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創辦於1956年,是一所以測繪學科為主幹,兼有儀器儀表、機械、電子與信息、輕工、土建、經濟、工商管理、地理、外語等多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務院批准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家教委批准可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的單位之一,並於1996年9月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該校經過老一輩測繪專家、學者的半個世紀艱苦創業和精心耕耘下,建成了以測繪學科為核心的全國測繪高等教育基地,成為中國測繪科學與技術的發祥地和高級測繪人才培養的搖籃。2000年8月2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成為新的武漢大學。

基本信息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創辦於1956年,是一所以測繪學科為主幹,兼有儀器儀表、機械、電子與信息、輕工、土建、經濟、工商管理、地理、外語等多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務院批准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家教委批准可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的單位之一,並於1996年9月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該校經過老一輩測繪專家、學者的半個世紀艱苦創業和精心耕耘下,建成了以測繪學科為核心的全國測繪高等教育基地,成為中國測繪科學與技術的發祥地和高級測繪人才培養的搖籃。2000年8月2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成為新的武漢大學。

歷史沿革

1955年5月19日-6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主持召開全國文化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高等教育部籌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方案(草案)》。決定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等五所院校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為基礎,創辦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高等學校。6月11日-14日,高教部主持召開了該學院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夏堅白被委任為籌委會副主任。
|1956年,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正式成立,直屬高等教育部領導。郭沫若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建校之初,學校設3個系、4個本科專業。學院於1956年9月1日在武漢市珞珈山南麓開學,學制5年。學校集中了以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金通尹葉雪安等5位一級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全國測繪學科的精英。
1958年8月,學校由教育部劃歸國家測繪總局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
1965年底,學校發展為5個系,下設8個本科專業、1個專科專業,並設有中專部和函授部。
1966年-1973年,學校停止招生8年。1970年,學校被撤銷。197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武漢測繪學院。下設5個系、7個專業。
1974年,學校重新開始招生。
1976年,學校恢復對外交流。
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1981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2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可以授予學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10月,經國家測繪局批准,學校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1993年,學校把大地測量系和工程測量系合併,組建地學測量工程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學校簡介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院位於江城武漢,地處長江南岸,武昌東湖之濱,準確定位在風景秀麗的珞珈山南麓。建校時的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直屬國家教育部。 1958年,學院劃歸國家測繪局管理,並易名為武漢測繪學院。1978年,武漢測繪學院被國家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被國務院認定為首批具有碩士、博士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85年10月,學院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3年,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大地測量系與工程測量系兩系合併,組建為地學測量工程學院。2000年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又劃歸國家教育部管轄。2000年8月,國家教育部把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與原武漢大學合併重組,成立了新的武漢大學。在新的武漢大學建制下,以原地學測量工程學院為基礎,組建了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2001年9月,學院更名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院系設定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有地學測量工程城市建設信息工程、土地科學、光電工程、印刷工程、人文管理成人教育八個學院。擁有工程測量、大地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光學儀器、電子工程、建築工程、國土信息與地圖科學、印刷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數理、外語等十個系,以及研究生部、基礎課部、體育課部和中荷合作建立的“城鄉測量、規劃與管理教育中心”、計算中心和電化教育中心等教學機構。國家測繪局黨校、管理幹部學院和繼續教育中心、國家遙感中心武漢培訓部、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也設在學校。學校開設有22個本科專業,16個專科專業。設有14個碩士點,5個博士點和一個博士後流動站。 其中,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為全國重點學科。學校現有教職工1900餘人,其中教授118人,副教授16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 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博士生導師34人,以及一批國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建校40多年來,學校培養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近3萬人。學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學校現有54個教研室、18個研究所(室)、39個實驗室,配有專職科研人員和價值8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其中“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實驗室”為國家示範開放重點實驗室。“九五”以來,學校承擔科研項目350多項,其中一大批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有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批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學校連續14次參加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三次參加中國北極科學考察

專業介紹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提出以物理大地測量學、衛星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精密工程測量、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工程形變與災害預報、極地測繪遙感信息學和圖象工程學等8個主要學科發展方向,已成為培養高素質、創造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測繪工程與地球物理學專業的高級人才和套用型專門人才的搖籃。

地球物理學專業
本專業是一個融地球物理、現代測繪於一身的的新型地球物理專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屬於交叉邊緣學科。既要有主幹學科的支持,又要有眾多相關學科的支持。主要研究地球的物理學性質,培養能掌握地震學、地球重力場、地球固體潮地球自轉地磁場、地電、板塊構造以及勘探地球物理等地球物理學各分支的基本理論、觀測儀器、觀測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能夠獨立完成地球物理的各種觀測和數據處理任務,並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地球概論、地球物理力學基礎、大地測量學基礎,最小二乘法與時間序列分析、地質學概論、地球重力學、空間大地測量理論基礎,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地球內部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常用軟體、全球地球動力學等。

畢業生可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地震局、測繪局、地質部門、物探部門及相關工程部門工作。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

測繪工程專業
測繪工程專業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綜合學科。本專業培養具備空間定位、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知識,並研究利用這些技術測定地球與其它星體形狀、建築物(構築物)的三維特徵及其與指定參考系的關係、地球重力場及其內部物理特徵、運動物體的特徵及其多維參數,研究這些技術在工程、工業和人類生活中套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培養能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套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現代空間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套用基礎和良好業務素質的高級測繪科技人才。

測繪工程專業分為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大地測量、測量工程、衛星套用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六個專業方向。為適應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學院在測繪工程專業實行不分專業方向招生、一二年級打通培養、三年級開始分方向選課、學生自願選擇專業方向,培養學生一專多能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測繪工程專業(城市空間信息工程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測繪工程專業特色的具備城市空間信息學和工程決策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城市規劃、智慧型交通、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城市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等要求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創造、創新、創業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城市可持續發展導論、城市地理學、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現代城市管理科學、空間信息採集技術、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空間資料庫原理、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城市空間信息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環境分析與評估、城市時空基準、城市防災減災、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與實踐、城市數字測圖原理與技術、房地產評估、城市空間信息分析技術、城市空間信息可視化的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從事城市空間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評價、決策、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教學、研究、管理和工程技術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大地測量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地面測量、空間測量、海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國土資源考察調查、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物理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海洋測繪,高等測量平差,地球內部物理,地震地質學基礎,全球地球動力學,天體力學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國土資源相關部門、海洋、航空航天部門、測繪部門、地震地質部門單位等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測量工程方向)
培養目標:重點圍繞精密工程測量與工業測量、變形監測、測量自動化、數位化測圖、工程信息系統與工程管理等方面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三創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工程測量學,數字攝影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高等測量平差,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學,不動產測量與管理,工程監理,工程製圖,地震地質學基礎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鐵路水運)、國土與房產、工業企業、海洋建築水利、電力、石油冶金國防、測繪、工程勘察、城市與企業信息管理等部門,從事測繪及相關信息工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攝影測量與遙感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滿足資訊時代數字測繪體系以及航天航空、農業、環境、交通、軍事等相關領域對測繪新型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的需求,能夠掌握攝影測量、數字測圖與數字地圖學等主要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相關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中的基本套用。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數字攝影測量學,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高等測量平差,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象處理,遙感原理與套用,電子地圖原理與套用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可從事數字測繪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建設、套用與開發,以及在航天航空、農業、環境、交通、軍事、國土資源管理、規劃等相關領域中測繪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套用。
測繪工程專業(衛星套用工程方向)
培養目標:衛星套用工程方向是測繪學科與近幾十年來高速發展的空間技術相結合的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方向,其基礎理論與技術涉及大地測量、慣導、電子、雷射、遙測遙感、天體力學、空間物理、空間技術等;其套用涉及測繪、交通、國防、航空航天工程、環境監測、大氣探測等眾多領域;具體套用包括空間信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導航與制導、目標跟蹤與識別、衛星定軌、大氣基本參數獲取等。本專業方向培養從事衛星在測繪、導航、航空航天、空間探測、空間對地觀測等方面套用的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衛星大地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物理大地測量、空間測地技術及套用、影像與製圖、組合導航、天體力學、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無線電通訊與導航、數字與模擬電路、最優控制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測繪相關部門、航空航天部門、導航系統設計製造單位、衛星定位導航技術開發套用單位等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滿足資訊時代地圖製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設計及套用的新型高級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學生主要學習測繪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理科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相關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各領域中的基本套用。

主要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空間測地理論與技術,影像與製圖,數字攝影測量學,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GIS設計與套用,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象處理,遙感原理與套用,電子地圖原理與套用,地理信息科學,空間分析等。

畢業生適用範圍: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可在測繪相關部門、城市規劃部門、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地理信息系統設計部門、地圖設計部門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學校優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綜合辦學實力位居測繪工程專業全國榜首。現有教職員工11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陳俊勇,兼職)、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寧津生、劉經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24人,教授32人,副教授14人,講師16人,有30%的教師有國外學習或研究經歷,並且有的還是國際學術組織的負責人。教師中有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第一、第二層次人選;有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榮譽稱號的專家教授。
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函授生1700多人、碩士生200多人、博士生80多人,學院的畢業生在國內、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次性就業率連續5年在97%以上,社會需求人數與畢業生人數之比達8:1。
學院擁有三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工程測量與測量機器人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還設有國際全球導航衛星服務系統(IGS)GPS永久性衛星跟蹤站和GPS差分基準站,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災害預防與防治研究中心。學院教學、科研設備齊全,有充足的高端GPS接收機、各種類型的全站儀、數字水準儀、影像處理軟硬體等。
測繪學院下設測繪工程、衛星套用工程以及地球物理3個系。學院內設五個研究所:航空航天測繪研究所、空間信息工程研究所、測量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研究所、衛星套用工程研究所,設有為教學服務的測繪實驗中心和多個為科研服務的專業實驗室。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夏堅白、陳永齡、葉雪安等老一輩測繪專家、學者的艱苦創業和精心耕耘下,建成了以測繪學科為核心的全國測繪高等教育基地,成為中國測繪科學與技術的發祥地和高級測繪人才培養的搖籃。學院先後為我國測繪教學、科研和生產行業培養了2萬多名測繪高級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的測繪科技與教學成果。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綜合性測繪學院,為我國測繪教育事業和測繪科技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測繪學子遍布寰宇、蜚聲海外,學院被國際測繪界譽為“測繪教育之都”。
測繪學院創建50年來,銳於改革, 勇於創新,積極大力推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務於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的重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中國測繪事業的領軍人物,學院始終按照“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學院發展。測繪學院已經制定好更高的發展目標,國家重點學科建設、“211工程”、985等重大項目已經陸續啟動,在測繪學院的積極努力下,與國家測繪局、測繪行業、國內外著名測繪儀器商及國防、海洋、能源交通、城市建設、信息產業、具有測繪教育能力的高等教育機構等各方面業已存在的良好合作,正在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測繪學院人將秉承“敬業 樂群 求是 創新”的院訓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競爭力”的工作指導思想,圍繞建設“國內外一流學院”的宏偉目標,為測繪教育事業的發展、測繪科技進步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校友名人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寧津生教授
寧津生教授,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寧津生教授是中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從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當時由蘇聯專家為中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訂後的《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作為重力測量實際作業的依據和標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原點的地心坐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中後期,他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由他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新技術項目和國家測繪科學基金項目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為止中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的研究”等,是當前大地測量領域新的、代表發展方向的研究課題。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劉經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經南教授
劉經南,現任武漢大學校長,湖南長沙人,1943年9月1日生於重慶,中共黨員,1982年9月研究生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獲碩士學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測繪學報》編委,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ICS)協商成員,國際《GPS World》雜誌編委。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是中國知名的大地測量理論和工程套用及其軟體和數據處理專家。中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家,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理論與套用及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研究且頗有建樹。解決了衛星定位技術工程套用中坐標轉換模型選擇與評價、削弱高程誤差影響等理論與技術難題,開發了相應的軟體系統,滿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正致力於衛星定位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GPS工程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俊勇教授
陳俊勇教授,浙江寧波人,1933年5月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1981年完成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衛星大地測量專業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主任。

陳俊勇同志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我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詳盡研究,為後來形成的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採用;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於1980年通過並採用至今,這是中國人首次為全球測量基準提供數學基礎。他在建立、完善我國測繪基準、大地測量科技發展、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

學校現狀

學校國際交往日益活躍與加強,已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與合作,與海外19所著名大學簽訂了校際合作協定,先後接待國外代表團、專家和留學生1100多人次。成功地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派往國外學習的教師已有數十人獲得博士學位。學校制定了一整套激勵學生成才的措施。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績優良的學生將享受各類獎學金。為讓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校建立了貸學金和特別困難補助制度,還設立了若干勤工助學崗位,幫助經濟上有較大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氣氛濃厚。2000年8月2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成為新的武漢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