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制度始於唐代武則天(690--715年)時,清因循前代成例。考試時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定於每年四月 二十一日,後成定製。
殿試地點,原在天安門外,後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於保和殿。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故不設考官,只設讀卷官。由皇帝親簡大學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試只考制策一場,當日交卷。試題大多在殿試前一日由讀卷官密擬,以俟欽定。有時,也由皇帝親自擬定試題。殿試時,派王、大臣監試,另有御史4人參與監試。以禮部尚書為提調,由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等處派出20餘人,執行受卷、彌封、收掌、印卷、填榜等具體事務。
清初,考試後讀卷官等人在內閣滿本堂閱卷。閱卷天數不作硬性規定,三五日後始將試卷封呈。門不封鎖,人員可以自由出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後,規定讀卷官等人同處文華殿兩廊及傳心殿前後房,必須按規定時日完成閱卷。每個讀卷官必須將所有試卷輪閱一遍,按五等標識評卷。由首席讀卷官為總核,進行綜合評議。評議時讀卷官都可發表意見,始定名次。殿試後3日晨,皇帝至養心殿西暖閣,閱讀卷官所呈前10名試卷。欽定名次後,召讀卷官入殿,拆開彌封,以硃筆填寫一甲三名次序,再書二甲七名,交下繕寫綠頭簽,引見前10名。10名以後之卷,由讀卷官到內閣拆開彌封,依閱卷時所排名次於卷面書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幾名字樣。最後,依次填榜,稱金榜。
二十五日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典禮。宣讀皇帝制書: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典禮完畢後,一甲三名由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太和門、午門等正中的御路出去,以示皇帝特優之禮。傳臚之後,頒布上諭,第一甲第一名授職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第二、三名,授職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俗稱第一甲第一、二、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原來二、三甲第一名皆可稱傳臚,後來只有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
返回:明清五百年
相關條目:殿試
相關詞條
-
清代狀元殿試草卷
上、下江考棚是用來“補考”的不少人認為,上、下江考棚,是古代考生進行鄉試複試的地方。 ”周道祥說,作為珍貴的史料,這份殿試草卷如何遺落到普通百姓家,也是...
考卷簡介 存世極少非常珍貴 他如何向皇帝“求職”? 當年如何筆試? 他的身世如何? -
狀元[殿試第一名]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
概述 解析狀元 歷史 發展歷程 歷代狀元之最 -
歷代進士殿試策對名篇賞析
出版社: 蘇軾殿試策賞析 張謇殿試策賞析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史籍記載 人物軼事 -
清代中央首輔機構
清代中央首輔機構 - 清初期,承襲未入關前的舊規,以滿洲特有的旗制為其本部骨幹,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統治漢人。直到雍正、乾隆兩朝,才逐步調整,得以比較穩定下來。
清初期 中央機構設定如下: 二、軍機處 -
玉蜻蜓[清代彈詞]
玉蜻蜓是傳統評彈書目。其主要以玉蜻蜓為中心事件,寫申貴升私戀尼姑志貞,病死庵中,志貞生一遺腹子,為徐家收養,改名徐元宰,後元宰中試,庵堂認母,複姓歸宗的故事。
簡介 內容概述 劇情介紹 劇情外的插曲 唱詞 -
陳冕[清代狀元,翰林院編修]
陳冕(1859—1893) 字冠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清水閘人,籍貫濟南。清代狀元,翰林院編修。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
簡介 事跡 山東通志 史書的記載 -
李調元[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
李調元(1734-1803),字羹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四川羅江縣(今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調元鎮)人。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與張問陶(張船山...
人物生平 人物軼事 藏書第一家 相關訊息 紀念館 -
戴震[清代學者]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乾隆二...
人物生平 學術成就 著述校刊 後世影響 史書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