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

東海縣

東海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處北緯34°11′~34°44′,東經118°23′~119°10′。全縣總面積2037平方公里。 人口118萬人,轄11個鎮、6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2個國營場 ,是聞名中外的“水晶之都”,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東海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建設幸福東海”奮鬥目標,全面加快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綜合實力得到持續提升,先後榮獲全國農業綜合實力百強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六連冠、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四連冠、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生態縣等近70項國家和省部級表彰。2013年,東海以縣為單位被省認定建成全面小康社會。2014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排名上升至94位。《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東海縣位列中國百強縣市排名91位。2018年10月,東海縣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海風貌 東海風貌

夏、商時屬徐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魯國東境的郯國,戰國時易為楚地。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置郡縣,境屬朐縣,縣先屬薛郡,後屬郯郡,郯郡後改為東海郡。

三國時魏改東海郡為東海國,朐縣屬東海國。至晉,朐縣仍屬東海郡。

南北朝時期,改朐縣為朐山縣,屬朐山郡。

隋初,廢朐山郡置海州,朐山縣屬海州。不久,改海州為東海郡。武德元年,改東海郡為海州。

元初,海州升為海州路,後改為海寧府,不久又降為州,朐山縣屬海寧州。

明初,海寧州仍為海州,隸淮安府。由秦至明初,境內曾屬朐縣、朐山縣、曲陽縣、東安縣、即邱縣、招遠縣、龍苴縣等。

清初,海州為直隸州。現東海縣境域明清兩朝未設縣,為海州地。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縣治設於今海州城。因東瀕大海,沿用古東海縣名。1912年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定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鐵路南於1940年11月建立的東海縣民主政府屬華中局淮海區,大部分地域屬沭陽縣,包括今東海縣安峰鎮、曲陽鄉、房山鎮、平明鎮和張灣鄉南部。鐵路北於1941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政府,先後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區、臨沂專區。1945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

東海縣風光 東海縣風光

1949年5月,路南東海縣撤銷,轄區併入沭陽縣和灌雲縣,此後,只有一個東海縣,屬山東臨沂專區。隴海鐵路北縣境西部1933年後屬郯城縣,包括今桃林鎮、山左口鄉和李埝鄉西部。

1948年11月,東海縣全境解放,析縣境海州、新浦二鎮與連雲市建立新海連特區,旋改新海連市, 海州、新浦為所轄。1950年5月,東海縣與新海連市合併為新海縣,同年12月又分置。東海縣治東石榴樹村,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
1953年1月,東海縣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同時,沭陽縣將原屬 東海縣的房山、安峰、平明等地劃歸東海縣,郯城縣也將 桃林、山左口一帶劃歸東海縣,10月,移治新海連市海州城。
1957年11月,東海縣由海州遷治今牛山鎮。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改革,東海縣由徐州地區劃歸連 雲港市所轄。

行政區劃

全縣總面積2037平方公里,人口118萬人,轄11個鎮、6個鄉,2個街道辦,2個國營場,東海農場為省直屬。具體分別為:

街道、鎮、鄉名駐地面積(平方千米)行政村
牛山街道 和平西路58號 92.79 15
石榴街道 東榴居民委員石新路55號 79.89 11
桃林鎮 桃北村桃源路 169.89 21
平明鎮 平明村太平洋路 157.80 24
房山鎮 房北村達寧路 152.96 25
安峰鎮 山莊村迎賓路 134.17 26
雙店鎮 雙店村326省道 117.45 15
石樑河鎮 勝泉村海陵湖路 103.60 24
白塔埠鎮 白塔村航空路 103.27 16
溫泉鎮 尹灣村朝陽路 102.71 18
黃川鎮 新聯村黨政路 94.44 22
青湖鎮 青北村青康路 94.32 20
洪莊鎮 洪莊村建設路 67.19 13
駝峰鄉 駝峰新村323省道 104.30 23
張灣鄉 張灣村張曲公路 91.30 12
山左口鄉 山左口村光明路 89.09 15
石湖鄉 大婁村牛桃路 78.08 11
曲陽鄉 城北村行政路 75.42 12
李埝鄉 李埝村人民路 70.30 11
李捻林場 陳山村 31.11 1
東海農場   20.24
種畜場 費嶺村 7.26 1
種豬場 種豬場 3.33

地理環境

位置

東海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處北緯34°11′~34°44′,東經118°23′~119°10′。東與連雲港市新浦區、海州區接壤,西達馬陵山與山東省郯城縣分界,南與沭陽縣為鄰,北與山東臨沭縣交界,東北沿新沭河與贛榆縣相望,西南與新沂相連。東海縣總面積2037平方公里。

氣候

東海縣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東海縣常年溫和濕潤,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13毫米,常年無霜期225天。

地形地貌

東海縣地屬黃淮海平原東南邊緣的平原崗嶺地,地形東西長、南北短,東西最大距離7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54公里。地勢西高東低,中西部平原丘陵起伏連綿,東部地勢平坦。地勢西高東低,在海拔2.3~125米之間。  

水文

東海縣境內河流均屬沂、沭河下游水系,主要擁有新沭河、淮沭新河、薔薇河、魯蘭河、石安河、龍梁河等16條幹支河流。東海縣為“百庫之縣”,共興建大中小型水庫63座,總庫容為8.9億立方米,其中石樑河水庫和安峰山水庫分別為江蘇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庫。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東海縣迄今已發現各種礦藏37種,其中水晶、石英、金紅石、蛇紋石、白雲石等29種非金屬礦藏具有工業開採價值;東海縣水晶總儲量約30萬噸,石英儲量約3億噸,儲量、質量均居全國之首。

生物資源

東海縣盛產油料、瓜菜、果品生豬、大牲畜。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22.84萬人,比上年增長0.7%,其中女性58.86萬人,占總人口的47.9%。戶籍登記出生人口2.04萬人,比上年下降21.2%;死亡人口0.76萬人,比上年增長12.4%。年末常住人口96.35萬人,出生率為12.26‰,死亡率為7.14‰,自然增長率為5.12‰,比上年提升0.1個千分點。城市化水平達到49.76%,比上年提升1.59個百分點   。

201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21.95萬人,其中女性58.47萬人,占總人口的47.9%。戶籍登記出生人口2.59萬人,死亡人口0.67萬人,出生率為21.4‰,死亡率為5.6‰,自然增長率為15.8‰,分別比上年降低3.8、0.2和3.6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95.87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2.09‰,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5.02‰,比上年提升0.2個千分點。城市化水平達到48.17%。

民族

2011年,東海縣共有、回、彝、哈尼、拉祜、、布依、傣、瑤、壯、佤、白、布朗、傈僳、納西、滿、土家、侗、藏、黎、蒙古、朝鮮、維吾爾、怒、達斡爾、畲、水、普米、土、哈薩克、景頗、阿昌、德昂、京等3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320人。其中漢族人口占99.8%,少數民族人口占0.2%。

經濟

綜述

201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3.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0947元,比上年增長10.7%。年內新註冊登記私營企業1960家,新增註冊資本45.20億元,年末實有私營企業9229家,註冊資本218.82億元。新註冊登記個體工商戶5786個,新增註冊資本12.91億元,年末實有個體工商戶30539個,註冊資本45.38億元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9:45.4:38.7調整為15.7:44.2:40.1。第一產業增加值61.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73.71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57.94億元,增長12.8%。  

東海溫泉 東海溫泉

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9.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5%。第一產業增加值57.13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63.13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139.06億 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6:45.5:38.2調整為15.9:45.4:38.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7580元,比上年增長11.0%。年內新註冊登記的私營企業1013家,新增註冊資本36.58億元,年末實有私營企業7467家,註冊資本為156.77億元。新註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6002個,新增註冊資本11.09億元,年末實有個體工商戶26145個,註冊資本為34.27億元。全國百強縣排名上升至94位。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8億元,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45.9:37.7。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8億元,增長19.4%。預計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6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億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50元,分別增長9%和11.5%。  

第一產業

201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糧食擴產增收,播種面積159.2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81千公頃;畝產472.5公斤,比上年增加1.7公斤;總產112.91萬噸,其中夏糧45.02萬噸,秋糧67.8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加1、0.21和0.79萬噸。糧食產量連續七年超過100萬噸。油料播種面積10.33千公頃,油料總產量4.80萬噸。完成造林2.6千公頃,其中成片造林1.8千公頃;建設農田林網9.33千公頃,完成四旁植樹694.6萬株,森林撫育1.93千公頃;新增苗木花卉0.53千公頃。生豬和三禽飼養量分別為110.66萬頭和1077.70萬羽,大中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89.0%。水庫網箱養殖10.7萬隻,漁業養殖面積達到7.73千公頃。

全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33千公頃,其中設施農業2.67千公頃。蔬菜(含瓜果)種植面積34.37千公頃,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到70%以上。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治理工程42處,鄉村沼氣服務網點12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開辦大田作物種植等專業職業技能培訓班35期,培訓人員3338人。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萬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35家,登記註冊家庭農場73家。申報通過“三品”品牌50個,“三品”品牌三年複查換證11個,無公害產品251個,綠色食品6個,農業“三品”產量126萬噸,占全縣食用農產品52%。累計抽檢蔬菜類農產品樣品7662批次,合格7448批次,檢測合格率為97.2%。土配方施肥技術全面推廣,採集土樣566個,化驗分析土壤樣品2830項次。全年疏浚整治59條縣鄉河道、249條(座)村莊河塘,新建渠道105條,新建改建電灌站28座,改造中低產田4.93千公頃。  

2014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8.48千公頃,糧食總產量111.91萬噸,其中夏糧44.81萬噸,秋糧67.10萬噸,糧食產量連續六年超過100萬噸。油料播種面積10.33千公頃,油料總產量4.80萬噸。新增高效農業面積6.85千公頃,其中設施農業3.34千公頃。蔬菜(含瓜果)種植面積34.27千公頃,新建設避雨葡萄特色產業基地、設施甜瓜基地和設施辣椒基地等市級特色產業基地3個。第五屆花博會成功舉辦,有效促進全縣鮮切花產業發展。新獲批“三品”品牌43個,累計達368個,其中無公害產品358個,綠色食品10個;三品基地面積115.33千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比重94.5%。

第二產業

2015年末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0家,總資產332.85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3.6%和9.5%。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3.82億元,增長12.9%。工業總產值928.43億元,增長13.7%,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71.03億元,增長15.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0.0%;輕工業產值344.67億元,增長16.0%;重工業產值583.76億元,增長12.3%;民營企業產值812.35億元,增長15.8%;農村工業產值655.28億元,增長14.7%;外資企業產值114.65億元,增長0.5%。矽產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新型建材製造業和機械設備製造業四大主導產業進一步擴容,企業個數達325家,工業總產值709.97億元,占規模企業比重分別為70.7%和76.5%,比上年提高0.8和2個百分點。其中矽產品加工企業18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4.04億元,增長15.6%,占規模工業比重為47.8%;食品製造企業6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7.91億元,增長19.5%,占規模工業比重13.8%;新型建材製造業企業4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3.11億元,增長5.4%,占規模工業比重7.9%;機械設備製造業企業3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4.91億元,增長14.3%,占規模工業比重7.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08.11億元,增長13.5%;利稅總額99.05億元,增長13.6%,其中利潤總額63.50億元,增長15.1%。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47.97萬元/人。

2015年末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45家,比上年減少2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82.1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在省外施工產值9.17億元,下降3.5%;建築工程產值81.09億元,增長7.5%;竣工產值68.33億元,增長0.5%。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從業人員3.45萬人,增長9.9%,其中工程技術人員0.35萬人,下降16.3%。  

2014年末,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5家,總資產284.5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5%和33.2%。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1.90億元,增長15.3%。工業總產值785.05億元,增長22.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9.66億元,增長2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9.6%;輕工業產值285.89億元,增長19.1%;重工業產值499.13億元,增長25.3%;民營企業產值669.78億元,增長26.2%;農村工業產值543.29億元,增長34.6%;外資企業產值114.23億元,增長10.5%。以矽產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新型建材製造業和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四大板塊”進一步鞏固。年末擁有規模以上矽產品加工企業17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81.07億元,增長23.6%,占規模工業比重為48.5%;食品製造企業5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8.03億元,增長6.5%,占規模工業比重11.2%;新型建材製造業企業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1.91億元,增長38.4%,占規模工業比重7.9%;機械設備製造業企業3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4.39億元,增長27.8%,占規模工業比重6.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68.67億元,增長22.5%,產銷率達98.0%,實現利稅總額83.02億元,增長20.7%,其中利潤總額52.36億元,增長16.3%,稅金總額30.66億元,增長29.1%。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49.53萬元/人。

第三產業

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按規模分,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61.35億元,增長19.7%;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實現零售額94.86億元,增長8.1%。按行業分,批發業12.52億元,增長5.9%;零售業129.73億元,增長13.7%;住宿業2.17億元,下降9.1%;餐飲業11.80億元,增長10.4%。各類集市貿易成交額96.4億元,增長5%。全年接待遊客454.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9.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6%和8.3%。  

社會

教育

2015年末擁有各類學校293所,其中高級中學8所,初級中學30所,國小校116所,幼兒園136所。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3833人,其中高級中學教師1577人,初級中學教師2881人,國小教師5492人,幼兒教師3625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2.82萬人,其中高中生1.79萬人,國中生3.27萬人,小學生11.10萬人,在園幼兒6.14萬人。應屆高中畢業生6558人,考入高等學校5692人,有4人考入北大,其中考取本科1704人,專科398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和國中學生毛入學率均達100%;高中學生毛入學率94.0%。  

2014年年末擁有各類學校243所,其中:高級中學8所,初級中學33所,國小校112所,幼稚園90所,職業中學1所,盲聾啞學校1所。年末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4648人,其中:高級中學教師1615人,初級中學教師2891人,國小教師5384人,幼兒教師2347人,職業中學教師205人,盲聾啞學校教師35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0.31萬人,其中:小學生10.21萬人,國中生3.03萬人,高中生1.89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4.60萬人。應屆高中畢業生7399人,考入高等學校6547人,其中:考取本科1948人,考取專科459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5%;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100%;國中學生毛入學率100%;高中學生毛入學率97.1%

科技

2014年末擁有獨立核算的科研機構33個。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7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51家。科研項目填補國內空白的1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7個,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的1個。有42個科技項目列入省及省以上科技發展計畫。提出專利申請1893個,獲批專利1328個,其中發明專利22個。新發展註冊商標432件,其中特色商標5件,著名商標認定10件,知名商標認定14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額占本級財政支出比重達3.2%。

體育

2012年末體育場地836個,體育場地面積為20.1萬平方米。全年共舉辦各類運動會及體育比賽146場,比上年減少2場,參加運動賽事的運動員23620人,比上年減少1090人次。年末有等級裁判員920人,其中:一級以上85人、二級151人、三級684人。參加市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137枚,其中:國家級獎牌10枚、省級24枚、市級103枚。

文化

2014年,水晶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水晶博物館,全年免費接待遊客25萬人。建成以縣圖書館為總館、鄉鎮文化中心圖書室為分館、村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全縣圖書館服務體系。桃林民俗博物館、青湖書香大舞台、洪莊車站文化示範村等鄉村文體設施陸續建成開放。年末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7.77萬平方米,體育場地507個,面積211萬平方米。全年送戲下鄉200場,送電影5487餘,送圖書2萬冊。共舉辦各類運動會及體育比賽168場,參加運動賽事的運動員1.76人。國民體質達標率97.3%。

衛生

201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1%,人均籌資480元,其中財政補助380元。20類重大疾病救治重點保障,其中終末期腎病、重性精神病報銷比例達到90%。新農合住院政策補償比為82%,實際補償比為52.4%。大病保險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20元,大病保險補償費用1237萬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提高至40元,12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得到全面落實。居民健康檔案建成率穩定在85%以上,規範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0%。預防接種14.31萬人,一類疫苗基礎全程和加強免疫各單苗接種率均達95%以上。孕產婦死亡率為0,嬰兒死亡率為2.21‰,婚檢率達到80.3%,衛生戶廁普及率達73.6%。年末全縣各類衛生機構533個,其中:綜合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21個,村級衛生室423個,其他醫療結構76個。衛生技術人員347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42人,註冊護士1320人。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834張,其中綜合醫院1580張。  

2014年末全縣各類衛生機構527個,其中:綜合醫院8個,鄉鎮衛生院21個,村級衛生室423個,其他醫療結構71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4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61人,註冊護士1442人。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834張,其中鄉鎮衛生院1074張。

交通

東海縣已形成水陸空兼備的立體交通網路。東隴海鐵路貫境內,境內有3個火車站、4條鐵路專用線。開往徐州、濟南、廣州、北京等一些城市。

東海縣道路總里程1769.4公里,310國道、204國道以及連霍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等東西南北大動脈均在縣境交匯,境內縣鄉村道路全面暢通。

2014年內完成236省道、245省道、267省道、323省道及310國道等主要幹道東海段路面的養護大修。完成縣內農村公路建設項目38個,里程83.9公里,橋樑20座。石樑河庫區改造橋樑7座,道路20條,里程61.6公里。鄉村公路綜合好路率達到73%。全縣公路里程2965公里。年末汽車保有量76904輛,比上年增長18.0%,其中:個人客車保有量53226輛,個人貨車保有量11757輛。全年完成貨運量598萬噸,貨運周轉量46581萬噸公里;客運量1709萬人,客運周轉量51270萬人公里。

徐連高鐵東海站:2015年8月3日上午,在縣政府B607會議室,縣委副書記、縣長朱國兵同志主持召開徐連客運專線東海段規劃路徑專題研究會議,縣委副書記宋波、縣政協主席何東明、縣政府常務副縣長董桂軍、縣政府副縣長馮小宏,縣人大副主任范益春及縣政府辦、住建、交通、規劃、牛山街道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會上,縣規劃局就徐連客運專線涉及東海段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匯報,並就專線設計部門提出的客運專線東海至連雲港段規劃路徑、專線東海站位方案、鐵路專用線遷建問題進行論證分析,介紹各項方案比選的優劣勢,對項目的實施提出相關可行性建議。

縣領導及相關部門在聽取匯報後展開了認真的討論,並對專線的規劃建設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朱縣長就客運專線東海段涉及到的三個問題進行總結,要求我縣抓住此次機遇加快完成鐵南片區改造的規劃設計方案,重點做好鐵路南北片區交通組織設計,方便老城區民眾出行,促進片區協調發展。會議最後原則同意規劃部門提出的擬辦意見,並要求縣規劃、交通部門要積極與客運專線設計部門加強對接。

據悉,按中鐵總公司要求,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8月初將完成徐連客運專線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並報中鐵總公司開展可研報告行業內部評審。按照中鐵總公司盛光祖總經理的簽批意見,徐連客專將作為鄭徐客專的延伸線,按客運專線(時速350KM/H)的標準建設,爭取年內完成可研批覆,預計2016年初開工建設。

連雲港民航機場坐落境內,有京、穗、滬等直達航班,將陸續開通香港日本、韓國等國際航班。內河航運可抵長江、運河。

著名人物

東海縣著名人物有李逾時,李華,王得勝,朱璐,沈雲沛,王佐良,郇華民,楊鳳鳴,楊慶福,宋耀南,克軍,孫秉濤,王家林,王經郭,馮碩仁,馮菊芬,彥涵,朱自清,陳德懷,周曉江,呂祥壁,劉一麟,周大兵,石兆前。  

風景名勝

境內有大賢莊舊石器文化遺址、溫泉尹灣漢墓群、曲陽漢代古城遺址、馬陵古道等遺址古蹟。  

東海水晶
東海水晶聞名世界,是世界水晶集散地。2003年,東海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冠名為“中國水晶之都”。東海縣有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儲有豐富的水晶和石英,石英儲量約3億噸,水晶儲量約30萬噸,存儲量占全國70%以上,矽含量高達99.99%,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東海已經成為著名的世界水晶集散地和東方石英中心,擁有全國最大的水晶交易市場。

東海溫泉
東海溫泉早在明清年間就有“冬夏如湯”的記載,更有學者著《溫泉銘》贊之為“名區勝境”。1963年,東海溫泉被收入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並被命名為佛矽複合型醫療熱礦水,是中國難得的返老還童泉。這經上億年流淌出來的熔岩水,長年自流,日涌量達5000立方米 ,出井水溫達82℃,四季如湯,可浴療飲療,水質透明滑潤,富含鈣、鈉、鉀、鋅、氟、氡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被國內外旅遊、康療專家譽為“華東第一溫泉”。

亞洲第一井

亞洲第一井是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第三個超過5000米深的科學深鑽,也是全世界穿過造山帶最深部位的科學深鑽。該工程建成了亞洲第一個深部地質作用長期觀測實驗基地,也是亞洲第一個大陸科學鑽探和地球物理遙測數據信息庫,亞洲第一個研究地幔物質的標本岩心館和配套實驗室,使我國超高壓變質帶和地幔物質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西雙湖和海陵湖
西雙湖位於東海縣城西部,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65公里,湖區總面積約8.1平方公里,庫容量超過1200萬立方米。西雙湖是以“濕地城市”為發展理念,集合了文化旅遊、休閒娛樂、商務服務、生態住宅四大元素,有水晶廣場、南湖碼頭、雙湖夕照、水晶塔、十七孔橋、賞花島等景點。

海陵湖,原名石樑河水庫,是在著名的石樑河與大沙河(舊名廟灣子河,源自山東郯城縣,東流經大沙河鎮,東入海。)河道基礎上開掘而成,位於新沭河中游,地處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交界處,西臨山東臨沭,東距連雲港市區約35公里。最大庫面積91平方千米,最大庫容5.31億立方米,防洪庫容3.2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2.34億立方米,死庫容0.32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5365平方千米。游區內現有入口廣場、海陵廣場、十里長提、水上娛樂區等景點。

安峰山烈士陵園

東海縣 東海縣

安峰山烈士陵園坐落在東海縣城西南約16公里處的安峰山上。為紀念“安峰山事件”中死難的烈士而建。

在這塊幽靜肅穆的土地上,年年歲歲,當地黨政軍民來此掃墓、獻花,祭奠民族忠魂,寄託無盡思念;春夏秋冬,全國各地民眾時常來謁陵、瞻仰,緬懷英雄業績,表達崇敬心情。  

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

東海縣 東海縣

位於東海縣石樑河鄉磨山頂。1945年原山東省海陵縣抗日人民政府為紀念1942年磨山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建。塔基海拔138.3米,面南偏東27度。塔由花崗岩片石砌成,分踏步、塔身、塔頂三部分,通高5.4米,塔身四面凹嵌,由石灰岩方形磨光片石拼成的碑面,高3.5米,寬0.65米,正面陰刻“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字徑50厘米,魏書。背刻“海陵縣抗日烈士紀念塔序”文,字徑4厘米,8行,款具“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立”。東面刻150多位烈士英名,字徑3.5厘米,序文和款均為楷書。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是一份很有意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材料,也是一份重要的黨史實物資料。1993年公布為連雲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連雲港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
縣級市東海縣灌雲縣贛榆縣灌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