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沔繡因產自沔陽而得名,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盛產蠶絲、棉花的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刺繡是廣大城鄉婦女極為喜愛的手工藝。幾千年男耕女織的傳統風俗,促使女孩子從小就在母親的教習下穿針引線、挑花繡朵。姑娘出嫁,總不免要挑繡一些日用品作“陪嫁”,在寓意愛情幸福美滿之時,也展示新娘的心靈手巧,以博取左鄰右舍的稱讚。故湖北有“無女不繡花”之說。繡手雲集的鄉鎮,往往被冠以“繡”名,如漢口的“繡花街”、沔陽峰口的“繡花堤”、石首的“繡林鎮”。
溯源
舊時,沔陽繡花風氣盛行,繡傳統戲的服裝,繡婦女、兒童的服飾。剪紙運用很廣,在反抗封建統治的義舉中,剪紙也曾發揮過作用。據《洪湖地名志》載:元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妻子潘金花曾在沔陽繡花堤(今屬洪湖市),組織村姑們精繡義旗和義軍服飾;大革命時期,沔陽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婁敏修之妻郭環珍依據剪紙圖樣,刺繡犁耕旗;中國共產黨湖北沔陽工農革命軍第五軍於1928年元旦在沔西拖船埠成立時,由當地婦女繡了一面鐮刀斧頭的紅旗。新中國成立後10多年依然繡花風行。藝人們配合當時黨的中心運動,雕刻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發展生產、勤勞致富、婚姻自主、勤儉持家、尊婆愛媳、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詳為中用等新內容的花樣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春拂大地,萬物復芳,剪紙藝術喜獲新生。凡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繡品和剪紙,應時而生。在花布、汗衫、背心上出現了印刷剪紙紋樣,毛線衣上亦有織剪紙圖案的。
衣食足,禮儀興。小孩過周歲、10歲,老人做壽,舊社會多送繡品,而現在沔陽興做生日圃匾。用五彩的吹塑紙製成。輕便美觀,十分俏銷。匾上有過生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語和生肖圖以及花邊、角花等剪紙裝飾。據統計,僅仙桃城區就有做生日匾的攤位不下百個,滿足市內及周邊縣市城鄉人民的需求。婚慶活動中,娶親用的小轎車上和陪嫁品如電冰櫃、電視機、洗衣機上也少不了紅喜字;婚宴廳正面,多有懸掛巨幅紅雙喜剪紙圖案。喪葬活動中,過去扎靈屋子,現在做的紙紮是兩層的樓房,現代化的家具應有盡有。還有汽車、輪船、箱子等紙紮。每件紙紮上均有團花、角花、二方連續花邊、單獨紋樣等剪紙裝飾紋樣。昔日的扎紙多用黃、藍、黑、白四色.如今喪葬紙紮中的殿的絞樣,五顏六色,富麗堂皇,這與當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藝人頭腦中的反映不無關係。
沔陽繅絲織綢,具有悠久的歷史。沔陽土法紡絲始於唐代,系手工抽絲。
據《沔陽縣誌》“沔陽絲、天門絹、荊州織錦曾夙著盛名”。湖北產絲之區,以沔陽為最豐而顯著。而沔陽黃絲質地優良,尤以三場(彭場、何場、王場)為縣內之冠。日本客商慕名來華收購沔陽絲,除日本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
據載明洪武九年(1376年),沔陽境內始種木棉,手工紡紗業隨之興起。明永樂年間,通海口、沙湖等地地木工從杭州引進技術,開始製造腳踏手拋織布機。明代末年,腰河口、葉王家灣一帶,就有部分農民利用蠶繭繅絲。它的發展,促進了織綢。
道光二十八年以後,由於英國和印度、日本的“洋紗”輸入,腰河口、葉王村一帶的農民,在織綢的基礎上,發展了織“洋布”的生產。織成的“州莊布“”混莊土布“質量好,暢銷各地。光緒年間,彭場解家垸,黃荊腰河口織布戶生產的“州莊布”、“墨青布”、“蘇花布”等上銷四川、宜昌、沙市,下銷武昌,成為縣內聞名的織布灣。
湖北沔陽民間刺繡內容多以花卉鳥獸為主,色彩講究飽和鮮明,造型強調誇張洗鍊。繡品中的紋樣都有一定的“說頭”:或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或憧憬愛情幸福,家庭美滿和睦;或寓意家族興旺,子孫萬代綿延,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善良願望。
俗話說“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可見服飾之重要。沔陽人尤其是婦女、兒童在豐收之年特別重視服飾的美化,因此繡花用的花樣需求量很大。據載,解放初期,全縣賣花樣的貨郎就有一百幾十人。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藝人們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昔日沔陽水鄉賣“花樣子”的剪紙藝人身背花箱,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到處可見。心靈手巧的大姑娘趕製嫁妝和婦女為兒孫做鞋帽、挑花繡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區以雕賣“花樣子”餬口的藝人代代相傳,越來越多,“剪紙之鄉”、“剪紙世家”不斷湧現,遠近知名。尤其是長埫口鎮的新口村、石剅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餘人賣“花樣子”。
藝人們雕出的“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
傳統的楚文化崇鳳、尚赤。楚都——江陵縣在秦家嘴楚墓地曾出土“虎座鳥懸鼓”15件,其圖案由雙虎、雙鳳一鼓組成。楚墓出土的絲織品上亦有不少鳳紋。沔陽民俗剪紙多有鳳凰為主體的花樣,如丹鳳朝陽、雙鳳朝陽、鳳戲牡丹、雙鳳雙喜、龍風呈祥、鳳凰展翅、龍鳳雙全、百鳥朝鳳、龍飛鳳舞、彩鳳雙飛、鳳凰於舞(比喻婚姻美滿、夫妻和睦)、鳳凰來儀、鳳友鸞交(比喻有情的青年男女結成夫婦)、鸞鳳和鳴。剪紙中鳳凰的姿態或亭亭玉立,或翹首挺立,或健步跨躍,或展翅高翔,表現出一種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機勃勃的活力,其神態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風格。
沔陽雕花剪紙,龍其是服飾剪紙多用紅色花線刺繡.特別是婚俗剪紙中,全是紅、大紅色紙剪刻製成,能起到增添喜慶氣氛作用,深受民眾的潭愛,可見楚文化尚赤遺風之—斑。沔繡結合沔陽雕花剪紙方法,使內容豐富多彩,如老嫗頭帶的勒子,腳穿的花鞋;中青年婦女用的圍裙、繡花鞋、包被堂心、襪底、手帕;兒童的獅子帽、虎頭鞋、長命鎖、涎兜、香包(又稱香囊)、繡花衣褲;青壯年男子的布草鞋、拖鞋、鞋墊、箍帶等均有繡花。花樣子多系祈福、添壽、發財、喜慶、愛情、多子、辟邪、消災等吉祥內容,如富貴有餘、多福多壽、松鶴延年、長命百歲、荷花鯉魚、金玉連發、一本萬利、百事如意、丹鳳朝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還有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契約春、七夕相會、八仙上壽、九路來財、十全齊美等。人們特別重視兒童服飾,花樣品種甚多,如獅子帽、虎頭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獅於那樣勇猛;象老虎那樣虎虎有生氣;象荷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願五毒化為香包,叫長命鎖保平安,讓孩子長命百歲,足見慈母愛子之心。
服飾繡花,根據著衣者的年齡、身份和用途不同而異。計有嫁衣、壽衣、嬰兒服等,其表現手法趨於程式化、常見的花樣有團花、角花、領花、胸花、袖口花、鞋頭花、鞋邊花、帽頭花等。婦女們剪紙以技藝高超為榮,男家也以新媳婦的精巧刺繡和善長雕花剪紙引以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