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氣候
泰康鎮座落在東、西湖之間,濱洲鐵路貫穿腹地,203國道、讓泰路、慶西路、泰一路四條公路幹線經過本鎮,交通十分便利。泰康鎮地帶植被為草原,土壤多為黃沙土,屬於大陸性和風氣候。春天多風沙,降雨量少,平均年降雨量為400毫米左右,百分之八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平均積溫2600°--2800°之間,無霜期為140天,封凍期在11月上旬,解凍期在五月上旬。全鎮幅員面積117.25km2,其中:耕地面積36502畝,林地面積14715畝(履被率9.3%),城鎮建築面積16,500畝,草原面積56625畝,水源 面積24495畝。全鎮共有4個行政村,2個農林牧場,轄7個社區,8個黨總支,91個黨支部。全鎮總戶數16578戶,總人口49739人。
主要領導
2004年全縣機構改革後,鎮黨政領導成員為:黨委書記(孟海濤)、黨委副書記兼鎮長(畢文成)、黨委副書記兼紀檢、人大(霍洪文)、副鎮長(付國春)、副鎮長(王錚)、社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憲民、孔祥瑞)。2005年,全鎮緊緊抓住“畜牧強縣、生態優縣和旅遊名縣”這條主線,集中精力狠抓了農村各項重點工作的開展,全鎮經濟建設成果顯著。農業總產值實現12897萬元,其中畜牧業產值實現9248萬元,農業總收入實現4176萬元,農村人均收入實現4331元,同比增長7.2%。
經濟社會發展
“十五”計畫實施的五年,是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新形勢,面對巨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面對非典、嚴重自然災害的新挑戰,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紮實苦幹,經過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五”計畫圓滿完成,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縣域經濟發展實現重大突破。確立並全面貫徹“畜牧立縣”方針,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0億元增加到23.5億元,年均以18.7%的速度攀升,是建縣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工農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13.3億元增加到41.7億元,年均增長25.7%;全口徑工商稅收由2000年的3167萬元增加到34297萬元,年均增長60.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0年的3170萬元增加到13387萬元,年均增長34%。縣域經濟社會綜合評價在全省的位次明顯前移,全口徑財政收入在全省排名由2000年的51位上升到第8位。
人民民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累計投資15.4億元,開發建設面積35.42萬平方米。建成達爾罕立交橋、草原廣場、天湖公園等146項公益基礎設施。農村住房磚瓦化率、自來水入戶率、道路鋪裝率分別比2000年提高13.3%、14.9%和19.9%。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用電條件明顯改善。信息網路全部覆蓋,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明顯提高。公路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改建油路27條430公里,新建紅磚路52條303公里,全縣硬化路面以上公路總里程達到853公里,通油路鄉鎮比例達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達到95%。林肇路、讓杜路的全線貫通,結束了我縣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改善辦學條件,實施“愛心工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衛生機構實現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新建了疾控中心、傳染病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五險”參保人數逐年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289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擴大到8344人。實施扶貧解困工程,為770餘戶城鎮特困職工落實了脫貧項目,完成了農村30個重點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任務。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儲蓄餘額分別比2000年增長124%、291%和97.1%。
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圓滿結束,保全資產2000萬元,解除不良債務15509萬元,為職工補發工資和接續養老保險關係928萬元。農村稅費改革、鄉鎮機構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兩補一免”政策全部兌現,企辦學校全部納入政府管理。組建了敖林“興農興牧”、胡吉吐莫“東興”、白音諾勒“百興”等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轉變傳統扶貧救助機制,完成了30個重點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任務,貧困人口脫貧率達18.7%。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累計引進市外項目392個,到位資金24.3億元。伊利、妙士、合隆、饞神、海達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進駐,壯大了企業群體。德力戈爾民族工業園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累計入駐企業8戶、實現產值14.32億元。地方工業實力不斷增強,產、銷、利、稅年均增速達到38%以上,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多元工業經濟新格局初步形成。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堅持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監督,辦理人民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100%。認真落實《自治條例》和其它單行條例,在鞏固省財政單列縣的同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又實現了省計畫單列。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完成了“四五”普法目標,依法治縣進程明顯加快。完成了第六屆、第七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組建了城鎮七個社區,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強化監督制約機制,推行審計執法,促進了廉政建設。認真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對照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落實整改措施,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農業經濟發展
“十五”時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堅持並全面貫徹“畜牧立縣”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農業和農村工作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特別是2005年,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再次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為“十五”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劃上了圓滿句號。全縣農業總產值、農業總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從2000年的8.7億元、4.5億元和805元發展到18.2億元、9.3億元和3150元,分別增長109%、106%和291%。
畜牧業主導地位得到確立。2005年,全縣奶牛存欄11.2萬頭,交售給伊利的商品奶12萬噸,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3.1倍和5.7倍;大鵝、狐貉飼養量分別達到200萬隻和45萬隻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畜牧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人均來自牧業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都超過了60%。圍繞牧業調整種植結構,糧經飼比例由2000年的3.5:4.8:1.7調整到2:3:5,糧豆薯總產30.7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
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在伊利、妙士、饞神、合隆等龍頭企業拉動下,以奶牛、大鵝為主的畜牧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萬壽菊加工項目的引進和城郊雜糧雜豆集散市場的逐步規範,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的積極性。優勢產業的不斷壯大,牽動了飼草飼料、獸醫獸藥、運輸、建築、電力、餐飲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從業人員達5萬人以上。
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加強。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了拉海、綽爾、小河口等6處灌排泵站,為漁業生產和水田開發提供了保證;加強抗旱水源建設,累計打井1.3萬眼,完成抗旱保收田12.6萬畝;3個農機合作社項目順利實施;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94處,解決了2.8萬人口的飲水問題;交通網路日漸完善,通油路鄉鎮比例達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達到95%;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信息網路全部覆蓋,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入戶率不斷提高。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規劃了寬20公里、長89.9公里的“西北風口”綠化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組織大企業採取大兵團作戰、集中治理等有效措施,累計造林40.3萬畝,並成功實施了程地房子“生態移民”工程;加強草原建設,草原禁牧工作順利實施,採取圍欄封育、種改草等工程措施,累計改良建設草原65萬畝;實施“補水還濕”工程,建設了“八支幹”進水閘,初步建立了連環湖水域補水長效機制。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歷史性恢復,全民生態意識明顯增強。
工業經濟發展
2005年,全縣工業經濟繼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3.5億元,增長21%;實現銷售收入20.4億元,增長20.4%;實現利潤1.63億元,增長10.4%;實現稅金1.62億元,增長13%。實現工業增加值8.2億元,增長10.8%。
工業經濟健康高效運行。一是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05年,全縣工業生產形勢穩定,大小企業全部生產,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喜人態勢,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4%,工業產值利稅率達到13.6%。工業稅收(含油田)占全縣稅收的比重達到93%。地方工業產值(除油田)實現15.9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7.7%,工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二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0億元,比2004年增長38.2%;實現銷售收入8.9億元,比2004年增長14.1%;實現利潤8100萬元,比2004年增長25.6%;實現稅金5100萬元,比2004年增長3.5%。三是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取得新突破。年初以來,我縣生產企業的續建項目有6個,增加投資總額5737萬元。即:杜蒙海達紙業有限公司的“增長2730高速長網紙機項目”、杜爾伯特伊利飼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狐貉飼料生產項目”、“膨化飼料生產項目”、“酵母飼料生產項目”、大慶吉禾豆奶有限公司的“豆奶粉生產項目”、大慶妙士乳業的“杯酸生產線項目”等。企業的增資擴股,產品創新,增強了工業經濟實力,積攢了發展後勁。四是重點企業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伊利、妙士等乳品加工企業運行良好,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乳品加工企業全年實現產值5.5億元,較2004年增長34.8%,占地方工業總產值的35%。僅杜爾伯特伊利乳業公司就實現產值4.5億元,上繳稅金4150萬元。
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一是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園區內已入駐企業8家,共9個項目,項目建設總投資達到7.73億元,已完成開發建設面積120萬平方米。目前,園區內新建項目土建工程均已順利結束,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近期均可投產,牧源獸藥加工項目已順利通過了國家GMP認證。二是區內企業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6.3億元,占全縣地方工業總產值的39.6%,上繳稅金465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1500個。三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總投資1198萬元,完成了3公里園區環路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供水、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並為合隆、饞神、獸藥加工等企業平整場地,修築施工便道,打深水井以及提供其他的配套服務,保障了新建項目的順利實施。此外,園區土地徵用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徵用土地66公頃,為園區下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目前我縣的德力戈爾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全市比較成型的工業園區,對此市領導也給予了充分認可,並明確表示將在2006年對我縣的工業園區建設給予更大的支持。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是我縣工業項目建設取得可喜成果的一年,全年在建項目18項,總投資5.27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98億元。一是一批新建項目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目標。2005年,聯塑、伊路、津威、酒廠等15個項目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目標,投產率達到83.3%,為工業經濟培育了新的增長點。二是產業化龍頭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們圍繞“畜牧立縣”方針,新上了饞神食品、合隆羽絨等鵝產品深加工企業,依託我縣蘆葦資源,在理順造紙企業機制的同時,新上了“增長2730高速長網紙機”項目,這些項目投產後,將進一步加速我縣資源優勢向資金優勢的轉化,壯大地方工業實力。2005年新建項目投產後可新增生產能力7.55億元,增加就業崗位550個,將極大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加快我縣的工業化進程,提升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旅遊業發展
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經營,累計投資1.5億元,新建了壽山滑雪場、當奈濕地、蒙古風情園、古典獵苑等一批景區景點;實施了壽山景區湖岸治理、濕地觀鳥亭建設、旅遊路鋪裝等基礎工程;開發了民族風情、濕地遊覽、溫泉洗浴、滑雪等旅遊項目;加強對外宣傳,擴大了杜爾伯特旅遊品牌知名度。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大幅提升,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旅遊收入年均在6000萬元以上,累計創造3000多個就業崗位,拉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8.7%。社會事業發展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畜牧立縣”方針不動搖,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教育方針,大力提高醫療衛生水平,穩步推進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強力推進科技興縣戰略,著力打造民族文化體育牌,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輿論導向作用,快速發展網路信息通訊業,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教育事業上,全面貫徹黨的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方針,大力加強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務,基礎教育穩步提高,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民族教育得到加強。在全縣國中普及畜牧、農業等專業課,少數民族聚居區加授蒙語,努力培養“落地人才”;定期選派專任教師到大中院校脫產培訓,教師培訓率達100%,教師資源不斷最佳化;“愛心工程”深入實施,為學生學習知識創建平台,解決了家長的後顧之憂;教育教學設施不斷最佳化,努力推動大中國小校提檔升級。
在科技事業上,強力推進科技興縣戰略,在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領域引強龍、挖潛力,努力增加科技含量,引導動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拉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大力引進畜牧專業人才,增強畜牧產業科技力量;與北京科研所、東北農大、八一農大成功對接,加大農業科研項目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大力調整漁業產業結構,發展多元型漁業,加大名特優養殖力度;隨著生態建設的深入進行,林業科學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運用。先後引進了“草牧場防護林營造技術、泥漿造林法、ABT生根粉套用推廣技術”等有力推動了我縣科學種林、科學養林、科學護林的成效。
在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上,緊緊圍繞計畫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牢牢把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這一指導方針,以創建計畫生育服務先進縣為目標,認真搞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大力宣傳《計畫生育法》,普及計畫生育、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生殖保健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落實計畫生育優惠政策,提高人口素質;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全縣計畫生育政策符合率達96%以上;加強了縣鄉兩級計生服務站達標建設;積極組建和發展計生協會,充分發揮基層計生協會的作用。
在醫療衛生事業上,把建設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縣人民的健康利益作為第一要務,深入實施母嬰安康、中醫十百千萬、抗癆597、計畫免疫5595四項工程,充分發揮農村“三級網路”的作用,大力加強了城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疾病疫情預防控制、醫療服務保障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建設,作好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城鄉衛生環境。
在文化體育事業上,以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為目標,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專業文化異彩紛呈,民眾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社會文化活動蒸蒸日上。城鄉文化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加強了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建設;文體市場健康發展,推進了藝術團體和民眾文化團體市場化,不斷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以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為重點,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民族體育繁花似錦,競技體育成績卓著,全縣人民的整體健康素質得到提高。2005年,該縣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縣。
在廣播電視事業上,充分發揮了廣播電視是黨和政府的輿論陣地作用,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以抓宣傳管理為中心,以抓事業發展、擴大覆蓋面為基礎,以抓節目質量為目標,以抓安全播出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廣播電視的宣傳工作,不斷提高宣傳質量,開展了語音數據等業務,提高了廣播電視的節目質量,生動地將黨和政府的“聲音”送入千家萬戶,體貼民情民意,反映人民的心聲,更好地發揮了廣播電視的喉舌與紐帶的作用;改造了城鄉有線電視網路,開設了40個電視頻道,17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全縣有線電視網路線路160公里,城鄉有線電視用戶1.3萬戶,電視覆蓋人口53.7%,廣播覆蓋人口80%。
杜爾伯特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今後一個時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大發展、快發展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全面貫徹“畜牧立縣”方針,著力提升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基本實現打造全省“牧業強縣、旅遊大縣、生態名縣”目標,全力向小康社會邁進。
民族文化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四、五千年前,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元代,杜爾伯特地區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封地。明代中葉,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遊牧於嫩江流域,形成杜爾伯特部。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立杜爾伯特旗。195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撒銷杜爾伯特旗,建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杜爾伯特地區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遼闊的草原養育了勤勞勇敢的杜爾伯特人,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它凝結著遊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於特有的民族傳統和社會生活,創造了獨特的文化現象,特別是在民俗風情,特色飲食,民族服飾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體系,因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湧現了大批的歷史名人,流傳著古老的民族傳說。隨著各民族文化經濟的聯繫,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發展。清光緒三十年(公元)蒙地開放,大量漢族人民的遷入,蒙古族和漢族的生產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流傳在杜爾伯特草原的傳說和故事如《罕代》、《薩日朗花為啥是紅色的》、《布拉合的傳說》等都是這個歷史時代形象的記錄。偽滿統治時期蒙古族人民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僧俗告統治者的壓迫,創作出很多鬥爭性很強的口頭文學作品。如反抗王公貴族壓迫的歌曲“咒罵那公老”,反對去勞工的歌曲“勞工嘆”,有革命意義的歌曲“陶格陶”的“嘎達梅林”以及嘎達梅林的故事也傳入杜爾伯特草原。這些民間口頭文學矛頭直指僧俗統治者和日本侵略者。漢族及其它兄弟民族為杜爾伯特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民歌、故事、東北大鼓書、二人轉、大秧歌、相聲等也在杜爾伯特地區廣泛流傳。新中國建立以後,杜爾伯特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得到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進一步弘揚了民族文化,使之得到了更加空前的繁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將為加快民族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黨政機關
1、黨群辦公室:職責任務:主要負責全鎮組織、宣傳、紀檢、文秘、工青婦、武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人大、關心下一代等工作。2、政府辦公室:職責任務:主要負責全鎮文化、教育、科技、統計、人事、民族、民政、計生、環保、公共衛生、防疫、信訪、建設規劃、鄉鎮企業、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3、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職責任務:宣傳貫徹執行國家農村經濟政策,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完善村級財務制度,負責全鎮農村財務檢查審計和村級組織經濟活動的管理。抓好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的管理和勞動力轉移工作。4、農村技術服務中心:職責任務:認真貫徹農業法律法規;搞好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套用;做好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負責轄區森林資源狀況普查和林政管理工作;搞好植樹造林和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套用;推廣和引進先進農機技術,做好農機對比試驗和農機信息服務。認真宣傳農村水利政策和法規,為全鎮水利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保障。宣傳有關糧食優惠政策,為廣大農民提供可靠信息。宣傳黨的計畫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規,開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基礎知識教育,做好計畫生育統計報表工作。5、畜牧水產服務中心:職責服務:負責搞好畜牧業新技術推廣和套用,抓好草原改良、保護、建設及開發利用工作;落實繁育、防疫任務,做好畜牧業生產統計和奶牛系譜建檔;推廣科技養魚新技術。多元牧業迅猛發展
杜爾伯特縣泰康鎮堅持牧業強縣方針,依託地域優勢和城郊特點,全力推進優質奶牛、城鎮狐貉、草業經銷、鵝雛孵化牧業集散地建設,使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多元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奶牛提質增效穩步推進。按照“質主量從”的發展思路,採取外購、淘汰、改良和推廣捨飼精養等措施,繼續推進提質增效工程。今年協調貸款200餘萬元,扶持養牛戶外購優質奶牛521頭,淘汰劣質奶牛2,118頭,自繁奶牛902頭;全鎮舍飼精養面達100%,奶牛平均單產已達5噸。二是大鵝產業實現重大突破。“以孵代養、分散普養”的發展格局初步實現。目前,全鎮孵化戶已達97戶,其中機械孵化戶6戶,土法孵化戶91戶,全年孵化鵝雛30萬隻,創產值125萬元。今年,全鎮大鵝養殖戶已達738戶,其中1000隻以上18戶,500隻以上的23戶,200隻以上的54戶,全年銷售商品鵝12.1萬隻,實現純效益181萬元。三是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加強了奶站、畜牧服務防疫站室建設,今年投入資金30餘萬元,在幸福村四隊奶站安裝機械化榨乳設備一套,並配備了取暖設施,新建八一村九間房標準化奶站一處;完善了村級綜合服務室2個,實現了村屯全覆蓋的目標。奶牛、肉牛、大鵝、飼草經濟人隊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150人,對壯大集散地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組建了幸福和三隊荒奶牛合作社2處,目前,合作社各項手續完備,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健全,前期籌備工作運行良好。綠色蔬菜種植基地
杜爾伯特縣泰康鎮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位於泰康鎮幸福村,基地現有利用新型能源種植綠色蔬菜的農戶24戶,總面積1.6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40棟,建有沼氣池56座,基地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豆角、辣椒、等10餘個品種的蔬菜。2007年,該基地生產的綠色蔬菜首次獲得了黑龍江省A級綠色食品認證,並註冊了“益農”牌蔬菜商標,打造了地方綠色蔬菜的品牌,牽動了城郊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利用沼氣新型能源發展綠色蔬菜產業,組織農戶使用沼渣、沼液作為肥料種植蔬菜,經過厭氧發酵的沼料,有較高的營養成份,同以往常規施肥相比,蔬菜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和省工省錢等優點。同時,使用沼渣做肥料,土質更加肥沃,改善了土壤板結現象,生產的蔬菜形狀好、顏色好、口感好,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平均每公斤蔬菜高出市場價0.2元,每棚年可增收4000元。每年按兩茬次計算,每棚可生產蔬菜2萬斤,整個基地年可增收近10萬元。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沼氣,給農民帶來了方便,減少了開支,每棚可節約成本170元左右。
投資環境
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位於東經123°45′,至124°38′,北緯45°53′,至47°8′。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海拔高度135-145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年平均氣溫3.6-4.4℃,年平均日照2852小時,無霜期158天。總幅員6176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2個農林漁場,總人口24.7萬人。縣城泰康鎮位於齊齊哈爾市和大慶市之間,距哈爾濱機場200公里,距大連口岸1200公里。濱洲鐵路橫穿境內,有5個火車站點,嫩江流經境內146.7公里,水運交通發達。地方道路139條64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全縣擁有高壓線路1242.93公里,低壓線路1152公里,境內各鄉鎮、村屯全部通電。通訊實現了傳輸光纜化,交換程控化,裝機總量1.84萬門。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自然資源從未受污染,被譽為“綠色的淨土”。草、水、葦、藥資源堪稱黑龍江省“四大之最”。草原最廣,全縣擁有天然草場469.6萬畝,占總幅員的50.7%,每年產飼草130多萬噸,草質優良,營養豐富,暢銷國內,遠銷日本,宜牧草場可飼養大牲畜30萬頭(匹);水域最寬,嫩江流經境內146.7公里,烏裕爾河、雙陽河呈無尾狀散流境內,形成大小湖泊201個,水面205萬畝,占總幅員面積的22.1%,可養魚水面140萬畝,由於水質好,天然餌料豐富,盛產鯉、草、鰱、鱅、團頭魴、“三花五羅”等經濟魚類12科51種,年水產品產量超萬噸;葦塘最大,擁有葦塘面積87萬畝,占黑龍江省葦地面積的27%,年產蘆葦15萬噸;野生藥材最多,盛產防風、甘草、柴胡、遠志、黃芩、桔梗、龍膽草、毛知母等野生藥材129種,總貯量達1億公斤,尤以“小蒿子”防風為代表的中藥材享譽四方,暢銷國內,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另外,地下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境內已探明油田6處,開採油井、氣井1000多眼,為大慶外圍油田的重要產區,已成功鑽探第一口地熱井,日出水量1500噸,井自溢溫度56℃。民族政策寬鬆,經濟環境優良多年來,杜爾伯特縣一直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民族政策,創建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營造優良的投資氛圍,使有意向的企業能夠引得進來,已投資的企業能夠紮下根,並不斷發展壯大。
一是優惠政策招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了《關於採取超常規措施,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若干規定》,在稅收、收費、土地使用等方面給招商引資企業以特殊優惠,在水、電、路、訊等方面給予全力扶持。
二是真誠服務親商。1999年,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外來投資者投訴中心和服務中心,投資軟環境得到了加強。投訴中心和服務中心想投資者之所想,急投資者之急,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經常深入企業走訪慰問,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為簡化審批手續,根據省、市要求,結合縣情實際,全面開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共審查縣政府27個部門和單位上報的審批、核准、備案、審核事項539項,除按上級規定保留以外,減少審批項目266項。縣內的稅務、工商、建設、國土、環保、供電、供水等行政執法、管理部門,迅速轉變行政職能,變干預管理為扶持服務,變消級被動服務為積極主動服務,全面推行了“一站式”、“一條龍”、“視窗式”服務,切實做到“手續齊馬上辦、資料缺積極辦、要求急加班辦、難度大領導辦”。三是轉變作風安商。縣委,縣政府一方面要求相關部門做到“四必辦”,即:對企業服務在時間上必須限時辦,縣內一個部門能辦的必須代辦,涉及多個部門或上級業務部門的必須領辦,手續不全的必須允許補辦;另一方面出台《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提出政府各部門在管理與執法中,對引資企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違反規定後怎樣追究責任等。特別要求做到“五不許”,即:縣內任何行政管理部門未經縣委、縣政府批准,不允許到引資企業檢查,不許亂收費,不許亂罰款,不許向企業搞攤派,不許上路設卡,為創建優良的投資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縮短企業開辦周期、提高辦事效率,我縣在企業的經營執照辦理上,本著“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積極推行代辦、領辦、先發證照後補辦手續等措施,大力縮短辦照時間,使完成時限由國家規定的30日內完結,縮短到7日內辦理完結。為保護企業利益,縣裡組織離退休老幹部和職能部門領導到企業進行掛職服務,按照“獻策不決策、參與不干預、促銷不包銷、幫辦不包辦”的原則,高度關注、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效防範了勒、卡、要等損害企業利益問題的發生。
創建滿意衛生城
泰康鎮下轄四村兩場七個區,社區共有主巷道59條,次巷道614條。居民區垃圾點340處,衛生池203座,公廁25座,年產垃圾量60441立方米,社區現有一支專業衛生保潔隊,衛生監督員105人。泰康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縣委“環境整治月”工作會議精神,繼續把環境整治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全力抓好,作為一項服務百姓的民心工程全力推進,通過精心組織,強化措施,合力攻堅,實現了整治範圍全覆蓋、整治標準再提高的目標,環境整治工作再次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加強領導,搞好發動,確保環境整治月活動有序推進。全鎮各村場、社區共發放宣傳單1萬餘份,張貼標語26條,懸掛橫幅13條,召開黨員大會12次,座談會18次,參加黨員民眾560餘人。
突破重點,攻克難點,全力推進環境整治月活動。設立了村屯柴草糞肥堆放點。全鎮共規劃設立柴草糞肥推放點30處,遷出柴草糞肥102處。共清理居民門前三堆(柴草、土堆、糞堆)1021處。通過修牆補路、栽花種草、興建垃圾池提升巷道環境水平。僱傭大型翻斗車156台次,上土方2000立方米,對27處地勢低洼、泥濘積水的道路進行鋪墊,平整次巷道69條,並疏通排水溝3500延長米,在此基礎上,引進10餘種花卉共1.5萬株,共投入資金20餘萬元,出動大小清運車輛近千台次,出動人力近萬人次,清理45處垃圾點歷史遺留的垃圾6000立方米。
完善機制,長效治理,鞏固環境衛生整治效果。全面落實“日產日清”制度,配備了15台衛生包段清運車輛,15名清掃員,實行“一路五保五到位”制度。開展“紅領巾”一條街、“共青團”路活動。初步確定20條巷道作為“紅領巾一條街”、“共青團”路。嚴格執行督辦制度。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在農村全年考核中,“改、塑、樹”工作不達標,扣除全年獎金,對環境整治工作做出貢獻的給予獎勵,鼓勵先進,鞭策後進通過制度來調動幹部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環境整治是一項長久的工作,泰康鎮黨委、政府決心繼續加強對《衛生管理條件》和《城鎮建設管理條例》的宣傳落實工作,做到家知戶曉,人人皆知。同時,與行政執法部門搞好配合,加大對亂潑亂倒、亂擺亂放等破壞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鞏固環境效果。
加強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籌措資金,計畫在主巷道增設垃圾池235座,污水井430眼,公廁40座。抓好載體活動,開展“美在農家”、“潔淨之家”、“文明創建一條街”等活動,樹立典型標桿,以點帶面,示範推進,提高環境整治工作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