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
蛔蟲的體壁和原體腔
蛔蟲的體壁由外到內包括角質層、表皮和肌肉層。角質層稍透明,是表皮細胞分泌的,具有抵抗寄主體內消化酶的作用。表皮由外胚層形成,是一層合胞體的結構,即細胞界限不明顯。表皮沿著背、腹和兩側的四條縱線向內側加厚,形成了背線、腹線和側線。表皮之內是由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肌肉層不連續,被背線、腹線和側線的突出部分分隔成四列。在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之內和內胚層形成的消化管壁之間的空腔,是原體腔。原體腔沒有被由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因此和真體腔不同。原體腔中充滿了體腔液。體腔液能將消化管所吸收的養料運送給體壁和生殖系統等,因此,在生理上有類似循環系統的功能。
蛔蟲的消化,呼吸和排泄
蛔蟲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門,是完全的消化管。口在三片唇的中央。口連線圓筒形富有肌肉的食管(也叫咽),食管後為腸。腸的末端縮小成直腸。由於蛔蟲的食物是寄主腸內半消化的物質,因此消化系統較簡單。蛔蟲沒有循環系統和呼吸器官,一般進行無氧呼吸。蛔蟲的排泄系統是由一個原腎細胞衍生而成的,它形成了兩條縱行的排泄管,由後向前在食道處連合成一條共同的排泄管,開口在離口不遠的腹面的排泄孔。
蛔蟲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蛔蟲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蛔蟲的前端有圍繞食管的神經環,神經環向前伸出若干條短的神經和向後伸出六條神經索。後方的六條神經索中,背部和腹部的特別發達,鑲嵌在背線和腹線中。從神經索上發出許多側枝。各神經索間也有橫神經相連,成為圓筒狀。體表除唇片上的乳突外,還有許多乳突(如生殖乳突等),都有感覺作用。
蛔蟲的生殖系統
蛔蟲的生殖系統蛔蟲是雌雄異體的。雌蟲有一對管狀的卵巢,通輸卵管,再通寬的子宮,由子宮會合成陰道,陰道向前通生殖孔。雄蟲有一個精巢,通輸精管和貯精囊,進入射精管,最後射精管與直腸會合成體內末端的泄殖腔,由泄殖孔通向體外。蛔蟲的分布
蛔蟲的分布在我國蛔蟲病分布很廣,受蛔蟲感染的人較普遍。一般來說,人群的感染率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在農村中普遍用人糞作肥料,人糞中常含有蛔蟲卵,由於雞、狗、貓、蒼蠅的吞食和散布,容易污染地面和農作物。蛔蟲卵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力很強,因此,人們吃了不清潔的瓜果、被蒼蠅舐吸或接觸過的食物,手接觸過被污染的地面、農作物或蔬菜之後再拿東西吃,或直接將手指伸進嘴裡,都容易感染蛔蟲病。兒童因衛生習慣較差,更容易感染蛔蟲病。
鉤蟲
鉤蟲是在我國分市很廣的一種人體小腸寄生蟲,特別在南方各省更為流行。成蟲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腸壁上,鉤齒咬破腸黏膜,吸食寄主的血液和組織液,同時分泌抗凝血酶,阻止血液的凝固。成蟲有不斷更換人體小腸壁上咬附部位的習性,造成腸壁斬老傷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長期嚴重貧血、浮腫,喪失勞動力,甚至死亡。鉤蟲是我國必須消滅的主要寄生蟲之一。鉤蟲的生活史是這樣的:成蟲在人體小腸中,雌雄成蟲交配後產卵,卵隨人的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土壤中發育,孵化出第一期桿狀幼蟲,這種幼蟲在土壤中以細菌和有機物為食物,蛻皮後為第二期桿狀幼蟲。第二期桿狀幼蟲再蛻皮成為絲狀幼蟲。絲狀幼蟲口封閉,保留第二期桿狀幼蟲的皮在體外作保護。它在土壤中生活,當人的手或足與土壤接觸時,絲狀幼蟲就穿入皮膚,由血管經心臟到達肺,再穿過肺泡,經支氣管、氣管,到喉、咽、食道和胃,最後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後再產卵。人感染鉤蟲病是因為用未腐熟的大便施肥,或隨地大便,使絲狀幼蟲污染了土壤,後來人又赤足走過那塊土地或用手在那裡勞動,鉤蟲的絲狀幼蟲就鑽入了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