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分類
經典中文
《明天你要嫁給我》
《愛你一萬年》
《愛你就等於愛自己》
《你是我的玫瑰花》
《約定》
《親密愛人》
《你是我最大的驕傲》
《月亮代表我的心》
《老公老公我愛你》
《做我老婆好不好》
《簡單愛》
《求婚》
《情非得已》
《好姑娘》
《牽手》
《姑娘我愛你》
《最浪漫的事》
《水晶》
《最美》
《愛就一個字》
《我心永恆》
《我將永遠愛你》
《最珍貴的角落》
《唯一》
《只有為你》
經典英文
《my love》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Merry you》
歌曲套用
近幾年,求婚歌曲主要是套用於求婚過程中的求婚視頻。一般在電影院、大螢幕、KTV等場所播放。起到感動女友的效果。一般由費洛蒙求婚策劃製作。
求婚方式
緣份注定
男孩的一輛小飛機在天空飛,落下的時候正要撞到一個女孩身上,之後兩人互換了聯繫方式,日久生情後,男孩用那小飛機把一枚戒指送到了女孩的面前,隨後男孩拿著鮮花單腿跪下求婚,結果兩人步入了愛的殿堂。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校園裡的純色愛情。
愛首映式
一個男孩落寞的走在街頭上,在樹下碰到了女孩,可能是一見傾心,兩人一直約會,一段時間後,在昏暗的電影院裡,男孩拿出一枚戒指,向女孩求了婚,雖然寫的是“未完待續”,我想結局肯定是美好的。
宿舍邂逅
在宿舍下,男孩和女孩邂逅了,男孩愛上了女孩,之後兩人在學校里,在咖啡廳里相約,男孩用手機向女孩表白了,用宿舍燈排出了“I LOVE YOU”,最後一枚戒指將兩人的心甜蜜的連線在一起了。
飛躍國界
一個異國的男孩愛上了一個中國女孩,努力追求她,可是女孩走了,男孩心也碎了,低迷一段時間後,男孩重新振作,經過重重困難,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女孩,兩人終於見面了,然後一顆戒指讓女孩留在了男孩的身邊。
情定愛情海
公園里,正在拍照的男孩遇到了橋上的女孩,男孩牽著女孩的手奔跑,泛舟,觀賞風景,男孩叫女孩閉上眼睛,當她睜開眼睛的時候男孩幫她戴上了一顆鑽戒,最後兩人甜蜜的在這愛情海上走到了一起。
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的婚前儀禮是多種多樣的。從提親到舉行婚禮之前有許多的講究。由於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千差萬別所以婚前儀禮也就具有各自的特點。但大體上和漢族古代的六禮差不多,只是具體程式和內容有增有減。
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一生中有許多儀禮。如誕生儀禮、成年儀禮、婚禮、喪葬儀禮、生日禮、壽禮等。這種種儀禮。在中國少數民族中至今還很流行。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婚姻問題。直接和人生儀禮有關。一般都是在舉行完成人禮之後。婚姻問題才提上議事日程。
成人禮
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過。它是一個人生理髮育成熟時所舉行的儀禮。人類學資料告訴我們原始部落的成人禮是非常複雜的,有時還顯得十分殘酷。成人禮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禮者經歷種種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練。並通過這種磨練的考驗,將他們接納到成人社會中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為人生儀禮中的一種象徵儀式。
中國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齡階段要舉行成人禮。為男子舉行的成人禮叫“冠禮”,為女子舉行成人禮叫“笄禮”。《禮記》中說:“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這種冠笄之禮,在中國的朝鮮族中保存得比較完整。朝鮮族的冠禮又叫“三加禮”,即當男子在舉行成人禮的時候要三次更換禮服。按順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種禮儀。舉行初加禮時,先給受禮者梳髮髻,並在髮髻上罩上網巾,然後加冠。幾天之後,舉行再加禮。這時將初加時所帶的冠巾除去,換上紗帽。實行三加禮時,在紗帽下再添一個幞頭。如上三加禮按一定的程式進行。每次都由主禮者誦讀祝詞。冠禮結束後受禮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長輩致禮。女子行笄禮比較簡單,盤發插笄即可。朝鮮族的這種成人習俗可能受到古代漢族禮儀的影響。
雲南省的基諾族,把成人禮看做是人生中一次巨大的轉折。一個男子,只有在舉行完成人禮之後,才可以成為村社的正式成員才可以參加未婚青年的成人組織“波勒”,才可以改裝易服,穿上繡有象徵月亮花卉的衣服,挎上繡有月亮標誌和幾何花紋的“筒帕”(背包),
和姑娘們進行交往。
基諾族的成年禮至今仍保持著十分古老的傳統方式。成人儀式充滿了神秘色彩。
求婚漫畫
首先,在舉行成人禮時受禮者面前的桌子上要放上用芭蕉葉包好的小肉包。小包裡面的肉是剽牛祭祖時的祭品。接受成人禮的人獲得這種祭品,如同得到了祖先的承認、批准和保護。
其次,要對接受成人禮的人施行種種考驗。具體的做法是:青年男女組織的成員在受禮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對其施行突然襲擊。他們將受禮者捕獲, 並押往群情鼎沸的會場, 製造一種恐怖氣氛,以表示受禮者和童年時代的告別。
其三,是對受禮者施行教育。通常由族中的長老帶領大家唱本民族的《創世記):或歌唱傳統的生活習憤和應當遵守的法紀;或歌唱本民族的生產過程和經驗。以此教育青年們懂得如何戀愛和遵守傳統的社會道德。
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少女的成年禮。是舉行換裙子的儀式。成人禮所換的裙子,是成年的標誌。彝族少女的成人年齡,一般規定在15—17歲之間,而且大都是單歲換裙子。換裙子的儀式非常隆重,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
涼山彝族的投裙子儀式有許多禁忌。特別在是舉行換裙子儀式時,不許任何男子在場。 換裙子之前,姑娘的辮子一般是單辮,穿淺顏色的兩接裙。裙邊鑲有一粗一細兩條黑布邊。 而在舉行換裙子儀式時,姑娘必須梳成雙辮,戴上頭帕,並且換上紅、蘭、黑對比強烈的三接或四接的長筒百招裙
。舉行過換裙子儀式之後,就意味著成年,也意味著可以談戀愛,找情人了。
類似這種女子換裙子,男子穿褲子的成人儀式,在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報流行。如侗族的滾泥巴田,傣族的文身、墨齒,也是成年禮的獨特表現形式。侗族男孩一生中有三個生日要滾泥巴田。第一次是5歲,第二次是10歲,第三次是l 5歲。侗族諺語說:“從母親那裡學到善良,從父親那裡學到勤勞,從祖父那裡學到耐性。”所謂的三次滾泥巴田,就是根據這三句話安排的。前兩次由父母帶領。到了l 5歲這一次,孩子已長大成人,滾泥巴田的事要由它自己完成,這也是一種考驗。
傣族的文身,是一種古老的成人禮。也是對成年男子的一種血的考驗。至今在傣族地區,一個文過身的男子,常被姑娘們視為英雄。而沒有文身的男子,常常被姑娘們視為怯懦和不勇敢。沒有文身的男人,自然得不到姑娘們的喜愛。用植物的汁液染黑牙齒,則是滇西一帶傣族男子成人的標誌。
成人儀式不僅標誌著一個人生理髮育的成熟,同時也表明他有權承擔社會賦予他權利和義務。在婚姻習俗中,成年禮則標誌著青年男女戀愛生活的開始。
氏族外婚
中國的達斡爾族,聚居在東北地區美麗富饒的嫩江兩岸。嫩江左岸的莫力達瓦旗居住最為集中。那裡北依新安嶺,河流縱橫。諾敏河等42條河流灌溉著這片肥沃的土地。綿延起伏的森林中有數不盡的珍禽異獸;平原上盛產大豆、高梁、玉米和小麥;水草肥美的地方是天然牧場。達斡爾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裡,形成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婚姻習俗自然也不例外。
達斡爾族歷史上曾實行氏族外婚。婚姻習俗中有這樣的規定:同一哈拉(氏族)的人不能通婚。過去還不許與外民族通婚。現在有了許多變化,偶爾也有與蒙古人、漢人通婚的。
在達斡爾族中,男子到了成婚年齡,又物色好了對象,這時男方家長請和女方家有親戚關係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去說親。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紹男方家的情況,女方父母認為合適時,媒人就斟酒磕頭表示感謝和祝賀;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這門親事,則不讓媒人磕頭,也不請媒人吃飯。據說,如果女方家請媒人吃飯,就算答應了這門親事。
親事說成後,便準備送“恰安特”(彩禮)。送“恰安特”時,男方家必須請一位比成婚男子大一輩的人,趕上車,同未來的女婿一起,把彩禮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要舉行“恰安特”宴,招待親朋好友。一般的“恰安特”包括豬、白酒、糕點等,最重要的是要送一匹帶有韁繩的馬和一頭乳牛給女方的父母,表示對女方父母養育之思的感謝。
在送“恰安特”的宴會上,男方賠禮人要致傳統的祝詞:
貴方的少女,
我方的郎,
千里姻緣系雙方。
選定這良辰吉日,
我將微薄的恰安特獻上。
山間的幼松稚柏,
今已挺拔健壯
英俊美麗的少男少女
都已長大而且年齡相當。
為祝賀兩家美好的親事,
我把喜酒斟滿舉起,
光臨的眾族胞和親戚,
請接受這虔誠的心意。”
女方的父母接過陪禮人道過來的酒,回敬道“為著我們聯姻和睦路途遙遠讓你們飽受辛苦,送來的恰安特項目,請求你代我向族人們備述。”於是陪禮人接著唱道:
恕我們禮物的微薄
帶來了七條生命的恰安特。
這顆虔誠的心,
深深感到忐忑不安。
帶給男親家的禮,
有帶韁繩的寶馬一匹,
它有星辰般的限睛,
蒼狼一樣的耳朵;
它有乾犴達犴似的飛腿,
水獺一般的毛色:
那奔跑馳騁的動作,
輕捷靈活,狐狸也難比過;
澤地草叢上從不栽跟斗,
飛嶺過岩不失前蹄;
只需要喝一聲“托”!
能將兔子趕上;
只要呼一聲“哲”!
一定能把黃羊趕上。
還帶來偶蹄雙角的家畜一頭
特別獻給女親家,
是補償乳汁的報酬。
這頭兩年三犢的乳牛,
日產三頓奶子不發愁。
自養的生豬五頭,
自釀的米酒十簍;
熟制的奶皮20張
皮厚均達一指以上;
仿照樹木擰做的油炸糕,
不多不少一百二十個。
媼婦們巧做的點心,
無奇無缺整整八個。
以上是恰安特的項目.
由我向親家一一盡述。
尊貴的您是否如數受用.
請自己來握柄決定。
整個送禮的過程和內容,通過祝詞來表達。席間,女婿要給岳父母和參加宴會的老人們磕頭。老人們送給新女婿一些錢和錢褡子。女家如果生活富裕,不僅讓新女婿將帶來的馬牽回去,而且還送一匹好馬給新姑爺。在如上儀式進行過程中,未婚的姑娘都要迴避,她是不能見未婚夫的。
達斡爾族的婚俗,充滿了北方民族豪邁,爽直的風格,“恰安特”儀式上的祝詞家們,為定親禮宴增加了不少戲劇色彩。
民族內婚
拉祜族是中國雲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 “拉祜”是該民族的自稱。 “拉”的意思是“虎”。在火邊把肉烤到發出香味的程度叫“祜”。因此拉祜族也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實行民族內婚,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在婚姻形式上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多妻為傳統所不許。在拉祜族中,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由父母包辦。
民間傳說有一對戀人真誠相愛。兩家的老人上山打獵,一家打得一頭刺豬,一家打得一頭馬鹿。分肉時,一家看到刺豬毛粗、以為它一定比馬鹿大但得到的肉卻很少。於是兩家產生了不和,不同意兒女們的婚事。這一對戀人最後服毒自殺了。他們死後埋葬他們的
墳堆上長出一棵七里花香樹。兩家養的蜜蜂專采這棵樹上的花蜜。兩家的老人吃了蜂蜜,又想起死去的兒女,便哭著來到花香樹下兩家人又和好了。從此,拉祜族的父母便不再干涉兒女的婚事。拉祜族青年結婚時總是點一對蜂蠟拜堂,表示對創造自由婚姻而死去的這對
戀人的懷念。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如果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姑娘,總是先要做一番偵察。偷偷地看這個姑娘是否勤快:是否尊敬老人:蹲下時是否雙腿併攏等等。如果這些都使小伙子滿意就找個機會槍走這位姑娘的頭巾。頭巾被搶去時,姑娘在後面緊追,企圖
奪回自己的頭巾。而小伙子跑到幽靜處便停下來和姑娘對歌,並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在這段間隔時間裡,姑娘也在偷偷偵察小伙子的所作所為。看他是否起得早幹活是否起勁,走路快不快,力氣大不大等。如果女方滿意就按時約會。如果不滿意,就會失約。被搶去的
頭巾由長者出面要回。
搶頭巾,是拉枯族青年對愛情的一種試探。如果成功,各自回家告訴父母。男方父母得知此訊,趕快請媒人到女家說媒。媒人帶著一對蜂蠟、一瓶酒,同時帶上一斤煙和茶,來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人沒有說請坐,媒人是不能隨便坐下的。等女方家的人請媒人坐下時.
媒人便說:“這裡有一點酒,一點菸和茶,我們大家一起來吃吧。”
女方的父母推辭說:“還是你自己吃吧。你到底來我家做什麼?”
媒人說:“我是受人之託,來你家分養一個小崽母雞做種的。”意思是說,我是來求親的。女方父母說:“我家有是有,就是離不開娘。”
媒人說:“不要緊,我們會很好地餵養她。”
女方父母又說:“如果你家也有小公雞要配的話,還是我家先餵養三個月吧。”意思是說,這門親事是同意了,不過要男方到女方家先上門三個月。即結婚後先過三個月的“從妻居”生活。
得到這樣的喜訊,媒人的說媒使命就算完成了。然後通知男方家籌辦聘禮。如果男方家富裕,給女方家一定數量的酒、肉和米。因為拉祜族實行入贅婚,女方家並不要求很多的彩禮。
戀愛自由
苗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貴州、雲南、湖南三省,廣西、廣東、海南、四川和湖北一些地區也有居住的。由於人口眾多,分布較廣,在歷史發展中,各地的風俗習慣產生許多差異,婚俗也是如此。
貴州黔西北一帶的苗族,未婚約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和戀愛自由。在玩花山、踩月亮等大的民間節日活動中,青年男女可通過情歌對唱尋找伴侶。如果兩人情投意合,便可互許終身。同時男方將這一事情告知父母,說媒提親。除特殊情況外,這裡的苗族父母對兒女的婚事一般不加阻攔。提親時,男方家長請一位男媒(不用女媒),提一壺灑,拿兩把麵條,一斤白糖到女家去。媒人到了女方家,將禮物放在桌子上,並不馬上提及親事。
等吃過晚飯後,媒人才對女方父母說:“某家請我來提這門親事青年人互相間的感情如何?我們不曉得。但你家祖祖輩輩都很勤勞心腸又好,你家這個姑嫂又生得乖巧,所以就來提親,送一壺酒來給你們解渴。”媒人的言辭十分委婉和誠懇。女家老人聽了很感動,於是 說:“空手來就行了,何必帶灑來呢?”這天晚上媒人就住在女方家中。
第二天早晨,媒人要走了。女方家長假意說:“你把這壺酒拎回去吧!我們沒有福氣喝呀。”媒人忙說:“留在這裡吧,過幾天我再來看它。”實際上,是留下禮物,讓女方家中再好好商量一下,過幾天后媒人再來探詢。這算是第一次提親。
第二次提親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男方家還是請原來的媒人到女家去提親。這時女方家長會說:“我家姑娘還小,一不會打床,二不會搓麻,你們的寨子大,若是姑娘不得穿的,到那裡就會害羞羅,還是等幾年再提親吧。”媒人則很風趣地說:“人家只是來買個罈子,至於盛罈子的壇籮么,以後由他們自己去編吧,把酒吃了羅!”意思是說,人家主要是看中了你家的姑娘,有了人,穿戴自然會有的。經再三推讓,女方家長才打開酒瓶,斟酒給大家喝。至此婚事就算成了八九分。接著媒人又說:“這門親事算是定下了,多謝他家的好酒。我也好回去對他家說,姑娘還小,要留她在家做三年穿戴,以後去安家了,一輩子才有穿戴。”至此提親的儀式便告結束。男方準備一二年後來娶親就是了。
有些苗族地區說媒要往返三次。所請的媒人,必須是能說會道的人。
第一次前往女家村寨時,媒人提一壺酒到熟人家中送酒作謝,並請這位熟人代為打聽女方是否已經許配人。如果女方已許人,提親即可作罷。如果女方沒有許人,媒人便告訴男方家。
第二次,媒人空著手去女家求親,並向女方父母說:“某家想娶你家的姑娘背水給他家喝。”這句話似乎很不禮貌,但在離水源比較遠的苗族山寨,背水主要是婦女的事,所以背木成了找媳婦的代名詞。媒人如此說,女方父母是不會見怪的。這時如果女家用酒招待媒人,就表示謝絕媒人。如果不用酒招待,就表示同意這門親事。於是媒人高興而歸,報告男方家,可做婚事的準備。
第三次,媒人去女家主要是定結婚日期。結婚日期一般定在秋後。因男女雙方是自由戀愛,提親儀式往往很簡單。如果是父母包辦婚姻男女兩家又都認可,男方家宰一頭羊送到女方家,女家退回一半,表示不願再增加男方的負擔,提親儀式也算告成。
居住在雲南文山一帶的苗族,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跳月或踩花山時,對歌相識,真誠相愛。這時,男女雙方都必需請煤人向對方家長求親。男方請的媒人到了女家,要與女方父母商定姑娘的身價,並用帶來的酒肉請女方的姑舅表親吃“平伙肉”。這也算是提親儀式。從商定姑娘的身價這一習俗來看,這種婚姻還帶有買賣婚的性質。
佤族習俗
中國雲南省的酉盟、滄源、孟連和瀾滄縣,位於瀾滄江和怒江之間,這裡山嶺連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風光。習慣上將這一地區稱為阿佤山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佤族地區由於歷史條件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社會發展比較緩慢。以西盟為主的阿佤山中心地區,還保留者原始公社制殘餘,刀耕火種,刻木記事。今天,阿佤山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往日的愚昧、荒涼已不復存在。層層梯田伸入雲端,到處欣欣向榮,興旺發達。
新的生活給佤族婚俗帶來巨大的變化。一些青年人已擺脫傳統的婚裕。按新的婚俗結成伴侶。但傳統的婚俗並沒有因此而滅絕,相反還以它獨特的民族特色,在佤族中流行著。
佤族青年男女從戀愛到定婚,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由戀愛。佤族語言叫“飛玉”,即串姑娘的意思。按照低族的習慣,姑娘到15歲時,就要脫離家庭,和年輕的小夥伴們集中睡在一起。到了晚上,小伙子們帶著弦子和竹篳,到姑娘們的住處來串門,彈奏樂器,對唱情歌。有的地方還實行一種叫做“散海”的習俗。散海是佤語,意思是“梳頭”。這裡所說的梳頭,不是指姑娘自己梳頭,也不是姑娘給姑娘梳頭,或小伙子給姑娘梳頭,而是姑娘給小伙子梳頭。這一習俗十分有趣。
小伙子們到了姑娘們的住處,先唱一首《梳頭調》,請姑娘給自己梳頭:
阿妹,
拿出你的斧頭劈木柴
請用花梳子給我梳頭。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
你的情意我要帶走。
佤族青年串姑娘時的梳頭,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梳頭的目的是為了青年男女之間能夠接近,好竊竊私語。在佤族地區,凡是來串姑娘的小伙子,都可得到姑娘們的這種厚遇。如果梳頭的時間拖得很長,就說明雙方之間都有了情意。佤族對待愛情的態度,往往從這一戲劇性的動作中自然流露出來。
一般來說,通過梳頭儀式,小伙子了解到姑娘的態度後,就請一位媒人,並通過媒人送一些錢給姑娘,作為戀愛錢。如果姑娘真心實意地愛這個小伙子,就收下戀愛錢。如果姑娘不喜歡這個小伙子,就把錢退回去。也有的地區小伙子們在串姑娘時,男女雙方互贈禮物,男方送給女方手鐲、頭巾、衣服等。出於禮貌、姑娘必需先收下禮物。即便是自己不喜歡這個小伙子的禮物,也得暫時收下。等這位姑娘和某個小伙子確定戀愛關係之後,再一一退回也不晚。
在佤族中,一旦小伙子向某個姑娘求愛,又得到姑娘的同意,別的小伙子便不再來串門。雙方的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時,可以進行干涉,但作為兒女的一方,可以聽父母的勸告,也可以自己做主。
婚前戀愛的第二階段是殺雞看卦,舉行“地亞”禮。
佤族的地亞,是搶婚習俗和宗教儀式相結合的產物。青年男女經過長時間的串姑娘,在媒人的撮合下,表示願意結成伴侶。雙方的父母知道後,覺得還應該讓神知道和同意這件事。這時就要舉行地亞儀式。舉行儀禮時,由姑娘的未婚夫和媒人,再約幾個青年夥伴,來到
姑娘家。當夜深人靜時,媒人示意姑娘走出門口,未婚夫跟在後面,剛一出門,即搶下姑娘的包頭巾,假裝逃跑,姑娘追上去討包頭,後面的小伙子們簇簇擁擁,把姑姑掄到男家。
到了男家,首先殺雞敬神,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使婚事順利完成。過了兩天,未婚夫同媒人一起帶上一束芭蕉,一包茶葉,一包藍煙,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娘家,並正式向女方父母求婚。
起初,女方的父母說一些推辭的話,也許會把第一二杯酒倒掉,但最終還是被未婚女婿的誠意所感動,喝下第一杯酒。只要喝了這杯酒,就算答應了這門親事。
第三階段是送“都帕”,即送定親禮。
佤族的定親禮要送三次,每次都有嚴格的標準。第一次送氏族酒,規定送6瓶酒,不能多也不能少。其他如芭蕉、茶葉之類,可多可少。這6瓶酒是給同一氏族的各姓當家人吃的,表示同一氏族的人都同意本氏族的姑娘外嫁了。第二次送鄰居酒,規定也是送6瓶酒。這6瓶酒是給鄰居們吃的、吃了酒的鄰居、可以做婚姻的旁證。第三次送開門酒,規定只送一瓶。這瓶灑是專門送給女方母親的。女方的母親將這瓶酒放在床頭、晚上悄悄地吃。母親吃了這瓶酒、必然為女兒的幸福向神祈禱。
低族傳統的求婚、定親習裕、包留著許多原始古樸的風貌、也留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跡。
瑤族說親詞
瑤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文獻記載,瑤族的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休養生息在長江沈域的荊楚地區。史書記載的長沙“五陵蠻”便是瑤族的一部分。由於歷史上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瑤族曾一次又一次被迫遷徙。他們在中國西南地區的深山老林中
過一山,吃一山,堅苦奮鬥,辛勤開墾,形成目前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特點。
瑤族人口眾多,支系繁雜。有的瑤族自稱為“勉”,意即“人的意思”。有的自稱為“布努”、“金門”、“垴格勞”、“拉枷”、“炳多優”等。居住在各地的瑤族,又因為起源傳說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而有盤古瑤、過山瑤、茶山瑤、紅頭瑤、藍澱瑤,背簍瑤、平地瑤等
二三十個族稱。現在雖然通稱為瑤族,但各地的瑤族仍喜歡使用習慣了的自稱。
瑤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許多風俗習慣是很獨特的。就以婚禮習俗而言,也和別的民族迥然不同。
居住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在婚禮的各個環節中,都要請著名的歌手吟誦瑤語稱為“沙商”的《說親詞》。這一說親詞包括定親、娶親、囑親三部分。《說親詞》採用自由體句式。一般不押韻。但講究排比對偶和反覆。《說親詞》有固定的內容,語言樸實、比喻形象。
在瑤族中,青年男女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別人說合,當他們感情達到願意結合為夫妻的時候,就告訴雙方的家長。雙方家長請當地最有名的壯年男歌手充當媒人,主持說親儀式。一般是各家請兩名歌手,男方請的歌手叫“布商”,女方請的歌手叫“赫巴”。布商和赫巴相約見面,通過吟唱《說親詞》來商定婚姻大事。
到了男方家前來定親的日子。女方家早在大門口擺上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放一個小酒罈、酒杯和一個裝有筷子的竹筒。女方請來的赫巴站在桌子旁,恭候男方家布商的到來。桌子上竹筒里的筷子,不是用來夾菜、夾肉的,而是在吟《說親詞)時計數用的。當男方家的布商
帶領幾個賀婚人來到時,赫巴趕快迎上去,表示歡迎。雙方致禮後.赫巴回到桌子旁摔起竹筒,一邊搖動,一邊口誦(說親詞)。誦完一段,便從竹筒中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布商的面前。布商接著誦答,誦答完一段,將桌子上的筷子拾起來握在手中。這樣,一直到赫巴將竹筒里
的筷子全部轉移到布商手中時,雙方才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定親儀式就算結束了。
瑤族的布商和赫巴,既是著名的民間歌手,又是出色的祝詞讚詞家,他們口若懸河,步韻成章,很受瑤族民眾的歡迎和尊重。在定親過程中,代表男方的布商能言善辯,他在婚姻締結中,起者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瑤族的定親禮個,無論男方或女方家,都十分重視選擇勝任此事的布商和赫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