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的源頭是古奧運會,古奧運會起根發苗的土壤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現代奧運會是以“恢復古代奧運會”為名義而構建的一個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它沿用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名稱,繼承了“奧林匹亞德”每四年一個周期的傳統,借用和發展了某些儀式,吸收了公平競爭、奮勇拼搏、身心和諧發展的古代傳統思想。

簡介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是以“恢復古代奧運會”為名義而構建的一個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它沿用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名稱,繼承了“奧林匹亞德”每四年一個周期的傳統,借用和發展了某些儀式,吸收了公平競爭、奮勇拼搏、身心和諧發展的古代傳統思想。但現代奧運會並不是古代奧運會的延續和翻版,它是在資本主義背景下產生的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們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淵源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古希臘奧運會394年被禁止,沉睡了1000多年之後,19世紀末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4~18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新興資產階級對古希臘文化體育思想的高度讚美,引起了人們對古奧運會的嚮往。18世紀初,英、法、德等國的一些學者、專家,相繼去奧林匹亞訪問勘察,除發現大量史料外,還發掘了不少和古奧運會有關的珍貴文物和史料,引起了人們對古奧運會更加濃厚的興趣。
1883年,顧拜旦第一次提出舉辦類似古奧運會的比賽,它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把過去只限於希臘人參加的運動會擴大到世界範圍去。儘管顧拜旦的主張遭到一些反對,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終於有20個國家派代表在法國巴黎大學召開了第一屆“重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會議”。會議作出決定,將於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人對這次大會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出席開幕式的觀眾達8萬人,這一數字直到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才被突破。從此,奧運會成為世界性體育盛會。

誕生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1893年,根據“奧運之父”顧拜旦的建議,在巴黎舉行了討論復興奧運會問題的國際性體育會議。1894年1月,顧拜旦草擬了復興奧運會的具體步驟和需要探討的10個問題,致函各國體育組織和團體。6月16日,"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在巴黎索邦神學院開幕,到會代表79人,代表著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組織。有2000人參加了開幕式。大會通過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決議。6月23日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

發展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自1894年國際奧委會成立至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歷程。其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初創時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經濟關係發生急劇變化時期,各種民族主義和排外心理妨礙了正常的國際交往。現代運動項目僅在少數歐洲國家有所開展,世界範圍的體育競賽活動很少進行。奧林匹克運動尚處於一種摸索階段。奧運會也還未形成一定的舉辦模式,如項目設定穩定性差,場地設施簡陋,財政困難,會期不固定,裁判員執法不公,以及參賽資格缺乏明確規定等。

1908年奧運會實施了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為未來奧運會的舉辦構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奧運會是這一時期最成功的奧運會,從參賽國家、運動員人數、場地設施到組織工作都有較大提高,第一次實現了顧拜旦所期望的:沒有事故、沒有抗議、沒有民族沙文主義仇恨的奧運會。
形成時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戰)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斷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20年重新進行。國際奧委會從實踐中意識到奧運會規範化的重要性,整個奧運會的基本框架、運行機制和基本性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比賽項目的設定逐漸趨向合理;比賽設施進一步完善;會期基本固定;申辦、舉辦程式基本確立,並基本解決了有關運動員的參賽資格問題。先進的技術開始套用到比賽中去,如電子計時器、終點攝影儀、自動印表機、閉路電視轉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徑項目納入正式比賽,這一重要變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普及性和號召力起到了推動作用。另一重要發展是有了冬季奧運會,它使奧林匹克運動的覆蓋面大大增加。
這一時期,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機構也得到發展,國家奧委會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9個增加到60個,為奧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也相繼成立,通過國際奧委會與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各國家奧委會的協調,使國際奧委會擺脫了每屆奧運會都存在的具體技術事務,而更多地在領導、協調、決策等更高的層次發揮作用。
這一階段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政治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奧運會,雖在許多方面優於以往各屆,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實力,違背了奧林匹克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

發展時期(1946-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這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戰後各國經濟振興和科技發展,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由於蘇聯及新興獨立國家的參加,這一時期奧運會每屆參賽國家和人數以及競賽項目都在增加;與此同時,顧拜旦關於在各大洲輪流舉辦奧運會的構想得以實現;各洲範圍的運動會、傷殘人奧運會也相繼產生。隨著奠基運動的普及,競技運動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體育開始崛起。在奧運會上形成美國和蘇聯爭強的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局面。奧運會比賽場地及各種配套設施較前有很大的發展,奧運會向大型化、藝術化方向發展。先進的電子設備,以及性別和違禁藥物檢查,使比賽的公正性得到加強。歷屆奧運會,促使舉辦城市的各種市政建設也大為改善,並為其在比賽後繼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奧運會的舉辦資金也由單純的政府撥款和私人捐贈向以政府撥款、社會捐資和出售電視轉播權、發行彩票相結合的多種形式方向轉變。
這一時期的奧林匹克組織已不單純是一個體育機構,它與國家、社會各部門的關係日益密切。政治對奧運會的影響也更趨明顯、複雜、尖銳、各種勢力集團都想通過這個舞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興奮劑問題、奧運會承辦國財政負擔過重等問題都提到重要議程。三大支柱之間出現了裂痕,經濟上也危機四起。這種善從1972年基拉寧擔任主席後才有所改變。

改革時期(1980- )

進入80年代,在薩馬蘭奇的領導下,針對奧林匹克運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變革。過去的那種"獨立性"原則,即在經濟上不謀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聯繫的作法已不適應新時期的需要。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要求不只限於4年一度的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已參與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國際奧委會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方面注重了奧林匹克思想的傳播。通過一系列活動,如舉辦奧林匹克藝術節,建立博物館,舉辦“奧林匹克日”紀念活動,定期召開奧林匹克科技大會等,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參加國家和地區已增至172個,比賽項目達257個。
在組織結構上的自我更新與完善,使國際奧委會同其他各個機構的聯繫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來,國際奧委會建立了包括主席、各類專業人員在內的長駐機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構--洛桑總部,保證了總部機構對各方面的領導。自1981年起國際奧委會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從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參與處理各種重大事務,經濟上大膽進行商業性開發,利用各種活動創造財富,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從23屆奧運會開始連續幾屆的奧運會主辦國均未出現赤字。經濟上的盈利,極大地調動了主辦國家搞好奧運會的積極性。
這一時期發生的重要變化是在肯定政治對體育的作用的同時,強調體育不應聽命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指揮;在肯定商業化的同時,對商業化採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並廢除了參賽者業餘身份的原則,使奧運會向所有優秀的運動員開放。這種務實的態度,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從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到停滯,以後又經80年代以來的改革,終於進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發展階段。

文化特徵

民族性與國際性

古代奧運會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和排外的文化特徵,它是一個民族性的祭禮賽會,總在同一地點舉行,運動員必須是純希臘血統。古代奧運會起著繁榮希臘文化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使它經不起多民族融合的風浪,只能在古希臘奴隸制繁榮的特定條件下發展,一旦遇到外族的入侵就難以生存。而現代奧運會則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和一切民族開放,並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是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盛會。

古代體育與現代體育

古代奧運會採用的是與軍事技能緊密相關的體育內容,項目設定不完整,比賽方式原始、簡樸,是人類社會童年時代的運動競賽。而現代奧運會採用的則是高度規範化的現代競技運動內容,它突破了古代傳統,增設了集體項目,並開創了冬季奧運會,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排斥婦女與男女平等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不允許婦女參加,違者處以極刑。雖然顧拜旦在奧運會初創時期曾想模仿古代傳統,但已無法阻止男女平等的時代潮流。從1900年婦女首次登上奧運賽場至今,女運動員人數、女子參賽項目數、女體育管理者人數逐漸增加,運動成績大幅度提高。婦女體育在奧運會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意義已超出了競技比賽的範疇。

宙斯的節日與體育的慶典

古代奧運會是希臘人獻給萬神之首宙斯的祭禮賽會,宙斯神的凝聚功能,使具有共同宗教文化但又彼此獨立,有時甚至相互仇視的城邦能聚集起來共同參加奧林匹克盛會。因此,古代奧運會不是一個獨立的體育事件,而是宗教節日的一部分。而現代奧運會則是一個世俗的、非宗教的體育慶典,它有獨立的思想、組織和活動體系,是全世界運動員歡聚一堂的盛大體育節。

組織機構

古代奧運會的領導者是奴隸主貴族組成的仲裁機構。它由宙斯神殿中的專職祭司和地方官員共同擔任,全部由來自單一城邦伊利斯的人所組成,當他們主持本城邦與外邦選手比賽時難以保持公正。為爭奪奧運會的領導權,城邦之間甚至兵戎相見。而現代奧運會則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它由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國家奧委會和舉辦城市組委會所組成,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其管理的科學性、評判的客觀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構成了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的又一本質區別。

比賽項目

古代奧運會自公元前776年於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最早是一種宗教儀式,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當時的比賽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摔跤和拳擊)、賽跑、拳擊、摔跤、拳擊角力(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而現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要豐富很多,如田徑、籃球、足球、摔跤、柔道、舉重、射擊、射箭、擊劍、賽艇、馬術、拳擊、手球、網球、棒球、壘球、跆拳道、羽毛球、皮划艇 桌球 曲棍球、腳踏車 帆船帆板、體操(含藝術體操)、排球(含沙灘排球)、游泳(含跳水、水球、水上芭蕾)、鐵人三項、現代五項等。

奧林匹克休戰與世界和平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古代希臘山脈縱橫,河流交錯,處於割據狀態的200多個城邦從未有過真正的聯合。但是,他們始終有著統一的傳統和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城邦同盟能在特殊的節日裡共同維持和平。當時,能使具有強烈分離意識的希臘人聯合起來的一個重要紐帶就是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奧運會。為此盛典,希臘城邦同盟締結了“奧林匹克休戰”條約。然而休戰的範圍是有限的,它不能使全希臘所有的戰爭都停止,只保證伊利斯城邦和奧林匹亞是神聖的無戰區。古希臘人在此處可以享受絕對的和平生活,但在其他地區卻只有“豁免”權,即任何人不得侵犯路經該地的運動員、官員和觀眾(即使此處正在進行戰爭)。從而使古代奧運會持續舉行了一千多年而沒有一次間斷過。它是一個為希臘民族服務的獨立於戰爭環境之外的和平盛會。而現代奧運會則為建立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服務。它雖然沒有能力停止正在進行的戰爭,但卻努力使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團結合作,以期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是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兩個本質不同的社會文化現象。古代希臘政治上各自獨立的奴隸制城邦體系、統一的文化宗教、人性化的原始神祗和較完整的祭祀制度是古奧運會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因此,它不可能超越古希臘奴隸制而存在,其衰落和滅絕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所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已不復存在,奴隸社會的古代奧運會絕不可能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復活。正如“文藝復興”運動是打著“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宣傳的是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一樣,顧拜旦的成功就在於,他既非常策略地利用了具有極大號召力的古代奧運會這一古典模式,又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讓奧運會現代化,而不要進行笨拙、簡單的模仿和復原。”因此,他始終以國際性和現代體育內容為基本原則,使新產生的奧運會成為帶有古典傳統色彩的、具有現代思想內涵的國際體育盛會,成為人類社會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度的優秀文化結晶。

標誌

會旗

國際奧委會會旗為白底無邊,中央有五個相互套連的圓環,即我們所說的奧林匹克環。環的顏色自左至右為藍、黃、黑、綠、紅(也可用單色繪製)系顧拜旦以它們能概括各會員國國旗的顏色而選定,但以後對這五種顏色又有其他解釋。1979年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評論》(第四十期)強調,會旗和五個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國際奧委會會旗系1913年根據顧拜旦的構思而設計製作的,起初國際奧委會採用色作為五環的顏色,是因為它能代表當時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國旗的顏色。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1914年為慶祝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0周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首次升起。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時,比利時國家奧委會繡了同樣一面錦旗在當屆奧運會上使用。運動會後,比利時將它贈給了國際奧委會並成為國際奧委會正式會旗。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都有會旗交接儀式。由上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代表將旗交給國際奧委會主席,主席再將旗遞交當屆主辦城市的市長。然後將旗幟保存在市府大樓四年再送交下屆主辦城市。當屆奧運會升在運動會主會場上空的旗幟是一面代用品。

憲章

《奧林匹克憲章》(Olympic Charter)是國際奧委會制定的關於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高法律檔案。憲章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宗旨、原則、成員資格、機構及其各自的職權範圍和奧林匹克各種活動的基本程式等作了明確規定。這個法律檔案是約束所有奧林匹克活動參與者行為的最基本標準和各方進行合作的基礎。
《奧林匹克憲章》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而逐漸完善。1894年國際奧委會成立時沒有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只是確定了一些基本的意向與原則,如每4年舉辦一次奧運會以及國際奧委會與政府的關係等。第一個具有憲章性質的檔案是1908年由顧拜旦起草的《國際奧委會的地位》一文。這個檔案對國際奧委會的任務、組織管理、委員產生方式等問題作了比較明確的闡述。其後,在這個檔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奧林匹克運動的規章。在很長一個時期,這些規章的名稱用語混亂,如“奧林匹克規則”(Olympic Rules)、“奧林匹克章程”(Olympic Statues) 和“奧運會規則”等。從1978年開始, 國際奧委會正式使用“奧林匹克憲章”這一名稱。在實踐中為了表述方便,人們將以前這些名稱不同的規章也都稱為“奧林匹克憲章”。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在保持奧林匹克基本原則和精神始終如一的前提下,針對不斷變化的情況, 對《奧林匹克憲章》作過多次修改。現行的《奧林匹克憲章》在國際奧委會1996年7月18日亞特蘭大第105次全會上批准生效。該憲章由“基本原則”、“奧林匹克運動”、“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6部分組成,共74款,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思想、組織、活動和制度等重要方面作了明確規定。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口號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奧林匹克口號。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更快、更高、更強。顧拜旦借用過來,將這句話用於奧林匹克運動。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為奧林匹克格言,在安特衛普奧運會上首次使用。此後,奧林匹克格言“Citius,Altius,Fortius”出現在國際奧委會的各種出版物上。奧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鬥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6個字,但其含義卻非常豐富,它不僅表示在競技運動中要不畏強手,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而且鼓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於平庸,要朝氣蓬勃,永遠進取,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會歌

會歌(Olympic Song)1896年在雅典第1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國王喬治一世宣布奧運會開幕以後,合唱隊唱起了一首莊嚴而動聽的歌曲《奧林匹克聖歌》。這是一首古希臘歌曲,由希臘人薩馬拉斯作曲,帕拉馬斯作詞,但當時並未確定其為奧運會會歌。此後的歷屆奧運會均由東道主確定會歌,未形成統一的會歌形式。如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會歌是施特勞斯特意為這屆奧運會所作的《奧林匹克之歌》;1948年奧運會則選用奎爾特作曲、基普林作詞的《不為自己而為主》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作為會歌。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人建議重新創作新曲,作為永久性的會歌,但幾經嘗試都不能令人滿意。
於是,國際奧委會在1958年於東京舉行的第55次全會上最後確定還是用《奧林匹克聖歌》作為奧林匹克會歌。其樂譜存放於國際奧委會總部。從此以後,在每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上都能聽到這首悠揚的古希臘樂曲。這首歌歌詞內容如下:
“古代不朽之神,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作為你榮耀的見證。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幹。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猶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建成的神殿。這巨大的神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膜拜,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開幕式

1、進場: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宣布開幕式開始。國際奧委會主席和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在運動場入口迎接東道國國家元首,並引導他們到專席就座。各代表團按主辦國語言的字母順序列隊入場,但希臘和東道國代表團例外,希臘代表團最先入場,東道國最後。
2、講話升旗: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國際奧委會主席講話,東道國國家元首宣布奧運會開幕。奏《奧林匹克聖歌》,同時奧林匹克會旗以水平展開形式進入運動會場,並從賽場的旗桿上升起。

3、點燃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接力跑,進入運動場,最後一名接力運動員沿跑道繞場一周后,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然後放飛和平鴿。
4、運動員宣誓:各代表團的旗子繞講台形成半圓形,主辦國的一名運動員登上講台。他左手執奧林匹克旗的一角,舉右手,宣讀以下誓言:“我以全體運動員的名義,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隊的榮譽,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5、裁判員宣誓:緊接著,主辦國的一名裁判員登上講台,以同樣的方式宣讀以下誓言:“我以全體裁判員和官員的名義,保證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完全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公開地執行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職務,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6、奏樂退場:奏或唱主辦國的國歌,各代表團依次退場。
7、文藝表演:這些儀式結束以後,是團體操或其他文藝表演。這是歷屆奧運會開幕式工作量最大、準備時間最長、花費最多的項目。東道國往往提前一兩年即開始準備,並挖空心思,以期能以恢弘的氣勢、獨特的民族精神吸引來賓。開幕式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體操和表演的效果。
8、運動員入場。

閉幕式

閉幕式首先由各代表團的旗手按開幕式的順序一列縱隊進場,在他們後面是不分國籍的運動員隊伍,旗手在講台後形成半圓形。
國際奧委會主席和當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登上講台,希臘國旗從升冠軍國旗的中央旗桿右側的旗桿升起,主辦國國旗從中央旗桿升起,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從左側旗桿升起。主辦城市市長登上講台,並把會旗交給國際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主席把旗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市長。
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國際奧委會主席致閉幕詞。緊接著,奧林匹克聖火在號聲中熄滅,奏《奧林匹克聖歌》的同時,奧林匹克會旗徐徐降下,並以水平展開形式送出運動場,旗手緊隨其後退場。同時奏響歡送樂曲。各代表團退場。
最後,進行精彩的文藝表演。由主辦國把奧運會旗幟轉交給下屆主辦國代表。緩緩熄滅聖火。

頒獎儀式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在奧運會期間,獎章應由國際奧委會主席(或由他選定的委員)在有關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主席(或其代表)陪同下頒發。通常情況下,在每項比賽結束後,立即在舉行比賽的場地以下述方式頒獎:獲得前三名的運動員身著正式服裝或運動服登上領獎台,面向官員席。冠軍所站的位置稍高,然後宣布他們的名字。冠軍代表團的旗幟應從中央旗桿升起,第二名和第三名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緊靠中央旗桿右和左側的旗桿升起。奏冠軍代表團的國歌時,獎章獲得者應面向旗幟。

具體比賽項目

夏季奧運會

田徑、籃球、足球、摔跤、柔道、舉重、射擊、射箭、擊劍、賽艇、馬術、拳擊、手球、網球、棒球、壘球、跆拳道、羽毛球、皮划艇 桌球 曲棍球、腳踏車 帆船帆板、體操(含藝術體操)、排球(含沙灘排球)、游泳(含跳水、水球、水上芭蕾)、鐵人三項、現代五項。

冬季奧運會

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跳台滑雪、現代冬季兩項、雪撬、雪車、花樣滑冰、冰壺、冰球、滑板滑雪。

基本條件

現代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

一個項目如果要設定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就必須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只有在至少四個洲75個以上國家開展的男子體育運動項目/分項和至少在三個洲40個以上國家開展的女子體育運動項目/分項才能被列為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只有在至少三個洲25個以上國家中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才能被列為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奧運會中運動小項是運動項目或分項中的一項比賽,在奧運會中需要產生名次,並頒發獎章和獎狀以作為獎勵。運動小項在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前,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在世界範圍內有足夠的開展這個項目的人數和地域,並且已經舉行過至少兩次洲際錦標賽。主要依賴機械動力推進的項目、分項和小項不能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除正式比賽項目外,國際奧委會還授權東道國,可將本國開展較為普及的非奧運會正式項目的1—3個列為當屆奧運會的表演賽,其他國家亦可派隊參加。作為非正式比賽,獲勝者不發給獎牌。

三次停辦的奧運會

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先後有三次奧運會停辦,而停辦的原因只有一個——戰爭。

第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原定於191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六屆夏季奧運會被迫流產,現代奧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空白。

第二次

1936年柏林奧運會時,世界已處於動盪不安,戰爭成一觸即發之勢。但是,國際奧委會仍在進行下屆奧運會的準備工作。申辦第十二屆奧運會的有東京、赫爾辛基、羅馬、巴塞隆納、布達佩斯、亞歷山大、布宜諾斯艾利斯、里約熱內盧、都柏林、多倫多、洛桑、雅典、倫敦、蒙特婁等14個城市。經過幾輪投票,東京、赫爾辛基兩市獲得決賽權,最後東京以37票取勝。
第十二屆奧運會原定於1940年9月21日至10月6日舉行。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1938年7月,國際奧委會在開羅召開會議,中國代表抗議日本侵略中國,違反奧林匹克精神,要求取消東京的主辦權。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未公開表態,但在執委會秘密會議上決定將赫爾辛基作為候補會址。
開羅會議後不久,日本奧委會在軍方壓力下不得不宣布日本無法舉辦奧運會。在這種形勢下,國際奧委會正式決定將第12屆奧運會會址改在赫爾辛基,會期訂於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隨之流產了。 第三次

二戰前夕,國際奧委會還選定了第十三屆奧運會會址。申辦第十三屆夏季奧運會的有倫敦雅典、布達佩斯、底特律、洛桑和蒙特婁6個城市。1939年7月6日至9日國際奧委會倫敦會議將運動會會址選在倫敦。但是這屆奧運會也因戰爭而未能舉行。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原擬在1916、1940、1944年舉辦的三屆奧運會成了空白,人們把這幾年稱為奧林匹克運動史最黑暗的年代。它毀掉了奧運會,也扼殺了世界體育的發展。

意義與影響

首屆雅典現代奧運會冠軍獎牌首屆雅典現代奧運會冠軍獎牌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為骨幹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
1894年6月23日,當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開創奧林匹克運動時, 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奧運會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奧林匹克運動也吸引了202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1998年,著名的《生活》雜誌刊載了歷史學家精選的過去千年中最重要的1000個事件和人物,1896年顧拜旦恢復奧運會的壯舉也躋身其中,被譽為千年盛事之一。
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傑作,它將體育運動的多種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體育的範疇,在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藝術和新聞媒介等諸多方面產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構成了現代社會所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悅人們的身心,更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生生不已。
奧林匹克運動是時代的產物,工業革命大大擴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繫,各國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種溝通手段來加強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奧林匹克運動正是為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出現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未來

展望未來,奧林匹克運動在迎來它的一百周年的時候,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奧運會向職業運動員開放,意味著奧運會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運動員競技場,集中地表現出人類向自己極限挑戰的最高水平,比賽場面也將更加激烈和扣人心弦。另一方面,奧林匹克運動將進一步均衡發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高水平競技運動將與大眾體育相結合,並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國際奧委會通過成立“大眾體育委員會”、贊助國際大眾體育科學大會、發起“奧林匹克日”的大眾體育活動等措施,使大眾體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奧林匹克運動在文化教育、體育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活動也日益活躍,奧運會的文化色彩更加豐富,各項文化藝術活動會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的城市包括開發中國家的城市申辦奧運會,會使更多的人認識奧林匹克運動的豐富內涵和獨到作用,奧林匹克運動將更加具有廣泛性。
已經開始的奧林匹克運動改革將繼續進行下去,奧林匹克運動將更加充滿活力,在不斷地迎接挑戰和不斷地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中走向未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夏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城市 舉辦國 年份 備註
1 雅典 希臘 1896年
2 巴黎 法國 1900年
3 聖路易斯 美國 1904年
4 倫敦 英國 1908年
5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12年
6 柏林 德國 1916年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未辦
7 安特衛普 比利時 1920年
8 巴黎 法國 1924年
9 阿姆斯特丹 荷蘭 1928年
10 洛杉磯 美國 1932年
11 柏林 德國 1936年
12 赫爾辛基 芬蘭 1940年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
13 倫敦 英國 1944年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
14 倫敦 英國 1948年
15 赫爾辛基 芬蘭 1952年
16 墨爾本 澳大利亞 1956年
17 羅馬 義大利 1960年
18 東京 日本 1964年
19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68年
20 慕尼黑 原西德 1972年
21 蒙特婁 加拿大 1976年
22 莫斯科 原蘇聯 1980年
23 洛杉磯 美國 1984年
24 漢城 韓國 1988年
25 巴塞隆納 西班牙 1992年
26 亞特蘭大 美國 1996年
27 悉尼 澳大利亞 2000年
28 雅典 希臘 2004年
29 北京 中國 2008年
30 倫敦 英國 2012年
31 里約熱內盧 巴西 2016年

冬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城市 舉辦國 年份 備註
1 夏蒙尼 法國 1924年
2 聖莫里茨 瑞士 1928年
3 普萊西德湖 美國 1932年
4 加米施(帕滕基興) 德國 1936年
5 聖莫里茨 瑞士 1948年
6 奧斯陸 挪威 1952年
7 科蒂納丹佩佐 義大利 1956年
8 斯闊谷 美國 1960年
9 因斯布魯克 奧地利 1964年
10 格勒諾布爾 法國 1968年
11 札幌 日本 1972 年
12 因斯布魯克 奧地利 1976 年
13 普萊西德湖 美國 1980年
14 塞拉耶佛 南斯拉夫 1984 年
15 卡爾加里 加拿大 1988年
16 阿爾貝維爾 法國 1992年
17 利勒哈默爾 挪威 1994年
18 長野 日本 1998年
19 鹽湖城 美國 2002年
20 都靈 義大利 2006年
21 溫哥華 加拿大 2010年
22 索契 俄羅斯 2014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