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校友經濟是指在校友的社會活動中以母校為核心,通過母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母校與社會之間所產生的物質、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給母校、校友以及社會帶來客觀收益的經濟活動。校友資源是學校發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資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經濟的主要部分。1997年,著名學者呂世傑教授首先提出“校友經濟”這一概念。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
校友資源在學校多年的發展之後往往在行業、地域、層次、年齡梯度、社會影響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廣泛性
學校每年的畢業生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隨著學校的發展畢業生的數量將會越來越龐大。
(三)綜合性
校友資源可為學校提供人、財、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貢獻。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將在財政支持、參與教學科研過程、就業安置服務、學校公眾形象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獲得綜合性支持。
(四)動態性
校友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方面不斷推進發展的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五)自發性
在一般情況下,校友活動以自發性為多見,其目的性比較單一和有效,可持續性強,無依賴性。
(六)潛在性
校友資源雖然具有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潛在性,許多校友資源因為地域、年齡的各種限制,難以充分利用與開發,導致高校發展建設中寶貴資源的浪費。
因此,依託於校友資源發展起來的校友經濟也相關地呈現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和潛在性。
校友經濟開發工作主要由校友會等的校友管理機構以及學校領導負責。
發展
學校是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於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後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發展在市場經濟轉型以來,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僅從招生數量上看,已經是改革開放以前的五倍以上(不含民辦教育)。無論從硬體還是師資力量,都與開個開放前的情況有著巨大的變化。高校的發展愈來愈受到中國社會的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經濟的支撐,高校發展主要依託國家政策和招生工作的支持。校友“經濟”作為高校發展的新增長點,若能進行充分合理開發,將為高校發展提供更多的潛在支持。許多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高等教育的支撐主要靠的是走上社會的校友以及其他社會力量。
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校友經濟開發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校友經濟工作組織網路仍缺乏規範,校友與學校間、校友與校友間的聯絡溝通在內容上多為一般性感情交流,在時間上多為偶然性交往,在方法上多為普通性聯絡,在手段上多為一般性人際交往。校友與學校間、校友與校友間的聯絡溝通大多處於自發、無序、低效、不規範的狀態。本文旨在探討高校發展與校友經濟之間互助增長關係,探究合理方式以使校友經濟的發展促進高校發展,並依此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高校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發展的基本狀況與基本要素
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激烈,中國的高校要在競爭中取勝必然得尋求新的突破與進展。首先必須對發展規劃及其關鍵要素進行巨觀思考和頂層設計,使發展戰略更加明晰,辦學理念更加明確,目標定位更加準確,辦學特色更加凸顯,大學精神不斷光大,才能使奮鬥目標和各項任務得以落實。陳至立同志曾強調指出:“時代要求大學校長要具有戰略思維和長遠眼光,國際視野和前沿意識,善於進行科學的定位和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善於協調大學與社會的關係,善於動員和配置各種資源。”
理念、活動、技術和制度被認為是高校發展的四大基本要素。
(1)理念
王冀生教授在《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一文這樣的定義:“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術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教育的前進方向。”
高校理念是對高校性質與目的、職能與使命的研究,反映人們對學校的追求。不同的高校在其發展中受其自身傳統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學校特色和不同的辦學理念。
(2)活動
高校活動包括很多方面,不同類型高校的活動往往會有很大差異。從職能的角度進行劃分,高校的活動包括教學、教育、科研及其管理。這些活動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培養人。校友經濟可涉及教學、教育、科研、管理等多個高校活動領域。
(3)技術
組織理論家雅克·埃爾盧把技術界定為:“技術是為了達到某些實際目的而對知識的組織與套用。它包括具有物質的表象的工具和機器。同時也包括那些為解決問題和獲得某種所期望的結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
(4)制度
制度建設是任何一個集體建設中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環節。制度建設不是一個時間點下的事情,而是隨著集體發展變化而不斷進一步更新的過程。當今部分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先進性 地把校友經濟列入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以規範高校相關方面的發展規劃。
(二)高校在校生對校友的認同感討論
校友對於校友的認同感與幾個階段有關:入學之前,就讀期間,畢業之後。入學之前對於校友的認識與高校及校友的社會影響和公眾形象息息相關。就讀期間對於校友的認識即高校在校生對於校友的認同感。這與校友回饋母校,與母校及在校生的實時互動有關,需要校友與高校雙方面的協調與支持。畢業之後對於校友的認同感即是校友的母校歸屬感,這同高校校友經濟工作的開展有緊密聯繫的。
國內部分高校對於在校生對校友認同感的建設不夠,使得在校生對校友這一概念感覺陌生,出現“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尷尬場面。要緩解這一局面,除了需要校友主動性聯繫,更需要高校出面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三)校友的榜樣作用
部分高校定期舉辦成功校友與大學生雙向走近活動,目的是讓校友給在校大學生現身說法,通過典型宣傳,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做實,用榜樣的力量來激發大學生的愛校榮校興校之情,促進他們更好地成才成長。同時,也讓校友深入了解母校辦學的巨大成就,關注母校今後的建設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對於這樣的活動表示非常歡迎和感動:通過與成功校友的零距離接觸,探訪校友的成功之路,聆聽他們對成功的詮釋,使我們對學兄學姐們了解更多,對什麼是成功,怎樣走向成功有了更準確深刻的認識,為我們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四)高校及校友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
在黨、政、軍、學、研、企等各個領域影響下,高校發展也受到了相關思想的引領。如何全面建設正面、積極的高校公眾形象和社會地位,是每一個高校相關招生就業的重要環節。高校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歸根到底是其培養學生所得的綜合評價。校友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是檢驗學校辦學質量的試金石。他們的成就,是學校教育培養的結果,也是學校精神薰陶、塑造的結果。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學校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從他們身上體現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精神風貌,一本姓名比裝幀更有吸引力的校友錄是教育質量的最好證明。隨著校友的事業成功,他們會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積極為學校奔走出力,施加影響,協調各方關係,爭取更多辦學資源。實踐證明,校友聲譽的影響力及觀念上的支持對學校教育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更多更好的入學申請者,更多有造詣教師的加盟,更高昂的士氣的形成,從而能夠為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畢業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二、校友經濟的現狀分析
校友的概念:校友就是曾經在同一個學校學習、工作的人。校友的定義很廣泛,有老校友新校友等。
校友資源是高校發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資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經濟的主要部分,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校友資源在高校多年的發展之後往往在行業、地域、層次、年齡梯度、社會影響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廣泛性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隨著高校的發展畢業生的數量將會越來越龐大。
(三)綜合性校友資源可為學校提供人、財、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貢獻。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將在財政支持、參與教學科研過程、就業安置服務、高校公眾形象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獲得綜合性支持。
(四)動態性校友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方面不斷推進發展的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五)潛在性校友資源雖然具有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潛在性,許多校友資源因為地域、年齡的各種限制,難以充分利用與開發,導致高校發展建設中寶貴資源的浪費。
因此,依託於校友資源發展起來的校友經濟也相關地呈現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和潛在性。
校友經濟開發工作主要由校友會等的校友管理機構以及高校領導負責。
(一)校友會等校友管理機構
當前中國大部分高校校友會一般掛靠校長辦公室,無固定編制,部分重視校友經濟發展的高校建立有具體校領導分管的相關校友管理機構。有些學校還設立了以現任領導及著名校友為主體的校董會,並在學校制度中明確規定巨資捐助學校的校友可以成為學校正式董事。
以中央財經大學校友會為例,中央財經大學建立的校友會是少有的在民政部登記備案的社會團體,並正式設立秘書處的建制,在各高校中走在了前列。作為學校的對外視窗,已經形成良性發展的局面,主要任務是擴大和提高學校的影響和地位,初步開始利用海內外一切社會資源籌措辦學經費,為學校的發展服務;積極聯絡校友,為學校發展獻計出力。下設基金會辦公室,捐贈管理辦公室,其具體工作職責是:發展基金日常管理事務;代表學校接受各類捐款及饋贈,並實施歸口管理;積極向社會各界爭取和落實各類獎(教)學金,負責對校外獎學(教)金的監管;負責與海外及國內校友會的協調和聯絡,並開展各項有關工作;校友網站的日常管理。中財校友會已經在世界各地甚至海外建立了近50個分會,大大提高了校友的凝聚力,為校友們橫向、縱向聯絡起到了橋樑作用。
(二)高校領導
高校領導作為高校工作的直接負責人,組織開展繁瑣複雜的校友經濟工作最為合適。校友工作網路中的校級領導一般包括所有學校黨政領導。設立董事會的學校,還包括校董會董事。由於高校高層換屆諸多原因,加上各級校友年度跨度較大,尤其是中年以上校友的在校師長逐漸減少,召集號召校友的工作逐漸增加難度。而校領導有著天然的號召力,不會因年代的跨度而降低其號召力,因此,校領導作為校友會的直接負責人是有利於開展校友工作。
三、校友經濟與高校發展的關係
合理充分利用校友經濟將對高校發展提供巨大貢獻。
(一)校友經濟為高校發展提供財政支持
如今的高校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一部分來自國家政策的扶持,一部分來自招生工作。高等教育的高度發展需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實力之上,若能充分利用校友經濟帶來的資金支持,能提高學校財政和管理的獨立性,保證教學和相關服務的質量。
(二)校友經濟為教學科研過程提供技術支持
校友中有一些從事科技研究和教育領域的優秀人士,在自己的工作與研究領域內,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能為學校的深化改革,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共同研究和開發有關的課題項目。同時,隨著校友的事業成功,他們會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積極為學校奔走出力,施加影響,協調各方關係,爭取更多辦學資源。
(三)校友經濟為在校學生提供就業安置
校友資源為在校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多種幫助,如就業信息諮詢,職業生涯規劃,甚至直接提供工作崗位。
(四)校友經濟為高校公眾形象建設提供支持
高校的招生就業發展建設無不與其社會公眾形象息息相關。高校的社會評價總是被與畢業生的成就聯繫在一起。校友所獲得的社會成就是檢驗學校辦學質量的試金石。他們的成就,是學校教育培養的結果,也是學校精神薰陶、塑造的結果。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學校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從他們身上體現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精神風貌,一本姓名比裝幀更有吸引力的校友錄是教育質量的最好證明。實踐證明,校友聲譽的影響力及觀念上的支持對學校教育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更多更好的入學申請者,更多有造詣教師的加盟,更高昂的士氣的形成,從而能夠為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畢業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五)校友經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支持
高校的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是分不開的。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學校精神、學校傳統和學校作風的綜合體現,是培養人和塑造人最重要的教材和老師。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是使學校培養的學生和走上社會的校友,能承擔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四、關於充分利用校友經濟發展高校的幾條建議
國內校友經濟仍有較大的潛在增長空間,學校對校友公關互惠互利不夠,多為一般人際情感交流,並且限制在熟悉的關係中。這種情況在曾經的國家財政全力扶持高校辦學,國家統一分配畢業生是適合的。但隨著國家財政在教育辦學投入中的比例逐步降低,社會辦學的興起和國家畢業生分配製度的逐步改革,校友經濟必將產生“蝴蝶效應”,顯示它的巨大作用。
以下是關於充分利用校友經濟發展高校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校友會
校友會是校友資源開發工作的紐帶和載體。在每個地區建立校友會,保持校友與校友之間,校友與高校之間的繼續聯繫,保持並進一步發展校友對高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它是校友經濟發展的最好載體。
高校應儘可能為每一名校友創造便捷通暢的聯絡、溝通渠道。高校與校友的聯絡、溝通渠道主要有實地組織、校園網、郵政聯絡三方面。
(1)實地組織在國內外的不同區域,成立專門的校友會,以當地成員志願地組織和聯絡當地和其他地區的校友會的會員,組織各種聚會和活動。學校校友辦公室或校友總會要主動幫助各地校友成立當地的校友會,定期與他們聯絡溝通。
(2)網際網路在各大高校的網站上設立“校友會”板塊,建立健全校友通訊錄及申請校友網路服務的環節和程式的相關說明,校友活動的具體日程安排。同時開通免費的電子信箱,每位校友都可以申請自己專有的“校友E-mail”。(3)郵政聯絡定期出版校友雜誌,並通過郵政局派發給每一位校友,同時建立信息回饋體系予以支持。
(二)建立專項渠道支援教學科研
絕大多數校友對母校有一種回報的心愿,特別是一些事業有成,功成名就的校友。一些老校友關心、回報母校的心情也很強烈,這種客觀存在的普遍潛在的親情,應該因勢利導,積極開發,建立專項渠道支援教學科研工作。
(1)設立校友助學實驗科研教室
(2)創建校友助學基金會,獎勵優秀在校師生
廣大校友給母校的捐助,應本著自願的原則,其意義不是著眼於款項的多少,而應看作各界校友愛國興校之心的凝聚。對於校友的每一筆捐助,應予登記造冊,發給證書,在有關媒體上宣傳,校友捐助資金的使用情況應予公開,接受學校審計部門的監督。
賓夕法尼亞大學董事會條例規定:校友董事享有投票權,校友董事從以下途徑產生——校友協會會長;8個地方性校友董事,每一個代表一個地區;5名一般(臨時)校友董事,由校友會選出,任期5年。地區性校友董事一般不繼任,但是可以參選其他類型的董事。
(3)定期邀請優秀校友回校開辦講座
對學校建設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校友給予精神獎勵,如:邀請他們回校參加重大節日或慶典活動;授予榮譽稱號,聘請擔任名譽職稱和職務;記入校史錄;編寫校友傑出者英模譜、名人錄、名人傳;贈送校友精美、有收藏價值的、象徵校友愛心工程紀念的工藝品等。
(三)開辦校友支持在校生就業渠道
就業是高校教育的最後環節,也是檢驗高校教育成效的最有利證明。利用校友經濟為在校生提供就業支持渠道,是校友經濟對高校發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徑,更是校友經濟發展與再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
(1)實行導師制負責原則
校友經過社會的歷練後往往成長為傑出的社會人才,高校應組織校友會等機構出力為在校生搭建就業平台,實行一個校友對應一個或多個在校生的就業諮詢輔導工作。
(2)定期邀請校友回校做社會經驗分享交流會
高校在校生對於社會一無所知,往往需要前人的指導,定期邀請校友回校做社會經驗分享交流會,是利用校友經濟推動在校生就業渠道中一項有力的舉措。
校友經濟的發展應遵循以下幾個準則:
(1)立足現在,著眼未來校友經濟的發展與校友對於學校的感情有很大關係。高校做好與校友感情聯絡工作是校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校友對於學校的感情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友過去在校時的感受,也取決於校友現階段對學校的了解和活動參與程度。通過校友網路獨特而通暢的溝通渠道,將學校的理念、辦學思路和教育改革情況傳送給校友,使校友為學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2)建立健全制度,統籌規劃校友經濟的發展與再發展是一個持久的、長期循環、並且不斷促進的過程。開發校友資源應不再是一種偶然性的需要。立足長遠的激勵機制和制度安排,是校友資源的開發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3)構建長效機制,注重積累通過到網路化、信息化管理校友信息,實時更新實時查詢。同時高校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做好校友資源開發工作的研究和諮詢。如對校友回報母校的心理、自然規律性、普遍性進行研究,同時要研究回報的內容、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為校友創造回報的機會,等等。
校友經濟的發展與再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並實時更新的過程。需要的是高校與校友雙方的不斷努力。不同類型的高校,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對校友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主題始終為高校發展服務。實現高校發展與校友經濟雙贏的局面,才是當今社會高校發展最終環節的最優局面。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特殊工廠,其產品就是人才。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便是培育有文化、有素養、有熱情、有目標的青年人才進入社會,服務社會,並推動社會良性發展。這也是構造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需資源。高校培育人才是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的投入的過程,校友能進入高校學習是一種機遇和榮譽,母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甚至很多人才走上領導崗位,這是母校的榮譽。同時校友對於母校對自己的栽培應懷感激心態,主動承擔“反哺”義務,這也就是校友經濟發展與再發展所寄託的感情前提。綜上所述,校友經濟是當今社會高校發展可利用的必要資源,更是社會發展可利用的必要資源,是一個於高校、於校友、於社會,三方協助發展,共贏互利的價值流動過程。
延伸研讀
研究校友經濟
1997年,時任中央財經大學北京校友會秘書長的呂世傑走訪了很多學校,開始研究校友經濟,認識到學校作為一個”特殊工廠“,造就的是人才,是校友。校友一旦步入社會,即開始利用在母校學習的基礎服務於社會,很多成功人士均以在某某學校畢業而自豪,母校也因出現傑出校友而驕傲。這種天然的聯繫,使得校友有反哺母校的實際行動,為加快母校建設獻計獻策;校友之間的聯繫,加深了校友之間天然的關係,互幫互助互相學習也成為校友之間的重要聯繫因素。這樣,校友經濟便自然形成。校友與戰友、工友等一樣,稱為社會大家庭中一隻重要的聯繫紐帶,為社會的進步、團結髮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呂世傑,經濟學家,河南商丘市寧陵縣人。1986年考入中央財經大學經濟管理系,畢業後留校工作,先後調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工作,歷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現代企業導》刊雜誌社副總編、國家統計局中國國情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秘書長、副會長。現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情國力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併兼任中國時代周刊雜誌社社長和中國國情與決策研究所所長。是多家媒體的專欄嘉賓,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特約評論嘉賓,其評論風格清新,引起廣泛關注。他多次在央視、鳳凰衛視做為嘉賓發表時事、人物論點,其分析風格理性清晰,深受觀眾好評。同時作為央視《奮鬥》欄目總顧問和觀察員,與其他嘉賓搭配,相得益彰。是中國第一個提出中原經濟區、中華經濟圈和校友經濟概念的人。
案例研讀
雲集財富和養分的校友經濟學1968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間密室里,小布希像他的父親20年前做的那樣,虔誠地親吻了一隻骷髏頭。從此他成為了這個美國精英圈子的一分子,在後來的總統選舉中得到了這個圈子裡的精英們鼎力相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深陷被外資收購的危機,正在長江商學院讀EMBA的原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給同學們寫信求救,一封信換來近10億元人民幣的支援。
有人說,世界上能夠產生最好的朋友的地方是學校和戰場。而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校友圈子對一個人來說總顯得比較特別。
離開校園,離不開校友圈,這裡雲集著友情和榜樣,更雲集著財富和可以汲取的養分。
人大:“江山”人才輩出
代表校友:上海重陽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裘國根、上交所副總經理徐明、京東商城CEO劉強東
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基本建設經濟專業正式改建為投資經濟系。
其時,國內證券業正值萌芽期,校方相關的研究和教學重點逐漸轉移至金融投資領域,投資經濟系的學生對證券投資亦飽含濃厚興趣和熱情。畢業後,人大財經類院系的學生大多成為較早一批商業銀行、證券、基金以及金融監管部門的創建和參與者。
2008年的春天,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就在上海花旗大廈,上海金融界的一群人大校友相聚在一起,熱切探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等當時聚焦的話題。
這就是“浦江金融論壇”的首次亮相。2009年前後,“浦江金融論壇”的發起人之一馮博調至北京工作,“燕山金融論壇”應運而生。
北京的“燕山金融論壇”五個發起人分別來自“一行三會”,還包括原人大副校長陳雨露,“一行三會”及北京各金融機構中高管理層的校友自願參加,人大財政金融學院也參與組織。
保監會研究室主任周道許、證監會創業板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量、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龔明華、中國人民銀行貨政司副司長紀志宏都是“燕山金融論壇”的代表。
北大:多組織各成一脈
代表校友:萬科總裁郁亮、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
提起北大投資人,很多人會想到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生於1971年的肖建華15歲時便考上北大法律系,27歲成為上市公司總經理,30歲掌控4家上市公司,成就了明天系資本帝國。這恰恰也被認為是北大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
但是金融投資圈的畢業生還是能大致分出三支來。有北大的CCER(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一脈,林毅夫、宋國青、盧峰等老師培養了一批巨觀、債券投資方面人才;經濟學院一脈,以金融系主任何小鋒創辦並教授的私募股權班為代表;光華管理學院一脈,主要以眾多金融投資界校友為代表。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相對於五道口來說,進入金融機構的並不是很多,但近10年來,整個光華管理學院的變革性發展,積累了大量金融機構的人才,同時也提高了整個金融系在亞太區排名的地位。
而有意思的是,在基金投資公司的高管中,幾乎都或多或少有個北大的文憑。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有人說“優秀的人才選擇了北大”。
五道口:創造歷史的力量
代表校友: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彭純,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即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在金融界聲名赫赫。劉鴻儒一手主導創立了這所學校,並無儀仗般的大門,卻走出了一批金融業的中堅力量。
一位投資行業的人士笑稱,最鼎盛的時候,“五道口人”管理著中國一半的基金資產。截至2012年9月,“五道口”共為中國金融領域輸送了近2000名畢業生,其中金融監管機構370人(含6名副部級以上領導)。
他們曾經創造了多項中國金融行業的“第一”:發表《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被譽為中國金融市場的“藍皮書”;參與創立全國第一家企業法人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擔任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特區證券首任總經理擔任全國第一家上市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首任行長;創建全國第一支基金富島基金;主持全國最大重組案粵海重組;創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卡標準系統中國銀聯……
用“五道口”85屆校友、現證大投資董事長戴志康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在創造歷史”。
中財:資本市場建設大軍
代表校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全國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中國銀監會副主席、中國農業銀行前行長史紀良,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李予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中國再保險公司董事長戴鳳舉,中國人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繆建民。
中央財經大學成立於1949年,是國家成立的第一所財經類院校,最初主要培養財稅高級人才,曾長期直屬財政部。經過60餘年的發展建設,學校在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積累了非常雄厚的資源,有“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之稱。
不完全統計,中財培養了超過5位正部級校友,人民銀行總行有3位行長或黨委書記和4位副行長(或同級別),4位全國性商業銀行總行行長,將近20位的商業和政策性銀行總行副行長,30位以上省級分行行長、副行長。
在銀行系統之外,社保基金、審計、稅務等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的領頭人也師出中財。其他各金融機構高管和業務部門領頭人更是數不勝數。
在我國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財學子作為建設大軍中的一股力量功不可沒。不能不提的,還有在這個市場中風雲十餘載的涌金系。1994年,中財畢業的魏東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涌金財經顧問公司。涌金系的成功離不開魏東的韜略,也離不開其堅實的親友後盾。魏東的父親魏振雄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同時,涌金系較多主要成員也有中財背景,如千金藥業董事長朱錦偉和涌金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強。
西財:見證中國證券發展
代表校友: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尚福林、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易方達基金總裁葉俊英、招商證券董事長宮少林
得名“光華村”、位於成都杜甫草堂西側的西南財經大學 (下稱“西財”),擁有一張伸向京、滬、深等金融重鎮的網。
這所地處西南的高校不斷地帶來驚喜,許多金融投資界“大佬”畢業於此,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內投資界。
作為“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批本科生,李建勇是西財最早的一批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被聘為西財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後任廣發證券總裁。李建勇稱,“下海”至今,證券業是其唯一從事過的行業,從一個證券業的門外漢到投行名門,他是隨著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
同樣見證中國證券行業20年發展歷程的,還有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尚福林;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助理姜洋;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裁宋安平;招商證券董事長宮少林……在這一長串投資界知名人士的背後都有一段共同的軌跡:在西財度過的歲月。
2007年10月,西財校友總會成立,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西財在海內外已有校友會20多個,校友13萬餘人,正在形成覆蓋全國的校友網路。
校友經濟方興未艾 叫聲“同學”價值50億
校友經濟方興未艾,高校間校友資源整合正在成為趨勢。5月20日,四川大學校友會工商管理學院分會聯合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共同舉辦首場“贏在西部最具商業價值項目峰會”。會議邀請到上百位MBA、EMBA同學,國海證券、長江證券等投資機構,以及工、農、建、民生等銀行參加。會議希望通過資源整合,為12個投資項目帶來總金額超過50億元的融資。
在一些企業老總心目中,加入同學會比在教室里讀書的魅力大得多。某企業老總在進入上述峰會會場簽到時笑言:“我帶了3盒名片來參會,就是奔著交換名片來的。”
作為各位同學的中間人,四川大學校友會工商管理學院分會副秘書長吳曉東在會場內四處穿梭,幫同學們相互引薦。他向成都晚報記者介紹:“MBA的同學中有的持有好項目苦於沒有投資人,有的又揣著錢正在找項目。我們這個峰會就是要整合這些資源。讓同學成為商業合作夥伴。”
據了解,參會的12個投資項目中,包括個人房地產出售、生態農業融資、電子商務等。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項目方本次都只是“來宣傳一下”。
中航工業北京瑞塞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趙隴坦言:“我只是來介紹一下我們公司。”上果嶺CEO吳庭鍾也僅是把峰會作為宣傳平台:“這種利用同學會作為紐帶,搭建的民間平台非常可貴。”
●花絮
“相關企業”到場湊熱鬧
參加本次項目峰會的除同學外,還有各色“相關企業”。會議一開始,作為本次會議舉辦地的某酒店的負責人率先上台,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酒店。此外,學緣雜誌、博奧投資諮詢機構、中國創業投資協會等都以主辦方之一的身份悉數到場。
成都晚報記者發現,有3位美女一起向每位到場老總發放“總裁高端人才獵頭盛會邀請函”。而“美女3人組”代表的就是曾飽受爭議的“中國首家為老闆輸送美女人才的專業網站”。
浙大欲做大“校友經濟圈”
5月12日,浙江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羅建明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了人民幣600萬元,用以浙大醫學和法學學科建設。羅建明本人正是浙大學子。
而在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大學評價報告中,浙江大學名次也上升至第三位,今年報告最大亮點在於首次將“校友捐贈”納入了中國大學評價。
“校友捐贈”和傑出校友的表現,已成為國內大學辦學水準的重要衡量指標,以至於出現了所謂“校友圈”。而浙大昨天啟動的全球校友創業大賽,即有望進一步擴大“校友經濟圈”。
投資圈十大門派,名校浙大尚無緣
國內投資圈素有“十大派系”之說:北大自由連、清華哥們兒、人大的江山、精悍的五道口、厚積的中財、上財的上海灘、志同道合武大人、廈大葛家軍……都是以學校命名的投資界校友圈。
而在今年年初由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發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評價報告中,浙大在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以富豪人數66人,僅次於北大和清華,列居第三。
儘管浙大一直未列十大派系之中,但坐擁浙江這塊“創業富民”土壤,浙大一直在力推校友經濟,且從大學課程上便可見一斑:
2006年,浙大成立“創業管理精英班”,這是全國第一個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教學改革班,部分課程聘請外教雙語教學,之後更是成立了全亞洲第一個創業管理的博士點。
2007年5月,浙大校友、賽伯樂公司董事長朱敏向浙大捐資1000萬美元,成立了“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目標是發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研發機構,以期孵化出更好的大學生創新企業。
2008年,浙大啟動求是“求是強鷹”實踐成長計畫,首期12位知名浙商走進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園,與選拔出來的118名優秀學生結成“師徒”。目前該計畫已經進行到了第七期。
另一方面,浙大在校友捐贈這塊有著國內大學中的上佳紀錄:浙大“最慷慨”的傑出校友段永平以2.48億元的累計捐款創造了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的最高紀錄。同樣的巨額捐款還有光華教育基金會捐贈1億元建立浙大光華法學院。
浙大辦創賽,力求要實在
而此次的浙大校友創業大賽,把浙大對創業的重視在範圍上作了延伸,從在校學生擴展到了全球校友,並且旨在辦成一屆“實在的創賽”,尋找資金的日常溝通平台與長效機制。在會上,浙江大學孫威、方毅、朱亮等校友,帶著“企業智慧型化辦公”、“新型教育模式”、“個信手機免費聊天平台”等創業項目,參與了浙大校友創業項目的首秀,讓人眼前一亮。
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說,“浙商創投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浙江大學的因素,離不開浙大校友的協助與支持,在浙商創投40多人的管理團隊中,徐漢傑、華曄宇等核心成員和十多位業務骨幹都是浙江大學校友。”
浙大創投董事長朱國英曾是浙大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她曾說“我們不能脫離浙大”。她說“背靠浙大,浙大的技術、人才各方面比較熟悉。除了投資以外,企業需要技術的提升以及產業轉型過程中,我們可以方便請專家提供各方面服務……在同等條件下,浙大校友的項目肯定更願意介入”。
軟銀中國董事總經理馮正明也表示“軟銀中國投資的很多項目,都是高校的學生。特別是國外的學生,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認準項目後會更成熟。浙大人非常聰明,非常勤奮,我相信這個活動會起很大的作用。”
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會長、大賽組委會執行主任陳鴻說:“為什麼想到要辦這樣的活動,因為我們浙大校友有著高昂的創業激情和豐富的成功案例。”