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音 苦音
正文
中國西北及陝西省關中地區戲曲和民間音樂中普遍套用的音樂術語。由兩種不同的音階與調式所形成,作為表現感情氣質變化的技法之一。在秦腔稱為歡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戶稱硬調、軟調,碗碗腔稱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彈戲稱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歡音的曲調為徵調式,其鏇律常用音為sol、la、do,re 、mi五音,一般用以表現愉快、明朗、活潑、矯健等情緒。苦音的情況較為複雜,雖仍以徵音為其曲調主音,但鏇律常用音則為 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異。對此,國內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苦音仍屬徵調式,因其si音在實際運用時,習慣上略低於本律,故屬於一種特殊的音階結構的徵調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從實際效果看,苦音又具有 sol商調式的因素。苦音在情感氣質上,有傷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覺。有時,因低於本律的si音在鏇律中甚為活躍,實際已起著宮音作用,已暫時移宮到下方大二度的調上,而構成sol羽調式。這種移宮換調的方法,在古代稱為“以閏為宮”(閏即降si音)。這種七聲音階的移宮法,古代又稱為“改柱換調”(柱即今日琵琶的“相”)。近代學者有人認為,它與隋唐時代從西域傳來的“燕樂”有密切關係,雖與漢族音樂逐步融合,卻仍保留了“燕樂”的某些因素。
苦音與歡音均可獨立運用,也可互相作大段轉換,以適應不同感情的表現。這種技巧,在同州梆子、蒲州梆子、阿宮腔、弦板腔、線腔、老腔、陝北道情、青海平弦、青海花兒、甘肅河西曲子……均有所見,各劇種、曲種的音樂基本材料和音調雖不同,其技巧手法卻相同。
以陝西眉戶的“月調”為例,可看出在音樂材料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歡音與苦音的變異。 此外,粵劇的“乙反”及潮劇的“輕三六”、“重三六”、“活三五”,與歡音、苦音的性質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