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口鄉

湖北口鄉

出古都西安,越秦嶺,向東南行三百公里,入湖北關。這兒就是聞名遐邇湖北西北門戶--湖北口。湖北口,一塊美村民麗的熱土。它是湖北通向西部的橋頭堡,從此向西可達陝甘、通西域;向東可入襄荊,到江南。

基本信息

歷史

湖北口鄉歷史悠遠,這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三天門。在古代,這裡是六朝古都西安的重要軍事隘口,也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衛生院
是秦楚通商的糧道和商道。置身這萬丈峽谷之中,似乎還能看到當年金戈鐵馬留下的痕跡。還能聽到馬幫和挑夫的喘息之聲。這裡有壁立千仞的“三十六岩”,岩上林深樹密,岩中鑲嵌百年古剎。在這裡,能夠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在古剎晨鐘暮鼓聲中體味到古佛青燈的寧靜與致遠。

明朝末年,回民的一支帶著家眷,由陝西潼關渭南一帶遷移至此,並在這裡安營紮寨、繁衍生息。成為回民在湖北四大居住區域之一。

回民到來,穆斯林教隨人移。燦爛的穆斯林文化在這裡得已延續和發展。當年,在海拔1600米的馮家沖,穆斯林回民建起他們頂禮莫禮拜的清真寺。清朝初年,隨著周邊陝西旬陽、鎮安兩縣回民的發展壯大。湖北口的清真寺達到兩座。鼎盛時期,來這裡參加大型伊斯蘭教節日活動的民眾達萬餘人。

宗教習俗的延續,使湖北口人形成了獨有的以趕集形式為主的商貿習慣。每逢農曆二、五、八,各家各戶聚集到一起進行情感交流和商品交換,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湖北口回民生活中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秦之咽,楚之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湖北口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民族英雄岳飛、農民領袖李自成,“白蓮教”義軍首領王聰兒在這裡屯兵血戰。民主革命時期,賀龍徐向前李先念程子華徐海東陳庚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留下光輝的足跡。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十九日,紅二十五軍主力在大新川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成為鄖西最早建立的紅色政權。湖北口也成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搖籃.

1947年11月23日,鄖西解放,湖北口回漢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正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從此,湖北口回漢兒女開始當家作主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他們同天斗,與地斗,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斗,使這裡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

通過探索和發展,湖北口農產業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烤菸產業面積達到4500畝,年產烤菸10000擔,菸農年實現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派出所
收入400萬元,創稅80萬元。建立了以大新川村為代表的千畝烤菸基地。

湖北口馬頭山羊獨具特色,它以其肉質鮮,皮質優良而聲名遠播,被載入湖北名志。這幾年,湖北口大力開發地方特色畜牧資源,使畜牧產業從分散走向了規模化。他們啟動的千人千戶種草養羊工程,已使全鄉發展馬頭山羊27000餘只,加上牲豬和黃牛,年收入達到500萬元。

湖北口核桃油桐柿子二花等作物在全省小有名氣;芝麻綠豆紅小豆等享譽省內外。通過開發已形成了核桃、柿子為骨幹的特色林果基地15000多畝;香椿權菜野小蒜等綠色野生菜也打入國內市場。

湖北口已探明的礦產有10多種,地質儲量千萬噸以上,其價值不可估量,其中有5種礦產開採價值較高,重金石花崗石生物大理石等得到開發利用。

為開發人力,拉長打工產業鏈條,湖北口加大對農民工的服務、培訓、維權力度。率先在民工集聚的陝西靈寶建立了流動黨員支部和流動工會組織。全鄉每年輸出農民工7000餘人,年創收近5000多萬元,個別農民打工積累資金超過千萬元。

2005年,湖北口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4元,財政收入達到96萬元,分別是建鄉之初的13.6倍10倍5.1倍。農民存款餘額達到2000萬元。

建設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鄉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1980年至2000年,20年來,湖北口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農村人口集集鎮化步伐加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回民中學
快。集鎮人口達到3500餘人。賓館、超市、加油站等社區服務機構一應俱全,使集鎮人的生活走向城市化。中心福利院、衛生院、派出所、郵電支局、林業站辦公樓,2.68公里硬化的集鎮街道,7200平方米的邊貿市場,2000米集鎮防洪堤等一批重點口子鎮建設工程相繼竣工,使集鎮功能日益提高,邊貿經濟日益繁榮。

桎梏湖北口發展瓶頸的道路問題得到重大改觀。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民族政策和建設資金,新建了二龍路、太東路、太紅路、虎新路、西桃路,上湖路柏油化全面完工,北通西安,東達武漢,公路通村率也從零發展到現在的100%,為湖北口打造了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

全鄉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供電入戶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光纜光纖的架設,讓黨和政府的聲音響徹湖北邊關,數十套精彩清晰的有線電視節目進村入戶。有線電話,移動手機、英特網也進入回民家中,今天的湖北口已闊步走上時代信息的高速公路。

過去,湖北口僅有的21000畝土地,尤其是大多數回民居住在1600多米的高山上,過著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貧困生活。鄉黨委政府率全鄉之眾,舉全鄉之力,實施了大規模坡改梯工程,在湖北口村和虎坪村新建當家地2000餘畝,建沼氣池283口,建水窖1650口,然後對高山區200多戶民眾實施了遷移扶貧,建起了虎坪遷移扶貧新村,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和生產環境。

湖北口的教育事業得到極大發展,全鄉建設中國小21所,教師達17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鄉中學配備了電腦室,村國小也配置了電腦。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見證了湖北口教學條件的今非昔比,回族學童燦爛的笑容展示了他們沐浴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快樂。

2002年,湖北口桃園溝村教師胡安梅,憑著滿腔無私奉獻的熱血,憑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她是人民的代表,她更是湖北口人精神的代表。湖北口的黨員幹部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團結和帶領回漢兒女走進了新世紀發展的康莊大道。湖北口的回漢人民,正是憑著這種精神緊緊團結在一起,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招商

優惠政策: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

1、服務環境評議制
2、首違不罰制。
3、政務信息公開制。
4、包企責任制。
5、服務承諾制。
6、“準入”制。
7、行政收費優待制。
8、土地優惠出讓制度。
9、獎勵制度。
招商項目:

1、三天門金礦項目
2、大新川、湖北口生物大理石項目
3、泗峽口煤礦項目
4、大新川鐵礦項目
5、三天門汞礦項目

民俗

回族服飾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山羊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波斯阿拉伯等民族樣式的,有自製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民族不是依據民族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這樣,回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名人

1、徐光才,1997年申請離崗創業,憑著實幹精神和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截止2005年年底,徐光才名下的固定
湖北口鄉湖北口鄉黃牛
資產已經超過200萬元,個人年純收已經達到300萬元,他從家鄉帶去的230多人,吃喝由他全包,每人每年淨掙1萬多元。三年來,全鄉共有200餘戶告別了貧困線,步入了小康行列。
2、王兆全,2003年10月他當選為縣十五屆人大代表。一直以來他積極履行代表職責,帶頭帶領民眾致富,他還曾多次走訪選區選民,起早貪黑為選民辦實事,是一名優秀的人大代表,得到了全鄉乾群的好評,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他毫不遜色,積極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弄潮人。目前,他飼養山羊400餘只,黃牛30餘頭,家禽200餘只,栽植核桃樹800餘株,開墾飼料地200餘畝,新建標準羊欄40餘間,形成立體開發式種養農莊,總投資達100餘萬元,年獲利近15萬餘元。
3、胡安梅,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女黨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