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人

波羅的人

波羅的人,生活于波羅的海東南沿海一帶的民族,操印歐語系語言。波羅的人一詞系由海名派生,初見於19世紀。史前族源,正如其他印歐人的族源一樣,已無法探明。他們在西元前三千紀時,就已到達東波羅的海廣大地區和俄羅斯中西部,並帶去耕作與畜牧的知識。

波羅的人
Balt
生活于波羅的海東南沿海一帶的民族,操印歐語系語言。波羅的人一詞系由海名派生,初見於19世紀;羅馬歷史家塔西圖斯(Tacitus)稱這個民族為埃斯蒂人(Aestii)。波羅的民族除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之外,還有幾個目前已不復存在的群體,他們是:約特文基人(Yotvingian,已於16∼17世紀同化於立陶宛人和斯拉夫人);普魯士人(已於18世紀日耳曼化)和庫隆尼人(Curonian,16世紀中為拉脫維亞人所同化);而塞米加里人(Semigallian)則是與塞隆尼人(Selonian)同時於14世紀即已滅絕的兩支波羅的民族。至於居住在拉脫維亞以北的愛沙尼亞人並不屬於波羅的民族,而是芬人諸民族(Finnic peoples)之一支。
波羅的人的史前族源,正如其他印歐人的族源一樣,已無法探明。他們在西元前三千紀時,就已到達東波羅的海廣大地區和俄羅斯中西部,並帶去耕作與畜牧的知識。由於這一地區的西部為海洋、森林及沼地所限,不易進入,那裡的波羅的人,也就是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的祖先,在歐洲進入中世紀之前始終與外界隔絕,保持著多神教的信仰。但其他地方的波羅的人則在同一時期內或被同化,或遭驅逐而遷往他處。特別是東波羅的諸部落,7∼13世紀期間,因斯拉夫人北向擴張的結果,曾被斯拉夫化,於是散布到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西部地方。
13世紀,波羅的人的歷史記載才真正有了個開端。那時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Order of the Brothers of the Sword)征服了居住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各地區的波羅的人,並迫使他們改宗基督教。為抵制條頓人的壓力,立陶宛人團結起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同時與波蘭人結盟,共同遏制了日耳曼人的擴張。到1386年立陶宛正式接受基督教信仰時,已成一強盛帝國。但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合併之後,立陶宛貴族在政治和語言方面一味崇尚波蘭,由是文化衰頹,國土日蹙,到1795年前後,全部波羅的人疆土均置於俄羅斯人統治之下。此後波羅的人除1918∼1940年間獲得短暫獨立之外,曾長期為俄羅斯人所統治,直至1991年。
立陶宛人自從宗奉基督教以來,主要遵從天主教教義;拉脫維亞人自宗教改革後多已成為路德派教徒,但也有少數人信奉希臘正教和其他基督教新教。過去,所有波羅的民族主要都從事農業,畜牧業經營者尤以拉脫維亞人為多。原來土地由個體農戶所有,但在1940∼1991年蘇維埃政權統治期間,土地全部為大型的國營農場和集體農場所占用。與此同時,從事農業人口的比例及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均日趨下降。在此期間,工業增長相當可觀,各種工業製品和紡織品都是主要產品。
不管是立陶宛人還是拉脫維亞人,雖受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巨大影響,依然保存著各自豐富的民間故事、民間詩作和民歌的傳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