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北鄰中國廣東珠海,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南中國海。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並將此闢為殖民地。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歸中國之後,經濟迅速增長,比往日更繁榮,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所轄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位處珠江口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以及路氹城四個部份所組成。其中澳門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連線,而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分離的離島,但後期填海工程把兩離島完全連線,兩離島之間填海得出的地段稱為路氹城。東面與香港隔珠江口相望,相距近30公里。澳門自秦朝起已經為中原領土,從明朝開始被葡萄牙人逐漸侵占。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永駐管理”之地,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80年代中葡兩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定於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主權移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且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歷史沿革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的名稱改變和所屬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

春秋戰國時期早些時候,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

公元331年即晉朝鹹和6年,澳門隨香山屬東官郡地。

公元590年即隋朝開皇10年,香山由東官郡改屬寶安縣地。

南宋時期,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宋幼主趙昺於1279年在澳門海域裡淹死。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明代史書中記載澳門為“蚝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占領後,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

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

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於是被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近代

1844年9月20日,即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為自由港;

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

1851年,葡萄牙占領氹仔。

1864年,葡萄牙再占領路環。

1883年,葡萄牙再占領望廈、青洲。

1887年,當時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

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占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

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沒有被日本占領。

1955年,葡萄牙頒布了《澳門海外省組織法》。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準設賭。同年11月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線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殺害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

回歸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屬檔案。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993年3月31日,於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屬檔案)成為相當於澳門的“憲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由廣東省江門市機械廠承建,但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為“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民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行政區劃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以“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每一個堂區以其代表性的教堂作為堂區名稱。但是,行政區劃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沒有法人地位。澳門現有七個堂區,分別是:

花地瑪堂區(俗稱北區,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環、筷子基和水塘)

聖安多尼堂區(即花王堂區,在澳門西部,包括新橋和沙梨頭;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一帶也屬本堂區之內)

大堂區(中區、新馬路以北部分、南灣、水坑尾、整個新口岸填海地段、東至新口岸港澳碼頭,整條環島公路至媽閣南端,包括澳門旅遊塔和立法會)

望德堂區(包括荷蘭園、東望洋山、塔石一帶)

風順堂區(亦稱聖老愣佐堂區,包括八十年代未進行南灣湖填海的整個媽閣半島,包括媽閣山、西望洋山、新馬路以南部分)

嘉模堂區(包括氹仔和澳門國際機場)
(路環)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隔海東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門半島連線廣東珠海,而南方則是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氹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據地圖繪製地籍局測量,東望洋山眺望台望遠鏡旁石柱參考地理坐標:北緯22°11'47"、東經113°32'58",標高91.2米。澳門最高處為路環疊石塘山山頂,即現在媽祖像座落處(標高172.4米)。

2007年統計的澳門面積為29.2平方公里;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規模。

生態

直至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04,577平方米占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占82.7%。 全澳有30個市政公園、4個郊野公園、10條步行徑,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逹8,880株。

氣候

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進一部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鏇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政治

行政

根據《澳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首長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行政長官下有五個司,再下為局、廳、處(組、科)。行政會由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及社會人士組成,協助行政長官決策 。

澳門特首

何厚鏵,1955年3月生於澳門。是何賢陳瓊女士的第五子。1999年5月15日,何厚鏵高票當選澳門特首。2004年9月再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任命,並於2004年12月20日宣誓就職。2009年12月19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二屆政府任期屆滿。

崔世安,1957年1月生,祖籍廣東新會人。2009年8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常務會議,任命崔世安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自2009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19日止。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定於2014年8月31號舉行。現任第三任行政長官崔世安於7月15日宣布參選,尋求連任,並成為唯一候選人。

在2014年8月31日上午結束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中,競逐連任的現任長官崔世安,以380票當選澳門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人選 。

立法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現有29名議席,12個直接選舉產生,10個間接選舉產生,另外7個由行政長官任命,每屆任期4年。最近一次選舉在2009年9月20日(參看2009年澳門立法會選舉)。凡居住在澳門七年以上及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均可參與直接選舉,而已註冊的“法人選民”組織可參加立法會的間接選舉和選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推選委員會委員。

司法

澳門使用大陸法(歐陸法系)。所立法律主要參考葡萄牙的法律,部分法律制定亦有參考法國及德國的法律。除《基本法》外,適用法律有五大法典,分別是: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行政程式法典、行政訴訟法典、民事登記法典、商業登記法典、物業登記法典、公證法典亦屬重要之法典。此外,《基本法》附屬檔案三規定在澳門適用的全國性法律。

澳門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其他規範性檔案,只要不牴觸《基本法》,仍繼續生效。
《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祇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預。司法機關由兩部份組成:法院和檢察院。法院為三院建制,分別為:

第一審法院初級法院及行政法院)
中級法院
終審法院(最高級的審判機關)

對外事務

根據《澳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澳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Macau, 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定。

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門在多個國際組織都有積極參與。當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參與出席,但亦有作為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而當中一些組織早在殖民地時期已成為會員身份。澳門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葡語系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等。

前宗主國葡萄牙和同為葡萄牙前殖民地的安哥拉在澳門設有總領事館,一些國家也有設名譽領事。多數國家的駐香港總領事館同時為駐澳門總領事館或由香港兼辦對澳業務。

經濟

澳門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特區政府繼續加強與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等地經貿交流與合作。同時,有效發揮澳門與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傳統聯繫的優勢,更好地擔當內地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橋樑。
2003年10月,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簽訂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同時首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及“國際華商經貿會議”亦先後在澳門舉行,突顯了澳門連線珠江三角洲、葡語國家和世界華商之間的平台作用。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上,參與各方簽署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確立了彼此間的合作,並同意在2006年再在澳門舉行論壇和部長級會議。

第二產業

澳門製造業是以紡織製衣業為主,且以勞動密集和外向型為模式發展,大部分產品銷往美國及歐洲。
製造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早期以炮竹及神香為主,而仍然是澳門製造業主力的紡織製衣業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除紡織製衣業之外,玩具、電子和人造絲花等工業亦蓬勃發展。踏入90年代,澳門受到歐美兩大出口市場經濟疲弱、本地工資上漲的影響,加上新興工業國家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製造業發展的步伐明顯放緩。

第三產業

澳門作為國內唯一合法賭博之地,已成為博彩收入七倍於拉斯維加斯的賭博聖地。這座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60萬的小城,由於博彩收入大幅飆升,人均財富已於2002年超過瑞士,躍居全球第四。
澳門博彩收入令人頭暈目眩的增長勢頭僅在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機而短暫停滯。尤其受到王牌國際等線上娛樂公司的影響,增長進入進一步停滯。
但自2010年6月以來,澳門博彩收入逐月下滑,澳門博彩收入在過去十年里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使得這個曾經以黑社會火併聞名的地方發展成為富裕的娛樂中心,接待過賈斯汀-比伯(JustinBieber)和滾石樂隊(RollingStones)等明星。
然而,自2002年廢棄博彩專營制度以來,澳門首次面臨年度博彩收入下滑的風險。里昂證券(CLSA)是對澳門前景最為樂觀的券商之一,它預測,受習近平來訪的影響,2014年澳門博彩業收入將同比下降1%。

貨幣

澳門的官方貨幣單位是澳門幣(PATACA)。紙幣面額計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六種;硬幣有1毫、2毫、5毫、1元、2元和5元六種。發鈔銀行兩個:大西洋銀行和中國銀行。澳門並無任何外匯管制。在澳門售賣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務收費一律以澳門幣計算,但也可使用港幣或其他流通貨幣。兌換率按市場浮動率厘定。至今,澳門幣還被當地人稱作“葡幣”。
銀行、酒店或銀號均提供兌換外幣和旅行支票的服務,而且地點適中,十分方便。另外,澳門國際機場和葡京酒店內提供24小時兌換外幣服務。本地或外地以來,澳門旅遊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自1992年起,旅遊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出口產值。特區政府成立後,旅遊業發展步伐更為迅速。

人口

概述

澳門人口552,500人(2011年04月,澳門人口普查數據),人口密度18,901人/平方公里(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2011年澳門普查資料為18,600/平方公里)。全區人口增長率2.0‰,出生率8.69‰,死亡率3.43‰,男女人口比例0.92:1,全區居民平均壽命84.33歲(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名)。

民族

漢族居民占全區總人口的97%,葡萄牙籍及菲律賓籍居民占3%。澳門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珠江三角洲。

信徒

全區人口中佛教信徒占50%,天主教信徒占15%,無宗教信仰者及其他教信徒占35%(199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

年齡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資料,2008年澳門居住人口男女比例為0.92:1。在年齡組別方面,16.5%為0~14歲,75.8%介於15~64歲,7.7%為65歲或以上。兩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人均84.33歲,其中男性為81.36歲,女性為87.45歲(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名)。全區居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5歲,其中男性為35.6歲,女性為34.5歲。

勞動力

在2008年第二季,勞動人口估計為33萬人,其中就業人口32.1萬人,失業率為2.8%;勞動力參與率為70.5%,男性及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77.2%及64.0%(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資料)。

社會

醫療

根據2007年的統計,全澳每名醫生及護士分別服務439名及403名居民,每531名居民擁有1張病床(包括住院及非住院單位的病床)。2007年的死亡率為2.9‰,一歲以下嬰兒的死亡率為2.4‰。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81.5歲(2003~2006年)。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9版》的組別分類,腫瘤是澳門的頭號都市殺手病,居第二位是循環系統疾病,第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200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這三種疾病占全年人口的死亡比率分別是:32.2%、23.9%和15.7%。

教育

教育史

由於澳門早期居民多以捕魚為生,開始時教育在澳門並不受重視。1535年之後,由於外國傳教士紛紛到澳傳教著書,社會文化教育才得以開展。近400年來,澳門並存著兩個社會:一個是葡人社會,另一個是華人社會。兩個社會分別以各自的語言形成自己的中、國小教育。以葡語為葡萄牙人子女提供教育的官制學校,是教會及社區團體舉辦的。以中文或英文授課的私立學校,是華人社會舉辦的。
政府對於官制學校教師要求有一定資格,即教師必須受過師範教育的培訓,而對於私校教師是否受過培訓就不做要求。師資培訓工作也只是在中葡聯合聲明簽訂後,澳門政府才開始注意培訓本地人才,教育事業相應地開始受到重視。
1991年以前,澳門政府對教育一直採取“自由教育”的方式,直到1991年8月29日才正式制訂了一套有關教育制度的法規,以配合本地社會的未來需求和發展。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發展教育便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的主體,因此,在澳門現今的社會環境中,推行教師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澳門新政府已承擔了教育的一部分經費,除資助開辦師資培訓外,還在大學設立教育學院,使教師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澳門,非高等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及國小教育預備班、中國小教育和職業學校等等。澳門教育機構可分為官立學校、資助學校和私立學校三種;而澳門學校大部分都是私立或資助的,而至於政府開辦的公立學校則有高美士中葡中學、中葡職業技術中學和二龍喉中葡國小等等。至於中學教育,澳門現時共有41所開設5年制的中學課程及三三制中學課程的學校,其中有28所中文中學、4所英文中學、1所葡文中學以及2所中葡文中學。此外,有4所中學同時設有中英文部,還有2所國際學校。
澳門現時尚未有完全統一的教育制度。因此,學校按其需要和目標採取不同的教育制度,通常都是英式(與香港教育銜接)、葡式以及中國等三種教育制度之中取其一。澳門政府對納入公共教育網的學校實行15年免費教育,並對非入網學校提供資助。
高等院校
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規模最大的澳門科技大學成立於2000年,是澳門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成立的第一所私立大學,正在蓬勃發展。第一所現代高等院校“東亞大學”(即“澳門大學”)成立於1981年,所提供的課程當中,較具特色的有旅遊及酒店管理、博彩管理、體育及運動、中醫藥以及翻譯等等。
12所高等院校如下: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保全部隊高等學校(只招收澳門永久居民)、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澳門高等校際學院、澳門管理學院、中西創新學院、歐洲研究學會、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

體育

澳門先後於2005年10月底以及2006年成功舉辦2005年澳門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及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於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路氹城金光大道、科學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旁相議中的HelloKittyland主題公園與酒店等旅遊設施。除了舉辦在2005年及翌年主辦的澳門第四屆東亞運動會與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之外,澳門將分別在2007年及2009年舉辦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學生運動會。

此外,澳門每年舉辦的其他多項節日盛事,其中有:

澳門藝術節:為澳門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盛事。
澳門國際龍舟賽:為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活動,龍舟競賽在南灣水上活動中心舉行。
澳門國際馬拉松賽:是澳門最大型的田徑比賽項目,比賽路線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首屆舉行於1953年10月30日-31日。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現已是澳門體壇和車壇一年一度盛事,賽事在稱為東望洋跑道上進行。

宗教

由於澳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所以澳門文化是有深厚傳統內涵的中華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為持質的西方文化共存的並行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數百年來,隨著中國內地居民不斷遷入澳門,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被帶入澳門,形成了澳門華人的主體文化。如媽祖文化在澳門得到廣泛傳播,澳門僅供奉天后的廟宇就有10多間,作為民間信仰的媽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為多元信仰。
澳門曾經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釋、道等古老的中國宗教,也有後傳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門也得到了充分表現,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媽祖在這裡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的精華,是東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傑作。1982年,澳葡當局成立“澳門文化學會”,協助當局制訂和執行文化政策,澳門文化學會改變了以往文化只為少數葡人社團服務的現象,逐漸開展與民間的對話,積極扶持各文化藝術團體舉辦澳門藝術節,推動中、葡文化交流。
澳門現有公共圖書館14間、博物館6間、展覽館9間和體育場所18個。澳門規模最大的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南灣閱書報室則是規模較大的華人圖書館。澳門的博物館主要是保存和收藏澳門的文物和資料,最大的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開放。
不少文人學者出版著作,問世著作相當多,是澳門有史以來出版書籍最多的時期,澳門的報紙每天大量報導澳門、香港、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科技的動態。澳門的民間社團、文化機構、學術團體也出版了各種小報、刊物、論著等,展現出文化蓬勃的景象。澳門沒有自己的通訊社,只有外地通訊社在澳門設立的分社或派駐澳門的記者。澳門有2個廣播電台。1984年,澳門電視台開播,但澳門居民主要收看香港電視台的節目。
由於澳門是華洋共處和實行信仰自由的地區,其內居民的宗教亦呈多元化。由於多數居民為華人,信仰以儒、釋、道及民間神祇為主。澳門華人的文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儒家的道德思想所影響。每逢孔聖誕,澳門孔教會會帶領社會各界華人和學校舉行紀念與祭典儀式。至於佛教,位於望廈村的普濟禪院便是澳門早期興建的寺廟建築之一。而道教所供奉的神祇,如:譚公、洪聖爺、文昌帝君、關帝、北帝、城隍等崇拜都見於澳門。而觀音和媽祖崇拜在澳門特別流行,其建築有明朝成化年間由閩商人興建的媽祖閣廟。
基督宗教方面,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於1576年1月23日,首任主教為賈耐勞(仁慈堂創辦人)。首位華人主教為林家駿主教。由於回歸前大量土生葡人離開澳門,信徒以華人為主。基督新教也是以澳門為踏足中國的第一站,英國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馬禮遜於1807年來到澳門,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澳門有兩間最古老的華人新教教會,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和澳門浸信會(又稱白馬巷浸信會),約有一百年的歷史。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成立於1849年,管轄範圍包括澳門,現該教區已成為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
除主流信仰外,澳門亦存在不同種類的宗教。例如伊斯蘭教可能在明代以前由波斯商人傳入澳門,其社團組織為澳門伊斯蘭會。巴哈伊教在宣教運動中也選中澳門為傳教地區之一,在1935年由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巴哈伊教徒法蘭西斯·希拉太太(Mrs.FlancesHeller)傳入,現其社團組織為澳門巴哈伊總靈體會。另外,新興宗教的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日本的神慈秀明會、澳門創價學會等都有在澳門活動,只是規模較主流宗教相對小。

交通

交通史

澳門澳門
水路交通方面,其最早可追溯至的時期。昔日,澳門與氹仔、路環之間是有渡輪和小型電船來往的。但自從20世紀中期路氹連貫公路和嘉樂庇大橋相繼通車後,客貨船的需求已不再了。一向以來,澳門的沿海運輸和內地運輸都是很依重水路來與香港和海外聯繫。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碼頭,是廣州沿海等地貨運、漁船和渡輪使用的碼頭,共34個泊位。至於外港運輸方面,主要是使用港澳碼頭和九澳港。港口管理由澳門港務局負責。

航空

航空交通方面,由於香港航權問題,泛美航空公司曾在1937年4月18日開通美國至澳門航線,當然有飛機把旅客接駁到香港,但後因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1947年1月5日,國泰航空派一架DC-3來澳門首航。降落地點為黑沙環馬場(即祐漢公園所在地)、由於降落環境與距離比預計中差,因此飛機撞上海堤。後來國泰立即停飛澳門線,並立即到菲律賓訂購Katalina水陸兩用飛機。1948年,國泰重組後,港澳航線被分拆出來。同年五月,澳門航空運輸有限公司向國泰航空租用兩架Katalina水陸兩用飛機,其中一艘並命名為“澳門小姐”,來往澳門舊港澳碼頭和香港啟德機場。到了1948年7月十六線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航空交通管理由民航局負責。
澳門國際機場的機場稅為20元澳門幣。前往中國大陸的乘客需要支付乘客服務費80元澳門幣,2-12歲兒童的乘客服務費為50元澳門幣。但直接過境遊客和因突發事件折返遊客可以免繳機場稅和乘客服務費(由機場到市中心只需15分鐘的車程)。

軌道交通

澳門輕軌氹仔市中心路段建造工程於2012年2月26日破土動工,標誌著澳門輕軌工程建設的正式啟動。
澳門輕軌氹仔市中心路段介於西灣大橋氹仔出入口至氹仔排角望德聖母灣大馬路,全長1.94公里,設有“海洋花園”、“澳門賽馬會”、“澳門運動場”和“舊城區”四個車站。這一路段未來將與新城填海區銜接。
根據規劃,澳門軌道交通系統設兩條路線。第一期路線往來關閘和北安碼頭,全長21公里,設21個車站,預計每小時單方向載客量約14200人次,而當日動工的路段正是這一主線工程,預計2015年5月建成,其項目造價約為110億澳門元。第二期路線往來於關閘和媽閣間,全長約5公里,現處於研究階段。
澳門輕軌建成後,將與廣珠城際軌道交通無縫對接。

計程車

澳門的士的車身是黑色,車頂是奶黃色。起程價(首1500米)收費澳門幣15元,之後每200米加收1.5元,停車候客收費每分鐘1.5元,如有大件行李,每件加收5元。
往來氹仔及澳門半島無需任何附加費用,從氹仔往路環,除了車資外,另收附加費2元;由澳門半島往路環離島則收5元的附加費用。

旅行租車服務

澳門有兩家公司經營迷你吉普車旅遊服務,每輛車可載四人,費用平日450元起,周末500元起。一般由上午9:00~18:00作一天計算。凡年滿21歲,持有國際駕駛執照者可以租用這種吉普車。遊客租車之後,可隨自己心意編排遊程,四處遊覽,享受旅遊樂趣。

人力三輪車

人力三輪車是澳門富特色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種很好的旅遊交通工具。乘坐人力三輪車漫遊南灣、西灣一帶,微風陣陣,風景怡人,令人有塵慮盡消的感覺。上車前最好能與車夫議價,通常每小時包車費為澳門幣150元,由澳門客運碼頭到觀音像約40元、旅遊塔70元、議事亭前地80元、到觀音堂或媽閣廟100元。

腳踏車

在離島氹仔市區可租賃腳踏車。需要注意的是,連線澳門和氹仔的大橋上禁止騎腳踏車。[5]

文化

名稱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即媽祖,她又名娘媽,福建莆田湄洲人。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后,名為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入,向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區旗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為五星蓮花綠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為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片段預告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徵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區徽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以綠為底色。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以中文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為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區徽圖案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相同。

語言

粵語(正式稱呼為“廣東話”、“廣府話”,和香港一樣,“廣東話”通常是指廣州話)為澳門社會通用語,是澳門的官方用語之一;多在平民日常生活、工作,政府辦公,學校教育,新聞傳媒,文化娛樂中廣泛使用。

葡萄牙語大多是占澳門人口2%的葡裔人口使用,是澳門的官方用語之一;而普通澳門華人甚少以葡萄牙語作為第一語言。過往如想申請政府工作,必須要懂葡萄牙語。但現時葡萄牙語在澳門除政府、法律部門和與葡萄牙有關連的商戶或書店、社區流行之外,葡萄牙語於澳門基本上已不流行(其實現時於澳門只要懂得粵語和英語已經足夠)。

澳門土語(Macanese)是由葡文、馬來語、粵語、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許荷蘭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門方言,葡萄牙文叫“巴度亞”(Patuá),曾是澳門土生葡人常用的語言,已幾乎絕跡。澳門最後一位以澳門土語進行創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飛利拉。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於2006年10月與六個葡人社團簽訂合作協定,打算把澳門土語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實物文化遺產。

節假日

2001年1月1日(2000年9月29日發布)生效的《澳門政府第60/2000號行政命令》規定每年的公眾假期為元旦、勞動節、國慶節(國慶日、國慶翌日)、追思節、聖母無原罪瞻禮、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聖誕節(聖誕節前日、聖誕節);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節、復活節(耶穌受難日和耶穌復活前日)、佛誕、端午節、重陽節、冬至節和中秋節(即中秋節翌日)共15個節日累計20日為公眾假期。

2015年9月3日,澳門特區政府訂定為強制性假日。

文學

澳門文學可追溯到萬曆十八年即1590年,明代以寫《牡丹亭》著稱的戲劇家湯顯祖被貶廣東之後,次年特地繞道來到澳門遊覽,把他對澳門的新奇印象寫進題為《香山逢賈胡》等五首詩中。後來他還把“番鬼”(洋商人)、“通事”(翻譯官)寫進傳奇《牡丹亭》。這體詩詞在澳門後繼有人。他們出版的數種《澳門當代詩詞選》,裡面的精品完全可以與內地創作爭一日之短長。

歌曲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虜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哇!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註:後由李海鷹譜曲,容韻琳領唱,在1999年春晚上演出。

對外交流

澳門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個區域性的非主權實體,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建立了廣泛和密切的關係。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澳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科技、體育等適當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定。

駐澳領事機構

截至2007年年底,在澳門特區設有領事館,以及駐香港特區領事機構領區包括澳門特區或可在澳門特區執行領事職務的國家共有76個,領事機構共78個,其中6個館缺任。其中,在澳門特區設立總領事館的國家有2個:葡萄牙和安哥拉。(註:中國與菲律賓已達成協定,在澳門特區設立總領事館,正籌備開館)。

駐澳門特區總領事館領區包括澳門特區或可在澳門特區執行領事職務的國家有53個;在澳門特區委派名譽領事的國家共10個;駐澳門特區名譽領事館領區包括澳門特區的國家共7個。

免簽證待遇

截至2002年1月1日,共有105個國家或地區同意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落地簽證待遇。

與歐盟的關係

澳門與歐洲的連繫可澳門與歐洲的連繫可進追溯到16世紀,當時,歐洲的宗教、文化、技術以至產品,經由南亞傳入澳門,再傳播到東亞地區。悠久的歷史淵源,塑造了澳門獨特的面貌。19世紀以前,澳門一直在中國與歐洲各國民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20世紀,香港的經濟發展雖然對澳門的商埠地位有所影響,但澳門依然維持與歐洲的多元化往來,並隨著雙方於1992年建立正式的關係,得以更有系統地發展。

與葡萄牙的關係

澳門與葡萄牙之間,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回歸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了“中國澳門駐葡萄牙經濟貿易代表處”,以便於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與葡萄牙和葡語國家的聯繫。(註:該辦事處於2007年易名為“澳門駐里斯本經濟貿易辦事處”)
2000年5月17日至19日,行政長官展開對葡萄牙的訪問。在訪葡期間,行政長官先後會晤葡萄牙總統沈拜奧、總理古德禮、外交部長伽馬、科技部長賈比利和法務部長高斯迪及當地的企業家。雙方均表達在經濟、行政、法律、科技等方面進一步交流和合作的意願。
2001年5月23日,行政長官何厚鏵及葡萄牙外長伽馬分別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葡萄牙共和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與葡萄牙共和國合作綱要協定》。協定旨在於推動澳門特區與葡萄牙在經濟、金融、技術、科學、文化、治安、司法等領域的合作。同時,為落實該綱要協定,雙方可簽訂涉及上述領域的特別協定。
此外,在2005和2006年,澳門與葡萄牙在行政法務、醫療衛生、科技、體育、審計等領域簽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協定。行政長官於2006年6月再次出訪葡萄牙及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

與葡語國家的聯繫

特區政府成立後,澳門繼續發揮面向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透過澳門的葡語人才和固有聯繫,協助內地與葡語國家的商人展開經貿洽談活動。

行政長官何厚鏵先後於2002年9月及2005年6月率團出訪莫三比克和巴西,拓展澳門與葡語國家在經濟、文化和旅遊等方面的雙邊聯繫,進一步鞏固澳門連繫中國和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同行的澳門企業界家更分別與當地企業簽訂了合作協定。

另一方面,由中央政府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承辦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於2003年10月中在澳門舉行。旨在加強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發揮澳門聯繫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促進中國內地,澳門特區和葡語系國家的共同發展。

友好城市

葡萄牙里斯本、波爾圖、科英布拉、瑞典林雪平、巴西聖保羅、澳大利亞悉尼、美國加州、維德角普拉亞、英國倫敦、比利時布魯塞爾(友好協約)、越南峴港(友好協定)、安哥拉羅安達(友好協定)。

飲食

澳門烹飪吸收了廣東地區的烹飪法和食材。葡國菜、廣東菜、也會吃其他國家的餐飲。葡式蛋撻幾乎已經是澳門美食的代表名詞之一。馬介休來自葡語Bacalhau,是鱈魚(codfish)經鹽醃製但並不風乾保存而成,是不少澳葡式美食的主要材料。水蟹粥已經成為了澳門當地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旅遊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線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裡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歷史景觀(澳門歷史城區)

大三巴牌坊、媽閣廟、譚公廟、澳督府、龍頭環。

現代建築

澳門旅遊塔、金蓮花廣場、融和門、漁人碼頭、氹仔大橋。

娛樂場所

葡京賭場、和記娛樂城、澳門半島京大賭場、澳門賽馬會
人文場所
孫中山市政紀念公園、紀念碑花園、郵政局博物館、天主教藝術博物館、澳門酒類博物館、氹仔住宅博物館、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教堂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望廈聖方濟各小堂、望德聖母堂、聖若瑟修院、聖奧斯定堂聖彌額爾小堂、聖母雪地殿教堂、路環聖方濟各聖堂、聖雅各伯小堂。
生態公園
離島、松山、南灣人工湖、螺絲山公園、石排灣公園、螺絲山公園、白鴿巢公園、二龍喉公園、螺絲山公園、得勝花園、何賢公園、澳門郊野公園、松山市政公園、澳門何賢公園、宋玉生公園、十字花園、燒灰爐兒童公園、望廈山公園、石排灣郊野公園、黑沙公園、氹仔市政花園、黑沙海灘。

國際排名

隨著澳門在國際的地位正在急速提升,一些國際的評級機構如世界概況也會把澳門加入統計之列,以下是一些澳門在國際上的排名。

全球經濟發展排名

2011年經濟自由度-全球19名
2008年被GaWC評為“適合發展”的城市,同耶路撒冷熱那亞、都靈、馬賽、利物浦、斯特拉斯堡、鹽湖城、塞維亞和蒂華納同級。
GDP-全球第98名(2011年)
人均GDP(按PPP)-全球第4名(2009年)
廉潔指數-全球第46廉潔(5.1,2011年)
失業率-全球第10低(1.9%,2012年)
逾時工作率-全球第4高(39.1%)

全球管治指標排名

發聲與問責:51.4(108/212,第三級)
政治穩定性:59.6(91/212,第三級)
政府效率:81.0(43/212,第二級)
管理質素:76.2(56/212,第二級)
法治:61.0(87/212,第三級)
反貪:72.5(65/212,第三級,上皆為2007年數據)

健康排名

平均壽命-全球第2名(84.41年)
女性總和生育率-全球第223名(0.92/女性)
出生率-全球第209名(9.03人/1,000人)
新生兒死亡率-全球第217名(3.18人/1000人)
死亡率-全球第208名(3.72人/1000人)

其他排名

通脹率-全球第160名(6.10)
淨遷移率-全球第26名(3.49人/1000人)
教育開支-全球第152名(2.20)
二氧化碳排放-全球第85名(4.1噸/人)
產電量-列第140名(1,670,000,000千瓦)
耗電量-列第128名(2,370,000,000千瓦)
耗油量-列第132名(13,920桶)
FIFA世界足協排名-列第202位(至2013年5月積分14分)
人口密度-全球第1名(以地區排名,2013年)
人類發展指數為0.941(2012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位,但相對2011年下降0.00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