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二年(1466)於此另築新堡,更名為波羅堡。明萬曆初年(1573—1579)重修並加高堡牆、磚包砌碑垛口等。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做過局部維修,堡城呈不規則矩形。1946年10月1 3日發生在這裡的橫山起義轟動塞上、震撼西北、影響全國,是陝西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波羅堡城內建築有參將府、守備署、寺塔(凌霄塔)、炮台、箭樓、鐘樓等。城內主街道及東、西、南、北各城牆內外建有玉帝樓、三官樓、城皇廟、河神廟、老爺廟等40餘座廟宇。寺塔下有睡佛洞.城內建有祖師廟及指月庵等。大西門外建有接引寺(內有萬佛洞),與波羅古城同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古居民建築林立,大部分有200年以上歷史。部分保存完好。作為橫山起義駐軍司令部的梁家大院保存較完整,是古居民建築的代表。波羅堡影視旅遊基地集東西文化、南北文化、蒙漢文化、宗教文化於一體,具有極大的旅遊開發價值。擬修復的文物有南城門樓、玉帝樓、凌霄塔、指月庵、梁家大院等:擬恢復原貌的有舊街道、當鋪、糧鋪、鹽鋪等;擬新建的有集停車、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仿古建築一座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村落拍攝場景,擬建設的還有水、電、路、氣、熱力、綠化等基礎設施。波羅堡影視旅遊基地建成後,內部設施齊全,周圍有山有水、有樹林、有沙漠、有城牆、有寺廟,是一座全新的影視城和旅遊勝地。該基地的建設,對擴大偷林乃至陝西的知名度,帶動橫山經濟的發展和創建橫山文化大縣,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神秘的波羅堡
第一部分
目錄
—、波羅堡取名的由來……………………………………………
二、波羅堡地理位置………………………………………………
三、波羅堡明代重大戰役與建築城池概括
1、波羅建堡年代經過……………………………………………
2、明天順六年蒙古部落首領毛里孩,阿羅出攻打波羅。
波羅明成化12年降落殞星異象………………………………
3、正德四年,蒙古小王子打波羅……………………………
4、嘉靖13年,吉囊犯響水,波羅……………………………
5、嘉靖32年,蒙古土默特首領俺答攻波羅之役。
嘉靖34年,王以期于波羅建樓,修石碑坊………………
6、隆慶5年郜光先重修保寧至波羅段長城。
萬曆元年波羅設守備
萬曆6年李鳴鳳重修波羅堡…………………………………
7、萬曆30年河套猛克什力犯響水波羅…………………………………
8、萬曆31年猛克什力又犯懷遠堡馬鞍山之役…………………………
9、萬曆37年猛克什麼和沙計打波羅之役………………………………
10、萬曆40年沙計再攻波羅………………………………………
11、崇禎8年闖王李自成與明軍曹文詔,無定河大戰…………………
12、崇禎16年,闖王派李過,高一功打榆林,給接引寺立闖王碑……
四、波羅堡內寺廟塔建的特點
1、波羅寺即睡佛洞………………………………………………
2、波羅寺塔……………………………………………
3、祖師廟建………………………………………………………
4、文廟……………………………………………………………
5、清泉寺建………………………………………………………
6、接引寺…………………………………………………………
7、老爺廟建………………………………………………
8馬王廟建…………………………………………………
9、玉帝樓、三官樓指月庵………………………………
10、城隍廟…………………………………………………
11、望胡台建………………………………………………
12、韋中樓建…………………………………………………
五、清兵入關波羅城兩大戰役,兵營設定
1、清順治二年,闖王部將高一功與清軍波羅大戰13天……
2、順治10年延綏中協副總兵移駐波羅轄10堡………………
3、康熙二年,響波懷威清五堡設守備…………………
4、康熙8年,清定鎮標三營制…………………………
5、康熙13年周世民造反,波羅副總兵張固彥戰死…………
6、清雍正三年波羅設州同………………………………………
7、雍正九年,裁州同,設懷遠縣轄波響情威清五堡…………
8、清乾隆32年胡軺祖請帑重修響水波羅二堡…………
9、波羅堡城牆……………………………………………………
10、波羅參將衙署建築………………………………
11、糧食,彈藥侖庫建……………………………………
12、清水墩,小墩梁,兩座烽火墩建……………………
13、南門教場,靶牆建……………………………………
14、官井………………………………
15、驛站………………………………
六、清政府採取柔邊政策………………………
七、堡外有名寺廟建築
1、大龍王廟……………………………………………
2、黑虎廟………………………………………………
3、白連溝永福寺………………………………………
4、五龍山法雲寺…………………………………………
5、陳興莊清風寺………………………………………
6、拐渠寶山寺……………………………………………
7、波羅城娘娘廟………………………………………
8、磁窯火神廟…………………………………………
9、無定河神廟………………………………
10、大川溝娘娘廟,新盛峁龍泉寺…………………
11、黃蒿峁活龍王………………………………………
12、二石磕娘娘廟………………………………………
八、波羅堡同治七年前的工商業繁榮概況
1、街道鋪面、當鋪………………………………
2、城內商號………………………………
3、錢鋪…………………………………………………
4、銀匠鋪…………………………………………
5、油房………………………………
6、磨房……………………………………………
7、粉坊………………………………………………
8、豆腐坊………………………………
9、醋醬、掛麵、饃饃鋪…………………………
10、糖坊………………………………………………
11、藥鋪………………………………
12、皮坊………………………………
13、染坊………………………………
14、糧行…………………………………………………
15、店鋪………………………………………………
16、學坊………………………………………………
17、戲坊………………………………………………
18、煙局………………………………………………
19、賭場………………………………………………
20、嫖娼………………………………………………
工業方面
21、陶瓷廠……………………………………………
22,香坊………………………………………………
23、煤礦………………………………………………
24、冶煉………………………………………………
25、各色匠人…………………………………………
26、鹼場………………………………………………
九、波羅當時繁榮景象存在富戶與有功名人物……
十、回民造反與波羅人的劫難…………………
神秘的波羅古城興哀記
千年古堡劫難多,回民造反萬民亡
事有成敗,國有興衰。波羅城這個小鎮以同樣的規律發展下去,它的延伸路途是曲折的,風風雨雨飽經滄桑,但它終於要走向進步,走向光明,走向21世紀在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生活,走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一、波羅堡取名由來
波羅原名石州石崖跟村。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約在公元386—534年左右,中國正處南北朝、北魏時,有一些名士高僧路徑此處,因見山勢險峻,地形奇特,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故在這座石山上鑿洞數孔(現存睡佛洞石窿3個)並在城北石崖上,留有一對腳印,傳說如來東土旅遊返回時,路經此處,腳踩石崖留下一對腳跡,號稱:“如來真跡”名人寫詩作證。
詩云:
佛教開西域,東土試一游。
行蹤方外寄,巨跡石間留。
說法今身現,皈宗五體投。
真品參妙諦,般若證清修。
覺路當前方,舊途此日得。
眾生胥拔濟,飛錫遍閻浮。
另外一首詩寫道:
幻跡留江堵,瀾迥水閣開。
目塞聽水落,林靜看風來。
蹇眄驚頑石,依稀上綠苔。
只今城廓畔,疑到九蓮台。
除腳印外,後來又有人利用北邊石崖,雕鑿一尊高大的站佛像,(現接引寺原形存在)。傳說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38年有個智遠和尚,從長女興教寺出身到朔方雲遊,路過波羅,看到古樸參天松柏蒼鬱,特別在城西的石崖上,突現出一塊靈石,遠遠望去有點象天竺國(古印度)雷音寺,阿陀石窟釋迦牟尼佛像的樣子,甚是奇異。所以他詢問當地的老百姓,此地叫什麼地方,民眾告訴他這裡叫石州石崖根村,他索性決定住下來,憑藉山勢,利用個人的技藝和熱心,決計雕鑿一個高大的站佛像來。通過不斷努力,一個丈六高的大佛像在這塊巨石上落成,並給它起了漂亮名字叫:“波羅石佛爺”。故“波羅”二字取佛教經典中的譯句,梵語(意為渡到彼岸)。延伸宋代,在石州正式建塞,用原波羅寺的名,叫:“波羅寨”。從此只知波羅,石州石崖根村,就無人知道了。
二百年過後,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天竺國又來一位僧人叫“不空三藏”東遊到波羅,特意上石佛寺敬香,他看了這個石佛,雕刻不夠逼真和細膩時,出於虔誠自覺留下來,再為整飾石佛像對石像加工,尤其對面部上的佛痣這一特徵,匠心獨運,很巧妙地把一顆黑色小園珠,鑲嵌在兩眉中心。維修接引寺,與波羅陶瓷廠書記劉子榮結合,{劉在縣文化館工作過)不知從什麼資料中看到,故在復修時,從石佛眉中取出這顆黑痣,背後有一小洞,內藏著漢代五銖錢半塊,還有一隻烏金質的小龜一個,從龜的形壯看來很精巧,玲瓏造型極其美觀。大約重5克左右,從龜的形象觀察翹首作爬行狀,簡直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雖經千年不銹。此物現存在接引寺管理人手中。接引寺記憶體大清雍正九年。波羅副將宛平縣金國泰附詩一首:“石碑存原文”
詩文:
靈台已蔽幾多春,日月浮沉誰與論。
人世久忘真面目,出塵何用假精神。
高山流水仍如左,白日青天老此身。
哪得西方來接引,頓教不復是痴人。
二、波羅堡地理位置
波羅地處毛烏素沙南鹿,與鄂爾多斯草原相接,北距內蒙烏審旗70餘公里,西臨西夏故都統萬城白城則約50餘公里.原為民族相接雜居地區.北面與明長城隔河相望,在無定河南岸,城建在石頭山上.沿川煤源豐富,小煤窯林立.陶瓷業自古就有,瓷器、銀器等手工業產品,有史以來就很出名,由於水陸交通方便,物產豐富,工商業呈現出繁榮景象。自古以來成為兵家相爭之地,也成為國家戍邊的軍事戰略重地,也是歷史上具有陝北軍事特殊地位,據史可考波羅從建寨迄今560年的歷史。
人世滄桑,變幻莫測,在慢長的悠悠歲月中,波羅堡有過繁榮輝煌的時期,也遭過多次戰火紛飛,刀兵相接的劫數。撫今憶昔使人憾慨萬分,興嘆無窮。
三、明代重大戰役與建築城池概括。
首先附詩兩首:
出寨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諸將 杜甫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請君何以答異平。
歷史的沿隔戰亂紛繁,波羅這個地方,是歷史上各個朝代時期,使波羅人民難得有過安靜的環境。只因民族接攘,相互掠奪,戰爭頻頻發生。一直為兵家爭奪的地方,是歷代帝王派重兵防守之地。南宋辛亥元年,金主完顏晟,派兵前爭奪石州,宋與西夏都曾出戰,雙方均告失利,波羅一度形成拉據式的戰爭狀態。先以宋寨為守防之地。
1、自朱洪武大明建國以後,統一北方。開始修築防禦工事,大明正統正元年(1436),都督王禎著手修建波羅堡城廓。正統十年(1446)巡撫馬恭以加強衛戍,置波羅堡。
明成化十一年(1457)、堡內增擴了規模,此次把城東火神廟列入範圍之內,成為一個軍事上的極衝要塞。而在這次築城,採用的是粘性膠土築板,不十分牢固。後經幾次戰爭,不久摧垮了。
2、明天順六年(1462),蒙古部落首領毛里孩,阿羅出率兵千餘騎,攻打波羅,明巡撫王越,遺都督僉事靖虜將軍許寧,及游擊孫鉞率兵抵禦,相持三日三夜,死傷慘重,蒙軍掠盡周邊百姓錢糧衣物,攻城不克自退北去。
附詩:
拂雲堆 李益
漢將新從塞外來,旌旗半上拂雲堆。
單于每近沙場獵,南望山陰哭始回。
出塞行 陳佑
無定河邊暮笛聲,赫連台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里,一夕秋風白髮生。
明成化;(1476)12年乙丑十一月,波羅堡異象殞星兩顆,大如轆軸,一墜樊家河莊、一墜本堡,火光燭天。
3、明正德四年(1502),河套蒙古部落首領小王子,率兵攻打波羅,明韓家山總兵吳江率軍增援:“韓家山在今波羅鎮高家溝村,公路上畔有原韓家寨,現叫王埋墓圪堵。”這次戰鬥相持半月之久。總兵吳江與把總陶輔相處不和戰時接應不上。陶輔為先鋒,被寇重圍數重,陶輔死難,還有榆林衛百戶野天爵,這次戰鬥中殉難。城未攻破,而民眾遭受重大災害。
4、明嘉靖13年(1534)三月乙、酉,吉囊犯響水、波羅參將任傑擊敗,波羅堡祈保平安
5、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領,俺答率騎千餘進犯波羅。明都督御史王以期率部與蒙軍在無定河岸對陣,雙方激戰32天,始終不決勝負。一時戒備忽略,蒙軍夜間偷渡無定河,搶占城西接引寺燒了石佛廟的建築物毀了塑像,終因王以期指揮有方,頑強抵抗,民眾配合,取得勝利,擊退俺答,王以期戰後整修了戰爭的創傷。
於嘉靖34年{1555)波羅堡內建二樓,鋪面十座,並在三官樓南20餘米處,街中修建石牌坊一座,以表戰功。牌坊全為石質,高約八米,四根方形石柱,支架頂石,寬長10米左右,用整塊石料鑿就,每根都在一噸以上,石柱外嵌鐵箍,以防碎裂,牌樓頂刻飛檐,人物圖案清晰可觀,工藝精巧,工程宏大,風格別致為古城一景。
(我為了說明當時波羅堡的所處實況,故附前人有關這方面的詩加在本文中間,以供讀者參閱。)
登長城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天長慘。
無風沙自驚,當今聖天子,不戰四裔平。
長城 唐於賁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築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殭屍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成塵,冤名不入土。
6、明隆慶五年(1571),延綏巡撫郜光先,修復戰爭創傷。重修保寧堡至波羅,十五公里的長城。牆用膠土築成,高度,厚度隨地形不同而築,城牆高10—12米,底寬18—22米,墩台用大型條石鋪底,膠土築墩心,大磚砌表,十分堅固,但因年代久遠,風沙侵蝕,飛沙掩埋和人為破壞現只看出地形,建築物無存。
明萬曆元年(1573)設波羅守備。
明萬曆六年(1578)守備延綏波羅堡都指揮僉事進士李鳴鳳重修波羅堡,加固城牆,改用磚石堆砌,以白土灰勾縫蓋頂,周圍總長二里二百七十步,(面積193366.9平方米)城依山傍水而立。這次將東邊:“外老城”縮回2百多米。並開四門:東曰“凝紫”南曰“重光”、小西門曰“通順”北門(大西門)曰,“風翥”。
7、明萬曆三十年(1602)河套部落首領猛克什力又犯響水,波羅堡,由巡撫劉敏寬擊敗,猛克什力退去。
回樂峰前沙是雪,
受降城上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8、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猛克什力犯懷遠堡,劉敏寬率軍,與參政陳長祚,規劃機宜。在波羅堡西十公里的馬鞍山進行三次決鬥均獲取勝利,(現波羅鎮管斬賊關村)有詩兩首詩獎三捷功績。
甲:
參政陳長祚,軍威壯此關。
歡聲騰士卒,勇氣震山河。
一雪當年恥。姑抒數載患。
策勛三捷著,青史記班班。
乙:
慷慨陳參政,前朝此駐軍。
十年勞戰伐,三捷重勛名。
古戎人長往,鞍山草疑兵。
關門今寂寞,猶想舊弓旌。
馬鞍山是在群山嶺中,僅通一道窄溝,因山巒宏闊,巍峨,呈馬鞍形,地形勢險要,設伏殲敵的一道有利關卡。地處無定河支流,大川溝上游,現當地人叫“斬賊關”。相傳在明天啟年間(1621—1627)河套人大肆擾邊,都督杜宏域,隨大將軍劉敏寬,參政陳長祚西徵到此,因山設伏,三戰三捷,斬敵有功。奏報朝延頒金幣之賜,天啟三年,都指揮趙濟美奉詔,建關王廟,(武安王祠)有碑存廟院。
9、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河套人猛克什力和沙計,擁兵數千再次攻打波羅,當時把城圍得水泄不通,時達28天,城裡糧食早已用盡,餓死的人數以百計,但因軍民同心,眾志成城,毫不妥協,拚死守御,又得延綏總兵張承蔭率軍來救,將蒙軍擊敗,保衛了波羅堡城內民眾未受破城之苦。
10、明萬曆四十年(1612),沙計又來黷武,占了西門灘,大肆糟踏老百姓,搶劫衣物錢糧,焚燒建築物。又一次的劫難降臨到波羅人民的頭上,恰在這時張承蔭又率兵解救。把沙計趕殺,退到響水附近,斬首七百餘級,奪回了被搶去大量物資。
附唐李适詩:
地限驕南牧,天臨餞北征。
解衣延寵命,橫劍總威名。
豹略恭宸旨,雄文勛睿情。
坐觀膜拜八,朝夕受降城。
11、明崇禎八年(1635)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各地,回兵懷遠駐兵在無定河,整頓士卒暫息波羅堡。而陝西巡撫洪承疇檄延綏東路副兵總曹文詔會師征討。跟蹤而至。文詔從子變蛟統銳師,夜過五峪,自成伏險,以誘,文詔擊敗後。進至波羅,變蛟統師前行,文詔殿後,義軍從中突起截官兵為二。在西門灘展開了一場激戰,當時官兵勢眾,義軍勢單,使闖王很快就陷入險境,雙方短兵相接,刀矛相擊,苦戰五晝夜,形勢對義軍不利。儘管波羅老百姓全力支援義軍,給糧送草,和補助兵員,但官兵越圍越厚,義軍不得已且戰且退,慢慢向西而去。直至甘肅的三水縣之湫頭源,變蛟敗走,文詔,與過天星,亂世王,自成力戰,曹文詔無援兵,兵敗自刎而死。而這一場打的很慘酷,兵燹之禍留給波羅人民。
12、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破長安,建立大順政權,為了擴大根據地,迅速推翻明王潮奪取政權,他派侄子李過和大將高一功,率兵攻打榆林,得勝取鹽州經波羅時,李過駐紮西門灘,專給波羅接引寺專獻大順銅錢一千吊,修建被戰爭破壞的接引寺,並立碑一座,高一丈三尺,寬三尺,厚一尺,還請了高手石匠鑿一通靈河龜坐,刻二龍戲珠等圖案,民眾譽為:“闖王碑”。碑文記述闖王出身經歷,碑坐現在存接引寺石佛廟門口這也是波羅確存古蹟之一。
四、明代波羅寺廟塔建設的特點
波羅二字,來至佛教經典,故波羅有寺廟文化的獨特性,於中國固有的道教,儒學結合,所以波羅堡寺廟顯然更具特色,分述如下:
1、波羅寺即現睡佛洞為原大佛寺,傳說建在北魏時,現有史資料可考,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和萬曆年重修,現有石窯三穴,坐東向西一窟敝宏寬大,有石級通洞頂,謂“天門”,還有地穴。殿內後窟,有鐵佛一尊,身長一丈余,寬有80公分,左臂直伸,右臂支額,面對環立十二尊泥塑羅漢表示釋迦牟尼涅盤於安羅樹下,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鑄造渾樸精緻,充分體現明代鑄造雕刻技術的高度,前石窟石柱塑四大天王。天門頂上修一座藥王廟,藥王手擘銀針與一條神龍治病,藝術精勘,可稱一絕。城牆靠寺院上建一座三義廟,增添了大佛寺的配景,(三義廟為劉備、關羽、張飛、三義塑像)。原方園信徒常來敬香,給睡佛爺蓋花被子,我小時見過此景,具說讓討飯人偷去了,我們小時結拜年香就去三義廟。
2、波羅寺塔,建在睡佛寺石窟上方,為明代成化癸已年,(1475)善士張傑所修。塔身呈平面八角形,重檐九層。磚質結構,白灰堆砌,距今五百一十多年。仍巍然凌雲,登塔嘹望,群山環抱,北瞰無定河,粼光閃閃,寺塔倒映水中,西連村舍,縷縷炊煙,別具風光。
3、祖師廟,建城西侖房梁大西門上方,是明代所建廟院宏大,有正殿,偏殿,戲台,鐵旗桿,石獅子,塑像祖師爺,是朔方一絕,顯示波羅堡佛道合一的象徵。
4、文廟,建在參將署院內,又在街中間三官閣上,背向南,面向北,坐在樓上的文昌閣,文昌爺巡視波羅街中一切,商行店鋪,行人商旅,都要尊守禮義,敬重儒教,比如街中有幾處字紙樓、行人把揀的破碎紙寫上字的,統入“字紙樓”表示尊重孔子。我小時波羅街中還有二個磚砌“字紙樓”。
5、清泉寺,城西隔溝鴉窩畔腦畔樑上,稱號房梁是宋元屯兵營房。原為“殿傑風雲山”。樑上曾建清泉寺,通常人們叫老佛寺梁。系元代的建築物,寺內傳說鑿有一眼“前世井”很吸引眾多香客遊人,照自己的前身和後身的轉向。有一位縣太爺知道了情況,前來照“自己”誰知井內出現了一頭沒尾巴驢,縣太爺氣炸了,叫人填了井,從此縣太爺和井都不存在了。
據明萬曆年間,寺內的主持華和尚坐化於此,得道升天,後來在廟西邊山上,修坐喇嘛塔把他痙葬於那裡(現存塔身)。清康熙年間有僧眾達300餘人。
清泉寺取名來歷,據考在寺的左下方有一清澈的泉水,質甘甜美味,冬暖夏涼,吃了能潤膚增白。我小時候,熬洋菸的人都去新時溝提水,具說熬出的鴉片煙,多出份量,又好抽。現清泉在,地名叫新時溝。
6、接引寺:歷經淪桑,幾度破壞,追古朔今,有幾個段落:根據歷史記述佛教從西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據橫山北魏至隨唐石窟考察中,榆林日報1998年11月26日第三版,張鍾權寫“北大教授靳之林,在陝北發現一批北朝石窟造像一文中精闢指出,陝北北朝石窟有兩條走向,北線主要分布在陝北北部,由古涼州(甘肅)武威經陝北北部吳旗、安塞、橫山通往平城(山西)大同的古道附近,這條古道西通西域,向東北可達大同雲崗石窟,及遼西遼東大致沿長城”波羅與長城隔河相望,波羅堡睡佛洞與接引寺站佛,確認在這一時期,石窟是佛教文化的一項重要建築。由唐代智遠,不空三藏倡建,雕鑿已具規模,五代時動亂後周的周世榮(柴榮)滅佛,波羅寺院同樣被破毀。沿隔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建大宋,又興提倡敬神禮佛。地方上的信徒再加修茸,到了宋太祖壬申五年,長安興教寺又來一個長遠和尚,從西京來專門贈《大藏經》六十五卷,保存數百年,延到清同治七年,回民造反大火焚燒。北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主景宗趙元昊改稱為天授禮法延祚皇帝,占據夏州西夏整個地盤。
元昊先世党項羌族人,系西藏高原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恐吐蕃威逼輾轉北遷。到陝北夏鹽諸州定居建立統萬城。元昊按地理形勢,控險扼要,將軍營札在波羅堡無定河岸邊。由於石佛廟寬敝乾淨,建築宏偉一度成為他的行宮,重守屯兵駐紮。接引寺自然加強保護,元昊出師遠征,為了祈求得勝,常來接引寺降香許願。保佑其奏凱而歸,年年二月二日親自前來謁廟降香許願,元昊把佛教定為國教。接引寺這一佛教聖地,凡官吏兵民孟朔日都來求福祈禱。
到了公元1094年,宋仁宗皇佑庚寅元年元昊被創病逝。他的兒子諒祚承襲王位,尊父囑咐,前來石佛廟敬供還願。他理朝八九年中雖經戎馬倥傯,沒有辜負父親囑咐,還每年到接引寺沐浴敬香。同時獻上活字木板印刷的西夏文《華嚴經》一部43冊,以及宋朝發行“太平通寶”鐵錢200多吊作為香火之資。宋熙寧甲寅七年,西夏傳到仁宗皇帝,叫仁孝,仍尊祖規,從興慶京都前來接引寺敬香,專賜龍虎旗5根,高插廟門。給廟增添了光彩。
南宋高宗辛亥紹興元年之時,金與西夏宋三方互戰,你來我往,形成拉據狀態,接引寺陷入兵燹之災,自然受到破壞。
到了明朝永樂丁亥五年(1407)山西五台來了一位和尚,用廟內積攢布施主持復修,接引寺又有起色,但明朝多次戰爭,破而修,修而破延至清朝康熙年間,相傳康熙辛酉二十年清聖祖玄燁皇帝御架親征準噶爾,打從榆林西進順著三馬路往寧夏,繞道波羅在大佛寺駐蹕,瞻仰石佛像,敬香祈禱.還特意親筆題書:重賜名波羅“接引寺”牌匾,高掛在廟門之上,乾隆丙寅十一年清高宗弘曆,特賜給書楠大匾額一塊上寫:“慈悲千古”四個金色大字,高懸於廟門,熠熠生輝。清嘉慶十年,仁宗皇帝又欽御用的紅綢子扯檐一塊,一丈八尺、寬二尺八寸,上書:“奇佛一座、萬古留傅”八字,紅彤彤地與廟宇相輝相映。格外出色,在1984年重修接引寺時,抱地基時挖出殘碑,原碑文中記:除唐創建以外,至五台山僧人始來,共用錢糧500多石,會首白XX班你爺陳明立丹青人,王一成。四鄉捐款者,李祥楊等。落款明永樂丁亥五年四月穀雨陽春日。波羅堡與接引寺於1992年4月20日批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庠生曹三德為波羅堡與接引寺題二首附下:
(—)
地名梵語說波羅,想是如來自此過。
接引寺前思憧幡,彌陀座上念彌陀。
蓮生缽內真誠少,沙數恆河愧硒多。
也有昌黎曾辟此,佛門廣大不窮何。
(二)接引寺
獨立危檐想出塵,金身丈六恐非真。
袈裟不解無言旨,鍾罄難傳通化神。
足抵恆河沙萬里,頂盤雉堞口千唇。
苦僧入定誰覺引,凝煞看經念佛人。
7、老爺廟是堡城內最為規劃得體完整,面積很大,寬敝方正,正殿宏大,坐東向西,有卷棚,棚寬大兩旁立二鐵鑄仙鶴,高二米,寬一米多,技藝精勘,左右兩肩有陪殿。正殿下兩廂對立廟神,院中左右石台上置一對石獅,高大雄偉。下院相對建鐘鼓樓為亭遊人可坐亭乘涼。再下院相對禪房數間,供和尚居住。
院下中建一木質戲台一座,很是講究,坐西面向正殿,用12根大粗木柱支撐戲台,台的下部空廣寬闊,可容儲物,作為堡內,儲存正月十五日元霄節鬧紅火,點排燈的大木質燈架、燈框、燈柱:(每根長10餘米)幾十根,裝沙燈扇框,木櫃等,還存明清留下鐵炮等武器。最引人注目,設計精緻優美、高雅壯觀、屋頂琉璃瓦、台內外檐柱,全用木雕彩繪。戲台高院基五尺以上,場地很寬,可容數千人看戲,互不阻視線。戲台南北兩側設二門,供人通行,二門外又一院門前設台階,建兩高大門房,內塑兩匹高頭大馬,周倉關平牽引,以壯廟威。院中左右一對鐵旗桿,底座為鐵獅子。高六七米,重量達一噸以上。出院又大門,外人稱老爺廟台了。下現的住戶康家四合院了。
老爺廟塑像一流,觀賞者無不稱讚,屬寺廟文化的上乘,為陝北地區的珍品,正殿內外堂壁繪畫三國演義情節。廟內常住和尚近10人,維持寺廟保衛清潔衛生。早晚香火。接待香客。
和尚在波羅城外閆家梁溝種善士地,西門灘外有和尚菜園子。和尚水井,從事農業渡日。民國年和尚數人,主持劉四娃、潘和尚,爛眼畔王和尚、馮悟乘、白付來、白喜高等人。常年給方園民眾做道場。每年正月間搞迎喜神,送瘟神,特別五月端午節身披袈裟,手執神器,佛教音樂用具小鼓、笛子、笙管,兩個小和尚抬的一個斗插香,進市內逐戶念經消災免難,老百姓給和尚斗內填米,給端午粽子食品等物,小娃娃帶花繩放在斗里,拿去焚燒除災。街中立一桿,超度免疫免難。招魂桿。根據縣誌記武廟規模唯波羅堡建築宏大雄偉。
老爺廟內北側,建財神廟,塑像優美可觀,特別市內商號置整齊的供桌上,擺發光的金渡香爐燈具,每年波羅商號供品豐富,七月二十二是財神聖誕節,送的月餅向鍋盔大、西瓜、桃梨果棗葡萄等鮮美食品。保佑一年財源大發。老爺廟內南側是三清殿,供儒釋道三大教主。
8、馬王廟,建在參將署南側,場地寬敞,平時操兵練將,跑馬,召開重大集會之地,民國年間胡五改成戲台,1950年鎮壓反革命時,在此地鎮壓一貫道首趙志仁、萬斗鵬二人。
9、街中東西二樓,北為玉帝樓,南為三官樓,中街指月庵玉帝樓下有一座木牌坊,三斗五升,雕刻細緻街中一景。指月庵是大清波羅人:“胡傻子”(胡茂禎)當了兩廣總督回家修建完成他失時的諾言,街前塑三大古佛十八羅漢,背麵塑倒坐關帝聖君,湖廣提督胡茂禎附詩一首:
建修何時指何年,庵正成時月正園。
間有野僧敲洞口,奚容俗客話門前。
別開生面非真我。忘卻機心即是禪。
聽罷鐘聲聽子曰,青雲還在鬥牛邊。
(內有學舍)通官井溝鋪石階為“奔月梯”。
城東南角建魁星樓,樓起三層,頂層塑魁星踢斗,形像獨特,登樓南望清水墩,東照火神廟小墩梁。是一奇樓。
10、城隍廟,又是城內第二大廟,建在小西門旁邊。分前後兩殿,前殿塑城隍爺,判官二鬼,後殿塑城隍爺夫婦二人坐像。前大殿南角靠窗塑一尊地房爺,頭帶氈帽,站像腳釘鐵釘,傳說地房爺好吃煙,拿人給燒的紙錢晚上出來買煙,久之被人發現地房爺騙人,用鐵釘釘死,再不出來買煙了,我小時去城隍廟敬神時,先給地房爺燒白紙燒潮煙,求地房爺傳話。院內有鐘鼓樓,戲台,一對鐵旗桿。城隍廟下方,靠城牆跟底,有座土地廟,坐在城牆底,城內最大的排洪洞上,排洪洞長20—30米,用大石砌洞,城牆坐在上面。廟內塑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二人,窯存在。
11、城內明代建有望胡台,在城內西北邊之處,顧名思意,是戰爭設定的嘹望哨所,望胡,既元朝後裔韃靼民族的一種蔑稱。原為三層一座土木建築樓。是明代成化六年,大將軍朱祥路過這裡時,要去三邊布防,夜宿波羅時,恰巧這晚套人(蒙古)夜襲波羅不期而遇,被他引軍殺退,保住了波羅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到大損失。後來為了加強警戒,便於嘹望起見,利用城北地形偏高,築一高樓守望,利於軍事需要。尤其對邊牆外烏審旗南下,無定河渡口,波羅所處地形十分險要。故朱祥奏明當時的朱見琛皇帝,在這裡和定邊,靖邊設定三營堡,以便相互接應,後人有詩一首:
望胡台上望胡人,胡去台空跡尚真。
自是當年防戰伐,且看今日靜煙塵。
窗開八角風穿頂,柳綻千條鳥喚春。
觸景頗同今昔感,空留明月認前身。
是的,如今樓台無憑,早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的祖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多么需要和睦相處,罷兵息事,沒有爭鬥,沒有刀兵。要的是柳綻千條、鳥語花香、心情開朗。12億人民團結起來,建設我們祖國,為各族人民美好構想創立未來。小康生活。讓古城的明月認得它的前身,作為歷史的見證。歡迎各地朋友們來波羅這個有歷史見證的地方旅遊吧,(望胡台後人叫臥虎台)。
12、鐘樓,建在東城牆上,曾挺立一個八角亭,亭內懸掛一口大鐵鐘,鐘的造形優美,鐘的直徑約1.5米。高約二米多,重量一噸以上。下面各角鑄八卦圖案,顯得十分古樸美觀,擊鐘聲音宏亮,動人心弦,能使人情緒昴燃,周圍幾十里方園清晰入耳。表明波羅已發生緊急事情。確為波羅的一件寶物。是昔日邊戎兵丁傳達命令和信息工具,士兵們以鐘聲為令,遇有緊急匪擾,特殊事情,擊鐘警戒市民,動員城中百姓,拿起武器,扛刀、錨、矛等,關閉城門上城自衛。古有詩吟泳附下:
鐘聲一百八十園,不是豐山不是禪。
吼若蒲牢鳴巨壑,崇依雉堞勢高懸乙
清晨喚醒名利客,薄暮喧歸渡口船。
朝朝暮暮常送響,教人無限應悽然。
五、清朝入關波羅城兩大戰役、兵營設定
1、清順治二年(1645)北夷未至,烽火又起,清兵入關。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大將高一功拒清兵於常樂堡不敵敗走響水,清部將姜壤於正月十四日追至波羅堡,高一功憑險拒守,清大隊人馬跟到西門灘,雙方展開激烈酣斗。激戰十三天,民眾於義軍全力以赴,但終因寡不敵眾。只好於次日雞叫時,打開南門,摻傷扶老,散歸南山各地,暫時隱蔽,以圖東山再起,而高一功單身獨騎落荒而去,尋找闖王,清兵入城大肆洗劫,這一次給波羅人造成及大的損失。
2、清順治十年(1653)延綏中協副總兵(從二品)自鎮移駐波羅堡,轄管、綏德、常樂、響水、懷遠、保寧、魚河、歸德、清水、威武、清平等10營堡。
3、康熙二年(1663)設懷遠、波羅、響水、清威等堡守備。
4、康熙八年(1669)清定鎮標三營制。兵制延綏各衛設官編士,自明洪武初,兵員來自投誠歸附者,擊敗收集者,有本地選充者,有別籍編拔者。又有一種為“賴字號”軍,天順初陝西參將李源清出衛各處,遠年無勾之軍,悉發榆林衛編伍,謂之老軍。又成化12年(1458)巡撫餘子俊奏設冬軍。綏德衛12隊,共644名,延安衛19隊,共953名。每年10月初一,到邊備冬,次年三月初一疏放農作。嘉靖24年(1545)巡撫張XX題留本衛操練,以備征戰,謂之屯軍。今之所存大抵屯軍居多,總之邊兵皆世充伍,故驍勇強壯,遇敵爭先,古稱最勁焉迄。國朝昇平日久,屢經裁汰,惟波羅一營尚存其舊。其餘營堡止存守兵而已。明制波羅營設軍丁,並瞭望軍共828名,設馬兵200名,步兵259名,守步200名,共659名,後復裁汰尚存651名,改營制設馬步戰守兵員435名,其它各堡懷遠堡原設軍丁,並守望瞭兵786名,響水營原設守望瞭軍丁786名,威武原設各軍640名,清平營原設各軍2224名,清初裁減之後瞭望軍,懷遠營尚存兵110名,後存90名,又改76名。響水營尚存守兵100名,後存80名,改營為泛額設45名。威武存守兵50名、存40名。道光元年改設營制官兵俱裁,清平營尚存守兵100名,後存80名,改營制為泛額設23名。
5、大清康熙十三(1674)清平堡周世民不堪官府壓榨,串通定邊副將朱龍,李自成舊將賀桓等。朱龍本是吳三桂的同鄉,曾在吳的手下乾過事,吳三桂叛清傳檄倡亂,朱龍就遙為聲援。自己兵力太少,給周世民白銀三千兩,招軍;今子洲西川周家儉一帶,利用饑民,造冊登記,聚眾萬人。與朱龍合併,攻占綏德後。又分兵北上進犯榆林,榆林城內軍民固守,三個月沒有攻破,周放棄攻占榆林。轉向神木進逼,神木孫崇雅內應,開城迎接朱龍。周世民清康熙十五年元月,清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援榆,並會同楊宗道進剿。朱龍兵敗逃走,被寧夏提督總兵擒拿于波羅沙澗海子(波羅鎮無定河北,楊沙畔後溝,沙界溝)。朱龍及其兒子,朱應元、朱應魁斬首榆林。周世民死於亂軍之中。波羅堡康熙十四年(1674)3月,延綏總兵許占魁繳波羅副將張國彥固守波羅,拒賊東出。朱龍畏張國彥軍威,悉眾赴波、波羅城陷,張國彥戰死。張國彥字、翼公,武進士。延綏中協波羅副總兵張國彥。寫有一首詩,榆林譚石舟使君招飲。附下:
獐河此去向城偏,萬堞連連鎮朔邊。
峽水元來流絕地,花宮直欲逼諸天。
可憐平夏英雄盡,遺恨陽周涕泗連。
酒後悲歌君自怨,追隨應有仲宣篇。
康熙皇帝來榆時,御書“兩守弧城,千秋忠勇”就是對榆林,抵抗李過和周世民朱龍兩次攻打榆林的讚譽。
自朱龍周世民判亂以後,近二百餘年再沒有發生大戰亂,給波羅人民讓出很長一段的時間,過上安靜太平生活,養民生息,出現富庶繁榮的太平景象,清庭邊防兵員,裁而又裁,減而又減,所為守邊口塘泛、坐堡守城者不過寥寥數人。而地方日以寧謐,奸匪日以無聞,益以見盛朝之聲教。暨訖中外,豈尚德輝,而不尚武備耶。
6、清雍正三年(1725)波羅又設州同(從六品官)。
7、清雍正九年(1731)裁沿邊衛堡,以懷、波響、威、清五堡,置懷遠縣,隸屬榆林府,廢波羅州同威武巡檢。
8、清乾隆32年(1767)懷遠知縣胡紹租,請帑3萬兩白銀,重修波羅、響水兩堡城垣,鑿築經營煥一新。
9、波羅堡城牆:城牆是原始戰備的主體設施建築工程。波羅城牆大半建在岩石基礎上,少部牆基(東南和正南)為硬黃土,城頭表面用三合土地夯實,厚30公分。外牆皆用大型條石坐底,大城磚砌。白灰泥漿砌築。城牆高六七米。城開四門,即東西南北。南門與東門,設兩套門,城門使用硬木包裝鐵皮,大鐵鉚釘實排,結實耐用。城頭上每隔五六十米建有守兵住所。平時為兵營,戰時為戰地崗哨。四大城門上建有較大駐軍樓閣為指揮所。城牆設有城墩箭口,箭墩之間設炮眼,遇戰時晚上放火燈樓。也叫火繡球。(用鐵編箍,使炭燃燒照明)。城牆壁西、外城腳下方,築有炮台一段長約100餘米,炮台用長條石砌築。台高三米左右,寬七八米,台面三合土夯實,起到一級防護城作用。此段城牆具傳說是富平匠人,修築質量很堅固。現留殘跡,改為通古城車輛必徑之路。
10、衙署建築:乾隆58年(1793),裁波羅副總兵為參將,(懷遠、響水為守備都司)三品官。參將府在城東北山上平展處,占地有20餘畝,是歷代軍事統治者行施權力指揮戰爭的官署重地,里建有長官住處,有警衛兵營,設大堂、二堂、伙房,有練兵場地,有高大的衙門牌面,二堂內檁下明確標示著:“延綏中協參將衙門”的字樣。
城東鐘樓山,城牆下方建守備衙門,有磚窯數孔,是城內守備官行施權力的地方。
11、糧食彈藥庫:城內西北城牆內側大西門上方,有倉房梁、建窯數孔,寬大敝匹,白灰灌漿,基坐堅固,方型倉庫,地高通風,建坐岩上,保持乾燥,是兵營儲備糧草的要地,駐軍防守,封閉嚴密,專人負責管理。
彈藥槍枝庫:庫址北城睡佛洞院內,鑿石窟數穴,儲軍需武器彈藥,波羅中協參將署、軍需裝備從西安補給運回,武器彈藥常備不斷。充實軍事武裝,以利防守的軍火庫,建在明清時間,存火藥分圓顆粉面兩種黑色都用油樓裝。軍械有九決里,人抬火炮,狗娃炮,五指梅,裝彈有鉛丸,碎石鐵渣,抗日戰爭時胡五駐波羅,來了綏德人能下陰,三人,游睡佛洞,吸紙菸頭不滅掉進洞內引起地下火藥燃著,爆炸洞南數孔石穴震天價響,石飛無定河南北兩岸,噸重石塊飛到楊沙畔灘,三個遊人炸的不見人影,只拾些飛濺的碎肉泥,飛石碰破當時附近居住民屋數間,城內民屋的門窗震落地下,幾十里遠村莊聞聲,驚動,原來庫內火藥胡五把多數運出城外火神廟存放。窟內只存散失部分。有人估計如全部火藥在內,波羅城全能毀掉,當天風是南風,如是北風波羅城損失更大。波羅鐵炮軍械等物全部抗日時胡五毀制軍用大刀馬掌修械之用。我聽薛應華老者說民國亂陣時,他和白海山20餘後生,插血為盟發誓暫存清末的軍用物資於睡佛洞內密封一穴,火藥庫暴炸全毀。
12、城外清水墩、小墩梁是兩座烽火台,戰時配合守城防備,作第一戰場使用。情況緊張時住兵把守,如南清水墩,墩底有挖開一孔大土窯寬敝很大,戰時住兵,47年國民黨軍隊派我們民工挖過,我去過此地。
13、南門外設教場灘,有點將台,教場靠南有個大型靶牆,磚石堆砌,平時操練兵丁,射箭打靶,演習陣法。建座磚石寬大的點將台,供長官點名閱兵之用。
14、城內一口水井,叫官井,是軍營遇戰時,城外不能取水,供軍民用水,免遭缺水之苦,加強守城信心,官井在西城石山下坑底,一塊平坦之地,有水地園子幾畝,用稱桿打水種菜,供城內軍民吃菜之地,原來地主是前清張號爺家的地。張號爺在前清營伍作事是個傳令士卒。號房梁城外隔溝西山上,原有營房明清屯兵之地方。現新時溝樑上。
15、驛站:驛站是為當時最高統治者專設,傳送文書,下達命令的信息工具。舊縣誌記:“懷邑邊驛,東至山西大同以達京都。西由寧夏甘肅固原安西通於,準噶爾。貢道差使往來本章,文告絡繹,最為衝要。舊每40里或50里,置一馬棚,馬不下四五十匹。更於每20里置歇濟馬10匹,以至20里不等,名曰“腰站”,俱城堡聽員經管,雍正九年改歸知縣經管。響水“正站”,馬30匹,十年添馬10匹,波羅“腰站”,馬17匹,十年添馬5匹,劉家窪“正站”馬30匹,十年添馬10匹。蘆溝“腰站”,馬17匹,十年添馬5匹,黑河“腰站”馬17匹,十年添馬5匹。
自乾隆元年,興撤“腰站”,盡裁大棚馬,亦減少縣驛。止存大棚六所。一日縣城站,東50里波羅站,又東曰響水站,又西40里劉家窪站,又西40里蘆溝兒站,又西出口外40里曰黑河子站,每棚僅存馬10餘匹,以至20匹。共馬115匹。內老塘馬50匹,每馬日支工料銀6分4厘,外備銀一厘四毫一絲九忽,3纖6塵5漠一渺,又新塘馬35匹,每日支草料6分4厘,加增銀2分1厘。外備銀5厘5毫5絲,又將軍需驢頭,二驢易一馬,共25匹,每馬日支工料6分4厘。加增銀2分1厘,外備銀5厘5毫,共餵馬的馬夫57名,每名日支食銀3分。驛站一切銀兩向無額驛站,而地丁不敷留支。乾隆44年以前俱在驛道庫內清領。惟驢易工料銀兩在藩司庫清領。乾隆45年均改在臬司清領、嘉慶六年改在藩司庫清領,統於年底按日報銷。夫以一縣之馬東接榆林之歸德驛,西接靖邊之石渡驛,綿亘幾300里,脫經理,稍有不周,將見草料扣,短吊飲非時,鞍屜不備,寒暑失護奔驟後之失理,驗病醫藥之不能,先時驛務幾何,其不廢弛也,至於小而日逐飛遞公文,時刻有限,大而應付。欽貢使措辦侖猝使,非司驛者平日悉心籌畫,緩急預備,臨事親身料理,輕重得宜,而欲其不誤事,不忤人也得乎。 由此而知清時邊驛之重要,波羅堡轄大邊,恆長35里,另47步,墩台35座,又設參將署,守備衙門,信息為更須要,如清時波羅去西安領取響銀需18馬站,張號爺說他們去西安領響,皇帝特賜波羅營兵丁穿黃馬掛,顯的比別處兵丁威武。
縣誌記從響水、波羅、懷遠、劉家窪、蘆溝、黑河塘六站,設塘馬126匹,歲支庫銀4863兩,雍正改舊知縣管理,專司遞送往來公文。民國元年裁,改郵政,較前省多了。
六、清政府採取柔邊策略
我們橫山縣原為懷遠縣,我想橫山縣地接內蒙,歷史上常起民族糾風,設定縣制為名定“懷遠”二字可想而知,要使邊民平安過渡,就要有長遠辦法才能使周邊民族安定“懷柔邊遠”四字方針,是清政府的一大貢獻,如舊縣誌(曹穎僧寫),志記如下:邊外50里,原為中國禁留之地。
康熙21年見勒達爾,奏乞近邊40里之外,準其遊牧。36年見勒松拉普奏靖,準與內地民人合夥種地,開邊由此始矣。58年貝勒達錫卜坦請定地界,命侍郎拉都渾踏勘,即於50里界內,有沙者,以30里立界,無沙者以20里立界,界內之地準民租種。每牛一犋準蒙古收繳粟一石,草四束,折銀五錢四分,至雍正八年,經理藩院尚書特古忒奏:50里禁留之地,何得蒙古收租,議令繳糧草,歸地方官儲侖。10年鄂爾多斯荒歉,準蒙古收取租銀。乾隆元年和碩親王議準,總兵米國正修奏,蒙古情顧招民人,越界種地。收租取利者聽其自便。從此內地民人,以口外種地為恆產,蒙古亦資地租為瞻養。
乾隆8年命總督公閣部堂慶,兵部尚書班第,臨邊議定永遠章程。無論界內界外,俱以舊年種熟之地為界,任民耕種,界內者照舊租不加。其界外者每牛犋,除舊租米子一石。銀一兩之外,(按上雲租銀五錢四分,此雲銀一兩,以元年例取利者聽其自便也。)再加糜子五斗,銀五錢,其地界安設標記,翮後如民人越界耕地,蒙古私自勾引越界墾者,應先查禁、設神木理事、同知一員、專司稽查。牛犋及一切鬥毆,逃盜雀爭等事,同夷漢部郎輪流巡查,就近辦理完結。其命盜重案,則令部郎會同巡道,仍照舊例辦理。又每堡各設總甲一名,牌頭四名,令其時稽查,稟報一切事件。由是而事,有專責,中外民人無紛更滋擾之患矣。道光十七年,於牌界以內地,報招民人租種,每犋,每年租銀五錢,糜子五斗,蕕利更多,蒙漢兩益。如有負租者,官為嚴追,有剝盤蒙古者,援遠年債務,一本一利之例,速為判結,則相安無事,可享其利也。按邊外有所謂伙盤者,民人出口種地,定例春出冬歸(先議秋歸,後議冬歸),暫時伙盤聚居,故地名如向內地之村莊也。有所謂黑界者,定例50里立界,壘築石堆以限之。謂之黑界。言不耕之地,其色黑也,又謂之牌,以每堆編號誌地。蒙員收掌,查界則植桿掛之也。
清康熙皇帝,可稱為中國歷代帝王中一代聖君。開邊政策實施以後,蒙漢人民互相有利,減少邊民衝突,平息民族矛盾,戰爭災害自然消除,同時增進邊界民人往來,展開,集市貿易,農牧產品交流兌換。互通有無,雙方有利,加強蒙漢人民友誼,此時出現了大量的精通蒙漢語言熟悉兩族人民風俗邊客往來交遞。為跑邊的專門職業。邦邊界種地者這些人更多。像波羅鎮、九台村(現有八台界、四台灣都是長城的墩台之處),如肖錦如祖父肖登魁,從小跪蒙地,會說蒙話,懂蒙人規矩,禮義等蒙古風俗,從趕毛驢,販瓷販香,發展成拉駱駝,南運百貨,北運麻子、鹽鹼,到波羅為站取利。後來在波羅城當了南油房的東家。如波羅鎮沙界溝村,馬尚忠老邊客,我小時常住我家,他春天把河南的農產品,米、豆、瓜、果、紅棗,商號內取茶貨布到蒙地,冬天把蒙地肥綿羊、山羊羯子趕回波羅堡銷售,又帶來蒙古人的酥油、奶渣、奶皮、牛羊油、,乾羊牛肉到波羅,使波羅人享受蒙古人風味食品,又和波羅饃饃鋪約訂給蒙古人加工“糕酥”(用白麵皮包棗餡子的麵餅),蒙人過年待客之用。無定河以北跑邊的人很多。
舊縣誌懷遠全縣有969村,之內有口外217村,占有總村數24.4%。其中波羅堡總村數169村, 口外就有95村, 占總村數的56.2%,說明波羅堡這個地方特殊,和蒙地接近面廣擴,原波羅堡所轄北至烏審旗明水海子,納令河霍姚烏素,現榆林縣轄補浪河,紅石橋,把拉素鄉全境芹河鄉一部分,都是波羅堡管轄。解放前蒙人有時來長城以北,收場糧稅錢,如九台村肖錦如(現年60幾歲)說記得他小時蒙人來他家收稅,殺了一隻羊吃完走了。比如河北有好多村莊都和波羅鎮河南地名一樣,如雷梁、房梁、薛梁等,可見這些村莊的人是內地農產,種邊地落戶,故住地莊子叫原地名,如波羅鎮長城外楊窯子村楊姓,就是波羅城內楊貢爺的後人了。
七、波羅堡城外有名寺廟建築
1、大龍王廟也叫黑龍王,建立西門外南下方,現叫龍王廟灣,廟宇寬大,有戲台,廟內塑一尊黑龍王很威武,天旱時民眾祈雨許願,年年唱戲,曾記民國33年(1944)天旱無雨民眾著急,抬龍王爺祈雨,堡人梁升領頭,當雨師祈雨,幾天滴雨未下,人們都很灰氣,我那時14歲,招集了我的一些同年夥伴,照大人樣綁龍王樓子祈雨,大人用柳捎,木樓、木神牌位、木卦、敲鑼打鼓,有旗有傘喊號令,很有派頭。我用蒿草、板橙、貼紙神位也抬起板橙、抬樓子,引我的小兄弟,喊聲價天的開始祈雨,記得當時有劉外外(叫劉世賢,解放後參軍,打宜川陣亡,後來傳說投胎轉人,還回波羅城認原住地方。)韓五信、董還貴、曹海生、康思節(這幾人都70歲以上的人健在。)下午起動身抬上滿街跪,我是雨師(回廟樓子的活,實際雨師說話樓子左右前後移動表示神意。)用小木做卦,卜問指揮行動。真靈,我抬的樓子半天時間,下午西方黑雲密布,不到天黑,就開雷聲,千里閃電,一會大雨傾盆,雨下的滿街大流,晚上轉成普雨,久旱的禾苗,得了甘露,第二天一早,各類莊稼精神倍爭,煥發容顏,生長茂盛,人們歡天喜地說,娃娃們祈雨真心,感動天地,施雨普救萬民,我也很傲氣,自覺有功。晚上把我的神樓同樣和大人的樓子放進大龍王廟內。晚上回家安息。第二天早飯後到廟上,我們兩支樓子抬起奔向無定河示威游泳。樓子游到深處,(我們叫油鍋哨眼)這時梁升紅眼跑來抓我的頭,按往深處喝水。我見勢不妙,一個屈水蒙子攢進水裡搶出險境,梁升瞎心眼制服我。自覺沒有祈下雨叫娃娃們把功搶走了。
2、黑虎廟,城西新寺溝過去,一座山上,建黑虎靈官廟是明代建修。內塑靈官趙公明,身旁一隻黑虎很威風,進廟首先下你一跳,栩栩如真,廟座很高,人們叫黑虎廟窪,夏秋連陰雨時能收地軟菌生植物很好吃。即木耳雨後沃地生長,色青綠似木耳,拌上鮮豆腐,做餡,吃餃子,包子最美,該地生一種野生植物叫“摘蒙”的調食之花。七月開淡紫紅白色花。人採油炸調羹味辣香美。我小時和小男女夥伴同去刁:“摘蒙”。現該廟香火旺盛,每年說書唱戲。
3、堡城南五裏白連溝村的永福寺,傳說先有永福寺,後有波羅堡,大約廟建宋元時代,廟院正殿塑一尊彌勒古佛,穩健大方,笑容滿面,姿態活潑。有一付對聯:
大肚能容了劫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今古愁。
右殿建九天聖母娘娘,左殿建馬明王宮、北建土地廟,南建關帝聖君廟。中建衛陀,藥王等塑像。布局十分有序。底溝建五海龍王廟。相傳白蓮溝生長一棵白蓮樹,被“南蠻”人盜走了,破了風水,四面生沙,耕地淹埋,無地可種,人口疏流,明清時常住僧人,香火很旺,現存兩桶石碑,是大清康熙、雍正時立,碑文中寫有廟內主持和和尚,傅德、傅徼會首石生印,楊有智劉遷佐、張文智等人。捐布施波羅城各商號的名字,如波羅城四大當鋪名,天順當、永遠當、和合當、恆順當,商號有復興號、長興號、恆太館、義盛館等20幾家。廟院有會首石生印字魁吾,手植槐樹兩棵,已經300多年,樹大幾圍,現兩樹光樹皮生長,枝葉茂盛,花開雪白,結子生根。是波羅地方有生命力的活古蹟了。白蓮溝永福寺有19份半軍頭信士入會,(每份糧3.73石)上至無定河上游鮑渠塞城梁,下至爛泥灣駝雁溝村。河北沙澗海子,。可見地域之大,信士之廣,古剎名勝一時。我小時方園祈雨的老百姓,都到白蓮溝五海龍廟取神水。
我查橫山舊縣誌中著有懷德關在波羅堡南。我考白蓮溝地處波羅城正南,藏梁墕有一個叫磨旗墩的烽火墩,高出方園群山,海拔1500米以上。站在墩頂能直視方園幾十里。能看到榆林影形。隔溝有一山名曰大王山。墩前有一山名曰總兵官,墩底面積幾里的澗地,是天然草場,傳說當年的寸草灘。放馬的好地方,懷德關當年是否在這裡,是我的推測了。
4、堡南玉龍山法雲寺:五龍山原屬波羅堡營現殿市鄉。建在唐代,殿閣崢嶸,高接雲霄,古雷音寺。今昔香火旺盛,每年三月十八定期為會日,招來四方遊客前來敬香。清時有僧人名曰普慶,僑僧法雲寺,少年受戒,為人聰明機警,風儀雅度,凜然有儒者襟懷。其參禪禮璨清淨,訓徒悉本,釋教奧諦,寺禪宇殿,經營巍峨,為一方勝景。
5、清風寺波羅堡南原屬波羅堡管,黑木頭川,王樹卯溝後溝,塑無量祖師一尊,山高地險,解放前廟內常住“童真女”如尼姑不結婚。橫山縣養蜂能手王子和原為該廟善士,(道人)。婚煙法實行後與童真女結婚成家。後溝陳興莊有個叫陳老道,修廟化緣遍走四方,見人求錢,把自己的頭磕起一個圪塔,為修廟獻出自己生命。
6、寶山寺,建在波羅城東十里地,上泥灣,拐渠溝內、寺建唐代,寺院修建宏偉,香火旺盛,廟內有名人題匾等古蹟。現建一塔,高23米多,是我縣一個奇景,登塔嘹望環繞群山,方園景物,盡收眼內,實系波邑一大配景。
7、波羅堡娘娘廟建在城外小西門對面,城牆腳下,廟塑有精緻的九天聖母像,三霄良娘娘,送子娘娘,摧生娘娘,院內一對鐵旗桿高大美觀鑄有圖案文字,每根都在一噸以上,正殿對正,建戲台一座。戲台坐一幢石窯上。院內兩旁有廂房數間,供廟內尼姑居住。常住尼姑兩三人。民國年間住老王姑子。胡五駐波羅時,老爺廟和尚搬到娘娘廟和姑子住在一個院內。娘娘下方有石崖流淌泉水冬暖夏涼,供波羅人民吃水,又有邊建漢菜地供城內軍民吃菜。娘娘廟背石崖上有名人提刻四個斗大的字“固若金堂”為泉水提句。波羅人叫水門溝,生到波羅的人從會擔水,先用小罐,後用水桶,長大了,用大柏木桶,爬水門溝窪,這是波羅人擔水練就是基本功。這段路很艱苦,任你什麼門戶的人,都要過這一關,大家閨秀,新媳婦都得擔水。
每年四月初八,唱戲辦廟會,有送紙做鞋,紅綢子大袍給娘娘穿。大匾布賬,方園信士,特別婦女們,喬裝打粉,引自己的兒或女,完關的續身的爭先鞏後怕誤事,惹下神靈,怪罪下來吃不消。
賣吃喝的,要玩藝的,算命的,人山人海,擠的水泄不通,庵內尼姑更忙,給來廟敬神信徒祝禱念經,布油施藥,供水供食忙的不可開交,收入自然豐足。
8、火神廟坐城東,外羅城上,石峻處,制高點、供火地真君、老君煉丹爐、塑像宏偉,院落較大,下面就是烏瓦窯了,瓷匠最信火神,常年供奉,每燒一窯瓷必先上廟敬神,保佑出好瓷,沒破爛,好銷售多賺錢。故波羅瓷遠銷內蒙,靖定西花池,延安等地。產品玲巧,美觀耐用。
9、無定河河神廟,建在城外東山上,是康熙年間,邑人合資修建,因無定河河面寬,無固定渡口,泥沙淤集,行人往往溺入河中,每年人畜傷亡很多,所以到波羅來的南北兩岸渡河民眾,沒有橋通行,只有祈求河神保佑,是唯一辦法求無定河神爺保佑,渡河的人,背河的人,都提前到廟內敬神,保佑平安渡過,“渡到彼岸梵語波羅的意思”。
有史以來,波羅人和周邊的蒙漢各族人民,多么想在波羅這裡渡口有座橋,讓他們平平安安回家,和家人團聚,眾親放心。如波羅九台村肖錦如爺爺肖登魁跑蒙地,發了財成南油房的東家,有一年冬天,十月天,凍冰河過河時失蹤了,第二年春三月消冰時,芹河口發現屍體。誰也不知肖掌柜如何跌入無定河,到現在後人還是個謎,如凍河消河夏天發洪水,有天大的事也辦不成。俗話:“隔山不化遠,隔河不算近”。特別二八月冰凌河冬天的滿河印水,水冷入骨,冰凌刺肉,血流兩腿,還不平安,舊縣誌“嘉慶25年夏霪雨,波羅沙澗海子潰決口成溝十里。”“鹹豐5年大雨,波羅堡硬條梁河洪水,橫潰兩月余天”。歷史上的水推波羅西門灘,關廂街可能就在這兩次發生的。傳說關廂街商號林立,各族人民交易場所,住有五六百戶人家,2000餘人。由於暴洪經常發生。波羅城外不設市場,部戶商店全部搬入城內經營。波羅堡在無定河岸渡口上放一小船,供過往行人和牲畜渡河便用。在河將要凍時,消河時,河水攏窄才能放船,有專人負責搬船,多數捎翁是楊沙畔人,楊永昌波羅邊建汗、柳四、李招海等人,收取過河人付的報酬作為工資。船是地方上公有財產,有一些人疏財丈義,給船工工資,行人可以免費不出錢過河,叫做行善做好事,積陰德保子孫平安加福長壽。
自1979年有了橋不用船了,現船也不知去向了。波羅堡於1976年,文化革命後期,波羅公社張永新黨委書記,代頭倡導波羅渡口建橋,解決千百年來波羅堡齊河兩岸及過往行人的願望,張書記親身組織建橋指揮部,動員民眾投入建橋運動。請橫山縣水利管理技術員郭志和(關中人)設計報縣委縣政府王漢昌書記批准,組織副書記楊思智一線指揮,脫產幹部王成發,任俊業為施工員,民工領導有張殿銀、楊萬山、高步強、李得才、郭子英(女)。成立民工連男連、女連,李得才、郭子英分為兩連連長,張殿銀、揚萬山為指導員,又成立石工連,爆破排,運輸排等,請有名石匠劉宏雄為技術指導,當時買不起炸藥用硝安制炸藥,我的兒子張新年為司號員,又是造炸藥的技術員,負責裝藥點炮等工作。炸河槽近500餘米,寬近50米,暴破用硝安700餘噸,每日民工補助二角一伙食費,半斤紅高梁(在救濟糧中付)投入人工平時不少350人。大會戰時民工達到1200餘人,於1976年3月初六日開工,79年工程結束,歷經3年時間,橋建兩孔每洞10米,橋建石壕中間,投資材料資金115萬元,申請上級拔款10萬元。下餘款項,大橋俊工時,唱戲3天,發動各方面投資100多萬元。施工暴破時,炸死奕河民工奕月明(小名收成)炸傷蔡家溝大隊女民工兩人,張義琴、張玉琴。原計與河北臨近鄉社合修,動工後河北人不乾。只得波羅公社自己動手,去完成這一歷史使命。24個大隊建橋時農業產量歉收了,受到損失,但這一大工程,在無定河上成功了。原來估計無定河身不固定,泥沙底子,橋難建。可是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群策群力,沒有辦不到和做不成的事。河槽固定了,洪水訓服了,兩岸造成無邊水地,種上插秧稻子,各類五穀雜糧,把原來俗話說:“有錢不治河灣地、有錢不治半年閒”的說法沒人去信了。現在楊沙畔人發了財家家餵大豬,也賣新鮮蔬菜賺錢,你看楊沙畔戶戶建磚窯,瓷磚門面;地板磚,坑上有地毯,地下有電視,輕年人騎機車身帶手機。真是美而樂乎。波羅城原來沒地種,現在有固定大面積的稻田,城西關鋪面林立。家家以人口分配,修出街產, 自己不住,租給別人一年幾千元收取房賃錢樂在其中。昔日的官廂街又復活了,比原來官廂街氣派的多。
楊沙畔原來河身拉到沙丘根底,沙畔下方,根本不住人,人們把房屋建在沙樑上,現在都倒建在沙梁下河灘上。橫山吃糠窩窩時代過去了,大蒸饃、白稻米屯屯不斷。楊沙畔大棚菜、雲梁的大西瓜、還有八台界林場的灘羊,名利全收,無定河上建起永定橋,這個千年願望在共產黨領導實現了,這個功應記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的天下,張永新同志倡導,楊思智同志親臨現場指揮,波羅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幸福,民工奕月明走了,但奕收成確實使兩岸人民收到利益了。無定河河神廟無存了,也沒有敬河神爺了,無定河以固定變成永定河了。
1987年,改革開放以後,在鎮黨委書記郭玉山同志倡導下,西門灘官廂街回復了原來風貌、建築更為雄偉。
10、離城10里路,大川溝的娘娘廟,新盛峁村的龍泉寺。地處無定河南岸一條支流中,從小咀水磨溝流入無定河,溝源於10里地的新盛峁村,現有石窟三穴,原有石鑿佛像,估計石穴出至北魏,傳說廟建洪化年,清嘉慶年間重修,廟窟鑿在懸崖上,廟下方是大石畔。形勢險要環境獨特,窯大寬敞是一石窟古蹟的遺留,曾記1947年5月間,天旱無雨,民眾祈雨求神,謠言新盛峁石畔出了蛇精,桶粗幾丈長,蛇精作怪,造成老天不下雨,當時波羅鎮長郭振華帶兵丁,去新盛峁打蛇精。我也隨去看熱鬧。沒有看到蛇精,只見兵丁們持槍對準石畔亂放槍,沒有出現蛇精,見對面石崖上被槍擊起塵煙,算蛇精跑了。傳說蛇精尾巴帶傷,蛇精不知去向,天仍然不下雨,當年跌下大年饉遭了災年,人民的苦難加重了。
大川溝口,左上方是大川溝娘娘廟,廟殿坐南向北,正殿塑一尊立馬關王像,關公玉泉山顯聖圖岸,塑馬踩雲頭,關羽提刀立馬很顯威風,旁塑周倉關平二人跟隨,觀者敬仰。每年三月十八日定為會期,唱戲三天,無定河南北兩岸的信徒都來燒香完願。祈保一年四季大吉大利,都數量不等地上布施,稱大川溝是活娘娘,婦女們託兒帶女,新裝艷服來廟敬神給娃娃過關完願續身等(續身許下入廟當姑子的孩童滿12歲,拿上羊或雞送到廟上,表示續回家了)近年廟塑更好除正殿關帝廟,左殿塑三霄娘娘催生送子等娘娘站像,右殿是菩薩像,遊人很多香火十分旺盛。
大川溝下方十里塘,有烽火墩,從三捷關出一道關口,舊縣誌記載,距波羅城十里有石門岩,可能就在此處,因北隔無定河對面黑沙墩,是一座很大的烽火台墩。大川溝現由邑人叫思文國等,開出煤礦遠銷四方。
11、離城西十五里,順無定河上經大川溝鮑渠村到寨城梁,現存土塞遺址,是當年守兵巨敵之所,寨城樑上方黃蒿峁西山上,馬家西山處,有雙墩焉,高出群山,有座峰火台,和寨城梁相對配合。
黃蒿峁下方建龍王廟。人稱寨城梁是活龍王。如天旱無雨,方遠的農民都到活龍王廟上求神施雨;黃蒿峁、寨城梁的農民,每年三十晚都到廟上守夜敬神,守至雞叫打龍眼紙,用紙一塌放在磨眼上,用鐵“紙釘”等到雞第一聲開始打,打出有眼的紙,就是龍眼紙,在夏秋天能止住冰泡侵擊。同時殺公雞祭老龍王。龍眼紙燒了能止雷雨冰泡,還能避邪鎮妖,百病不生,百魔不侵,驅惡除邪。
傳說很早以前,南方廣西某地,活龍王要來塞城樑上任和一個赴任懷遠縣就任知縣的人,同行結伴,拜為朋友,北上相隨,活龍王給赴任縣太爺送了一頂傘,作為一路不受太陽照曬之苦,後來走到懷邑不見送傘的朋友,只在頭頂上有一朵烏雲相隨到了懷遠縣就任知縣是位清官,能體貼民情,很好的一位縣太爺,傳說這位縣太爺是廣西直隸鬱林州人,姓蘇名其紹,字臨九、號靈堂。雍正任子科舉人,癸丑科進士。乾隆三年任懷遠知事。到縣既恤民艱,兼籌兵食,招撫流亡,多方賑貸。復建侖儲、興學校、置官署、改祠宇十餘年間,教隆養溢,剔弊厘奸,百姓殷實,士風丕振。創纂縣誌24篇,後升邠州直隸州知州。
12、二石磕娘娘廟,無定河北,距堡十里,二石磕娘娘廟建在明代,廟院寬大,正殿供娘娘塑像,催生送子三霄娘娘,左建觀音菩薩,右有眼光菩薩,院內北建幾處尼姑住處,還建香客來廟敬神住地。原常住尼姑六七人,因他們都是從由小到老許願入庵的,終身到老,敬神祝禱,祈保一方平安,二石磕姑子沒有文化,口授經卷代代相傳。他們被神權剝奪了生育自由,失去了人生最大樂趣的性生活,不能公開結合。據說也有私勾,懷上孕,養下私生孩子,只有作溺嬰處理。她們都很善良,解放後還有五六人,因有廟產、有業、有地,政府給訂了成份為中農,她們都很愛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普濟眾生,比如無定河橋沒建起,河北地沒煤窯,草地人民要來河南馱炭,來往住宿二石磕娘娘廟上,隔宿馱炭。每天人畜幾十住在廟上,遇上無定河發洪水,住下幾天不走,沒吃的廟給供吃供喝,人走了,人畜拉屎拉尿,都要姑子們打掃。從不說累也不嫌人。那時無定河南的民眾每年二石磕推水磨,當年橫山人吃糠窩窩,都在冬天去二石磕水磨加工成粉面,因為水磨是當時進步的工具了,用木輪子水打,轉動石磨就比人快的多了,照樣住在二石磕娘娘廟,姑姑們同樣相待,無定河南鄉親。因此無定河兩岸民眾都喜歡二石磕姑子。每年秋冬到南北各莊化緣民眾們都樂意給糧食錢物,幫助送到廟上。
改革開放以前住的姑子,廟內主持老楊姑子,老誠穩健,說話有份量,實事實辦,從不誑言,傅姑子大而胖愛說愛笑,人很忠厚待人熱情,王姑子善良老者對人殷勤熱心。奕姑子人年輕生的俊俏,是青年當家姑子,人有責任感,入社被選成,生產隊婦女隊,生產隊長等職,做事勤快,待人周到熱情,薛姑子年輕,人傻些,但很賣力。寺內笨重活都由她去乾。總之這些人都受方園來庵打擾者愛戴尊重。
八、波羅堡同治七年前的工商業繁榮概況
波羅至清乾隆年,懷遠知縣胡紹租請帑重修波羅堡城以後,城內建設已具一定規模。城南北一條街,北高南底,中凹平,街中南北二樓,北為玉皇閣,南為三官樓,樓下有洞可通車馬行人。南有石牌,北有木牌坊,給街道增加了潤色。鋪面東西相對林立,鋪門前砌有石級台階,可供商旅客人站息之地,街中寬10—12米長。街雖窄但也整齊。街北建有堆房子現存舊貌,是前清傳送訊息的地點。
1、當鋪四處,天順當、永遠當、和合當、恆順當,分上下當鋪。如三官樓巷,上當鋪為永遠當。現存完整無損,院落敝寬、有卷棚,有當台,當窯,偏門正門,照壁。特別有一大“當”字刻在進門對首,有一米見方,進門一望就很醒目,是一完整古蹟了。下當鋪分左右對門,左有恆順當,右有天順當,恆J頃當,是當年曹貢爺曹林祥開的,現其後代曹占寬住在院中四合院完整無損,曹貢爺同治七年,西回回反亂,殺在雷沙梁莊。民國九年(1920)橫山縣城財主尉修文子兒尉澤保繼其父在波羅開設,德恆當地點在上當鋪院中。如波羅人杜全章領二石磕思姓資本,在橫山縣城東關開設恆順當。上當鋪由邑人白海山買去,其後人白繼明,榆林中級法院刑二庭長。當鋪是用錢急緊的人,把衣物貴重東西折價存入,按時付息,如到期還不上錢的人,所存東西下當歸當鋪所有。
2、波羅堡城內商號,有復興號、長興號、天佑號、永遠號、天義恆、永泰號、通順和、飯店有恆泰館、恆盛館等。義盛館是我祖開設的。以上當鋪商號,是白蓮溝村永福寺,碑中清雍正十年建牛馬王行宮,施捨布施石刻記名中抄來,原波羅堡永勝昌,是響水鄧家財主。源昌美波羅龍泉墩王家開設,財主掌柜都姓王,如波羅中學退休老教師王生樹父親王德仁掌柜,橫山縣人大主席王生林父親王德恆為坐賬先生。這二人都是解放前源昌美的人手。我記47年春獨立營退波羅時,王德恆和我都去抬架送傷員,把獨立營的傷員用一天一夜時間送至響水鄉高樓村。還有永興隆、永長雷、復義昌、萬利生、復盛魁等,如永盛昌,寫首對聯是:駱駝運來五湖四海貨,物美招進四方三江客。眉聯生意興隆。清時波羅城較大商號,都自有駱駝(沙漠之舟)。解放前永盛昌還養駱駝30餘頭,駝運貨物,東渡黃河,到柳林汾陽太原、大同、運來百貨、杏花村白酒、西出靖邊走五馬路經往寧夏蘭州運回,甘肅出產的水煙,甘字煙、黑牛王、潮煙等。南到西安關中、四川、鄭州拉運棉布綢緞,江西景德鎮細瓷,四川表紙大茶。北達包頭天津運進洋貨。波羅堡起運皮毛羊絨,糧豆鹽鹼等土特產品。遠銷各地。
3、錢鋪、明清時市場交易主要銀兩銅錢為主,錢鋪是兌換銀兩的地點。波羅堡錢鋪自建堡開市就有兌換銀兩的錢鋪,古來無法考查民國年間有邑人白海山開設“通盛昌”錢鋪,東家邊姓,從業數人。銀分元寶、銀定、銀庫、銅錢有卦錢、麻錢、銅元,清後期發行銀元(一枚7.15錢)元寶有太谷寶50兩、銀定10兩八兩不定等,銀庫幾錢不等,人叫銀滴子,銅元分大板、小板兩種,大板1枚頂麻錢20個,小板一枚頂麻錢10個。最為人喜愛的是康熙通寶叫青錢板大質好。有種康熙麻錢叫師錢,我小時最愛玩師錢,有20個字分先後,先大後小,耍時大壓小。字是“同福臨東江,宣遠蘇薊昌,寧河南廣浙,台桂陝雲章。”這20個字可能代表清時所轄行省代稱。
4、銀匠鋪:有專業十餘家,波羅堡銀器首飾比較繁榮,是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舊社會銀器為女人主要裝飾品,婚嫁必備之物,二是波羅靠蒙地近,蒙人婦女最講究頭帶銀器珠寶之物,特別烏審旗通過邊客,每年都來波羅銀匠鋪訂貨,或於每年秋冬親自來波羅城,挑選自己的用品,銀匠鋪延續到民國時還有數十家存在。我祖父張德昌從國小銀匠,後開銀匠鋪,我小時我家還存銀匠工具,拔絲板、鐵針子等物。聽說來過什麼灰土匠,和銀匠有關的匠藝,又說我家有一窖“硼砂”埋在地內找不到了。據說冶煉銀子,離不了硼砂,可能是一種化學原素。波羅解放前有八家銀匠鋪,白汗忠(其子白楚榮西安水利水保專家)杜三茂(解放時五旅打波羅被炮彈炸死的和平居民)。蘇四爺、劉四娃、牛三(其父牛啟者辛亥革命哥老會十家弟兄之一,事敗跳城殉難。)還有榆林來的牛銀匠。銀匠當時確實是一紅門生意,現波羅堡無一人會銀匠手藝。只有流入橫山縣城波羅人張三羔、吳陽鎖的後人,可能會銀匠手藝。
5、油房:小麻籽解放前是陝北地方主要食用植物油。食用照明天天日日離不了的必需品。本地農民用小鍋熬油,費工費時,滿足不了市場需要,波羅地處蒙漢交界,口外大面積排子地宜種小麻籽。故小麻籽每年產量很大,資源豐厚。小熬油趕不上需求,利用大炸出油多、質量高、省時省科。波羅是個商業中心區,油房自然不少。城內有萬利生南油房,恆順宮曹良才油房。梁家院梁尚盈油房、張樓底油房,(由窯現存)。西門外西門灘有兩處油房,高油房雙梁雙榨。楊沙畔油房,大榨油房首先一根油梁粗近一米,長7—8米。這樣的木材,就地很難找到,要去很遠的地方運來。當時運輸條件不方便。運回一根油梁費工費時造價很高,油磨很大很重,又要西石磨,西石是從寧夏賀蘭山運來。造價更高,(本地沙石磨質量差不能用)開油房的人,要資金雄厚的東家。蒙地大量小麻料運來波羅榨油,油房生意紅及一時。
6、磨坊,城內軍民人等都要吃白面,人推磨趕不上需用。用牲口推磨,能較減輕人力。手工蘿面。改用腳踏蘿省時。腳踏蘿,做一木櫃,吊木架蘿(或磚砌)置木樁,用雙腳踩蘿面比手蘿面快。一天每座磨坊推二斗麥子,從五更到中午12點至1點結束,約70—80斤麥子。出麵粉50餘斤,波羅城十幾家磨坊,都餵牲口,騾馬驢等,就這樣工序沿續波羅人老幾輩子。特別抗日戰爭胡五駐波羅,隊伍拿農民交給的麥子和磨坊換面。波羅人賺吃麩皮。今天現代化的機器磨,代替了石磨,原來的石磨和磨坊變成古蹟了。
7、粉坊,波羅地處沙土地質,宜於種豆,南部山區廣種豆類,特別大明綠豆產量最高,波羅人到了冬天家家戶戶推綠豆澄粉面。人吃粉槳,豬吃渣,一般人家都會加工粉條。用白葫蘆瓢,瓜籬制粉條粗寬由人選定。粉面加白礬,制粉條,質量高美味,波羅的粉條粉面銷內蒙,靖定延安等地,用綠豆粉面,打涼粉,白亮嫩晶,堅狀好吃,夏天能降暑解毒。粉漿飯更具地方特色常吃不厭,百吃不煩,俗話說粉漿飯“吃窮當鋪”因為粉漿飯能和貴重食品調食並用,添加風味更加好吃。
8、豆腐坊,波羅堡水好,特別水門溝的泉水,冬暖夏涼,做豆腐質好量大,白嫩堅狀,繪不爛,用油炸虛軟可口,如老爺廟台康家,南門口薛家,做的豆腐很出名,前清潘將爺做的臭豆腐也有名氣,民國年白廣惠做的豆腐乾,是下酒的一道成熟食好菜,做豆腐的人家,豆渣站壯豬,餵母豬,俗話說“做豆腐的發了,不知發做生意窮了不知窮”。是這個道理,做豆腐人家站豬踏類都有用。做買賣的最後留些貨底子賣不出去,不就窮了。波羅營伍地方人口多用量大,做豆腐的十幾家。
9、醋醬鋪、掛麵鋪、饃饃鋪、有賣滷雞、涼糕等地方特色小吃,黃米饃、攤黃、煎餅、粳糕、蕎麥疙飥、燉羊肉、應有盡有,各具風味,如雷登弟醋醬鋪,復盛魁薛根山的掛麵鋪,張仲義白面饃,老財主的油果餡,楊三羔滷雞,吳克仁涼糕,慕七粳糕,吉長水黃米饃,李高爺的羊雜碎,劉海儒的禍盔,新生食堂的羊肉泡饃(我父親開設),總的來說波羅堡兵營地方,兵員來至全國各地,匯成各地食品的做法帶進波羅。
10、糖坊:冬天開設,用小米麥芽製糖,有甜糖、麻糖、芝麻糖、黃豆糖、糖稀等,民國年間有張治堂(我父親)廖長安蘇牛幾家,每年的古歷臘月二十三日,波羅人家家戶戶祭灶媽爺(灶神)都要買米糖給灶君爺吃,糊灶君口,不叫上天說壞話,只言好事,故灶君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因臘月二十三是新灶君到任,舊灶君離任上天。婦女們最注重這個節令,怕自己日常生活中得罪灶君爺,上天告自己的狀。糖稀能熬醬搭色,做醋醬離不了糖稀。米糖又是有基糖吃了耐飽,我父親張治堂在波羅開糖房很有名氣,他十四歲時,給橫山縣城王炳孝聘為糖大師傅。
11、藥鋪:波羅有萬生堂、福恆永、永泰德。萬生堂開設年長延至民國年掌柜康思明,自家資本請河南人張醫生坐診,號脈開藥方。萬生堂有付對聯:藥到病除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霍香木香。
福恆永波羅吳子江開設,(吳克增父親)。永泰德藥房波羅人邊正江開設,延續到解放後成立聯合診療所。後轉為波羅地段醫院,老中醫邊威震橫山、內蒙地區都很出名,現83歲健在,仍為醫者號脈開方,從不說累,現雖臥病在床來人不煩。
12、皮坊:因和內蒙交界皮源方便,牛羊皮加工業有專門開皮坊,波羅人韓瞎子(因為眼有毛病人叫瞎子),韓少余的父親。民國年的張茂林,馮起勝幾家,都會做皮革用品,牲口攏頭韁繩鞍仗皮條等。波羅堡鞋匠們都會自熟皮革,民國年,張文政、張文治、馮起勝、薛鞋匠等,釘鞋都自製皮子。
羊皮加工更為普遍,過去我們懷遠人冬天都穿皮衣,俗話順口留:“身穿一領大皮襖,白天晚上離不了,天陰下雨毛朝外,虱子咬起牆頭曬。”晚上蓋皮被子十家九戶都是這個樣。皮匠村村都有,有專業跑蒙地的,一年四季做皮活地,多半農忙回家種地,農閒出門做皮活,冬天是皮匠忙的季節,多半農忙回家種,平時走村串戶攪活縫皮子。無定河兩岸的人家家會熟皮子,這裡我附一首清朝一位朝官來巡視三邊,寫首七筆勾其中一首:“沒麵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且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這首詩說明我們懷遠人民當時情景。我小時去響水師範學校念書,只拿一領破皮大襖作為鋪蓋,在沒有什麼行李了。
13、染房:波羅堡因商號多,遠地運來白小布,要本地加工染成各色出售,分藍布、蘇蘭布、等幾種。前清有王坪人王繼成在波羅開染坊,在辛亥革命,是波羅哥老會頭子,成立十家弟兄推翻滿清,殺了守備,穆克金額,建立民國。不幸遭鄉勇圍剿遇難而亡。一家是黑木頭川沙峁溝人李宏賓在波羅城開染房,還有葉五染坊。
14、糧行:波羅堡糧食專設斗行數人,備笸籮一個斗,升合各件,買賣雙方,都由斗行過斗,抽稅(為斗損)。波羅本地耕地很少,糧食來源大部由黑木頭川農民供應,固有幾個村莊的農民專門販糧為生,有菜家溝,國盡甫山、東山溝、沙峁溝,碗家崖、王樹峁溝、白家灣等地的莊子民眾,起五更趕毛驢或馬騾去殿市,韓岔集上把糧食買上販波羅市上銷售糧食,品種冬老麥,小米豆類,天天如此,他們很辛苦,五更動身晚上回家,天陰雨濕,寒冬臘月,集集不誤,會會都到,無定河北農民運來莜麥,肉類禽蛋,幾道溝的農民運來大米春小麥,二石克、沙河、磚窯溝、龍泉墩等地。使波羅軍民有充足的糧食來源,波羅人多數不種地,靠耍手拾藝過光景,因此波羅糧行很多,糧行擺木汗(木櫃類)用木做長方形一個大木斗、匣、一米長短,放各種糧食供用戶挑選。窮戶人家,吃一噸,買上三合兩合過光景,也不誤事。抽洋菸的提油瓶,去糧行一兩五錢,買油,糧行人員不麻煩,窮人過的塊塊炭,合合糧的日子。
15、店鋪:波羅堡沿無定河這條大道,東至黃河畔,西通三邊寧夏,南達綏延,北到內蒙的交通要道。西門灘常有過往客商蒙回漢各族人民。西門灘李家店人老幾輩開設,傳至民國年李招海為掌柜,現其女李柱蘭住地就是當年李家大店,前清時接引寺底有閆六的騾馬大店,(閆六是前清營伍中閆守令的兒子)。店鋪日日有人,夜夜有客,有草有料畜拴滿槽,人喊馬叫店鋪紅火,解放前波羅城內南門口,有個店鋪叫“吉仁站”是波羅鎮長雷登吉吳克仁合和開設。長城外有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途中都有店鋪。
16、學坊:清朝前波羅城沒有公立學校,但有私塾教學,如波羅城雷家幾輩是貢爺、有雷古人,還有邊古人,他們都立私學,招收學徒,收取學費來維持生活,冬天去各農村教冬書,請波羅的教師,如清末明初的吳子俊、雷安、閆大爺、雷八爺等都串農村教夏學攬冬學,自戌戍維新事變,光緒34年波羅設公立學校(分國小、完校)。其次寺廟文化,波羅和尚收徒弟教學,教佛教音樂等。民國十四年波羅設第三完全國小校,幾度遭劫幾度興。延續到現在中國小師生髮展到2400餘人。
17、戲房:波羅從明朝開始就有樂樓,及民眾自組樂班,搞音樂沒報酬。到清末明初有人組織戲班。主要晉劇為主。冬天排戲,夏天出演。我曾祖張銀,就領過戲,本人會拉二胡,一年四季跟班。冬天在波羅雷沙梁自己窯內排戲,供跟班老師家(山西人)冬天吃用,排戲掙工資,墊支費用,第二年開台扣回,民國年把戲班推給蘇牛領去。胡五來波羅成立秦腔劇團。延伸到解放後成立橫山縣秦腔劇團。
18、煙局: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內地廣種洋菸,陝北尤勝。無定河南北兩地更為普遍。民謠“洋菸開花花果餡油炸炸,洋菸下架架皮襖爛掛掛”。吸食鴉片之人,村村都有戶戶不缺,固波羅城煙鋪林立。如有一家煙鋪對聯寫:橫眉“神仙居”。
一股香姻下咽喉,五體酥麻上心頭。鴉片吸食者,覺得精神舒暢,神經振奮。吸久成隱,則萎靡不振,骨瘦如柴,煙價格高貴,吸者多數,一敗塗地,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如波羅城鞋匠馮宗榮民國18年吸菸加災年把妻子賣于山西人。家中留下幾歲的男孩起世,見了人人落淚。又如波羅城吳克仁(今波羅中學教師吳世才爺爺)吸洋菸將自己兩個親生女兒子賣與山西,一個兒子賣與蒙人為兒。解放前榆林人郭鐵匠吸菸,把自己的唯一長女賣與二石磕村做童養媳,最後把老婆賣于波羅人牛三羔,現住內蒙城川生子4人,郭鐵匠早已不知去向。這類事情村村皆有。
鴉片菸民國二十三年(1934)剷除煙苗,加強禁菸,終在解放後絕跡。還有不上隱的煙從甘肅運來水煙名“黑牛王”甘字煙,還有小包潮煙白條煙,價錢便宜沒隱,煙在波羅是個大銷售點。
19、賭坊:波羅城原來,每年從正月開始城內自由賭博,大人耍紙牌,明暗寶、滴骰子、推牌九、麻將牌壓單雙等。娃娃們砍錢、滴碼(小銅錢)拍乾對出鍾等。過了二月二,城內不準賭博,移到南門外城壕賭去。如遇城內過會唱戲,開官賭設賬房,抽中指,包賭稅,扎賬房包“中資”作為公用唱戲等支費。故招來四方八面的遊人,人山人海進行賭鬥。比如有人給賭場寫付對聯為:時氣手氣試試運氣,浮財浪財場場生財”橫眉“神仙保佑”四字。有的喜氣,多數灰氣,還有尋死上吊弄的不得回家。
20、嫖娼:波羅堡沒有專門妓院,多數為半開門娼婦,本地人把娼婦叫“媳婦”如叫張媳婦、李媳婦、何媳婦、思媳婦。娼婦集中地點叫爛大院。有人給爛大院貼了一付對聯:“男情女情日日調情,你思我思月月相思。”橫眉“情緣孽債”。
工礦業方面
21、陶瓷業波羅烏瓦窯瓷廠,明清前早就有廠,瓷器也很出名,工藝精巧,品種齊全,如大缸、二缸、龍壇、盆罐、碗碟、盤勺、水管、花盆、瓷瓦、瓷磚、寺廟需要的琉璃瓦。舊社會吸鴉片煙小瓷葫蘆幾厘米也能做出的,裝油的各式各樣瓷瓶應有都有,瓷貨遠銷內蒙靖定西花池寧夏延安等地。深受各地人民歡迎。瓷匠柳姓最多,原來都用手工操作,清末民初有柳風保解放前有柳玉英,柳登槐等,現在健在的柳登祥89歲高齡,柳登祥,人稱柳古董,什麼活只要他見了都會幹出,是個多才多藝的瓷匠。人活潑笑話多。波羅婦女結拜,發咒“出了南門遇上柳登祥”成了本地一個出名的大笑話,他有大小老婆,愛說愛笑紅火人,周圍人取笑說大球柳登祥,是否?只有他兩個老婆知道,別人耳聞了。
22、香坊:波羅寺廟文化,民眾多信鬼神迷信等活動,逢年過節用香,上廟敬神用香,按神獻土用香婚喪奠祖用香,清巫治病用香,特別過大年香要燒到從三十晚上星全起,第二天天明止,敬過一個正月,早晚三爐香,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神位又多,天地土神,家它六神,鬥神灶君,碾磨青龍白虎之神,還有圈神爺,位位不能缺香,敬不到得罪神靈,會降災人間。故此用香量很大,波羅堡無定河北,大、二、三石克利用天然水源加上地處石畔有利條件,設木輪水打磨數處,較人力推磨進步很多,水磨推木材,榆樹皮,柏木材、推成粉面。攪活在一齊手工制香,二石磕香分上中下三種,好香叫頂料,柏木材做的加香藥,香氣襲人,價格之貴。中等叫雙料,桿粗長價中,下等叫、窄皮香,材料次造價底,價底賤。但銷售量大。二石磕很有名氣,遠銷內蒙,西花池、陝北各地。民國年間思五羔香房很出名。鄉人敬神燒香從不吝惜錢財。
23、煤礦:波羅地區煤炭資源從古就很豐富可以說遍地是煤,開採時地下水多較為困難,但煤是人生活必須的燃燒資源,人類總會想方設法去開採地。故波羅奕河莊無定河灘下,原小煤窯林立。如50年波羅區政府派組織科長思銀山,結合河北區派劉汗邦等人,組織抽派民工挖煤窯,於奕家河灘挖壕排水,當時我被派參加,同時有上爛泥灣農民王長毛,現年89歲健在,柳家溝村張振玉75歲健在,在奕河灘芹河口挖壕排水。挖深4米左右,出現舊煤窯口,我們用牛皮包打水後用水輪車絞水,挖出舊窯的淤泥,進去都是原來開採過的空塘口,我們進去在炭柱子上采零炭,我用柳框背過煤,現奕河國營煤礦在此基礎上開了一號井,開二號井時我給煤礦攔工用牛皮包打過水,現在的機械化水泵,抽水,代替了舉重的牛皮包,減輕了人力,就是進步,就是科學的威力。當年的炭毛子,最吃苦、最受罪、活游地獄的生活,俗話說“炭毛子埋了沒死”確實這個道理,原來掏炭的人,都是當地農民,農忙種地,農閒掏炭延續多少輩子。現在炭毛子叫工人,機械化採煤,設施建全,安全可靠。採煤的安全性較有保證,原來奕家河、高家溝、宋家窪、槐樹峁都是小煤窯採區,這幾個莊人老幾輩掏炭過光景。用血汗、用生命換來子孫的繁延,走向進步光明的大道,清水黑炭是古堡之寶。
24、冶煉:波羅沒有什麼冶煉廠,但波羅有四處廟,都有鐵旗桿,老爺廟一對、城隍廟一對、娘娘廟一對、祖師廟一對,每根旗桿高7—8米,粗10—20公分,底坐有鐵鑄獅子,重量一噸以上,波羅睡佛爺長有3—4米,寬90—100公分,重量一噸多,老爺廟有一對鐵鶴,高二米寬長1—1.5米。鐘樓山,大鐵鐘重量都很大,當時運輸條件從遠處運來是不可能的,絕對是本地鑄造的。沒有冶煉設備,和鑄造技術是根本辦不到的。還有玉帝樓,玉皇銅像,三官樓三官銅像,8尊銅像都體積很大,很重,遠地運來是很難辦到的。也可能就地鑄造,如58年大煉鋼鐵,我在下爛泥灣領導民工採礦石。在下爛泥灣下邊一公里處,公路上側拐溝,發現一個洞深有300—400米的空洞,我們進內採過礦石,用土高樓煉出生鐵。具我推測不知什麼朝代時波羅有過冶煉工業,因為礦源不足而後消失。
25、鐵匠、木匠、泥水匠、軲轆匠(釘鍋匠),各種匠藝工人,波羅城都設專行鋪戶,因為波羅的繁榮農工商兵人口全俱增,五色匠藝,樣樣不能離開,鐵匠農民需要四季農具,工人的工具,兵營的兵器,獄史要刑具。波羅沒有鐵的原料,都從臨省山西運來,一般駱駝運進,每駝只運幾根條鐵,費時費工,造價高貴。另一個辦法收集就地破鍋、爛犁、生鐵加工炒成熟鐵。波羅鐵匠本地外地人皆有,如解放前民國年間河南人柴元功隨姐夫趙鐵匠到波羅娶妻落戶,人忠厚手藝出名,他做的農具鋤鐮鐵銑周邊農民特別喜歡,合適耐用壽命長。他給胡五的隊伍,修槍、打刀、訂馬掌,給犯法的軍民,打鐵鐐手烤,給獵戶打鐵夾子,他做的樣樣玲巧結實,隨他來的河南人李忠憲流入橫山縣城柴興梁娶妻生子落戶橫山。(建在) 木匠有木匠鋪,有做家俱的,有做壽木的,比如解放前波羅城有個老木匠張二木匠能抽梁換柱。波羅的建築人多數是波羅人,波羅匠藝自古有名,釘鍋匠有波羅人張世德、劉珍和等人。 泥水匠瓦工石工都是本地人,比如解放前薛應華老人,雖生富裕家庭,但人為忠厚老實,一生吃苦耐勞,他做泥水活,隨叫隨到做活周到細緻,活到九十年代,每天打石臼(用石臼杵米)石磨,供四鄉用戶選購。壽終九十以上。
26、鹼場:波羅樊河灘,地下濕潮鹼土,原先戶戶掃土熬鹼,熬成液體,倒入長方形模子內,凝固成大塊白色土鹼,能蒸饃頭,去污。質純,價錢便宜,遠銷四方,是當地農民一項可觀收入,解放前樊永勝鹼廠很有名氣。
九、波羅當時繁榮景象,存在富戶與工民人物。
縱觀上述情況,可見波羅一派繁榮盛景,襯托出古堡的神密特色,戶口猛增,人口逾萬,當時人稱波羅小楊州、小北京的美譽。出現了四大家八小家,24家馬馬家,72家牛牛家富裕戶。四大家有永長雷家(及現工會主席雷軍先祖),雷際春五品軍功。恆順當曹家,曹林祥(曹占寬老爺)楊景春(後人楊窯子住)兩人同治七年回民造反遇難,張家、張大成道光拔貢,(波羅張號爺家後人九台住)八小家梁家、牛家,牛開山(清平堡經制)、廖家、廖步清、廖步增二人六品軍功,(廖世英祖)朱家、朱嘉材、朱魁、朱釗均六品軍功,(波羅朱家先祖),左家、左騰蛟世襲恩騎尉人,“後人移居河北左家界”。薛家、薛占鰲六品軍功,薛九錫世襲思騎尉。薛家祖先,邊家、邊蔚然同治歲貢,吳家吳步福六品軍功。其餘富戶很難點起。
十、回民造反與波羅人的劫難:
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朝夕禍福,波羅城於同治七年(1868)正月十三日早,天大災難降臨到波羅人民的頭,一夕之間,人頭滿街,血流成河,大火沖天,哭聲動地,把一個繁華的波羅堡變成人間地獄,現將橫山縣舊縣誌曹穎僧先生記述全文抄下:同治七年,正月賊帥馬震河率眾萬餘人竄入陝境,連陷定靖各營堡,劫掠清威居民。初九日長驅至縣,十一日曙邑城陷,焚殺無算,知縣劉昌蕃殉難。
同年正月十三日晨波羅城陷,參將阿章阿,守備德貴,靖邊都司德昌殉難,簡放總兵文星明由榆林奉令率兵星夜赴援,甫抵波城,孤軍陷入賊叢,憤力轉戰手刃無算,卒眾寡懸,墜馬殉身。軍民死傷萬餘,掠人畜殆盡。寮寮數語把一場特大災難說明,我不得從根究底補述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