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言讀音:diā-dia,也指父親。口語中常用“阿爹”。
粵方言受英語dad的影響,稱父親為“爹地”,與“爹爹”近音。
晉方言讀音為dā(近於“大”),口語中常說“我大”。
俗語
俗語有“求爹爹告奶奶”的說法,形容事情難辦,到處哀求人。
例句:他嘗夠了求爹爹告奶奶的苦楚,不願意再去伸手向人借錢了。
與“父親”的差異
“爹爹”與“父親”所指的是同一種家庭角色(親屬關係),但是由於前者是口語,後者是書面語,兩者的差別還是明顯的。“父親”用於正式場合,“爹爹”用於非正式場合。
“父親”帶有於嚴肅、尊嚴、高大的成分,“爹爹”則偏向於親情、溫和。
另外,“父親”作為書面語,是通行詞語,“爹爹”作為口語有方言差別。
藝術形象
“爹爹”與“父親”的差異在藝術上也有顯著表現。“父親”一般是“嚴父”,“爹爹”則是可愛可親的,甚至是令人同情的弱者。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表現在“老人空巢家庭”、退休養老保障、老齡醫療保障。“爹爹”的形象成為需要社會關注、呵護照料的弱勢群體代表之一。
1998年8月,攝影作品《俺爹俺娘》組照(作者焦波)獲得首屆國際民俗攝影比賽最高獎項——“人類貢獻獎”。
2007年1月1日,崑崙出版社出版焦波攝影作品集《俺爹俺娘》,其中多幅精品作品廣泛流傳,感動全國。中華民族的親情傳統,以及對老齡人問題的關注,引起共鳴。
由張紹林導演、娟子編劇的電視劇《家有爹娘》,用老少三代真實質樸的生活背景,展現了老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雖然沒有驚世駭俗與譁眾取寵的驚奇,卻一樣令人回味無窮。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出品,劉之冰、朱琳、張炬、嚴敏求等主演。
小說《中國爹娘》(獻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作者閻欣寧,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