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臨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一般簡稱為涼山州或涼山。首府駐西昌市。轄1市16縣(西昌市、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面積60114.6平方千米。1994年人口371.1萬,以彝、漢、藏族為主。唐、宋時分屬雲南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元屬建昌路、馬湖路,隸雲南行省始設土司。明屬建昌衛,洪武間改隸四川。清屬寧遠府、馬邊廳、雷波廳。1952年10月1日建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區併入。境內多高原山地,著名的有涼山。雅礱江流貫西部,金沙江、大渡河流經南北邊境。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礦產有煤、鐵、銅等。農產有玉米、稻、蕎麥、圓根等。畜產以“建昌馬”、“建昌鴨”馳名。特產蟲草、天麻、貝母、黨參、麝香、白蠟等。有機械、電力等工業。境內有成昆鐵路縱貫。區號0834,郵政編碼615000,車牌編號:川W。資源富集
涼山是一個資源十分富集,開發潛力巨大的地區,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立的“攀西資源綜合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對這一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視,小平同志曾盛讚“這裡得天獨厚”。1991年以來,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容基、喬石、李瑞環、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涼山視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先後四次在西昌專門召開資源綜合開發會議,對涼山優勢資源的開發和加快涼山經濟社會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涼山富集的資源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富甲天下的水能資源。涼山境內江河縱橫,水能資源極其豐富,理論蘊藏量達7100多萬千瓦,可開發量4952萬千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流經涼山的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流量大、落差大,具有廣闊的水電開發前景,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幹電源點。
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涼山地處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礦帶,是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聚寶盆”,被譽為“中國烏拉爾”。境內礦產資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淺,採取條件好,綜合利用價值高的特點。現已探明礦種84種,有相當儲量的達60種,其中大型、特大型礦床30處,中型礦床63處。主要礦種中,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13.73億噸;富鐵礦4985.8萬噸,居全省第二位;輕稀土氧化物總量103.06萬噸,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二位;銅、鉛、鋅、錫(金屬量)485.07萬噸,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貴金屬、鹽、磷、白雲石、矽石等金屬、非金屬礦種也有相當儲量。
極為豐富的農業資源。涼山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立體氣候特徵明顯,農業和生物資源極具特色,被譽為各類動植物的基因庫。安寧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糧倉”美譽,是國家和省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土地、氣候、物種所形成的“黃金組合”,使這裡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單產高、質量優。所產菸葉可與世界最好的美國菸葉媲美,是國家優質菸葉、儲備菸葉、出口菸葉的重要基地;甘蔗平均畝產5噸以上,最高畝產達15噸,平均含糖量13.5%;蠶繭一年可養四季,個大質優,單粒絲長達1200米;各類蔬菜具有“早、優、高、稀、特”的優勢;蘋果、石榴、臍橙等水果享譽省內外。涼山是全省三大林區、三大牧區之一,有林地1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6%,活立木蓄積量達2.3億立方米;草地24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0%以上,牧草產量高、草質好,僅草本類優良飼草就達上百種;野生植物資源名目繁多,僅中草藥就有2400餘種,被稱為“川南中草藥寶庫”。
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涼山自然風光秀美,自然、人文景觀遍布各地,民族民俗風情別具特色,是四川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代表性的景區、景點160多個,極具觀光旅遊和開發價值。現有瀘沽湖、邛海---螺髻山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湖、彝海、龍肘山---仙人湖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彝海即紅軍長征時劉伯承元帥和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遺址;有美姑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冕寧冶勒等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現代高科技景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青幽的瀘山、神奇的土林、大自然的奇觀公母山、百萬畝飛播森林,有全國唯一展示彝族歷史文化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昌、會理、宗教聖地靈山寺、木里大寺、以及瀘沽湖摩梭人風情,彝族獨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民風,全國四大碑林之一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戰國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畫,大箐石刻,唐宋塔樓,明清廟宇等等。
極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資源。涼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歷史悠久,風情古樸動人。彝族、藏族、回族、布依族、傈僳族等10多個世居民族的生活習俗豐富多彩。彝家的“砣砣肉”、“桿桿酒”,藏族的酥沒茶,摩梭人的“蘇里瑪酒”別有風味;彝族“火把節”、回族“古爾邦節”、傈僳族“牛王會”、布依族“六月六”熱鬧非凡;大涼山地區的“畢摩文化”充滿魔幻色彩,彝族服飾、歌舞美輪美奐;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婚姻別有情趣......
涼山沿革
涼山在各個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謂,漢代稱越嶲郡,隋唐稱嶲州,南詔時改為建昌府,元朝置羅羅斯宣慰司,明朝定為四川行都司,清朝設寧遠府,中華民國時稱寧屬。公元1952年10月1日,涼山彝族自治區(州級)成立,隸屬當時的西康省。1955年4月西康省撤銷建制,更名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改屬四川省;1978年西昌地區建制撤銷,原所屬八縣併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歷史人文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靈關道”、蜿蜒於崇山峻岭之間,北達巴蜀、中原,南通邊陲、外邦。在這條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上,古橋馭水如故,棧道駕山依然。還有漢柏、漢闕、大石墓、銅鼓、南詔白塔、歷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跡。特別是昭覺縣彎長鄉的博石瓦黑古岩畫群,是保存完好的涼山彝族歷史文化遺址。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郁、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矚目。
金沙江滔滔不絕的源泉之水,滋潤了西南高地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也孕育了一個個富有文化傳統的古老民族。涼山自古以來還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涼山地區的歷史,是以彝族為主體,包括藏、漢、回、傈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內共同發展的歷史。在大小涼山,彝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人民長期交錯而居,有著十分久遠的友好歷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間,也在不斷碰撞、交流、互滲、融合、變異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給涼山民族民俗文化帶來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四川省涼山州是我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每年的農曆6月24日,涼山彝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並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曆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囉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誌》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誌.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涼山彝族火把節一年一屆,其主會場一般設在普格縣或布拖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設分會場,其選美活動中評選出的美女一般來自於美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