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鱗短腸蕨

棕鱗短腸蕨

棕鱗短腸蕨,屬於蹄蓋蕨科,水龍骨目,分布在緬甸北部及印度東北部,雲南西部。

基本信息

習性特徵

棕鱗短腸蕨棕鱗短腸蕨
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斜升,黑褐色,直徑達5厘米,先端密被蓬鬆展開的鱗片;鱗片黃褐色,略有光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1-1.5厘米,邊緣有小齒;葉簇生。能育葉長達2米;葉柄長達1米,直徑達8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黃褐色,疏被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黃褐色鱗片;葉片闊卵狀三角形或三角形。長達1米,寬達90厘米,二回羽狀;側生羽片達14對,互生,斜展,下部的矩圓闊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50厘米,寬達25厘米,柄長達3厘米,頂部淺羽裂漸尖,其中部以上兩側淺鋸齒狀,上部羽片漸縮小至披針形,淺羽裂或幾全緣,形態及大小與下部羽片三小羽片相似;側生羽片達13對,互生,近平展,矩圓披針形,長達12厘米,寬達2.5厘米,頂部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淺心形,圓形或近平截,大多具短柄,兩側羽狀淺圓裂或缺刻狀,在較小的植株上,小羽片邊緣常近全緣;葉脈羽狀,每組側脈的小脈5對以下,單一,極斜向上,下部的略彎曲。葉乾後厚紙質,綠色,下面色略淺,葉軸、羽軸下面疏被線形黃褐色鱗片,小羽片中肋及主側脈下面略有細小黃褐色膜質鱗片。孢子囊群線形,成熟時常呈粗短線形,在每組小脈上1-6條,大多雙生於小脈上下兩側,沿小脈基部向上達小脈長度的2/3,小羽片兩側有明顯的不育帶;囊群蓋與孢子囊群同形,黃褐色,膜質,邊緣早期全緣,其後漸破損呈齧蝕狀或淺撕裂狀。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而透明,有少數褶皺。

分布地區

分布於雲南西部(騰衝)及西北部(福貢、貢山)、西藏(墨脫)。生於常綠闊葉林下,海拔1400-2100米。緬甸北部及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及大吉嶺)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藏(墨脫)。

標本採集

采自雲南西北部(福貢、貢山)較豐富的標本對比研究,可以看出該種的模式標本是較小的植株,其小羽片及上部羽片均近全緣。

植物之蹄蓋蕨科(八)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蹄蓋蕨科·短腸蕨屬植物

短腸蕨屬是中型至大型陸生植物。根狀莖粗大直立(有時成樹幹狀)、斜升、橫臥或橫走(偶有直立根狀莖上橫向長出的橫走莖),褐色或近黑色,有網狀中柱,或多或少被鱗片;鱗片鑽形、披針形或闊披針形,有時卵形而貼生或具線形長柄,褐色、黃褐色或深褐色至黑色,邊緣全緣或常有稀疏的刺狀小齒,並往往有一條線形黑邊。在斜升或直立的根狀莖上葉簇生,若根狀莖橫走或橫臥者,則葉遠生或近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