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桂泉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紅桂清景區淮源鎮境內。緊臨淮源景區。景區呈三角狀分布,區間有三級砼路相連,南依"312"國道,寧西鐵路穿境而過,在該景區內建有站點,西去南陽飛機場95公里,東去信陽火車編置站10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先後投入200多萬元,修通了10公里的旅遊公路,完善配套了部分服務設施。該景區因其特殊的位置,開發潛力大,每年到景區的遊客達6萬餘人(次),已有初步的經濟效益。該景區以生態游為主要特色,兼有深厚的佛文化內涵。由淮源鎮人民政府負責對景區資源進行開發和保護。重建
原夫釋迦如來應跡之時也,在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自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降誕,十九歲出家,雪
嶺修因,三十歲時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道成於菩提樹下,座談三百餘會法,說四十九年,演三皈五戒十善之法規,為治世之因果,宣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度萬行之法規,為治出世之因果。故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圓音一演九界眾各得其益,至涅磐會上於雙娑羅樹間寂而歸焉,世壽八十歲。爾時遇周穆王壬申五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也,迨至東漢孝明帝永平年間,佛法始傳震旦,歷代立剎建伽藍者代不乏人,遍及寰中。桂泉寺乃古梵剎,以丹桂清泉為名焉。文革命中寺內所有殿舍、佛像、經典等等慘遭破壞,洗劫一空。有碩桂一株,蔭覆院內,也未免劫難。余幼年詣寺剃度,不忍古剎長期湮沒,呈請各級黨和人民政府重建桂泉寺,並得到同意和支持。香港大悲院如修和尚暨十方緇素信徒,為重建古剎,施資功德千古不朽,於一九九二年冬月鳩工動土,至一九九三年冬月重建告竣,願見者聞者贊者謗者,皆種菩提因,同成無上道。僧伽難能闡五戒十善之因果,演四諦六度之經法,淨化人類益補社會必要之以寺,而後始以晨鐘暮鼓覺悟一方。今桐柏之西五十里,有山名歇馬嶺,突出空際雄踞雲表。中有古剎桂泉寺者,殿宇古樸,聖像莊嚴,更有清泉丹桂之勝,然不知創於何代。據碑記載於清乾隆嘉慶時,曾已數度重修,至光緒二十年,有住持僧宏福復募眾重。迨至民初饑饉兼臻兵匪屢擾,致使殿宇凋敝,法事蕭條,幸有通實和尚住錫此地,而實公德高望重兼有文學,頗受地方愛護,於是建新補舊,修葺一新。實公歿,其高足直勤和尚恪遵師命,繼而主之勤師道德清高,復有師表風度,故其法嗣幾徧中外。今香港如修法師者,即其弟子也。致若勤儉操持,修繕之事亦一一不遜先列。勤公圓寂後,幸有弟子傳德能繼承其業,傳虛和尚輔助二師同心勉力維持,備受辛苦尚保道場面貌。至六六年一經文革遂成荒墟片瓦無存。一九九二年香港如修,暨白馬寺海勃二師志圖重建古
剎,請示政府,得縣統戰部、宗教局以及鴻儀河鄉各級領導之支持,用一千二百元錢購回故廟址六畝。修師出資十一萬元,勃師荷重建之責。於是鳩工動土舉寺一新,前為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殿左為藏經室,殿右為祖師堂,兩旁配房為廚、為庫、為僧舍、為客堂。範圍雖小而體材略備,結構輝煌壯觀。開工於九二年冬月,告成於九三年冬月。是後也賴國政之清明,領導之有方,善信之樂施,以致完斯勝舉。今建寺將竣,特立碑存案,以紀修造之緣起,永垂後世。捐款芳名另碑刻之,茲不備述。偈曰:桐柏之西歇馬嶺麓白雲靄靄峰戀蒼蒼
中興古寺殿宇輝煌清泉流秀翠桂飄香
僧講經法為世津梁勤善止惡化導一方
人民作善果自吉祥國有智士家生賢良
禍亂不作安樂是享祖國昌盛佛日重光
住持
海勃法師,俗名張振海,男,漢族,1940年生,祖籍唐河縣大河屯,現任桐柏縣桂泉寺住持。
海勃法師於1955年在桐柏縣桂泉寺出家;1959年參學到洛陽白馬寺,隨後出任白馬寺知客;1962年在桐柏縣雲台
禪寺受具足戒,拜師於法師釋傳梵;1985年任桐柏縣第一屆佛教協會副會長、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1987年任洛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88年任南陽市第一屆佛教協會副會長至今;1992年回桐柏桂泉寺出任主持;1997年任省佛教協會副會長;2002年9月任第七屆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海勃法師自任桂泉寺主持以來,帶領廣大僧尼認真落實黨的宗教信仰政策,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三自”道路,發揚“農禪並舉”的優良傳統,廣開生產門路,廣泛開展對外友好聯誼。為恢復桐柏千年古寺--桂泉寺原貌,海勃法師多方求助,積極募資,在海內外各有關團體和高僧大德的捐資下,爭取建設資金近百萬元,修建成殿堂、僧房、山門等總計50多間房屋,修塑佛像數十尊,請回《大正藏》一部,《洪武大藏經》二部,其它各類經書數百冊。在海勃法師的主持下,桂泉寺寺院管理進入法制化軌道,《寺務制度》、《生產制度》、《財務制度》、《消防衛生制度》和《接待制度》等各項制度健全。晨鐘暮鼓,早晚課誦,布薩講教,出坡過堂,井井有條。現桂泉寺已成為桐柏縣著名佛教聖地、縣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對外開放的視窗。在建設寺院,弘揚佛法的同時,海勃法師積極參與各級佛協活動,特別是在省佛教協會駐會期間為省佛協新址的建立、搬遷、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旅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紅桂清景區是紅石崖、桂泉寺、清泉寺的統稱。景區面積40平方公里。主要單體景點17個。
分布在淮源鎮境內。緊臨淮源景區。景區呈三角狀分布,區間有三級砼路相連,南依"312"國道,寧西鐵路穿境而過,在該景區內建有站點,西去南陽飛機場95公里,東去信陽火車編置站10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當地政府非常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先後投入200多萬元,修通了10公里的旅遊公路,完善配套了部分服務設施。該景區因其特殊的位置,開發潛力大,每年到景區的遊客達6萬餘人(次),已有初步的經濟效益。該景區以生態游為主要特色,兼有深厚的佛文化內涵。由淮源鎮人民政府負責對景區資源進行開發和保護。該景區主要景觀有:紅石崖、桂泉寺、清泉寺、牛頭山、清泉、銀杏王、栗園王、復陽縣舊址等,景區配套設施。硬化水泥路10千米,建2星級廁所3座,修建石階路3千米,總投資400萬元,年接待遊客18萬人次,年取得綜合效益300萬元;三是2010年前,完成配套設施總投資達1500萬元,年接待遊客突破30萬人次,年綜合效益600萬元。爭取申報國家3A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