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化工

燃料化工是指以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化石燃料為原料的化學加工工業,主要根據資源條件、煤種性質和煤氣的主要用途(城市煤氣、工業煤氣或合成原料氣)決定生產方法。

燃料化工

正文

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化石燃料(礦物燃料)為原料的化學加工工業,加工過程(包括熱加工、催化加工)中化石燃料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獲得的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為油品類,包括汽油、噴氣燃料、柴油、燃料油、潤滑油等,為交通運輸和機械動力部門提供各類液體燃料和潤滑劑;一為化學品類,包括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萘、煤氣、合成氣等各種產品,為基本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以及合成氨工業等提供原料,也包括用於冶金工業的大量焦炭。燃料化工主要包括石油煉製工業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頁岩油工業等幾個方面。
沿革 燃料化工萌芽於18世紀,到19世紀有了初步基礎;20世紀有了較大的變遷和發展。
燃料化工的形成 人類利用煤、天然氣和石油等作為熱源和其他用途已有較長的歷史,但化石燃料的加工形成工業則始於產業革命時期,燃料化學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包含著能源和化學品生產兩個方面。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從依靠人力、畜力和以木柴為主要能源,逐步轉向以煤為主要能源,燃煤產生蒸汽作為交通運輸、機械加工的主要動力,而後又以蒸汽發電,促進了各類工業的發展。至19世紀末,世界進入了“煤炭時代”,隨著冶金工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大量的焦炭用於煉鐵,在歐洲產生了煉焦工業,隨後並從副產煤焦油中製取染料。歐美還先後建立起煤乾餾的工廠,生產煤氣用於城市和家庭照明,世界有機化學工業原先以木材、糧食、農副產品為基本原料,至19世紀末,這些原料大部分為煤的熱加工產物所代替,從而形成了以煤的焦化、乾餾、氣化為主的煤化學工業。19世紀上半葉,歐洲建立起若干油頁岩乾餾製取頁岩油的工廠,生產照明用煤油和石蠟。在此期間,俄國和美國先後從原油生產照明用煤油,而後將重油用作鍋爐燃料,並開始生產潤滑油,這成為石油煉製工業的開端(見石油煉製工業發展史)。
燃料化工的變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鋼鐵工業需要大量焦碳、火炸藥工業需要大量的氨、甲苯等作為原料,促使煤的煉焦化學工業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開發了煤低溫乾餾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等技術(見煤化工發展史),建設了自煤製取人造石油的工廠,大戰期間年產汽油等輕質油品數百萬噸。由於自煤生產液體燃料的技術複雜,投資和成本都較高,在經濟上不能與廉價的石油產品相競爭,所以德國戰敗後,人造石油的生產趨於停頓。在此期間,蘇聯和美國則大量開採廉價的石油,並採用熱裂化和催化裂化等煉油工藝。特別是40年代,流態化技術用於催化裂化,人們可從原油中提煉出更多的、質量更高的汽油等輕質油品。另一方面,隨著石油煉製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美國利用裂化工藝副產的氣態烯烴製取有機化工產品。例如20年代由丙烯合成異丙醇,是第一個石油化學品(見石油化工發展史)。40年代,開發了催化重整技術,自石油輕質餾分生產甲苯作為三硝基甲苯炸藥的原料,以滿足戰爭的需要。與此同時,美國發展了自天然氣生產合成氨等技術,從而建立起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學工業(見天然氣化工發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在50~60年代期間,世界已開發國家進入了“動力革命”階段,內燃機廣泛用於交通運輸及國民經濟各部門,甚至很多電站鍋爐和工業鍋爐,也以油代煤作為燃料,石油和油品較煤炭運輸方便、可燃性好,單位熱值高,越來越多地成為工農業、交通運輸業的能源,其消費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能源,而以中東為代表的亞非拉產油國家的崛起,使世界石油的探明儲量和原油產量大幅度提高,從而滿足了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巨大增長。當時,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很低,甚至比煤便宜,這就更加速了以油代煤的進程,至196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超過了煤而居第一位,世界進入了“石油時代”。在此期間,石油已不僅是主要能源,而且逐步代替煤成為各類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來源,特別是自從以石油中的輕質餾分油(石腦油等)和天然氣中的乙烷、丙烷等為原料,採用管式爐裂解工藝,生產出大量的乙烯、丙烯、丁烯以及苯、甲苯、二甲苯等輕質芳烴,使得石油化工不再依附於石油煉製工業而形成了大規模的獨立體系。甚至建立了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從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所提供的產品,生產大量的有機化學品(見基本有機化工),以及合成氨、合成纖維塑膠合成橡膠等。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的興起,使煤化工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只有煤的焦化工業仍然在世界範圍占有一定的位置。
進入70年代,發生了中東戰爭以後,亞非拉等產油國提高了原先過低的國際石油價格,結束了廉價石油的時代,西方石油煉製和石油化工面臨著成本的提高和原油的供應問題,主要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普遍進入“低增長”時期。進入80年代,儘管原油價格有了相當幅度的降低,西方石油化工仍停滯不前,開工率僅56%~65%左右。蘇聯和中國的石油化學工業則繼續增長,一些開發中國家,特別是產油國的石油煉製和石油化工則正在崛起。在煤化工和油頁岩加工方面,當前只有南非有自煤間接液化生產液體燃料的工廠,中國和蘇聯仍存在有頁岩油工業(見頁岩油工業發展史)。
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燃料化工作為能源和化學品的生產,在世界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對世界政治和軍事也有很大的影響。
1984年世界化石燃料作為能源約占整個能源消費的90%左右,水電、核電等非化石燃料約10%,石油的百分比從1965年起超過了煤,至1978年達整個能源的50%,進入1984年,降為39.5%,仍高於煤(後者為30.3%)。世界天然氣的比率則逐年有所增長,1984年約20%。對於中國來說,煤仍為主要能源,占70%以上,石油20%以上。化石燃料總計占95%以上,水電低於5%(1985)。在油品的消費方面,西方主要國家主要是汽油、噴氣燃料和柴油等輕質油品,1984年美國輕質油品約占原油消費的77.8%,日本約58%。作為鍋爐燃料的重油,比例不大,美國約10.6%,日本28.2%。中國燃料油的消費則高達原油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為得到更多的輕質油品,更好地利用石油資源,原油深度加工(見石油煉製過程)已成為全球性煉油技術的發展方向。
燃料化工特別是石油化工,還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大量的化工原料。世界化工產品中有85%是有機化工產品,原料絕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而已開發國家的有機化工產品中,以石油、天然氣為來源的產品占90%。按銷售額計,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來源的化工產品約占全部化工產品的45%以上。乙烯主要來自石油,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天然氣中的乙烷和丙烷裂解;苯主要來自石油餾分的催化重整烴類裂解,煤焦化所生產的苯,在苯的總產量中,美國和日本都只占9%左右;甲苯、二甲苯絕大部分來自石油;此外,世界甲醇產量約有70%來自天然氣,其餘來自石油,煤制甲醇只占不到 1%(1981)。應該指出的是,合成氨是以化石燃料為來源的產量很大的重要化工產品,1980年世界合成氨總產量約96Mt,其中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占80%,以煤為原料的占10%,後者的一半生產能力在中國。總之,在當前世界上,化工產品主要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煤化工在整個化工生產中所占的地位不大,用於煉焦的比例也不大,煤主要用於發電和工業鍋爐。1980年,中國的煤用於煉焦約 9.8%,用於制合成氨約5.6%,兩者約15.4%,這是煤化工的主要用量。由焦化所得煤焦油中製取的萘、蒽等稠環化合物是有機化工重要原料。當前,世界上從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化工產品,約有200餘種,主要用於制防腐劑、塑膠助劑染料、溶劑、香料橡膠助劑等。
發展前景 各國燃料化學工業,儘管其資源儲量和開採速度不成比例,石油日益減少,但據世界各種估計,今後半個世紀內,石油及天然氣,特別是後者,仍將在世界能源和化工產品的生產構成中占據主要地位,然而在消費結構的比例上可能會相對地逐漸下降。因此,石油煉製將趨向深度加工,以充分利用資源。石油化工也有同樣的趨勢,其中重質油的催化加工(包括催化裂化和加氫裂化)和重質餾分油的裂解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然氣的利用,主要仍沿著作為高質量的燃料氣方向發展,以天然氣為基礎的化工產品也會相應地增加。
燃料化工的發展實質上是能源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化石燃料的使用雖然會帶來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但具有長遠意義的太陽能和熱核聚變能仍非近期可以依靠的能源,因此人們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能源時,自然會看到潛在而資源豐富的各種煤炭、油頁岩和油砂,從數量上遠遠超過石油和天然氣。
冶金工業所用的焦炭,迄今仍依賴於煤煉焦這一有悠久歷史的工業,煉焦的方法有多種爐型,其原料也從焦煤擴展到其他煤種從而擴大其來源。隨著煉焦工業的發展,煉焦化學品為化學工業提供上百種原料,今後仍將是石油及天然氣難於代替的主要領域。
把固體燃料,包括所有各種類型的煤、含油率不等的油頁岩和油砂,變成液體燃料的可能性取決於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因素。關於煤的氣化,仍將是煤炭加工的一個主要方面。主要根據資源條件、煤種性質和煤氣的主要用途(城市煤氣、工業煤氣或合成原料氣)決定生產方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