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介紹
青年藝術家陳若文編輯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一書,已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圍繞陳沫吾的藝術人生,展示出了陳沫吾的思想境界、創作水平和精闢論述,圖文並茂,資料豐富,可讀性、欣賞性和啟發性都很強。十六開本,30個印張,466頁,印工精美,裝幀典雅,不失為廣大書畫篆刻藝術愛好者、文學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囊中佳品,也是研究陳沫吾先生及其藝術的第一手資料。人物簡介
1964年農曆7月出生重慶開縣金峰鄉,漢族,大學文化,國家一級美術師,1984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四川省林業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任技術員、科員、副主任科員、副科長、主任科員、副處級秘書、辦公室主任、處長兼機關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其父親在鄉里德高望重,多受鄉鄰左右的人們愛戴尊敬,母親出自名門閨秀,是鄉里廣為稱道的賢妻良母。陳沫吾先生在工作之餘,十分鐘愛書法、繪畫與篆刻藝術,工作之外他還擔任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錦江藝術研究院院長,蜀山印社社長,四川中國畫院畫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學會理事,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創作研究員,上海張大千大風堂藝術研究中心一級畫師,巴蜀詩書畫研究會原副秘書長,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四川省民俗學會會員,成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政協書畫院畫師,成都市丙戌書畫金石研究會會員,西蜀張大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益州書畫院畫師,雅紙中國畫院畫師。
其傳記被收錄到《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專家人才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巴蜀印人》中。《西南信息報》、《勞動安全導報》、《西南商報》、《四海名家》、《華夏大家》、《文史雜誌》等報刊雜誌曾先後作過專題報導。
藝術特點
陳沫吾先生經過長期對中國書畫與篆刻藝術的學習實踐,於中國畫的創作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筆見性、三畫脫俗”的見解,自謂“一筆三畫法”的主張(即:一筆用筆也,三畫指一是畫來畫去畫其形、二是畫理畫外畫其氣、三是畫進畫出畫其神)。他主張用筆是中國畫的關鍵,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強調學習中國畫也要遵循“三從四得”和“三綱五常”。即:一從古人、二從生活、三從心靈,一得勢、二得品、三得神、四得化;一是筆綱、二是墨綱、三是境綱,一常習、二常思、三常察、四常破、五常立。他認為中國畫中的用墨、用水、施色、構圖、立意、布線等等,都是建立在用筆的前提下來說的。同時,他提出並建立了大風堂畫派譜系,制定了大風堂畫派線上藝術家百字規約,這些都是規範完善中國畫的派系傳承的一個創造性與示範性舉措。著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中國書法述要》、《鋼筆楷書自修教程》、《陳沫吾美術書法篆刻選》、《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煮墨館走筆》、《父愛如山》、《大風堂線上藝術家·陳沫吾》等專著,主編修訂了《大風堂同門錄》。
擅長書法、中國山水畫、篆刻、藝術評論與寫作,對焦墨、簡筆山水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其畫是千筆萬筆不嫌多,筆筆勁健,積色墨而成的畫面,十分雄渾,此乃司空圖謂之的“積健為雄”是也。陳沫吾先生用墨同樣不以表現客觀物形為取捨,而強調其抽象性的自身規律。正如他說:“好山好水自存幽,潑墨施色妙潤濕。全借墨色反覆積,渾厚華滋美於斯”。他自己總結出“厚、黑、亂、潤、盈”五字畫訣,並就自己的畫題詩曰:“簡亂生拙厚黑潤,統領我法心貴純。莫管他人多評說,寫出性情畫自真。”實踐中,他主要的方法是積墨積色法。
他特彆強調點與線的運用,他畫不同的地方,形象也大同小異,不畫某地某時之景,而畫當時的心境與感悟,十分強調蒼蒼莽莽的筆墨,渾渾沌沌的元氣要從筆墨間油然而生。他作畫時的心境,絕不滯於物,不拘於法,而是超以象外的創作方法。他特彆強調一個藝術家的文化底蘊和心裡狀態,不苟同藝術創作職業化和商業化。對大風堂畫派、巴蜀畫派的認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撰文《對打造“巴蜀畫派”提法的新思考》一文,發表在大型期刊《中華書畫家》雜誌2011年第11期上,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
藝術風格
陳沫吾的精神境界和藝術觀念與社會同步飛躍,創作狀態飽滿、藝術風格日趨突出鮮明,逐步進入藝術上的成熟期。其書法風格以行草書尤為突出,兼修篆、隸、楷和篆刻、繪畫藝術,其藝術成就及創造力,日益受到書法界同行的關注。陳沫吾先生的藝術創作植根於傳統和生活與文化之中,長年以來不激不厲、漸行漸修,不管是書法藝術、繪畫藝術,或是篆刻藝術,都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語境。就其書法藝術而言,一是可以從其作品的線條質感與形態變化看出他嫻熟的筆墨技巧,融匯了漢魏時期線條神韻,乾淨爽利,大方自然,樸拙靈動,突現出現代情感與傳統筆墨的有機融合。二是整體布局中的點、線都是處於運動狀態的,並通過疾澀、輕重、疏密、欹正、聚散、濃淡、枯潤等諸多變化,保持著彼此的和諧與平衡,注意行氣的連貫呼應以及字形的挪讓經營,巧妙安排、不落俗套。三是作品總是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內涵,隨情賦性、依勢用筆,性情所致、落筆紛披,使人強烈感受到有一種激越大寫意式的情緒在字裡行間宣洩流露。四是作品有漢魏及以前的古樸、稚拙與高遠。同時,細品其書作,深得顏魯公厚實勁健之筆意,又有倪元璐的靈秀、神妙、超逸、勁峭,還暗合徐渭的氣勢磅礴和狼藉用筆。起筆時愛用濃墨,線條雄健有力,章法奔放又安排奇巧,作品氣象奔騰壯闊、酣暢淋漓,並能理性控制布局,其過人之處在於縱而能斂,對章法、結構的處理表現出了良好的藝術自覺意識。
陳沫吾在篆刻創作中,無論哪種風格,都十分注意篆法、章法、刀法的表現。儘管方寸之間字有多寡,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其印作的筆畫疏密、增損、參差、平衡、呼應、挪讓、輕重、離合、方圓、巧拙等,都能做到全局考慮,體現了“相依顧而有情,一氣貫通而不悖”。
陳沫吾創作的中國山水畫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他每畫一幅畫作都不俗,他的用筆線條隨意自如,每根線條都貫通有生命活力的存在。縱觀陳沫吾的山水畫,其氣韻、筆墨、布局、色彩和客觀取材,都是極有個性的,他是一位徹悟了山水自然與人文關係的藝術家。
沫吾與民間書法
巴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域性文化支脈,它與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既有著文化精神上的傳承同源,又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原文化,齊魯文化顯示著儒家思想的實踐理性為價值核心,而巴蜀文化除此之外還保留著巫文化和神化根系的文化特徵,致使巴蜀文化體現出野逸、閒散而又浪漫的地域性的文化精神特徵,在這種特殊的文化環境中,誕生的藝術家、詩人、畫家、書法家皆有著一種浪漫不羈、自由開放的精神風尚,如李白、蘇東坡、郭沫若、陳子莊、謝無量都無不例外。
作為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精神特徵的藝術家,陳沫吾其書法藝術無不體現著那种放盪不羈、閒散舒適的精神。由此,他的書法價值取向於民間書法,舉凡磚銘、瓦當、墓誌、摩崖,無不涉獵。這為他提供了寬闊的創作空間,並建立起了拙、厚、野、散的書法審美價值觀,真正尋到了在一般文人書法中所不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然真率之美,從而民間書法成為沫吾藝術自由意志的體現。在何應輝、張景岳、劉新德等巴蜀書風的籠罩之下,沫吾書法與其上述書風迥異並另闢蹊徑。上述幾家主要取法於漢碑、摩崖刻字,風格上鬱勃紆屈,寬博逸岩。而沫吾主要主要取法於民間書法的墓誌,並以拙、野、閒、散為情趣。事實上,這除了來自當代書法審美風尚的籠罩外,也不排除來自鄉人龔晴皋、謝無量、劉孟伉的影響。由於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了疏離性的陌生化之閒逸美感。
由於沫吾對民間書法與文人書法的兼顧,是他在追求拙、野、散的民間書法審美意趣和新的空間型秩序時,帶有一種內在的節制和理性的最佳化,使得他的書法野逸並不荒率,稚拙而不狂怪。由於他作書常用短鋒禿毫,卻妨礙限制了線條彈性和張力的發揮,從而造成語言的單調,缺乏層次變化。
以我眼陋,沫吾以文章才學名世,書法於他而言只是其中學問中的餘事。因而,他在當代書壇上並非是以一個職業書法家的形象出現的,相對於上述諸家不同。同為學人,他對書法關注的程度和投入的精力顯然要遜於上述諸家,因此,純粹是以文人玩味的心態對待書法的,才有著閒散明顯特徵。從而彰顯出文人意志的一種不懈追求,有著對民間書法價值取向的歷史感。
藝術師承
早年自學躬耕,並得益於侯正榮、鄒文正、蘇園先生的點撥,後拜大風堂門人、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龍國屏、王永年先生研究中國畫,後復拜陳子莊的門人羅巨白先生為師研究中國寫意花鳥畫,書畫篆刻藝術日趨自成風格。在書法方面,遍臨歷代法帖,尤其是對漢碑情有獨鍾,特別是對《石門頌》、《張遷碑》、《禮器碑》、《乙瑛碑》等有獨到的研究和認識,對顏、柳,二王、米芾、王鐸、褚遂良、徐渭、傅青主、何紹基等研究深透。其書風的形成,多受于右任、龔晴皋、謝無量、劉孟伉等的影響。主要著述
著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中國書法述要》、《鋼筆楷書自修教程》、《陳沫吾美術書法篆刻選》、《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我的恩師·龍國屏》、《圍爐煮墨》等,發表各類文章、詩歌百餘篇(首),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有綜合性圖書陳沫吾,即《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陳若文編)、《中國當代名家書畫小品系列——煮墨留痕·陳沫吾卷》(陳若文編)。藝術成就
陳沫吾先生的書法藝術
作者:賀小維
著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中國書法述要》、《鋼筆楷書自修教程》、《陳沫吾美術書法篆刻選》、《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等,發表各類文章、詩歌若干篇(首)。
陳沫吾先生在書法藝術這條路上的闖蕩,自有他的聰明與機智,他先用鐘王建立了自己書法藝術殿堂牢固的地基,並以這種魏晉書法的逸致為底蘊,大膽地從漢魏六朝碑版中去挖掘營養,尋求自己書法的表現手法和氣骨,形成了他自己書法的獨特表現語言——漢骨晉韻。在他的一件作品題款中他寫到:“吾習行草書近追漢魏碑,似頗有所心得,於用筆之速度把握已從快捷至沉穩,於線條質量之錘鍊亦多有覺悟,今作此單條,以示吾書之源流也。”
沫吾先生諸體皆擅,但行草書應是他書法藝術中的鎮宅之寶。他的行草書,從用筆上看,線條犀利,有金蛇狂舞、刀刻斧劈的感覺,是碑版書法的典型另類表現語言。當代書法用碑版筆法意趣的很多,但大多數吸取了碑版筆法的用筆或質感,因而顯得過於蒼勁與枯澀,殘垣斷壁的衰敗氣象過濃,沫吾先生的行草書在取碑版筆意上,很講究碑版筆法的方折、刀刻之趣,於犀利的同時又是乾淨利落的,因此用筆的金石氣很重,視覺效果很清晰,並且筆畫的形狀也極為講究,形很美,尤其是在碑版筆情意趣之中,巧妙地運用了《張黑女》、鍾繇《薦季直表》的厚重筆意,所以線條不時又以豐滿凝重顯現,粗細對比強烈,於整個結字的黑白調節趣味橫生。在結字上,他的行草書法作品具備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魏晉意趣。一些字的結體他處理成“呆”、“憨”、“笨”的外形,這種結體恰好是魏晉書法的整體氣格——高古、靜穆、平和、沖淡。二是碑版意趣。這個特徵是他行草書法結字最顯著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他把字的型處理得很有欹側感,或左倒或右傾,而且把碑版書法的擅於造勢之特點完全借鑑過來,使字的重心總處於偏移的位置,因而從審美上給人一種動的感覺。甚至一些字的結體常有逸筆出之,既大膽又聰明,耐人尋味。
陳沫吾制印頗長於在文字形體的經營,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勝人,而是自然天趣勝人,構圖錯落有勢,平中寓奇,老辣蒼茫,憨態天真。其作品屬於寫意型,他善於處理邊欄殘破、並筆粘連,印風蓬頭丐面、粗獷雄暢,氣勢豪邁奪目,於拙樸中見靈韻。虛實對比變化大,但又不失整體的和諧。陳沫吾早年潛心於秦漢印的學習,得益於吳俊卿之雄渾、齊璜之大氣、曾默躬之磅礴而入印道,後在蜀中名家蘇園先生的提攜獎掖下,面對大談自我、闊論創新的當今轉型時代,他仍然強調初學刻印,應該以篆法為上,次講章法構圖,再次論刀法。
以物適情用意作畫
作者:向維果(木邨)
看了陳沫吾的作品,感覺上,似乎看到了他給繪畫藝術增添的一些自尊,看到了他的個性筆墨給讀者帶去的一些希望。即興而起,不迎合,不媚俗,不受“經濟潮流”的左右,不視他人眼色的我行我素,豪情、爽朗,讓人為之一振。在得到欣慰的同時,也不得不對今日的社會畫風產生了那么一點點的質疑……欣慰者,尚有一批置身於“無為”之中,依然保持著沉默,努力為中國繪畫事業的發展而奮進的畫家們。在今天以“市場經濟”為先導的社會裡,把藝術當作商品,是不以為怪的事,作品賣錢,相對也被視為很正常現象。怪者見不怪者為怪之,相反,不以自己的作品為謀利之筌,而甘於為藝術付出代價的人已少之又少了。為藝術的弘揚光大而犧牲自己,正是傳統文化人的堅定信念,文化藝術的本身,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將文化事業用以謀利,在很多層面里他會丟失魂魄,如果將高雅的繪畫藝術強行拉至至俗,把民族精神的至深品德蝕化成為一堆臭銅……因此而喪失的是國粹的光輝,藝術的魂魄和民族精神。我們並不反對那些追求“價位”的“經濟思潮”,但就藝術本身而言,它絕對不是市場的附庸品,而是屬於領導社會進步,推動歷史發展的文化上層。
“餓死事小,失節為大”,畫家陳沫吾正是以讀書養息而致力於用“意”作畫,不以錢財為目的,甘於寂寞,準備“犧牲”自我的一個例子。陳沫吾繪事,神追蜀中畫壇名宿陳子莊先生,以其神情意趣入筆墨,心向大千,胸臆丘壑,具有自主山川的信心。雖然不倦追隨訪跡前賢,但又不以陳法為枷鎖,在縱向深入的同時也博寬視線,苦苦尋找能為自己情性相生的品行或筆墨語言。從他的山水《蜀山秋韻》、《臨水人家》、《冬景》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人“我道”。率意的筆墨發自內心,零零整整散落紙上,留下笨拙且又流暢的點線,大塊的黑墨團團,似似而非、有無之間;從他作品中可以品味到那些隨心所欲的興之所致,貌似雜亂而又得統一的黑白構成,陰陽互動所產生的高低起伏、大小兼顧、順去逆來、錯位的變換等等,體現出個性化的多樣節奏效果;計黑當白,在粗枝大葉中似乎又將展示某種信息;追尋苦瓜和尚意味,吸收石壺筆墨的氣息、兼收黃質品格……只要合拍如意,通通拿來。誠然,前人“影子”再所難去。但是,正在一步一步地取得“物象自我”的質面。大凡丹青入格,七十歲以前或可以在師承主體範疇內外周鏇,面對傳統與當今時代感受,要學習總結的東西太多太多。一切面對,都需要由生到熟,由熟而後提煉愈精,直至自立門庭。必然會有一段艱辛的路程。陳沫吾以繪事之外主要涉及文、詩、書、篆,行路、省悟,兼收並蓄,陶冶品行……雖然,他剛過“不惑”之年,但卻了了甚多,氳氤藝術於詩書畫印之中已十分成熟。
“啟人以高志,發人之浩氣”(明.杜瓊〈論畫〉),作為國粹的中國畫藝術,旨在反映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民族審美情趣,從其思想性到藝術性,都要以物適情,追求境界,講究氣節。所以,畫家的素質修為並非在一日間可以完美,須知“做到老學到老”的道理,陳沫吾的中國畫功夫,也正是在文人畫與畫家之間,打拚個性的,抽象且具實山山水水,應該屬意象之列;他與工巧“俏麗”一門相去甚遠,出入頗大。藝術,若重視以形似,自然會受到大多數民眾的歡迎或可能成為明星,如果用意深入,追求格調的升華,走上學究道路,獨步於高寒地帶,那就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了。為藝術而奮發圖強,試圖擠身於一種新境界之中,陳沫吾大概是屬於後者吧。
莫言我法不逮古嘆古無人敢苟同
——讀陳沫吾近作有感
作者:徐壽鵬
巴山蜀水,鍾靈毓秀,墨客騷人,匯聚天府。陳君沫吾,蜀中英才,其好學之志,不後於古賢,其畫、其書、其篆刻、其詩文,所追求乃“俯仰自得,心游太玄”、“目即往近,心亦吐納”之“澄懷味象”的高境界,令人刮目。
細讀其畫,格調高雅,意蘊無窮,皴點得法,疏密由己,遠取石濤、八大、揚州八怪之遺韻,近得白石、賓虹、大千、子莊之菁華,一任天籟,筆筆磊落,情寄於蜀鄉山水,意溢於巴山丘壑,心物交融,合一不分,取法於前賢,得神於造化。品味書法,“規矩闇於胸襟,運用盡於精熟。”南北兼收,碑帖並取,精氣內涵,沉雄後逸,磊落蕭散,揮灑自如,《陳沫吾印存》、《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窮理法於方寸,抒情性於鋒刃,思接千載,微顯大千,既有古之拙樸,又具作者個性,線條雄健,布局精微,或粗服亂頭,或率意零亂,或參差詼諧,或安詳靜穆,觀君之印,如沐春風。《陳沫吾詩文集》洋洋灑灑,十數萬言,既有理論之闡發,也有人生之感悟,文筆流暢,思緒深沉,信手拈來,無不引人入勝,字裡行間,無不曲盡其妙,誠如“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沫吾君幾近知天命之年,仍刻苦自礪,精勤苦修,執著硯田,默默耕耘,縱觀其藝,乃求筆外之筆,墨外之墨,意外之意,趣外之趣,內在學養,內在才情,無不躍然紙上,耐人尋,耐人品,耐人思,其日新之境,必不可限量,亦信天道酬勤也。
野逸奔放拙樸率真
——煮墨館書畫印淺讀
作者:謝凡耿
(一)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本載體的我國文化寶庫中特有的傳統藝術。古來書家運用毛筆這種特有的書寫工具形成了以點畫線條作為基本表現技法的特點。書家創作作品,以所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生髮使一個個漢字構成優美的章法布局和生動的韻致,給觀者以美的欣賞。“書者,抒也”。抒者,乃抒百種情感:或款款深情,或心中激情,或胸中塊壘,或遠大志向。書家之抒,既體現書法作品的高下,又以氣韻生動為上。沫吾先生習書有年,通臨碑帖,汲取各體,於行草書用力最勤。其行草書作品往往一氣呵成,氣韻生動而不板滯,結體隨意而合於嚴謹,字形、字距與行式的分布開合有度。觀其書,看似稚拙,卻具功力;形似蕭散,卻是爽朗。神采飛揚、妙具氣勢。從其書作可以看出其人的豪放、灑脫以及強烈的個性。這或許就是歷來所說的“書如其人”。書法,即是抒心,此之謂也!
(二)
中國繪畫自古人才輩出。文人畫,乃是以書法為技法基礎、以筆墨為表現形式、以詩之意境為靈魂,抒發個人情感,將儒、道、釋哲學作為思想追求的文人藝術。山水畫更使中國文人藉以抒情達意,體現精神內涵。山水畫中,畫家並非純粹注重真山真水的再現,而是用筆墨再造畫家心中的大自然。文人畫,意境是第一位的,然後才落實到用筆墨加以表現,並且在書法的影響下,增加給畫的抽象意味。畫家對筆墨抽象表現力的關注,往往超過了對山水形體真實度的關注。沫吾先生繪畫長於山水,其師從蜀中著名畫家龍國屏、王永年、鄒文正、羅巨白等先生,而龍國屏、王永年先生系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得意門生,鄒文正系蜀中名家,而巨白先生為石壺高足。沫吾先生畫作的立意能融匯諸家之長和石壺的高遠,遠山近水盡顯俊秀幽雅,造境郁然蒼莽,雄健生髮。放筆直掃,山,或恣肆跌宕,或渾穆靜謐;水,或瀑飛直下,或清澈激靈;林木,或挺拔蒼勁,或翠色怡人。其畫作的整體感覺,有磅礴峻偉之氣。沫吾先生是畫家亦是書家,其以書法筆力作畫,更使畫作古拙深沉。山水畫最能體現畫家的胸懷。畫家胸襟開闊,畫境才能開闊,畫作才能體現野逸閒適、曠遠瀟灑的真趣。沫吾繪畫,或已識得箇中三昧。
(三)
中國傳統藝術的書、畫、印三者,書難於畫,而印又難於書。篆刻藝術自明清以降流派紛呈,時至今日更是光輝燦爛。有造詣有成就的印人,無不以追摹秦漢打下堅實的治印根基。篆刻家陳沫吾也不例外。沫吾先生治印從臨摹古璽漢印入手,後師從蜀中篆刻名家蘇園先生。他一步步走來,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沫吾印作屬狂放的大寫意一路,與其書法一樣,有很強烈的表現意識,但卻並非刻意追求狂怪與張揚,與時下某些怪異莫名的所謂流行印風迥然不同。他是用自己多年學識形成積累的成熟的技法技巧,追求一種古老中寓新奇、拙樸中見靈巧,動中有靜、幽中揚動的藝術效果。其章法,因勢生變,參差錯落。其字法,以書入印,靈活運用。其刀法,或沖得乾脆,或切得渾厚,視創作需要而不拘。沫吾已出版多部篆刻作品集,並在多種報刊付有新作刊出。寫意印風不拘泥於刻板方正,體現的是一種奔放氣勢,使觀者感覺雄渾中具飄逸,古拙中顯豪縱。沫吾正是悟得其道,才使自己的印作剛中見柔,拙中見雅。
(四)
綜觀沫吾先生的藝術作品,無論書法的蕭散灑脫、繪畫的樸拙雄渾、篆刻的奔放豪縱,都有一種自然率真的可貴意趣。藝術家專攻一門尚且不易,書、畫、印兼而攻之更非一般。書、畫、印同為一源。書為心畫,畫即寫心,治印則為治心。前已述及,儒、道、釋哲學是書畫篆刻家修為的思想基礎,而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是易經。論語有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禪師謂:即心即佛。三家所論都是心性修為。易經所謂“厚德載物”,從另一層意義上理解也是說的心性修為。“技進乎道”,可見藝術作品的高下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學養和修為。沫吾先生為體制中人,長期供職於政府行政機關與文史研究單位,身邊師友眾多,也受益頗多。但是,卻也事務繁雜,撥冗抽身潛心藝術實屬不易。沫吾先生性靈聰穎,又刻苦勤奮,技藝之外更注重藝外功夫,廣取博覽、厚積薄發。當今的時代飛速發展,商品大潮的浸染使藝術創作不可能游離於當下環境的影響而獨立存在。這就要求藝術家摒棄浮華、力戒驕躁,為此,定能使藝創作臻於化境成於一格。沫吾先生也正是這樣律已修為。
祝願沫吾先生的藝術創作,百尺竿頭,步步更進!贊曰:
書畫印藝源相因,
亦拙亦雅自率真。
得取前人造化力,
風輕雲淡見精神。
藝術評說
陳沫吾是當代的新文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評論家。其書法楷、行、篆、隸、草諸書體,無所不能,行草尤為精熟。其書集歷代眾家之所長,從唐人入手,直接魏晉,從簡牘中探得訊息。又兼漢魏筆力,取明清之奇詭,當其下手風雨快,筆雖未到氣已吞。細而審之,其線條形質樸茂,藏露適度,使轉得宜,或纏繞、或舒展,或拙澀、或流便,渾厚華滋,纖巧秀逸;其點劃或陰或陽,跳動騰擲,似無法而有法,似欹側而反正;章法或如萬斛瀉玉,不擇地而流出,跌宕起伏,氣韻生動。又如黃河大合唱,更似滿紙凝固之交響樂。陳沫吾於畫,皈依大風堂門下,可謂系出名門,師承有法,加之其天賦異稟,煮墨不輟,常泛跡于山川,收盡天下奇峰丘壑,草稿萬卷藏納於胸,施書法於畫法,大道抱一,天下萬物,生髮於數尺宣紙之間,堪比造化之力,不也神乎;其所作山水,得傳統之筆墨技法,皴擦暈染,描摹細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尤其山水小品,常見遠天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清妍秀潤,意趣生動。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清潤華滋,妙得禪機。陳沫吾研習書畫之餘,常作篆刻,其印文直追秦漢;偶作詩文自娛,人生所有境遇,皆能入詩。其句“世間萬象何有相,只緣眉下生色目”,如高僧棒喝,立證菩提。題畫詩選
(一)四十餘年畫字工,
日間潑墨夜詩童。
刪繁就簡風吹樹,
立異標新自從容。
(二)
草貴自然本天真,
出神入化未染塵。
橫塗豎抹皆有道,
不在古人墨痕新。
(三)
亂條搖舞吐絮忙,
仗勢春風敢作狂。
誰知日月分外明,
難敵天地雪與霜。
(四)
橫塗豎抹妙在筆,
悟出此理得訊息。
筆墨原是兩重關,
誰知是二還是一?
(五)
煮墨醉掃寒意無,
風雲入懷天地路。
臨池勤苦今安在?
毫翻墨涌作草圖。
(六)
青山何處無道場,
莫向山中亂焚香。
雲中金毛文殊坐,
聖諦不為非有相。
(七)
四方普賢坐象來,
落凡今生好化煙。
不必瞻前問後世,
蓮花朵朵數萬年。
(八)
我發蓬亂如草字,
獨居深山偶得詩。
常有門生問書道,
煮墨作書詩成時。
(九)
斷臂立雪求心寧,
覓心不見心自安。
人前事後本來心,
本來無上豈可言。
(十)
世間萬象何有相,
只緣眉下生色目。
莫辯風幡誰有動,
問祖吾心可安沉。
(十一)
道在青山蒼茫立,
非因問尋有故變。
只緣身處白雲外,
想話青山不露尖。
(十二)
煮墨生涯年復年,
往事如夢更如煙。
淡泊名利杯中酒,
廢紙三千化冥錢。
得意忘形藝事進,
筆墨關情畫推先。
邀君同飲賞明月,
橫塗豎抹到雲天。
沫吾言論
(一)幾千年來,中國書法藝術之所以富於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百姓的生活離不開書法藝術,因此也推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所以它與整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關係是難解難分。因此,學習中國書法並進而從事書法藝術創作的人,如果缺乏傳統文化的修養,或對傳統文化缺乏比較深刻的認識,就難以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和奧妙。(二)對於一個學習書法藝術的人來講,其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理應與個人氣質、心性修為、選擇學習的背景材料、所處地域文化是緊密相關不可分的。我們應重視對民間民俗文化、民間手抄文字材料的研究借鑑。如宗教界的手抄經書資料、家族宗譜手抄資料、民間文人與百姓的函來信往手抄資料,他們雖然無名無份,但書寫自然虔誠,隨心性而發,無矯揉造作之病垢。一旦我們的書法藝術的學習與研究被官方組織化,定格定性,被商業性的操作,人為的風格流派化,其漢字書寫的藝術性將會大打折扣。我之為我,我對自己的學生要求故無固定之模式,因勢利導,傳道解惑不傳技,隨性而發,隨心所欲,方能達到真正的百花齊放。
(三)天才是人的先天才能的過分張揚;人才是人在把握自己的天賦的前提下,通過後天知識技能的學習積累而展示出的才華與工作能力;蠢才是其天賦的過分封閉和後天學習積累未能做到消化的表現。我們既要重視發現天才,更要善待培養人才,尤其要客觀對待蠢才,努力尊重他們人格上的平等性。
(四)藝術上的許多範疇,樸拙與呆笨、凝重與滯澀、豪放與粗野、寬博與鬆散、飄逸與輕浮,差別都很微妙,在欣賞和評價時把握不住就會產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有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書法藝術了解程度不同,審美的結論也不會相同,“觀千器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知音”,這與審美者自身的修養是分不開的。
(五)土地的偉大在於孕育,人的偉大在於奉獻;時常感嘆生活平淡無味的人,是因為自己過於平淡;生活不相信眼淚,成功不在意失敗。
(六)人生的美麗在於人性的美麗,美麗的心靈是吸引幸福的磁場。
(七)書法其實很簡單,它不外乎就是漢文字的書寫方法。書法藝術就不然了,它不是一般能認能寫字的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要求書寫者必須是一個學者,同時還應是一個思想家,學者就表明他能將其周圍感性的東西條理化和概念化,思想家就表明他能將感性到的東西和理性化的結果進一步藝術化。所以,藝術家是極具智慧的“瘋子”。
(八)對中國美術的學習,應探古溯源,繼法古人傳統筆墨精神,獲取造化常變的境界,拓展自己的眼界與胸襟,不要拘泥於簡單的外在形貌。從古至今,承傳下來的古人墨跡中,優劣皆有,都存在不可學的一面,只是我們性情各有不同罷了,要善於擇其優長,祛其習弊,為我所用,為我所思。
(九)對藝術的學習,我們要採取“有立必破”的態度。“立”是藝術發展進程中的驛站或叫階段性的成果與輝煌,“破”是藝術獲得發展與新生的必然。因此,我們的藝術不要怕被別人否定,否定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的態度,關鍵是我們要如何學會在自己否定自己中不斷地茁壯成長。
(十)我贊同藝術家必須要有鮮明的個性張揚,但藝術家的個性張揚必須是服務於時代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因此,藝術家的個性張揚必然要統領於潮流之中,一些年輕藝術家在強烈個性的驅使下,因人云亦云地跟著反傳統,時時處處都顯得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最終傳統也未推倒,個性也未得到張揚認可,落得什麼都不是。
(十一)肯定自己,承認別人,是藝術世界中推進和諧氛圍的一種態度之一。我們在做學術研究或搞藝術創作時,不要有性別、年齡、資格與輩分的界限,在享受藝術美和創造藝術美的權利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同時,我們在借鑑吸納的過程中,不要採取完全拒絕或完全替代的方式。一種藝術要從幼稚走向成熟,必須經過歷史的篩選與積澱,還要不局限於本民族的藝術範疇,外來的藝術有啟發和參考作用,可以成為豐富民族藝術的催化劑。
(十二)藝術是社會的,也是時代的,更是人生的。在畫家的筆下,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一點一畫,經過創作者情感與生命的淘洗、歷練和心靈的折射,其結果就是讓藝術作品更顯得十分靈性與神奇。在家天下、大統一的時代,自由是人們難以奢望也不敢奢望的,而藝術創作中,任何一種生命形式,都是藝術家絕對自由的思想展現。愉悅與歡快,苦澀和憂患,都是畫家思想逍遙的不同表現形式。
(十三)神州大地,幅員遼闊,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不管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還是飛瀑溪流、亭台樓閣,都是我們歌頌描繪的對象。初學畫山水者,先需鍛鍊造型能力,繼而追求以形寫神,再才體會筆墨情趣的有機融合。
(十四)藝術家應終身畢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董其昌說:“氣韻不少學,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才會從心性修養中得到領悟;行了萬里路,才能對大自然有一個哲學與文化高度的認識。
(十五)繞一繞,是一種人生境界。面對當今社會的人們,人流擁堵,你繞一繞,就把方便讓給了別人;物慾橫流,你繞一繞,就把好處留給了別人。菩提樹,人稱功德樹和智慧樹,除了本身的價值外,還有極強的忍讓風格,其樹枝無論離建築物或其它樹有多近,它總能繞著生長,從不與其它物體相撞、相爭、相擠、相壓。所以又稱覺樹、佛樹。做人與處事不一樣也是這個道理嗎?世上的事情總是曲折的,不可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人生路不直,世道太複雜,做人與處事,有時,該繞著走時且繞著走。繞著走,有千迴百轉,有柳暗花明。對己對人對事,都是明智之舉。
(十六)生命可以大寫,也可以小寫,也可以簡寫。小寫的生命是靈魂上的侏儒;簡寫的生命是心靈上的庸碌;只有自強者,才能在天地間用生存智慧大寫出的一個氣宇軒昂的“人”字來,自立是它的一撇,拼搏是它的一捺,二者缺少其一,便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生。
(十七)悟者,吾之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悟者,思考之我、我之思考均是也。人活貴在一個“悟”字。而悟,有大悟、小悟、真悟、假悟、頓悟、漸悟之別也。無論什麼悟,都是人用心去感知、認識世界的過程,透過繁雜與迷惑,獲得真諦與方法,將不同事物有機地聯繫起來,才能透過現象看出事物的本質。
(十八)學有真學偽學,道有黑道白道。求學問道,韜光養晦,明辨真偽雅俗。真學乃為增長知識,修養道德;偽學則只為附庸風雅,裝潢門面。真學能使人明心見性,得大見識,長大學問;而偽學只能使人墜入平庸,流於惡俗,走入黑道。故求學問道,當明辨是非,善識真偽。求真學問,得大道理,則學問道德,自能日進;反之,不免臨頭空忙一場,求學不成,反誤身。
(十九)我眼中的老師,應是完美的樂師,在我們每一位學生的身上譜寫出動人的鏇律,那跳動的音符是他們的教誨。他們的言行感化著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教會我們怎么做人,怎么做好人,他們是我們學習道路上的盞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前方的崎嶇道路。我眼中的老師是絕好的畫家,當我們暴露缺點時,他們以最大的耐心和寬容予以理解,並施以斑斕的色彩美化修正我們的不足,給我們每一位學生添上絢爛的一筆。
(二十)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