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憲帝制

洪憲帝制

洪憲帝制是由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1915年至1916年間成立的君主制政權。1915年12月12日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國號“洪憲”。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共存在102天。

基本信息

簡介

1915年春,袁世凱在英、日帝國主義支持下,積極準備改行帝制。8月由總統府美國顧問出面發表文章宣稱共和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鼓吹君主制。之後由袁世凱的黨羽作請願團要求改變國體,10月組成袁記國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國體。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這種行為遭到了全國大多數人的反對,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其存在僅有102天便鏇即消亡。

背景

袁世凱袁世凱

袁世凱於1912年(民國元年)3月在北京就任第二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涉嫌於1913年3月派人刺殺國民黨領導人之一的宋教仁,導致同年7月孫文等國民黨人發起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袁世凱的北洋軍擊敗各省軍隊後,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脅迫民元國會選自己為正式大總統。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民黨籍的民國國會議員,使民元國會因議員人數不足、無法運作而休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布解散民元國會。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取代《臨時約法》,在12月間修改《大總統選舉法》,改總統為終身制和可指定自己的繼承人。1915年5月9日,袁世凱宣布接受日本二十一條第一至四號的要求,後人視為五九國恥

建立帝制

醞釀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即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後又解散國會。1914年,袁世凱召開約法會議,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獨裁制,大權獨攬。隨即廢除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並設參政院代行立法權。

洪憲帝制洪憲帝制

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F.J.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嚴復,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為名,於8月14日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

籌安會一面到各地鼓動,一面電請各省將軍﹑巡按使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鏇宣布“一致主張君主立憲”。與此同時,北洋系軍政要人﹑地方大吏段芝貴﹑袁乃寬﹑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倪嗣沖﹑王占元﹑龍濟光等紛紛活動,擁護袁世凱稱帝。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於是梁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製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

國民大會

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詞,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各省遂匆促選舉國民代表,舉行“國體投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隨後,參政院以總代表名義,上書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

改行帝制

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制,同時宣布1916年更改為“洪憲元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

袁接受帝位後,隨即封官晉爵,中華民國總統府也被改為新華宮(今中南海),並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自12月12日之後,袁既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又是意圖成立的中華帝國的將要登基稱帝的未來皇帝。

帝製取消

湖南發行的洪憲元年開國紀念幣湖南發行的洪憲元年開國紀念幣

五國聯合警告與登基的推遲

自中國國內發生擁護袁世凱行帝制的聲音後,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便相繼或單獨或聯合發出警告,要袁世凱放棄行帝制的主張。袁世凱鑒於外交上的緊張局面,故被迫宣布年內不登基稱帝。

護國戰爭與帝制的緩辦

袁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人們的強烈反對。反帝制運動在深入發展。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布獨立,討伐袁世凱背叛共和,護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中華革命黨也趁機活動,反對袁世凱。

五將軍通電

袁世凱的嫡系軍隊——北洋軍內反對袁世凱行帝制的勢力也不甘寂寞。江蘇將軍馮國璋、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聯合發出通電,要求袁取消帝制、懲辦禍首。

帝制失敗

北洋集團分崩離析,列強也撤回了對袁的支持。袁世凱眾叛親離,內外交困,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其接受帝制時間前後總計102天(此年為閏年)。但護國戰爭仍未停止,袁世凱本人也在同年6月6日病死。

原因分析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每一政權的誕生與滅亡都離不開列強的扶持與反對。洪憲帝制的建立與崩潰也不例外。帝制初起時,一戰方酣,西方列強無暇東顧,對華政策大多以日本的意志為意志,為了爭得對袁世凱政府的控制,列強爭相慫恿袁世凱稱帝。當袁世凱稱帝之事呼之欲出、反對之聲疊起時,日本為了乘中國國體變動之機擾亂中國以達到其侵略之目的,聯合西方列強出面干涉,勸告袁世凱延緩帝制,煽動中國內部叛亂,並對袁世凱施加經濟壓力。以日本為首的列強的出爾反爾是袁世凱政權走向滅亡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歷史影響

1915至1916年間,袁世凱公然踐踏“約法”,毀棄共和,恢復帝制,其祚雖短,卻影響深遠。“洪憲帝制”曇花一現,鏇起鏇滅,這種因國體、政體之變而導致的政壇亂象實在是轉折時代的一種政治觀念的反映。歷史學家陳旭麓曾指出,民國初年“在袁世凱和溥儀的周圍聚集了兩種形相各異而實質相同的復辟實體”,這兩種復辟勢力雖然擁戴的對象不一,“但它們根植於相同的社會土壤和由千百年的歷史積澱而成的皇權心態”,這種心態 更是辛亥革命所沒有革去的社會心態。

“洪憲帝制”的興亡反映著民初政治體制和構成這種體制的社會勢力之間的關係,以及當時中國與列強間的折衝樽俎。同時,帝制與反帝制派勢力的相互消長也是當時中國政治與知識精英思想觀念演變的真實反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