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皮影

漳州皮影的歷史。

漳州皮影

漳州地區的皮影戲是明代由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傳入的。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農曆七月普渡期間),市區的街頭和農村的廣場,經常有皮影戲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神明生日、祠堂祭祖、以及新屋落成時,也常聘請皮影戲班來湊熱鬧。常演的劇目有:《哪吒鬧海》、《白蛇傳》、《西遊記》、《施公案》以及民間折子戲,如《白賊七》、《謝靈舍》、《陰陽槌》等。
 

歷史

 漳州皮影戲所刻劃的人物,臉譜造型誇張,髮型、頭盔精緻,服裝花紋細膩,圖案近似宋代筆法,但不著色。演出的形式是將影窗豎立於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桿撐住,懸掛帷幕,成為一個匣形的小戲台。藝人蹲著或盤腿而坐,手持皮偶桿子貼近影窗操弄,用燈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鑼鼓音樂來演唱。
辛亥革命以後,漳州的皮影戲逐漸衰落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當地數次遭受南北軍閥混戰之苦,社會不安寧,藝人多半改業謀生;二是舊社會輕視戲班藝人,認為是下九流,大家不願意學演皮影戲;三是老藝人一死,後繼無人,造成失傳。民國初期,漳州地區還存在三四個半職業的皮影戲班,到了1930年左右,這個古老的劇種已經行將消逝了。
抗日戰爭期間,漳州“薌潮劇社”以龍溪抗敵後援會的名義,成立了一支七八人的“抗敵皮影戲隊”。編演抗戰題材的劇本,如《抗日英雄小白龍》、《金門失陷記》(陳鄭煊編)等劇目。可惜的是,這支轟動一時的皮影隊,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即被當地的國民黨政府給取締了。
解放初期,漳州的皮影戲獲得再生。1953年,龍溪地區舉辦民間文藝會演時,長泰縣參加演出皮影戲的傳統劇目《臨江驛》(由長泰縣文化館整理,官塘村藝人張建發主演),改唱薌劇曲調。演過後,將部分皮偶送交省文化局,作為本省稀有的劇種資料保存。1954年6月間,福建省舉辦第二屆地方戲曲會演,漳州與廈門聯合組織皮影戲代表隊赴省參加,演出新編的現代劇《一把菜刀換機槍》(陳鄭煊編劇兼主演)獲得了創作獎和演出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