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特別是王江涇一戰,她與湖南永順、保靖土兵互相配合,大敗倭寇,共殲敵4000餘人,僅斬獲敵首級即達1900餘顆。民謠譽她為“花瓦家,能殺倭”,皇帝詔封她為“二品夫人”。但正當節節勝利之時,統帥孫經被奸臣害死,逼得瓦氏夫人憤而告病回師田州,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59歲時病逝,就葬在岑氏土官墓地——“地太”處。概覽
瓦氏夫人病逝後,葬於今田陽縣田州鎮隆平村那豆屯東北面的岑氏墓地(一次葬墓),占地面積860.2平方米,墓前有華表、石狗、石獅及墓碑,墓碑上刻有“明賜淑人岑門瓦氏之墓”。根據《鎮安府志》記載,以“地太”(“地太”壯語是太婆之地的意思,時人稱岑氏家族墓所占田地為“地太”)為中心方圓一千畝的範圍內,埋葬著包括瓦氏夫人及田州土司16世祖岑太祿、22世祖岑瀾在內的7座土官墓。墓前正中原立有一碑,上面有楷體正書 “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下書“欽賜四品田州知州襲雲騎尉又一恩騎尉軍功加二級二十六世裔孫煜立,嘉慶拾年歲次乙丑仲夏月中浣穀旦”。根據碑文,這座墓碑是嘉慶十年,即1805年,由瓦氏夫人的裔孫田州知州岑煜刻立的。仲夏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中浣是中旬的別稱,而穀旦應指芒種之日,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人是稱麥谷為芒種的。由此可知,這塊碑刻應刻立於1805年5月6日。墓碑的原件,現存於田陽博物館。墓碑的存在,可證民國所修《田州岑氏源流譜》之誤,其中稱岑猛為十三世,稱岑煜為二十三世;而墓碑明確書出作為岑猛之妻的瓦氏,是岑門十六世,而立碑人岑煜是岑門二十六世。淑人,是命婦封號,明朝規定封予三品官之妻,岑猛曾官指揮同知,是從三品官員,所以瓦氏墓碑上才可能有此封號。1989年,附近的農民在隆平村平街屯魚塘邊找到了一塊蓋水溝的墓碑,墓碑的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十六世祖妣瓦氏太君之墓”,使人們又重新記憶起了這位明代的壯族女英雄。岑家殯葬布疑冢
瓦氏夫人從抗倭前線凱鏇鄉里不久病逝,她的後人田州土司家族為她舉行了隆重而又奇特的葬禮,製作了18副棺材,出殯時18副棺材分別從四個城門出城,滿城人誰也分不清哪一個是瓦氏夫人的真正靈柩,18副棺材出城後分散安葬在郊外的荒坡上,並且葬後將封堆剷平,不留半點痕跡。瓦氏夫人死後3年,岑氏家族按照壯族的風俗為她撿了遺骨,另選風水寶地舉行二次葬。但長期以來人們不知道她的靈柩的真實埋葬地。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向田陽縣下達了尋找瓦氏夫人墓地的任務。田陽縣博物館經過多方調查,確定了瓦氏夫人的原葬地(一次葬墓)在田陽縣田州鎮那豆屯附近,但遺骨在何處卻無人知曉。1995年3月,田陽縣在那豆屯興建了瓦氏夫人紀念陵墓,可惜墓中已無衣冠和遺骨。二次葬後瓦氏夫人的遺骨安葬在何處?按照民間傳說,瓦氏夫人的遺骨已被遷往她的娘家靖西安葬了,可是在靖西縣至今沒有發現瓦氏夫人的二次葬墓,以至瓦氏夫人的二次葬墓長期成為了難解的歷史之謎。
守墓人回憶
岑氏家族的陵墓守護人叫岑篤益。岑篤益說,他小時候年年跟隨叔父岑世傑到布兵鎮祭拜剝布山祖墳,親眼見過古墓的原樣。交奶坳的太祖婆墓和陸氏夫人墓的規模較大,但是只有交奶坳太祖婆的墓雕有麒麟,其餘的墓雕是獅子等動物。那時的祭拜儀式非常隆重,主祭地設在交奶坳的太祖婆墓下的草坡上,谷布坳和都侖坳的3座古墓是陪祭墓。叔父說,太祖婆是從田州移葬過來的,她老家在靖西,風水先生找墓地時沿著她老家的龍脈找過來,發現交奶坳是龍頭,就把太祖婆移葬在交奶坳上。老人們都說太祖婆就是瓦氏夫人。最近,田東縣正考慮修復剝布山陵園,把它開發成為旅遊區。瓦氏夫人泉下終於能夠安息了。新發現
布兵鎮位於田東縣西南部,地處田東、田陽、德保三縣結合部。布兵的群山中有古墓四座,2007年,一些專家學者在布兵的群山中一個當地人叫“交奶”的山坳上考察一個古墓。據古墓石碑記載,其墓為鎮國將軍岑候先人之墓,古遺址為國家保護文物,並有石碑,石獅,石人。這座古墓正面墓壁上的浮雕刻的是一個端坐太師椅的貴婦人,貴婦人的右側站著一名手捧官印的丫環,左側還有一名打著大羅傘的女兵。其餘的浮雕分別為麒麟、鱷頭蛙、馬、羊、鹿,麒麟和羊的浮雕各有兩面,每一面浮雕的形象都非常豐滿飄逸。墓主人得過皇帝賞賜的黃羅傘,官位在二品以上。因為按照明清兩朝的官制,武官二品以上才能用麒麟作裝飾,二品以下飾以麒麟為逾制,按例要殺頭的。廣西土官的級別一般只是四品以下,被封為二品以上的女土官只有瓦氏夫人一人而已。“交奶”的壯語意思是奶奶坳,因葬下女土官而得名,它還有一個風水先生起的名字叫“麒麟印章”,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狀如麒麟官印的靠山。交奶坳古墓左有青龍(副山),右有白虎(副山),正面對著清幽幽的響水河,而且離墓地不遠就是響水河的源頭,源頭泉水涌流,景色秀麗,按照傳統堪輿學的說法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因此,田東當地民間一直盛傳這就是瓦氏夫人二次葬墓。專家考察後認為:布兵鎮明代從古田州城所在地祥周鎮新分出來的鄉鎮,明朝右江流域上林、泗城、上隆這三個土縣土州都出現過女土官,布兵鎮屬於田州領地,這就排除了這個古墓是其他女土官墓地的可能。加之墓壁的浮雕很有壯族特點,特別是鱷頭蛙浮雕更是全國罕見。浮雕刻工精美,藝術水平很高,這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據當地民眾介紹,這一帶的山叫剝布山,剝布壯語是泉口的意思。剝布山是一個大型的墓園,3個山坳上共有4個古墓,這4個古墓都是八面稜柱形,八面墓壁上都刻有浮雕,而且都有墓亭、石階墓道和石人石獸。墓園的大部分石材1958年被拆做響水河的水壩,交奶坳和谷布坳的墓碑都被埋在水壩底下。剝布山下還有很多與古墓有關的古蹟:交奶坳下有個觀音岩,岩洞幽雅靈秀,裡面的屋宇、殿堂等痕跡還依稀可辨。據一些老人說,這個岩洞古時叫母娘岩(母娘是壯族民眾對有地位的婦女的尊稱),供奉的神祇叫母娘。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上萬名民眾都聚集這裡舉行大型的祭祀和歌圩活動。民國後母娘岩才改為供奉觀音。看來,這個母娘岩很可能就是交奶古墓女主人的供奉祠。因此,綜合布兵古墓群的各種情況,一些專家認為:交奶坳上的女土官墓基本上可以認定是瓦氏夫人的二次葬墓,如找到墓碑或知情人就完全可以確認了。但是裡面有沒有遺骨,還須做進一步的調查和考證。現狀
瓦氏夫人一次葬墓近代以來已經全部遭到破壞,大部分地面文物已經不見蹤影,只是在山道上橫臥著許多殘缺不全的石人、石獅。石人的腦袋已被砸掉,但是身軀仍相當完整,服飾像是明代的武將。雕像刻工細膩,造型豐滿,給人一種氣宇不凡的感覺。在墳前的石碑上瓦氏夫人墓的台基雖依稀可辨。瓦氏夫人墓作為已有四百四十多年歷史的古墓,歷經歷史的滄桑而受到破壞,但是自90年代以來已兩次得到維修。現在,在墓地的舊址修復了瓦氏夫人的陵墓,墓前有一對石柱,並於1994年7月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成為田陽旅遊景點之一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掃墓活動
每年清明節,廣西區內外專家學者、民眾尤其是岑氏子孫及東南沿海江、浙、閩一帶的民眾都紛紛前往“瓦氏夫人紀念陵墓”瞻仰、朝拜和吊念這位民族英雄。志願清掃陵墓者更是不乏其人。2009年4月14日上午,田陽縣西部計畫志願者自發組織到瓦氏夫人紀念陵墓前,開展了清掃墓地的活動。在寂靜的墓地周圍,志願者們輕輕地清掃著墓地上的落葉和垃圾,細心地拂去墓碑上的灰塵,用鐮刀,鐵鍬輕輕地除去墓邊的雜草,似乎怕驚擾了長眠在這裡的瓦氏夫人,大家都沉默著,只是拿著工具細心地打掃著每個角落,懷著敬仰的心情深深的體味著這位女英雄的偉大生平。在清掃活動中,志願者們互相配合,團結互助,不怕髒,不怕累,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很快使墓地周圍煥然一新,充分體現了志願者們“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同時也通過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壯族女英雄的敬仰之情。旅遊信息
門票:無開放時間:0:00 - 23:30
景點位置:田陽縣田州鎮隆平村那豆屯北面
最佳旅遊時間:全年
人文景觀:[陵墓]
旅遊喜好:[自駕游]
服務事項
售票點:無諮詢處:詢問當地人
管理處:詢問導遊或當地人
醫療點:百色市醫院
外語服務時間:歡迎外賓光臨,當地不設定外語服務時間。
相關知識
檢骨葬“檢骨葬也稱二次葬,廣西主要流行在壯族地區。其他漢、苗、瑤、毛南、侗等民族,只是在特殊情況下偶一為之。”(引自黃現璠等著《壯族通史》第710頁)實行檢骨葬是壯民對壯族喪葬方式的最大的傳承。壯族人一般在死者入土後三、五年待屍體肉化筋消後拾骨,俗稱“撿金”。壯族的二次葬與其他民族的二次葬並不完全相同,而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民族特點。考古材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遺址中已有壯族二次葬了。魏晉至明清時期桂西、桂北石山地區常見的岩葬,也是壯族的二次葬。道光《慶遠府志》地理志風俗條引《粵西叢載》亦說:“自唐宋時風俗頗多不美,如民之貧者歸罪墳墓不吉,掘棺棲寄他處,名曰出祖。”清末民國,關於壯族二次葬的記載府拾皆是,說明二次葬是近代壯族最具特點的葬俗。時至今日,壯族二次葬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