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器

琺瑯器

琺瑯器,即是以琺瑯為材料裝飾而製成的器物。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依據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琺瑯器作為藝術品收藏中的一個門類,吸引了廣大的收藏愛好者,收藏對象以景泰藍居多。

簡介

琺瑯器即金屬胎琺瑯器,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瑯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特點。

依據金屬胎琺瑯器在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瑯釉料具體處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般可將金屬胎琺瑯器分為畫琺瑯器、掐絲琺瑯器,透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分類

琺瑯器的分類一般有按胎骨材質及加工方法分類和按琺瑯釉料性質及處理方法分類兩種。按胎骨材質分類有金屬胎琺瑯器和瓷胎畫琺瑯,金屬胎琺瑯器根據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為鏨胎琺瑯器、掐絲琺瑯器、畫琺瑯器、透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等。由於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與施用的琺瑯性質及處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所以按琺瑯釉料進行分類與按胎骨分類是相互融合的。

畫琺瑯器

畫琺瑯器畫琺瑯器

畫琺瑯器,叉稱"洋瓷"。從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一書中對畫琺瑯器的描述可知,畫琺瑯器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 (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簡單地說,畫琺瑯器是用琺瑯釉料直接在金屬胎上作畫,經燒制而成

富有繪畫趣味,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琺瑯畫"。畫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己製成的紅銅胎上塗施薄薄的一層白色琺瑯釉,人窯燒結,並使其表面光潔平滑,然後以單色或多彩的琺瑯釉料,按照圖案紋飾設計要求,繪製花紋圖案,再經人窯焙燒顯色而成。

清代康熙帝年間,中西方貿易禁止被解除後,歐洲的畫琺瑯器(洋瓷)傳入中國,並以貢品、禮品等形式進大清宮廷。這些舶來的畫琺瑯工藝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關注,於是清政府分別在廣州和北京宮廷專門設立了琺瑯器製造作坊,借鑑掐絲琺瑯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產,並吸收歐洲畫琺瑯工藝製作方法,經若干年努力,終於成功地燒制出了在圖案題材、器物造型、琺瑯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個方面,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畫琺瑯器,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掐絲琺瑯器

掐絲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一個品種。據現存清宮造辦處檔案材料記載,這一名稱的使用,在清代巳於宮內廣泛流行。掐絲琺瑯器的製作方法是:在己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 (金屬主要是銅,也有用金或銀的),焊著或者是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再於金屬絲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過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製作過程後而成。

掐絲琺瑯器與鏨胎琺瑯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絲琺瑯器和塹胎琺瑯器二者在點藍(填施琺瑯釉)、焙燒、磨光和鍍金等工藝製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金屬加工工藝的具體方法上,即圖案紋樣的起線(製作和形成)方法。掐絲琺瑯器是以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焊著或者是粘合在金屬胎上組成圖案紋樣;而塹胎琺瑯器則是運用金屬鏨刻技法起線花紋。因此,如果細心觀察這兩種琺瑯器,就會發現,掐絲琺瑯器的圖案線條纖細而婉轉,而且在掐絲、焊著及磨光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線條斷裂現象而塹胎琺瑯器的圖案線條一般比較粗壯,且無接頭相焊痕。

透明琺瑯器

清透明琺瑯提梁壺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錘鏨出淺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經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深淺不同而引起的視覺上明暗濃淡的變化。透明琺瑯器是在鏨胎琺瑯器衰落時開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以清乾隆年間廣州製造的透明琺瑯器最為著名。

錘胎琺瑯器

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琺瑯器

錘胎琺瑯器是金屬胎琺瑯工藝中的一種。製作方法是:按照圖案紋飾的設計要求,以金屬錘蝶(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進行加工處理,從而錘出圖案花紋,然後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在金屬錘胎琺瑯器這一工藝品種中,有部分作品,刻意追求立體的寶石鑲嵌效果。其製作方法是以金屬錘碟 (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進行加工處埋,從而起線出圖案紋樣,在其紋樣的凸出部分留出平底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花紋的凹下部分不填施釉料而代之以鍍金裝飾,用金色來襯托點施琺瑯的花紋。有的作品在使用琺瑯釉料裝飾花紋的同時,還鑲嵌綠色松石、紅色珊瑚等各種寶石。這樣,在金光燦爛的銅鍍金裝飾襯托下,五顏六色的琺瑯釉料和晶瑩閃爍的各種寶石交相輝映,器物表面呈現出五彩斑讕的立體藝術效果。

鏨胎琺瑯器

鏨胎琺瑯器,顧名思義,就是將金屬鏨刻技法運用於具體的製作過程中。金屬鏨刻技法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的金屬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們就將這一技藝廣泛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並製作出了圖案精美的青銅工藝品。鏨胎琺瑯器的工藝製作過程是:在金屬胎的表面,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金屬鏨刻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從而使得紋樣輪廓線起凸,再在其下凹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過程後,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

七寶燒

七寶燒具有胎骨輕薄,器型規整,琺瑯釉料細膩,光澤閃耀,色調艷麗明快等特點。它與中國的景泰藍、畫琺瑯器一樣,為世界金屬琺瑯器工藝中優秀的藝術財富。

製作

琺瑯器琺瑯器

琺瑯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瓷土等,它以純鹼、硼砂為熔劑,用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作為乳化劑,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琺瑯粉,或配入粘土經濕磨而得琺瑯漿。琺瑯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瑯釉屬低溫色釉,燒結溫度一般在1000℃以下。

琺瑯器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過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設計後,要經過制胎、添藍、焙燒、磨光、鍍金等工序。其中制胎過程依不同種類的琺瑯器又包含備料、鑿鏨花紋、合對、攢焊、掐絲等工藝過程。

1.鏨胎琺瑯器:將金屬雕鏨工藝用於琺瑯器製作,先在已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雕鏨技術,在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得紋樣輪廓起凸,再在其下凹處點施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2.錘胎琺瑯器:是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錘技法,從金屬胎的背面錘起線,錘出紋飾圖案,然後點施琺瑯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錘胎琺瑯器點施琺瑯釉料的獨到之處是在其凸出的部分點施琺瑯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則以鍍金飾之。這種方法突出立體效果,盡顯琺瑯釉料的晶瑩剔透。

3.透明琺瑯器: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錘鏨出淺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經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深淺不同而引起的視覺上明暗濃淡的變化。

4.七寶燒:是日本的傳統工藝品,以貴金屬為胎,外飾以石英為主體的原料及各種色料,經燒制而成。

5.掐絲琺瑯器:又稱“景泰藍”,先在金屬胎上,按照圖樣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主要是銅,兼有金、銀絲、片)焊著或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組成紋飾圖案。再於紋樣輪廓線的空白處,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經多次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6.畫琺瑯器:先於紅銅胎上施白色琺瑯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燒結而成。畫琺瑯器富有繪畫趣味,因此也稱之為“琺瑯畫”,又稱“洋瓷”。

鑑賞和收藏

琺瑯器鑑定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對文獻史料的考證;二是科學的檢測手段;三是通過時代風格的比較來鑑定。前兩種方法較複雜,常用的是第三種。時代風格比較鑑定一般著重考察款識、胎骨與型制、紋飾圖案和琺瑯釉料等幾個方面。

款識

故宮極品琺瑯器故宮極品琺瑯器

現存明清二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明宣德時期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瑯釉燒成三種。款識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占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識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於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款識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明景泰款因偽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確定哪種款識可作為標準款識。但鑄鏨款、篆書款、仿宋體款以及雙龍環抱款均被認定為偽款,可以排除。掐絲雙勾款和陰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作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邏輯的推論,尚不能枉下結論。

明嘉靖款為刻陰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六字款。明萬曆時期掐絲琺瑯器的款識為雙勾掐絲款(有的字內外填充琺瑯釉),字數均為“大明萬曆年制”或“大明萬曆年造”六字楷書款。尤其以某年造為這一時期所特有的款識語氣。字的排列順序為直單行、直二行或橫排。

清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體始見於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字數有四字和六字。框欄形式多為正方框和長方框。

胎骨和型制

明清掐絲琺瑯器胎骨和型制方面總的趨勢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趨減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於銅質精純並提高了燒制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於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絲琺瑯器體積和型制從小到大,從簡練到複雜,從陳設、祭祀到觀賞實用。

紋飾圖案

琺瑯器琺瑯器

明清兩代掐絲琺瑯器的紋飾圖案品種繁多,也經歷了一個有簡練到繁縟的過程。以纏枝蓮紋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葉、枝蔓伸展堅強有力,全部單線勾勒圖案線條。枝葉呈串聯狀,並點綴數朵盛開的花朵,花朵飽滿,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開始以雙線勾勒輪廓線,布局趨於繁縟,但仍保留某些早期餘韻。纏枝蓮的花瓣趨於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纏枝蓮紋枝蔓彎曲,布局繁密規整,極具圖案性。基本以雙線勾勒輪廓線,明代那種灑脫的韻味不復存在。

琺瑯釉料

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細膩,色調純正,鮮艷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淺藍色作地,間飾紅、黃、白、綠、紫、深藍等色釉。從明宣德晚期開始,釉色略顯灰暗,光澤度降低。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地色除淺藍色外,寶藍色套用廣泛。到萬曆年間,更出現了淡青、白等中間色地。琺瑯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現了赭、豆青、松石綠等色釉品種。

清代的琺瑯釉料品種豐富,所用色釉達幾十種之多。但其有一個共同點,皆不透亮。琺瑯釉料的另一特徵是表面沙眼現象,是由於硼酸鹽含量過高以及燒制過程中的氧化還原作用所引起。工匠們常用“蠟補”的方法來補救,即用石蠟加入色粉製成色蠟,填充於沙眼之中。到乾隆時期,經改進工藝,杜絕了沙眼現象。

真偽鑑別

一看特徵

琺瑯器的辨識首先看特徵。行內所說的真琺瑯器是指明清至民國這個時期製作的琺瑯器,目前市場中多見的琺瑯器多為清末、民國時期民間私家作坊製作的琺瑯器。明清時期宮廷御製琺瑯器是極為珍貴的,皇家專用,很少流向民間。宮廷御製與民間作坊的做工是有區別的,即便是同為內廷製作,不同時期的製作工藝也不相同,器物造型、圖案式樣、施釉色彩、款識等,在各個時期都有著微妙的變化。

眾所周知,中國的琺瑯器具有雹平、光、艷、雅五個優點。製作工藝是在元末明初由阿拉伯國家傳入的,按不同的加工與施釉方法處理的,有鏨胎琺瑯、掐絲琺瑯、淺浮雕琺瑯和畫琺瑯之分。而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別,是按製作時釉面圖案有線與無線之分,前者是掐絲顯現花紋,然後填以琺瑯料,後者是塗以琺瑯後,再在上面畫出花紋。

景泰藍掐絲琺瑯器八方盒子景泰藍掐絲琺瑯器八方盒子

明代琺瑯器由內廷御用監製燒造,有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兩種,有紀年款識的掐絲琺瑯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年號。四個時期的器形與藝術特徵都比較明顯,如早期多為供婦人閨閣中用的花瓶、盒、盞、香爐之類;宣德時有直頸瓶、長方盤、圓盒等器;萬曆時期有熏爐、盤、祭祀供器燭台、淨瓶等器。四個時期的藝術特徵各不相同,特別是宣德鼎盛時期的琺瑯器掐絲構圖嚴謹,釉色純正,格調典雅;景泰年間琺瑯器大量生產,又由於此時期用藍色最為出色,故稱“景泰藍”,掐絲細潤、釉色淡雅;嘉靖時期掐絲粗放,多為吉祥圖案,釉色對比強烈;萬曆時期,掐絲粗細不勻,圖案繁縟。

清代琺瑯器在繼承明代的傳統上,結合西洋畫琺瑯製作工藝,並有所創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開明君主,在宮廷中廣聘西方的傳教士、建築師、藝術家等任職,並醉心於西方的琺瑯器,主張吸收西方的先進文明,清康熙時期由西方傳教士將畫琺瑯(法國始創)禮品進獻給朝廷,並傳授西方的畫琺瑯工藝。清初內廷武英殿設“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與養心殿“造辦處”合併。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瑯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形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乾隆時期的琺瑯器製作最為繁榮,做工超過了明代。釉面多用錦地;色彩有天藍、寶藍等,並新創粉紅、綠、黑等色;品種除爐、盒、盤、文房等器外,並出現宮廷陳設的桌椅、床榻、屏風等大型器皿。道光時期的琺瑯器用黃、紅、粉紅做地色,做工精良、富麗華貴。清代掐絲琺瑯除宮廷造辦處御製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間作坊也很興盛,並出現專營琺瑯器商號。其中江蘇揚州的王世雄有掐絲“琺瑯王”之稱。

畫琺瑯是在銅胎上繪畫琺瑯的複合工藝。產生於康熙年間,興盛於乾隆,並發展到製作琺瑯彩瓷。早期的畫琺瑯有細孔,色調較暗,後期釉料較薄,表面平滑,畫風工整、花紋圖案精美生動,色澤鮮艷。其工藝在器表先塗一層白琺瑯,然後繪畫施彩。器里則施以淡藍色琺瑯,器底掛白釉。雍正時期琺瑯彩鼻煙壺最流行,多繪以人物、花卉、山水、鳥獸、樓閣,色彩艷麗。清代廣東也是畫琺瑯的重要產地,相對於清宮造辦處畫琺瑯工藝注重傳統手法的宮廷樣式,廣州民間私家作坊的畫琺瑯則吸收了西洋畫法,出現仿歐洲風格的造型,用西方的釉料,構圖繁密,線條奔放,洋溢著歐洲西洋畫色彩;並盛行錦地開光人物、花卉、山水風景等;釉色鮮艷並有玻璃質光澤感。

二看銅胎

琺瑯器的銅胎主要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銅胎是鍛打銅胎。其工藝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體翻制出各部位陶范(如瓶體是分兩半,壺體另分蓋、嘴、把等部分),以陶范再翻鑄成低熔點合金鉛錫凹凸套模。古人是將熟銅,錘打成相應厚的銅葉子,近代人是採用熟銅板燒紅退火,將其夾在鉛錫合金凸凹模具中,衝壓出來。再將分體的衝壓件燒焊為一體,打磨焊縫成胎形。故我們稱為鍛打銅胎。另一種銅胎是鏨胎,銅胎由鑄造燒焊成型的,而後胎內燙松香膠固定,減地起線法鏨刻圖案花紋,再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此外,極少見的還有一種是鑄胎器,該類器傳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現。而像朋友的那幾個高仿的新胎新釉的琺瑯器,鑄造時胎體厚且笨重。為了能將表面鑄痔、砂眼等缺陷去除,需要扒去一層皮,打磨掉厚厚一層,表面才能光潔,以便於銅絲掐成圖案粘於胎面,再點藍、燒藍。不否定這幾件高仿琺瑯器的是掐絲點藍高手,絲工細膩流暢,燒藍到位,咬蝕舊色逼真,口沿內壁、底足雖也磨光鍍金,但仿製者卻忽視了胎體內壁粗糙。因為一般琺瑯器內壁,底足內一般要塗施淺藍色薄釉,而該器腹內咬蝕呈古銅色,鑄造的砂眼內還可以摳出白色石英砂粒,這就肯定這幾件器物是新胎器。因此,如果知道琺瑯器燒制原理就不難認定其為高仿器。

中國的失蠟法鑄造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鑄造時的內芯外模殼都是陶泥培燒,脫蠟後才澆鑄銅胎,鑄制缺陷往往是器內殘留有灰或磚紅泥范,但不可能殘留有石英粉。國外採用石英砂搞精密鑄造工藝是在“二戰”時期,從德國、俄國用於鑄造飛機葉輪開始。中國的機械製造工業引進該技術是在建國以後,最早套用於文物複製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各地民間組織利用該技術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這個期間做偽者大量用此技術仿製文物,仿製的古銅器曾一度泛濫,器物多粗製濫造。

真正的琺瑯器講究胎薄平光,當前市面上的高仿琺瑯器如果是鍛打銅胎,則能達到胎薄體輕,須要小心對待;如遇是鑄胎器,胎體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偽,容易斷定為偽器;此外還可以再從特徵與包漿等處去觀察,也可以識別出仿製品。

三看包漿

掐絲琺瑯器掐絲琺瑯器

琺瑯器在製作完成後,釉面有強烈的釉光感,鍍金處呈黃亮色。但是琺瑯器經過了百年的歲月,受到空氣的氧化、輻射、灰塵等污染以及人為擦洗,加之終日愛不釋手地把玩,琺瑯器釉面光澤會逐漸變舊失亮,日積月累形成的皮殼,我們稱之為包漿。根據筆者所處理過明清琺瑯器的感覺對比,有年頭的琺瑯器都歷經數百年滄桑,民國至今的琺瑯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釉面的舊色是由空氣中的微塵和腐蝕物侵蝕及氧化作用,逐漸自然形成的。特別是鎏金地子的老器舊金色是熟黃色。所以,區別老琺瑯器與高仿器的皮殼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漿是否一體;三看手感有無生澀之感。新作琺瑯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細砂紙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賊光,再用酸與高錳酸鉀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合溶液強化咬蝕處理。所咬蝕舊色比較容易辨別,仔細看上去,一是不正,因為化學藥物與釉面蝕新反應是速成的,色澤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類溶劑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勻,同一部位有明顯的深淺不一,這是因為藥物刷塗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澀,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縫處,殘留污垢,特別是髒垢,如用指甲即可摳下。

四看款識

琺瑯器的款不是隨意而題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定。目前明代僅見到的官方紀年款識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四朝,如遇到有其他紀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藏家還可以從根據琺瑯器的總體意境去辨別真偽琺瑯器,老器的絲工細膩流暢,造型穩重古樸,色彩華麗,可謂金碧輝煌,而新仿者則不然。此外藏家要想更多地了解琺瑯器的辨識,就應多去北京故宮、頤和圓等皇家殿堂去看看琺瑯器,記清楚各時期的琺瑯器的造型、紋飾、圖案、釉色、款識特徵,與市場中所見到的琺瑯器相對比,就不難辨識老器與高仿器的區別。

保存

琺瑯器性質穩定,質地堅硬。除強酸強鹼外,不溶於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鹼液。金屬琺瑯器的胎骨以銅合金(與鐵、鉛、錫等)居多。這些特點決定了琺瑯器的主要損害是機械性破壞和金屬胎起皺生鏽。另外琺瑯釉配料和塗施方法不正確也會造成釉胎脫離,釉料粉化、炸裂、失去光澤、透明度降低等。因此,收藏保存琺瑯器時應注意避免磕碰,放置於安全的地方。環境的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過高,否則會造成琺瑯器腐蝕。氯化物和氧化物對胎體損害較大,應避免接觸。琺瑯器鍍金面和釉面上的灰塵套用軟毛刷拂拭以免產生劃痕,切忌用水或粗糙的物品擦拭。總之,金屬胎琺瑯器應放置於乾燥低溫清潔的環境中保存,並儘量避免陽光直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