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天竺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
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對音)《山海經》記載“西方有身毒國”。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人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並有許多發明,例如阿拉伯數字、西洋棋、甘蔗製糖法等。近代印度陷於政治動盪,一九四七年獲得獨立,但分離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社會中曾經存在過嚴格的階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個階級。除此之外,還有比首陀羅更低階不屬於這四種種姓階級的賤民。當時種姓間不得通婚,違者處罰相當嚴重,甚至可能處死。儘管如今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因“種姓制度”千年來根植於印度教的信仰中,除非拋棄信仰,否則低階種姓終其一生都受其教義的束縛。
名字來歷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 Indu 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天竺,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Sindhu ->Hindu->身毒、天竺。Hindu->Indu->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天竺熬糖法進入中國
古印度(天竺)的中部,有一個叫摩揭陀的大國,管轄方圓900里的地方,面積較大。但是這裡土地肥沃,適合種莊稼。出產的稻米,顆粒碩大,被稱為“大人米”。這裡還出產甘蔗,所熬得糖色味俱佳。起初,摩揭陀和唐朝間接交往,雙方已有一些了解。貞觀23年(649年),該國的國王派使者帶著禮物到長安獻給唐太宗,兩國聯繫從此更加密切。唐太宗聽說摩揭陀熬糖技術高超,便派人專門去學。學成的人回來以後,唐太宗令揚州官員送來甘蔗進行試驗。試驗非常成功,熬制出來的糖質量很高。從此,天竺熬糖法便在中國推廣開來。
《西遊記》中的天竺國
是一個佛教氛圍濃郁的西方大國,也是佛祖及其弟子早年傳教的大本營;東距大唐長安約二千里,當時的CEO為怡宗
皇帝,在位已28年,年號靖宴。自太祖太宗傳到他,約五百餘年;怡宗皇帝愛山水花卉,膝下愛女,年方二十,容顏俱佳,品貌雙全;隨皇帝、后妃在御花園月夜賞玩,惹動一個玉兔精,把她攝去,扔在布金禪寺,被囚禁了2年;公主歷經千辛萬苦,白天裝瘋作傻、夜深人靜時思量父母淒涼的啼哭,幸遇唐僧和孫悟空,趕走玉兔精化身的假公主,把她救回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