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是杖頭木偶的一種,體形較小,其主要特點是這種木偶靠三根鐵枝操縱表演,主竿置於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於左右兩臂,由藝人在幕後操縱。

簡要描述

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是杖頭木偶的一種,體形較小,其主要特點是這種木偶靠三根鐵枝操縱表演,主竿置於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於左右兩臂,由藝人在幕後操縱。

概要

潮州鐵枝木偶戲的製品及相關器具包括:頭像、頭冠、偶身、文畔(吹奏樂)、武畔(打擊樂)、鐵枝、舞台等。
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戲

鐵枝木偶戲的表演與其它木偶品種不同,是由藝人通過三支長40-60厘米的鐵枝(俗稱“鐵筷”),套在偶身背面中間和兩手腕進行操縱,來完成木偶人物的表演和木偶劇目的演出,故稱為“鐵枝木偶”。
鐵枝木偶戲演出多採用潮劇劇目,文戲、武戲、折子戲和短劇劇目達2000多個。劇目來源分3類:(1)傳承南戲的劇目;(2)以地方掌故、民間故事創作;(3)以歷史小說、傳奇小說改編。
鐵枝木偶操縱技法大體歸納有推、拉、提、撥、抖等動作。
特技技法則有攀梯、筋斗、飛天、金鑾、騎馬、轉盤、頂缸、吃火吐紙龍等表現形式。
紙影班和潮劇班都唱潮腔。經過漫長的歷史沿革,從唱“正音”經過明清之後演變而成的唱潮腔,發展至今天,無論樂曲、樂器、聲腔,都和潮劇同出一轍,與潮劇一樣優美動聽。

歷史

潮州鐵枝木偶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其發展過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經歷"陽窗紙影"(平面)、"圓身紙影"(立體)而成為現在的木偶,故操縱仍保持皮影戲的特點而稱為鐵枝木偶。

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台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

發展現狀

潮州鐵枝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由於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木偶班大多為半農半藝,是鬆散形業餘藝術團體,對木偶戲的研究傳承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高難表演技藝面臨失傳,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傳承。

傳承

2006年,潮州鐵枝木偶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劇類。

製作工藝

鐵枝木偶的偶頭是用紅泥塑成。曬乾後烘烤定型。再塗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

表演特點

潮州鐵枝木偶偶像由連在後面的三枝鐵枝操縱,保留了皮影操縱特點;
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戲

劇目、表演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相同;戲班演出時要先搭建舞台,台上鋪著草蓆,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台上右側的叫作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在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作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傳統的鐵枝木偶戲班由9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3人,劇種角色多的時候,操縱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戲班大多由家庭組成,大班多時有十幾個人,小班只有五六個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撥、抖等,表演過程根據人物行當和劇情需要表演飛天、入地、點火、射箭、騎馬、張扇、划船、武打等動作,呈現獨特的操縱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