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沔陽花鼓戲](/img/4/6bd/nBnauM3X0ATOwkTM2U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U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沔陽,是“湖北花鼓戲之鄉”,位於湖北中心腹地,長江以北,漢水之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內有通順河、通州河、東荊河流經,溝渠網織,湖塘星布,乃“楚聲”和“南風”的繁衍聖地之一。薅草歌、打麥歌此起彼伏,漁歌、硪歌號子沖天,三棒鼓、彩蓮船、蓮花鬧、蚌殼精普及鄉野……正是這些傳統民間音樂、舞蹈、故事、風俗孕育出了江漢平原獨具地方風格的民間劇種——沔陽花鼓戲。
溯源
![沔陽花鼓戲](/img/a/a24/nBnauM3X4YDO1YDM1U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U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沔陽花鼓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發源於沔陽東荊河一帶,形成於沔陽、天門地區,流行於沔陽、天門、潛江、監利、洪湖、漢川、京山、鍾祥、荊門、鄂南和湘北等地。
沔陽花鼓戲由沔陽民歌小調和沔陽方言結合發展而成,明末清初具雛形,清末民初已具規模,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鼎盛時期。沔陽鄰近各縣先後都有大批藝人來沔陽拜師學藝,或有沔陽師傅到江漢各地傳藝,解放初沔陽花鼓藝人數量空前,據《荊州花鼓戲志》載,荊州地區1949年前知名花鼓戲藝人579人,其中沔陽(含洪湖)著名藝人多達284人,占全地區藝人總數的一半。當時私人戲班林立,在江漢平原各縣城鄉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農村巡翅演出。
荊州花鼓戲源於沔陽州一帶。據《沔陽州志》特大水災紀實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過市流浪苦,沿門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間,花鼓逐步演變成有人物裝扮的表演形式和簡單故事情節的演唱內容,藝人們沿門或劃地為台演唱,被稱之為“沿門花鼓”或“地花鼓”,也有由一人背著木凳,掛上鑼鼓邊敲邊唱的“架子花鼓”。這是沔陽花鼓的雛形。道光年間,藝人三、五組班,利用農閒,在方桌或肉案子拼湊的台上演唱,人們稱為平台花鼓,亦稱“麥黃戲”或“犁尾戲”。
後來出現了常年戲班,演出場地由平台轉為四根竿的舞台,繼而升為用六根竿搭起“陽台”或台上扎彩的“輝台”。演員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當,發展到有鬚生、正旦、老生等行當,演唱時一唱眾和,伴之以鑼鼓。至此,沔陽花鼓已發展成為一個新劇種。
(一)最早見於記載的沔陽花鼓藝人乃康熙時期,“汪源發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無家可歸,隱姓埋名姓王名水發,雖入了江湖,總是傳戲,推車花鼓、彩蓮船、唱小曲子、打連廂、瓦子板。傳與兒子……又傳汪春保。”(見藝人劉天黨1944從其師保存下來的《汪家門徒師承譜》載)。汪春保乃"汪家門第八代傳人了。
(二)1845牟(清道光二十五年),沔陽州昌家灣汪春保“自幼喜玩唱彩蓮船,迎神賽會常為首理事”,十三歲就“從藝拜汪愷為師,工旦角,中年改生角。師父謝世後,繼領汪班”。在技藝上博採眾長,自立一派,首創沔陽花鼓“汪家門頭”(據《荊州花鼓戲志》載)。
作為戲曲形態的沔陽花鼓戲,其演出活動最早見於記載的也在道光年間。據傅卓然的茅江夜話載:“道光年間,戴家場有賀四郎組班唱戲,漁鼓簡板伴奏,現者圍坐,場無虛席,聲譽卓著,鄉人謂之平台花鼓"。文人陸謹寫詩道:“湖邊古柳陸家莊,平台花鼓正作場。沔北三伶誰曉得,水鄉爭看賀四郎。”這說明沔陽花鼓戲已開始走上舞台,不再是"沿門花鼓"、'椎車花鼓"了。
到鹹豐、同治年間,沔陽花鼓已進入了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又從"平台花鼓"發展到"六根檸'(一種舞台形式),藝人已從三五人一班發展到"七緊八松九停當"的規模,劇目也從"單篇戲"發展到"對子戲","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如《掐菜薹》、《雙撇筍》、《三官堂》等。常在迎神、賽會、祝壽、賀喜時演出,被稱為"神戲"、"燈戲"、"會戲",演出盛況空前,在沔陽農村形成了“五里三台”戲的演出規模。
從道光至鹹豐同治年間,自"汪氏門頭"出現後,其影響不斷擴大,又相繼出現了"黃、史、賀"三個門頭,共稱沔陽花鼓"四大門頭"。可見,花鼓戲沔陽化。
宣統元年(1909),沔陽花鼓戲第一次打進武漢三鎮亮相亮牌,花鼓藝人盧金玉、周高等組班,進入武昌徐家棚、漢口火車站、漢陽鸚鵡洲的露天(劇)場和茶樓酒肆,演出了《站花牆》、《柳林寫狀》、《三官堂》等節目,為期兩月而不掉座,譽滿三鎮。進入民國六年(1917)。花鼓戲藝人陳新苟、陳加林、沈四、謝春城、唐石頭、姚玉春、黃黑苟、五福興等二十餘人第二次進入漢口法租界共和昇平樓(這是當時武漢三鎮第一家正式劇場)演出,結果又以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轟動了江城。
名家
![沔陽花鼓戲](/img/3/beb/nBnauM3X4YTMycDN5Q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0k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以汪春保(1832?—1910)為代表人物的"汪家門頭",沔陽昌家灣人,傳徒近百,遍及江漢。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劇目。
以史旺(1832—1916)為代表人物的"史家門頭"。史系沔陽州南鄉金船灣(今洪湖汊河)人。秀才出身,因鄉試不第,仕途心灰,結識汪春保戲班後,尊汪為師,習學花鼓。始習旦,後改生,也能寫戲編詞,以【高腔】、【圻水】劇目為長。
以黃二生(1853-1913)為代表的"黃家門頭"(沔陽州回龍灣趙趕河人)。黃從小愛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記唱詞,避于田野練唱。其父見狀,將子送汪春保戲班學戲,工旦,十六歲登台,後離師獨辟途徑,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與小調。
以賀霞齡(7.1928)為代表的"賀家門頭"(監利縣三官殿賀家灣人)。賀由於幼小喜愛花鼓戍癖,被族中長者斥逐出走,參師沔陽藝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鑒於花鼓藝術行當缺乏,改工丑角,勤學苦練,為觀眾所喜愛,稱其為“賀派"。他的門派皆工醜,側重於【醜四平】、【圻水腔】和專用小調。以此看來,"四大門頭乃沔陽花鼓之祖,"汪家門頭"乃"四大門頭"之首,可見沔陽化,花鼓戲源於沔陽。
傳承
![摘花表演](/img/a/f5b/nBnauM3XxMTOzYDOzU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U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年代末,沔陽花鼓戲出現了第一個最有影響的科班,專門培養花鼓戲人才。
班主崔松(1887一1952),沔陽藝人。
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起,先後在馬口、藏鶴亭、石土地、多家灣、三江口等地設帳,共七屆,歷二十餘年,授徒八十餘人。
民國時期,許多花鼓藝人毅然參加了國內革命運動,投身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中,沔陽西流河花鼓藝人杜金庭、王乾(女)被捕,後壯烈犧牲。
民國二十三年,沔陽花鼓藝人劉四保、曾小春參加賀龍領導的洪湖蘇維埃政府的宣傳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沔陽花鼓名老藝人宋金貴之高徒項麼(京山人)組班唱戲,常活動於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在京山八字門,大小煥嶺為新四軍第五師部隊慰問演出,並受命掩護去日偽占區的偵察員,並編演時裝花鼓戲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黨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組建抗日宣傳隊,沔陽花鼓藝人黃考香、黃楚香、黃崇香、盛香、楊篤清等應邀開展連隊花鼓戲教學及抗日宣傳活動,當時全師擁有花鼓戲班四十五個,演員一千四百三十五人,聲勢浩大。許多沔陽花鼓藝人為了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年華乃至生命。在沔陽花鼓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極其珍貴的一頁。
抗戰勝利後,蔣偽政權繼續"禁演花鼓淫戲",戲班被迫解散,藝人有的遭到監禁,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流落外鄉。大多數藝人為求生存,不得不與漢劇楚劇(黃孝花鼓)乃至河南的越調戲組成"三合班”、“二合班",改唱漢戲或楚戲,或"半台"(即一半唱漢劇或楚劇,一半唱花鼓戲,俗稱'惜屋躲雨")直到全國解放。解放初期,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沔陽花鼓藝人多以唱楚劇為業,組建了許多楚劇團。在沔陽境內有影響的有"藝光"、"光復"、"復聯"、"聯合"四個楚劇團,他們以"魚咬尾"方式命名,在唱楚劇的同時,也唱花鼓戲。
唱腔
![沔陽花鼓戲](/img/8/ea3/nBnauM3XygTM1AjNy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民眾喜愛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於毛嘴、鄭場一帶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調、漁鼓調、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調演變發展而成,聲腔高亢質樸,道白用通順河流域方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唱腔按行當的不同和年齡、性別、性格特徵及音色、習慣使用音區、音域的不同,同一聲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以主腔為例,如為表現正旦的端莊、柔美和花旦的秀麗、嫵媚時,其唱腔音樂華麗委婉;在表現小生的文雅、老生的敦厚、生角的剛健時,其鏇律音域相對寬廣蒼勁;而在表現丑角的詼諧、誇張、怪誕時,其音域窄小,鏇律簡單。主腔的演唱功能,除了大都具有抒情與敘事並重的共同特點外,每個聲腔在具體表現上又有所側重:有的以抒情為主,有的以敘事見長,有的能表現多種感情,有的對某種單一感情又能得以淋漓盡致的抒發。
![沔陽花鼓戲](/img/1/3df/nBnauM3XxgjN4EDNz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高腔,來源於田間勞動的薅草歌,農民薅草時,為持續繁重勞動的需要,往往以高亢的音調,悠揚的鏇律來抒發感情以減輕疲勞。花鼓戲吸收其為主腔時,保留了這種聲高且嘹亮的特點。由於鏇律優美,抒情性強,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故民眾對之冠以各種俗稱雅呼。如“骼髏腔”,即高亢、開闊的意思;“枯六腔”,意為意調很高,一般好嗓多唱“六”字調;“箍六腔”,由於唱腔抒緩,每唱六句唱詞落一次板;“棧骼髏”,即優美動聽的意思。此外,還有“骼髏花鼓”、“骼髏班子”等稱呼,是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高腔善於抒發多種感情;如喜、怒、思、悲、恐、驚等,舒緩時如行雲流水、激情時又緊張激烈!故又有“喜高腔”、“悲高腔”、“快高腔”、“慢高腔”等多種區別。
該唱腔男腔粗獷、豪放,女腔婉轉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處理均較為靈活,可塑性也很強,演員和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靈活安排,因而是荊州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於本戲中唱腔的演唱。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
悲腔是高腔的一種反調唱法(由本調轉入屬調),為女角色悲痛時專用。音域較寬,其唱腔酷似江漢平原農村婦女哭聲,且“喲哎喲”及起伏較大的拖腔(藝人稱為“無字腔”即非正詞的意思),更能抒發悲痛、壓抑、痛苦的感情。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蓮的長段唱詞就用高腔轉接悲腔處理,其唱腔婉轉淒切,如泣如訴,恰當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情感。
![《訪友》劇照](/img/1/8a3/nBnauM3XyczMxUzNxU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圻水的抒情特色,多由“起板”和“慢板”體現,它也能抒發多種感情,往往在慢板後面就緊接著大段的敘事。這種抒情性的慢板與敘事性的正板、快板相連線,有起伏,有對比,極符合廣大民眾的欣賞趣味和審美習慣。
敗韻是圻水腔的一種變體唱法,情緒壓抑感傷,多敘述不幸往事和異地相思感情,其調式、音階均與圻水相同。
![摘花表演](/img/a/786/nBnauM3X3EzN1YjM1g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4k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沔陽花鼓戲](/img/e/11d/nBnauM3X4UTOzcDM1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單篇牌子是由一人載歌載舞、用一個曲調來抒發情感或敘述故事的腔調。它有如曲藝加彩裝表演,邊歌邊舞,並可自由進入或退出角色,藝人稱這種表演形式為“單篇戲”或“散花鼓”。如西腔、十枝梅、思兒腔等,已從專曲專用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板式變化的一曲多用的腔調。其表現功能比一般小調有所加強,結構也逐漸向板式變化方向發展,唱腔除具有上、下句的反覆以供敘事外,還有較為抒情的曲頭(起板)引導,曲尾(落板)終結,形式日趨完鑒,特別是其音樂曲調與語言聲調的密切結合,使唱、念渾然一體,十分協調,這也是沔陽花鼓戲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風格的重要因素。
專用小調即民間小調的戲曲化。專用曲調主要用於小戲,一般一劇一詞,調名亦即劇名,多專曲專唱,互不混同,如《繡荷包》、《思凡》、《招郎》、《四季忙》、《討學錢》等。在演唱中,曲調基本保持民間小調的抒情風格,但也根據劇情的發展,產生多種變體唱法,如壓縮、伸展,靈活加入襯字、襯腔,片斷重複,加垛句等,使之更符合思想內容和人物感情的需要。一個劇目中,如情緒多樣,可採用多支小調連綴表現,一曲為主(常為劇目名稱),其它為輔,如《站花牆》、《雙撇筍》、《補背褡》等。
![沔陽花鼓戲](/img/a/ecf/nBnauM3XwYTMzITO1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花鼓戲的傳統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唱腔節奏明快,鏇律優美,抒情敘事,鄉土氣息濃郁,演唱內容貼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生動活潑,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的願望和要求,這也是沔陽花鼓戲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沔陽民間,男女老幼行走、勞作時都喜歡哼唱幾段花鼓戲曲調,所以又有“幹活不哼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之說。
特色
![沔陽花鼓戲《三娘教子》劇照](/img/c/b95/nBnauM3X0IDN2MjN3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沔陽花鼓戲珍珠塔](/img/2/07c/nBnauM3X3YzNwITO3Q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0U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趕子放羊》劇照](/img/a/a59/nBnauM3X3UjM3MTMwU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沔陽花鼓戲](/img/2/c65/nBnauM3XxEzNyQTO4c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3k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特技表演上創造了“摘花”、“咬碗”、“帶彩”、“流淚”、“陰陽臉”、“掐菜”等,各種表演技巧異常豐富,既接近農民生活,又是藝術的創造,代代相傳,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強烈生活氣息的表演程式。
![沔陽花鼓戲珍珠塔](/img/3/958/nBnauM3XxYDO2cjMwg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4k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它的打擊樂除了吸收兄弟劇種鑼鼓經外,其牌子的打法、樂器的配備,又別具一格,如“草鈸”、“亂劈柴”、“走錘”、“高腔、悲腔、打鑼腔更子”、“圻水三起板”等鑼鼓牌,都有獨特的打法。樂器除鼓、板、鑼、鈸外,馬鑼的運用能烘托氣氛,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劇目
![沔陽花鼓戲](/img/b/ec2/nBnauM3X2MTOzUDO5U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1k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劇目過去多為民間生活小戲,解放後從楚劇、漢劇移植了一些劇目。其中,有的是從民歌小調改寫而來,如《抽門閂》、《掐菜薹》、《告老爺》等;移植或藝人創作的,如《賀端陽》、《打補釘》等;文人編寫的,如《江漢圖》,就是出自清同治年間沔陽的一個落魄官吏鄭東華筆下引,還包括諸如《站花牆》、《雙撇筍》、《打蓮湘》、《戲蟾》、《三官堂》、《辭店》、《陰審》、《告經承》等。70年代末以來,新編的大型歷史劇《十三款》,小型現代戲《小堅決》、《買搖窩》、《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電影播映。
現在,沔陽花鼓得到不斷創新與發展,並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創作表演人才,民間花鼓藝人遍及鄉間,專業、業餘劇團常年活躍在城鎮鄉村,豐富了城鄉人民民眾文化生活。
新生
新中國建立給沔陽花鼓戲和藝人帶來了和煦的春天。1.1951年,沔陽縣政府在沔城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貫徹國家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記戲曲社團與知名藝人。經縣文教科批准,沔陽花鼓眾多藝人組成四個專業楚劇班(後改為花鼓劇團),劇團名稱為“藝光”、“光復”、“復聯”、“聯合”,首尾字相連,意為“兄弟劇團本一家”,接受沔陽縣文教科行政管理,從此,沔陽花鼓戲有了政府承認的合法正規劇團四個。
2.“藝光”劇團由王壽銀、倪新平負責,成立後駐監利演出,稱為監利“藝光楚劇團”。1954年因水災流落鍾祥,鍾祥縣政府接收改為“鍾祥縣花鼓劇團”,楊篤卿任團長。1957年到潛江演出並落戶,改名“潛江縣花鼓劇團”,後為“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再後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1991年名演員胡新中為團長。至今,仍然活躍在潛江及周邊縣市。
3.“光復”劇團組建時由邵發青、趙德新負責,到嘉魚解洲駐地演出,後改為“嘉魚縣楚劇團”,至今仍巡迥演出於鹹寧市各地。
![沔陽花鼓戲](/img/7/a96/nBnauM3XxEzMyEjMxY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2k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5.“聯合”劇團劉明仿、陳花志負責。1953年選崔六斤任團長,龔一香繼任團長,1955年後黃崇香、束小雲任正副團長。1956年5月正式定名“沔陽縣花鼓劇團”,任命黃崇香為團長,程蘭亭、歐情生為副團長。1960年任命金民倜為團長。1973年恢復花鼓劇團建制,1977年調郭百榮任書記兼團長,蕭元林、束小雲、謝桂仿任副團長。1986年拆縣建市後,改名為“仙桃市沔陽花鼓劇團”,現仍然演出於市內外城鄉。
6.由於可見,沔陽(仙桃)周邊縣市專業劇團演唱的花鼓戲都源自沔陽!!!
7.另:荊門花鼓劇團
![沔陽花鼓戲](/img/b/1a2/nBnauM3XxIzM5YTM3c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3k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鄉鎮花鼓劇團也成為了農村文化重要的生力軍,1979年起的十多年中,沔陽的鄭場、毛嘴、三伏潭、陳場、通海口、郭河、西流河、彭場等鄉鎮都先後組建了花鼓劇團,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要組織鄉鎮劇團會演,各鄉鎮劇團的演出水平不斷提高,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特別介紹
![沔陽花鼓戲](/img/7/b38/nBnauM3X1gzMwgzM1Y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2k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仙桃的一所專業花鼓戲戲曲院團,屬財政差額撥款副科級事業單位。
前身由陳花志、胡順興、龔一香、劉明仿等十九名花鼓戲藝人組合的戲班,於1951年在沔陽政府登記,接受管理時更名為聯合楚劇團。
劇團成立於1956年,50多年的風雨歷程,幾輩人的辛勤努力,現擁有固定資產近千萬元,演職員工118名,其中二級演員15名,二級作曲5名、二級導演1名,二級舞美2名。配備了演出專用客車、流動舞台車和雪機、霧機、電腦字幕、電腦轉換燈等高科技舞台演出設備。目前,劇院已步入戲曲、歌舞、小品並頭髮展的良性軌道,成為全省較有影響的,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藝術院團。
1956年5月,劇種歸宗,聯合楚劇團經過整頓充實,正式冠名為沔陽縣花鼓劇團,有演職員37人,演唱時基本去掉幫腔,配以弦樂。次年,演出新編歷史劇《十三款》,受到廣大觀眾好評,被武漢市江岸楚劇團移植演出,改名《沔陽恨》
1996年定名為湖北省沔陽花鼓劇院。
![花鼓戲丑角](/img/2/d93/nBnauM3X1ITMygzN2Y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2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57年《十三款》劇本五次定稿後公演,大受民眾歡迎。在文化革命前的十年間,演出場次達三百多場,引起了省,地,縣各級領導的重視,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外縣有些劇團還把《十三款》改名為《沔陽恨》進行移植演出。1980年《十三款》被省電視台製成電視片,並在中央電視台向全國轉播。
1958年,劇團排演現代戲《劉胡蘭》、《紅松林》時,在聲腔使用上,設計了主腔與小調混用,使聲腔服務於劇情,突破了一戲一腔、一腔到底的舊格局。
1959年,劇團開辦沔陽戲校(與縣漢劇團合辦),聘請教師3人,招收學員12名。經過半年多培訓,學員上演了《三岔口》、《攔馬》等武功戲。翌年5月,現代小戲《老紅旗》赴省會演,受到省群英大會代表的好評,老藝人程蘭亭出席了省群英舍,與會人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1962年,劇團分二隊到農村,巡迴搜出現代戲《三里灣》和部分古裝戲,持續半年之久.同年,招收學員14人,舉辦第二屆教學班。後因政治運動頻繁,訓練停止,部分學員只得隨團學藝或中途改行。
![沔陽花鼓戲](/img/a/03f/nBnauM3XzQTO3EDM4Y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2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次年,開辦第三屆教學班,從外地聘請名師指導訓練,本團演員為唱腔老師。苦於動亂,教學計畫未能實施.為改變演員青黃不接的局面,學員提前跟班學藝,少數學員經過苦練,成為劇團的骨幹演員。
1976年10月,劇團恢復原名,移植上演《洪湖赤衛隊》。
![沔陽花鼓戲](/img/2/a7b/nBnauM3X4YDN3YjMwc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3k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80年由湖北電視台錄製成電視片,同時錄製了現代小戲《好親家》電視片,先後在湖北和中央電視台播放。
1981年,現代小戲《買搖窩》參加省戲曲劇團青年演員比賽,龍同發、潘愛芳分別獲演員二、三等獎。1982年,<<向老三招婿》分別獲地區創作一等獎和省專業劇團創作劇目匯演二等獎,劇團獲省、地演出一等獎。
1985年,在荊州花鼓廣播唱腔比賽中,演員朱忠靜獲金牌獎,高虹、熊艷獲銀牌獎,李忠善、李文平、趙宏斌獲銅牌獎。
1988年9月應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和《戲劇評論》邀請進京演出,將整理的傳統劇目《送香茶》、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向老三招婿》演進了中南海,並參加中國藝術節(中南片)演出。
1990年,新編古裝戲《白狐傳奇》參加湖北省首屆荊州花鼓戲藝術節,獲演出、劇本、優秀音樂、優秀導演、舞美獎;新編大型現代戲《泥塑》獲演出獎、劇本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獎、音樂獎。
1998年,新編現代戲《下崗之後》參加湖北省戲劇新作展演,獲演出獎。
2000年,團長陳光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嵐清等領導的親切接見。劇團連續15年被省文化廳評為“百團下鄉先進集體”;
2000年,劇團被授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演出活動先進集體”。
2001年,移植改編的折子戲《訪友》參加全省戲劇新作電視展播,獲演出三等獎。
![《十三款》](/img/f/8c1/nBnauM3XyMTO3AzM2QTN1YD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0U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02年,創作改編的大型現代戲《黑色驚嘆號》,由省委宣傳部等七個廳局發文,在全省巡演,引起強烈反響,成為全省禁毒及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點劇目。
2000年,團長陳光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嵐清等領導的親切接見。劇團連續15年被省文化廳評為“百團下鄉先進集體”;
2000年,劇團被授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演出活動先進集體”。
2003年,國家二級演員程瓊獲湖北省第六屆戲劇牡丹花獎。
2005年,移植改編的大型現代戲《江姐》成為全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必看劇目。
2006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戲《桃花》在湖北省第八屆楚天文華獎評獎中分別獲編劇、導演、音樂創作、主演二等獎。
2008年在首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上,劇團選送的大型古裝花鼓戲《貶官記》、傳統折子戲《陳琳拷寇》、現代小戲《老鄰居》等一大兩小三出花鼓扛鼎之作,以其厚積薄發的藝術水準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實力,在強手如林的藝術節上脫穎而出、炫耀荊楚,一舉攬獲十四項獎項。尤其是《貶官記》,分別摘取優秀移植劇目獎、音樂創作一等獎和演員表演一等獎三項藝術桂冠。
2010年,劇團榮獲第四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近十年來,該團每年下鄉演出300多場,觀眾累計達600多萬人次。
近年來,沔陽劇團先後自編自導自演了大量的歌頌黨和祖國的精彩節目。《老鄰居》反映黨員“雙建雙帶”的農村利民活動,
![沔陽花鼓戲](/img/f/7c5/nBnauM3X0EzM4cTN1QTOyUTNzUTM5YDMwIjMxADMwAzMxAzL0k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今年以來,該團下鄉演出採取了“戲曲打頭炮,歌舞來收尾”的演出形式,讓廣大農民既領略到了花鼓戲的醉人神韻,又感受到了現代歌舞青春時尚的誘人芳香,極大地豐富了基層民眾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