癰病,是指因臟腑蘊熱,復感外邪,熱毒客於咽喉,腐血敗肉,釀成癰膿。以咽喉局部紅腫,疼痛劇烈,吞咽困難,高熱等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

概述

喉癰,發生於咽喉部位的癰瘡。相當於西醫的扁桃體周圍膿腫。喉癰起病急,發展迅速,常導致咽喉腫塞,吞咽、呼吸受影響。喉癰多由脾胃素有積熱,感受風熱邪毒,內外熱毒搏結於咽喉所引起。初期主要表現為咽喉不適,輕微紅腫疼痛,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解表利咽,方用銀翹散等。中期主要表現為咽喉紅腫灼熱疼痛,扁桃體表面有膿點,吞咽時加重,高熱,頭脹頭痛,口渴,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實大數。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癰,方用清咽利膈湯等。恢復期主要表現為咽喉痛,膿或潰破。治宜清熱排毒,方用黃連解毒湯等。此外,喉癰還可用六神丸六應丸等。

臨床表現

咽喉疼痛逐漸增劇,吞咽、語言困難,咽喉紅腫,局部逐漸高突為喉癰的共同症狀,但因癰腫所在部位不同,臨床症狀有所差異,茲分述於下:

(1)喉關癰:初起症狀與風熱乳蛾同,繼而加重,疼痛偏於一側,吞咽困難,口涎外溢,語言含糊,張口困難,湯水易從鼻中流出。檢查時見癰腫位於一側,該側喉核喉關明顯紅腫突出,尤以喉核前上方為甚,喉核被推向後下方,懸雍垂亦紅腫被推向對側。患側下頜角有痰核、壓痛。本病如不能早期消散,五六日可成膿。

(2)里喉癰:多發生於小兒,起病急,疼痛劇烈,語言帶鼻音,頸項強直,吞咽困難,甚者癰腫阻塞氣道,出現痰鳴氣急,嗆咳,呼吸困難。更甚者可發生窒息危證。檢查見喉底的一側,紅腫突起,患側咽壁也紅腫,頸部常有痰核。本病如不早期消散,三四日即可成膿。

(3)頜下癰:咽部及頸部疼痛甚劇,吞咽困難,牙關緊,張口難。檢查患側下頜部腫脹壓痛,喉核及該側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無紅腫,懸雍垂多呈水腫,頸項腫脹有痰核。

(4)上齶癰:咽痛、飲食、語言均感困難,病人每取仰頭姿勢。檢查見癰生於上齶部,患處紅腫,腫甚者如半個核桃,懸於上齶,下垂抵舌,膿熟潰破時往往從鼻孔流出膿血。

喉癰辨證中要注意有膿無膿,若腫脹散漫,可用壓舌板輕觸患處,堅硬者,膿未成;如紅腫光亮,高突,四周紅暈緊束,按之軟者,是為膿已成。又膿未成之時痛覺散漫,膿已成,則痛覺集中,且有跳動之感。 《咽喉經驗秘傳·治法凡例》中說:"凡喉症至五日,而重如三日前,症雖重尚未成膿,藥能消散,若過五、六日患處多成膿。"辨別膿之成與否,對指導治療有很大的意義。

全身辨證:初起多有發熱,惡寒,頭痛、體倦,舌質紅,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風熱表證。若邪熱壅盛傳里,則發熱增高,頭劇痛,口氣焮熱,口臭,胸悶腹脹,大便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洪數有力。甚則可出現邪犯心經,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舌乾絳少苔的重證。若痰熱壅盛上涌咽喉或癰腫破裂膿液溢入氣道,氣道阻塞,均可出現痰鳴氣急,呼吸困難,汗出煩躁,唇青面黑,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小兒機體柔弱,形氣未充,易因癰腫阻塞氣道,兼之痰涎壅盛不易排出,尤易致發生呼吸窒息的危證。

證候分析

風熱邪毒侵襲,搏結於咽喉,氣血凝滯,遂致出現咽喉紅腫痛。火毒爍灼肌膜,化腐成膿。咽部腫塞,則張口困難,吞咽難下,喉關為呼吸、飲食孔道,上通頏顙,湯食不能下咽,勢必反逆於頏顙而從鼻孔流出。咽通於耳竅,手少陽三焦經脈沿頸進入耳內,故邪盛則痛連耳竅。里喉癰位於喉底,容易阻礙氣機,兼之熱傷津液,煎煉成痰,痰涎壅盛,則痰鳴氣促而嗆咳。甚者發生窒息。上齶癰腫,因妨礙舌的伸縮,舌舐癰腫則疼痛加劇,故病人語言飲食均感困難。取仰頭姿勢是為減輕癰腫下垂的痛感。齶部上通頏顙,若癰向內潰,則膿血可能從鼻孔流出。

初起外邪犯衛,故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風熱表證;若邪熱壅盛與胃腑之熱互結,則發熱增高,頭脹痛,口焮熱,口臭,胸悶腹脹;熱結於下,則大便秘結,小便黃;苔黃厚,洪數有力,均是胃腑熱盛之象。若證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是邪熱內陷營血,擾心神所致。舌為心之苗,熱灼營陰,故舌色乾絳少苔。喉為呼吸之道,喉癰腫脹甚者,則氣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阻塞氣道,故有痰鳴氣急,呼吸困難等症狀,汗出如油,煩躁不安,唇青面黑,脈微欲絕是陰陽離決之危象。

中醫解釋

喉癰病名。系指咽喉各部發生之癰瘍。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根據癰發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為喉關癰、里喉癰、夾喉癰、上齶癰、頜下癰舌喉癰外喉癰等。詳見各有關條。其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氣血不調,肺胃熱蘊,風熱痰火之氣上沖咽喉;二是過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鬱結。喉癰的主要症狀是咽喉腫起、疼痛甚劇、焮紅漫腫、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療時總的原則是散表清熱、解毒消腫,用銀翹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飲等加減,也可外吹冰硼散。膿成時要刺破排膿,也可經常用銀花薄荷等煎水漱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