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葉鱗始蕨

卵葉鱗始蕨

卵葉鱗始蕨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以及各種外傷出血等症。用於久瀉久痢,腹痛腹瀉等症。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植株高達57厘米。根狀莖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紅褐色鑽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栗色至暗栗色,四稜,有光澤,光滑;葉片長線形?ㄈ縹??賾鸌叢蛭?咦磁?胄危???30厘米,寬3厘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卵葉雙唇蕨
卵葉鱗始蕨卵葉鱗始蕨

種拉丁名:Schizoloma intertextum Ching
科中文名:鱗始蕨科
科拉丁名:Lindsaeaceae
屬中文名:雙唇蕨屬
屬拉丁名:Schizoloma
命名來源:[Fl. Reip. Pop. Sin. 2: 374. 1959]
中國植物志:2:274

醫用攻效

【功效】:消腫止血、澀腸止瀉。
【主治】: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以及各種外傷出血等症。用於久瀉久痢,腹痛腹瀉等症。
【性味歸經】:淡、澀、涼。入肝,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別名】:卵葉雙唇蕨(《中國植物志》)、柳葉雙唇蕨(《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拉丁名】:lindsaea intertextum (ching) ching-sohizoloma inter-textam ching
【考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形狀特徵

植株高達57厘米。根狀莖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紅褐色鑽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栗色至暗栗色,四稜,有光澤,光滑;葉片長線形?ㄈ縹??賾鸌叢蛭?咦磁?胄危???30厘米,寬3厘米(如基部二回羽狀則宛8厘米),一回羽狀或基部二回羽狀;羽片26對以上,基部的對生,上部互生,遠離,相距約3-3.5厘米,斜展,有短柄(長2毫米),卵狀三角形,長1-1.5厘米,寬1-1.2厘米,先端急尖,純頭,基部心形,多少不對稱,邊緣有囓蝕狀細齒牙;基部一二對羽片常為一回羽狀,線狀披針形,長達10厘米,寬達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有小羽片7-12對,下部的卵圓形,頂片不分裂,急尖。葉脈下面明顯,上面不明顯,有顯著的中脈,側脈羽狀,二叉分枝,分離。葉草質,乾後棕綠色,兩面光滑;葉軸有四稜,上面有溝,栗色,上部漸變淡而為禾稈色,光滑。孢子囊羣線形,沿葉的上緣和外緣連續著生,囊羣蓋線形,膜質,棕色,全緣,較囓蝕齒牙狀的葉緣為狹。

產地分布

廣西雲南。生灌叢中,海拔130-230米。

相關物種

雙唇蕨Schizolomaensifolium(Sw.)J.Sm.
異葉雙唇蕨Schizolomaheterophyllum(Dryand.)J.S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