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線蟲

土源性線蟲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

一、流行特徵及分布

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蟯蟲卵不需在土壤中發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蟲、鞭蟲、鉤蟲一樣是直接型的,傳播途徑、診斷方法和治療藥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蟯蟲也歸為土源性線蟲。
(一)蛔蟲病
目前全世界218個國家和地區中,153個有蛔蟲病流行,估計全球有12.8億人感染蛔蟲,約占世界人口的22%。蛔蟲病在已開發國家也曾流行,但隨著社會進步和防治活動的開展,已基本消失。在我國,台灣省、香港和澳門地區蛔蟲感染率已很低。蛔蟲病的流行與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蛔蟲具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人是人蛔蟲的惟一宿主,人體感染是因經口食入感染期蛔蟲卵所致。受精蛔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在外界環境中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氧分壓和陽光中的紫外線才能發育。蛔蟲感染從土壤到人的傳播水平主要取決於人類的行為。如使用新鮮糞便施肥或兒童隨地大便,使大量蛔蟲卵污染土壤、環境、蔬菜、瓜果;不良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不洗手等。
(二)鞭蟲病
鞭蟲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估計目前全世界鞭蟲感染人數有8.7億。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台灣省和香港、澳門兩地區都有鞭蟲感染者存在。鞭蟲感染者是鞭蟲病的惟一傳染源。人因經口吞入感染期鞭蟲卵而感染,鞭蟲感染常與蛔蟲感染並存,鞭蟲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蟲病一樣,與自然因素和人類的行為有關。
(三)鉤蟲病
鉤蟲廣泛分布在北緯45°到南緯30°之間的地區。估計世界上鉤蟲感染人數有7.16億。在我國除黑龍江、青海兩省外,其他30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都查到過鉤蟲感染者。鉤蟲病患者及帶蟲者是惟一的傳染源。鉤蟲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後,在外界發育需要適合的環境,因此溫度、濕度及土壤條件對鉤蟲病流行有很大影響。鉤蟲感染與人類的生產方式和衛生習慣等行為密切有關。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均以人糞尿為肥料,而且多以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施肥,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鉤蟲感染人體的途徑雖可能有多種,但在我國農村,主要是由於農民習慣於徒手赤足下地勞動,接觸污染土壤的機會多而受到感染。
(四)蟯蟲病
1990年全國調查中檢查12歲以下兒童31萬餘人,蟯蟲平均感染率為23.6%。蟯蟲感染率有非常顯著的家庭聚集性。蟯蟲感染者是惟一的傳染源。蟯蟲傳播有4種方式:
1.自身感染。雌蟯蟲一般在夜間移行至肛門外產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癢時蟲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當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兒吮吸手指時,可造成自身反覆感染。
2.接觸感染。被蟲卵污染的手還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這不僅使自身反覆感染,而且還使他人因接觸而感染。
3.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褲及床鋪上的蟲卵,可借用風力或掃地而隨著塵土飛揚於空氣之中,隨著人的呼吸進入口腔。
4.逆行感染。蟯蟲卵在肛門周圍孵化出幼蟲,再鑽入肛門,逆行入腸內發育為成蟲並產卵。

二、致病與危害

(一)蛔蟲病
蛔蟲的幼蟲、成蟲階段均可致病,成蟲的危害性更大。蛔蟲的幼蟲在人體內的整個移行過程中,可對腸、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組織等引起機械性損傷,或因幼蟲本身及代謝產物作為抗原,誘導變態反應。重度感染時,幼蟲可進入體循環,侵入多個器官,引起異位損害。成蟲是蛔蟲病的主要致病階段:①奪取營養;②影響吸收;③變態反應;④併發症及異位寄生,導致腸梗阻,以及膽道、胰管闌尾等蛔蟲症,嚴重時可以致命。
(二)鞭蟲病
輕度感染一般無明顯症狀,如果感染者糞便的蟲卵數超過5 000/g或10 000/g時,則往往有症狀,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狀。嚴重感染者(糞便蟲卵數超過20 000/g)大多發生嚴重腹瀉或者痢疾綜合症。極重度感染者,成蟲附著於直腸黏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嚴重的里急後重,偶爾可致直腸脫垂。
(三)鉤蟲病
鉤蚴侵入人體皮膚可引起鉤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膚有燒灼、針刺或奇癢等感覺。多見於手指、足趾間皮膚嫩、薄處,也可見於手、足背部等,俗稱“糞毒”。鉤蟲幼蟲移行至肺泡後,病人可出現咽癢、咳嗽、伴有畏寒、發熱、哮喘樣發作等全身症狀。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礙。持續性、彌散性腹痛為常見症狀,以上腹部和臍周為劇烈。重度感染者還可出現黑色糞便和營養不良等。少數鉤蟲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東西,稱“異嗜症”。
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導致的不同程度的貧血。鉤蟲的成蟲咬附在病人的小腸壁上邊吸血、邊分泌抗凝物質,使形成的傷口發生凝血障礙。同時成蟲還經常更換咬附部位,而留下的傷口仍不斷滲血。也有鉤蟲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報導。嚴重鉤蟲病人因貧血、全身浮腫而喪失勞動能力。
(四)蟯蟲病
蟯蟲病的主要症狀為雌蟲爬出產卵引起肛門周圍及會陰部奇癢和炎症,影響睡眠。患兒常有煩躁不安、夜驚、失眠、夜間磨牙、遺尿、食慾減退、消瘦等表現。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2004年完成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表明,蛔蟲、鞭蟲、鉤蟲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別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歲以下兒童蟯蟲平均感染率為12.28%,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人數(含感染一種以上者)為1.29億,鉤蟲、蛔蟲、鞭蟲的感染人數分別為3930萬人、8593萬人、和2909萬人。
1.採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並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
2.實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衛生行為。
3.加強糞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進環境衛生,減少感染,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網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