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清雍正御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imperial cloisonné enamel double crane censers,又名:“御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是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製作時其尚為太子)委任製作的,該對香爐製作於1723~1735年間(雍正年間)。
《清雍正御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為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民間習稱‘景泰藍’),皇家用作香爐,共一對,傳世品中雙鶴香爐僅此一對,為孤品,香爐高145厘米(57英寸)。
該對香爐曾為十九世紀英國富豪阿爾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l House)之舊藏,2010年由香港佳士得拍賣,香港富豪劉鑾雄(Joseph Lau)購得並收藏。
歷史背景
十八世紀,宮廷畫師經常奉旨繪製以鶴為主題的畫,甚有趣味的是很多鶴形香爐的頸部被造成有一點弧度,這對來自阿爾弗雷德・莫里森的放山居珍藏鶴形香爐,可能就是這些畫作的寫照。
雍正皇帝不喜歡掐絲琺瑯,故其製品和傳世品都較少,傳世作品比較可靠的只有台北故宮收藏的金胎掐絲琺瑯豆。乾隆朝是掐絲琺瑯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據檔案記載,造辦處製作了數量可觀的琺瑯器,包括宮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陳設品和文房清供等。乾隆朝掐絲琺瑯的胎子,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無輕飄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貴的黃金制胎;琺瑯釉料均無透明感,沙眼減少,細膩光滑,琺瑯釉色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在圖案裝飾上,除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做法以外,還運用了仿古的獸面紋、幾何紋,並將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故事作為裝飾,追求繪畫的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在鍍金、鏨刻方面,不惜財力、功力,金色濃重,刻飾精美;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工藝還常與畫琺瑯工藝相結合,並鑲嵌珠寶,具有典型的金碧輝煌的皇家藝術風格。
文物欣賞
該對香爐的形態為一對鶴作步行狀,回首相望。鶴身中空,嵌白色釉,背施一條狀藍釉,以掐絲作羽紋,鶴嘴施墨綠釉,紅頂。翅膀可開合,為蓋。底座藍釉鏨胎琺瑯為石,底綠、白掐絲琺瑯飾浪花。此器造型逼真雄偉,紋飾鑲嵌精細,以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相結合的工藝,表現出雍正朝藝術品製作嚴謹、執著和藝術修為。當香爐點起,煙從鶴的口中緩緩飄出,縈縈繞繞,仿如身置仙境一般。
這對掐絲琺瑯雙鶴香爐除了器形巨大、做工精美之外,其雙鶴為一組的造型也頗為罕見,因為兩岸故宮、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香爐都是一對單鶴。此件器物被許多研究者認為是弘曆作為太子的時候,為其父雍正皇帝賀壽而特意定做的,因此才有“大鶴+小鶴”的造型。鶴象徵和平、長壽,大鶴口中之桃子也寓長壽之意。桃子是小鶴送給大鶴的禮物,也表現了弘曆祝賀父親雍正長壽的意願。
文物歷史
阿爾弗雷德・莫里森的大部分中國陶瓷和金屬胎琺瑯器精品是在1861年向洛赫爵士(Lord Loch of Drylaw)整批購置所得的,該批藝術品大多是中國流散在外並由洛赫運返英國的宮廷重器,這對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應該就是其中之一。(原為圓明園藏品)
阿爾弗雷德・莫里森將此對香爐收藏於“放山居”,該對香爐由莫里森家族收藏了150年。
2010年12月1日,該對香爐出現在中國香港,劉鑾雄花了1.1億元(129,460,000港元)把它們收入囊中,創下了掐絲琺瑯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社會評價
1880年,阿爾弗雷德・莫里森曾經請當時著名的西班牙藝術家普拉西多・蘇洛阿加(Placido Zuloaga)為其畫了一幅肖像畫,這對掐絲琺瑯雙鶴香爐出現在畫中作為背景,可見莫里森是多么喜愛和珍視這件器物。
此對香爐歸於雍正晚期的作品是基於歷史的根據和製作的工藝,但不能在傳世雍正朝制之鶴上得到證實。1962年加納爵士曾經說:“沒有一件帶雍正款的掐絲琺瑯器,但在中西方都不可否認雍正掐絲琺瑯器的存在,幾乎都歸於乾隆年制。”
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副總裁、資深專家曾志芬評論道,“這對清雍正御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僅估價就超過1.2億港元,是今年佳士得秋拍估價最高的拍品。因為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都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市場上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同級別類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