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羽柄短腸蕨

長羽柄短腸蕨

長羽柄短腸蕨 ,常綠中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橫臥至斜升或直立,直立者高可達50厘米,直徑可達10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深褐色或黃褐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先端細長捲曲,邊緣黑色並有小牙齒;葉疏生至簇生。蹄蓋蕨科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長羽柄短腸蕨Allantodiasiamensis(C.Chr.)ChingetW.M.Chu
Allantodiasiamensis(C.Chr.)ChingetW.M.Chu,comb.nov.——DiplaziumsiamenseC.Chr.inContr.U.S.Nat.Herb.26:332.1931;TagawaetK.Iwats.,Fl.Thail.3(3):460.1988.

形態特徵

葉片矩圓形,急縮羽裂長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長35-60厘米,寬30-40厘米,羽裂長漸尖的頂部長達20厘米;側生羽片6-9對,互生,略斜展,長15-25厘米,寬1.5-4厘米,中部以下的有長達2厘米以上的長柄,基部一對與其上各對同形,幾同大,羽狀淺裂至深半裂,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略縮狹或與中部近等寬,大多呈對稱或近對稱的闊楔形或楔形,上下兩裂片大多對生或近對生;側生羽片的裂片達20對,略斜展,接近或密接,矩圓狀鐮形,斜圓鈍頭,有粗鋸齒或邊緣淺波狀;葉脈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上羽狀,小脈達10對,通常單一,少數從中部附近分叉,斜向上。葉乾後紙質,綠色,上面色較深,兩面光滑;葉軸禾稈色或綠禾稈色。孢子囊群線形,接近裂片主脈,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中達8對,常單生於小脈上側,或在基部上出小脈為雙生;成熟囊群蓋褐色,膜質,全緣。孢子近腎形,周壁透明而寬闊,具少數褶皺。

產地

產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景洪、勐臘)。也分布於泰國北部及東北部。


分布

生於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下箐溝邊,少見,海拔1350-1650米。

標本模式

模式標本采自泰國北部。

相似植物

本種形體外貌與A.dilatata(Bl.)Ching具一回羽狀葉的植株頗為近似,主要區別在於中部以下羽片的基部近於對稱(即基部第一對裂片對生或近對生,並近於等長),葉片羽裂漸尖的頂部線狀披針形(其裂片從基部第二對起顯著急縮短);後者中部以下羽片的基部顯著不對稱(即基部第一對裂片顯著互生,一側顯著較短小),葉片羽裂漸尖的頂部三角狀披針形(其裂片從基部向上漸縮短)。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線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7對,多數單生於小脈上側,少數雙生,由小脈基部向上達其長度的1/2;囊群蓋褐色,膜質,邊緣睫毛狀,從一側張開,宿存。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具少數褶皺。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2n=82。

植株特徵

本種形態多變在該屬中是特別突出的。其根狀莖兼具細長橫走、橫臥、斜升至直立各種形態;尤為奇特者,有時粗壯直立的根狀莖上側生細長橫走的匍匐根狀莖。植株大小及葉片分裂度的變化幅度也很大,初成熟植株的葉長有時不及1米,能育葉常為一回羽狀或為一回羽狀向二回羽狀過渡形態。由於形態多變,本種異名不少,能育葉一回羽狀的,先後被定名為 Allantodia veitchii (Christ) Ching 及 A. yaoshanica (Ching) Ching et C. H. Wang。

藥用價值

【藥 名】:長羽柄短腸蕨
【來 源】:為蹄蓋蕨科植物毛柄短腸蕨的根莖。
【功 效】:1.清熱解毒 2.燥濕驅蟲。
【主 治】:用於腸炎、流感、瘡腫及腸道寄生蟲。
【性味歸經】:微苦,涼,有小毒。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3克。
【別 名】:貫眾(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貴州。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微苦,性涼,有小毒。有清熱解毒,祛濕、驅蟲的功能。用於腸炎、流感、瘡腫及腸道寄生蟲。

植物之蹄蓋蕨科(八)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